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有多重的中国教育功能和广泛的基本作用,但却不可以因为这个原因而忽视或淡化言语的学习和吸收,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坚持语文的语言本体,教导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和语言。使用适当的方法,结合语言符号的组合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文本和语言,可以让学生深入语言中去与作者对话,主动地建构文字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细读”,是新批评学派倡导的理论和方法。布鲁克斯对这种批评方法进行了周密细致的研究。细读,即“细评”,指的是对作品的评估工作。评论家认真阅读作品的结构、反语、隐喻、张力等语义分析显示文本。结瑞恰兹就这样不断集中在语义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种语言功能和意义:感情、感受、基调和意义。他提倡应从这些方面解读作品,而不应该弄糊涂。细读法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这个词义分析。认真、严谨、反复、精心研究作品原文的意义,从单词和短语及相应的关系来掌握和诠释文义,反对用先验的意识和理论阐释原文,使其意义的文学性展示不好,于是倡导“就事论事的”的“纯批评”。第二是结构分析。这是一个文学作品,通过多方面的结构体系。
1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多媒体泛滥
《新小学语文课标》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个新概念的要求下,一些老师将音乐、戏剧、影视剧,广告等,都全部带到课堂上,课堂简直成了语言杂烩。尤其是滥用多媒体,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干扰的阅读教学的污染。多媒体教室,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其实是阻碍同学们其它能力的培养,比如逻辑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机会,剥夺了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使用多媒体设计来代替课文的演读,用多媒体演示代替板书和讲演是完全错误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滥用多媒体只是弊大于利。
1.2 讨论泛滥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流行的方式,基本上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在课堂组织同学们讨论。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就会被认为没有很好地实行新课程的要求。当前语文课上流行的词就是“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把课本看一遍。”当同学们很快地看完课文后便开始进入讨论。讨论的形式一般是要求前后左右四人一组,四人轮流发表意见,像完成任务似的,当所有人都轮一遍之后,这样没有深度的讨论便结束了。更多的时候是学生在下面偷偷地讲,有时候聊天。在课堂上,学生们总是在分组和位置中忙完一节课。一节40分钟的课,无意义的讨论占了十几二十分钟,仅让学生阅读的是时间非常有限。这严重说明文本阅读被忽略了。由于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到位,他们把握的重点内容也许并不是重要的,也许把次要的内容当作重点,于是文本阅读形式化了。学生并没有深入地欣赏文章,或是认真地理解文章内容,也达不到思想的升华。奇怪的是学生的阅读成了表面功夫,成绩是肤浅的表面,甚至成为虚假的主体性。教师并没有有效地引导、激励和点拨学生阅读。语言学习是一种困难,或甚至是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它富丽堂皇、活泼、噪音和沸腾,它是真实的,这个过程是必要的,它是目标和规范的积累,它要注重“语言理解和应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学生的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原本以为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较好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这是理想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文本细读法生硬地把学生与文质兼美的文章割裂开来,通过先入为主或者启发式的引导,从文化,社会,哲学等角度去剖析文章所蕴含的所谓“哲理”,这不能不说是过度阐释的典型错误。毋庸置疑,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多层面,但是,最基本的层面应该是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而提高和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细读法”是不二法门。所谓“细读法”就是通过对文章认真精细反复的研读,理解文章词语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句式特征,结构层次等,进而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等。对于小学语文课文的细读,不同问题的文章,方法大抵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诗歌,可以采用诵读法,对于如何诵读,朱熹在《朱子家训》里谈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见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浪漫:随意,漫不经心)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已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 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们没有必要把课文当作很难理解的现代作品,用形式主义理论来解释文本,这样只会是生硬的解读。然而形式主义理论却真正把文本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这样的方法很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按理说,老师们应当充当文本细读的先行者,他们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带到到文本阅读中去,引导学生们脚踏踏实实地去进行文本细读,让同学们自觉地去想像、感染、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笔者在教(《草船借箭》)时就运用了文本细读法。我要同学们注意整篇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他们联系课文细细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何而笑?而同学只有精心文本细读以后,才能慢慢体悟到作者的精到之笔,精妙之意。于是有学生回答道: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聪明反被聪明误,设计的圈套却自投其中,落笑柄与诸葛。于是我进一步借题发挥,让学生的想象发挥更广一些,引导他们细读中品出智慧的乐趣,也令他们知道什么是“贻笑大方”,什么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体会到智慧的力量,让学生身心沐浴在不知不觉的人生观培塑中,感到春风化雨般的清爽明快。我接着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层面地展开对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勇于拓宽自己的心理阅读空间,将内心的想法用语言表述出来,使文本细读从内在心灵的交织状态外化到语言上来。此时作为老师的我就要引导他们将心理感受表达出来,通过细节的想像和分析让学生真正培养以后做事为人的成功情怀和不朽魅力。这就是文本细读的最高目的,没有什么比培养人的品性高格更重要的了。我接着要学生跳出周瑜的圈子,想到更多的角度。我感到学生在研读文本中已经放射出智慧的火花,文本研读使学生的心灵更加丰满。小学阶段正是人生智慧的含苞待放期,那时深入感受到的文理终身受益匪浅。因为童年的记忆是人生最敏感的炸药包,那时所爆发的记忆能力和渗入血液的原始感悟力是最宝贵的财富,直接塑造积淀了人文的成功基因。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表诸笔端。让思想变成恒定的记录。学生充分激发想像力和情感体验,活跃于文本深处,创造性地构建了文本的意思。所以,通过文本解读实现了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良好的教学不可能全面开花,就像美国著名的作家海明威曾经用冰山来比喻艺术创作,他说只有一小部份的冰山是露出的海面的,绝大部分冰山都是隐藏在海水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的引导学生,但也需要给同学们留下想像的空间,并且使用延迟评价,让学生能自觉地去想像,去假设,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的文本欣赏的程度是靠读者自己来实现的。读者的文化和理论背景、阅读和理解生命的感怀、个性的积累等,并不可能是完全一样,因此“一千人的读者眼中有一千种红楼梦”,多元解读应当被承认和重视。但是不管怎样“多重”有一个界限,一千读者有一千个红楼梦,却不会被看成西游记,也不会被误认为水浒传……首先是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个人的感情,鼓励独特的创意解读,造成这么多含义解释和多重共生阅读观。但是多角度并不是杂乱的阅读,解决方案,而不是绝对的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必须具备一定的价值观和解释的范围。
3 结语
文本细读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拓了更细的平台,它使得老师和学生能真正理解文本并进入文本,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解读与空间的对话,怎么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使用文本,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研究命题,等待着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
参考文献
[1]向延斌.言语形式教学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王裕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言语之途.福建教育,2008(4).
[3]易三德.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小学语文,2009(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细读”,是新批评学派倡导的理论和方法。布鲁克斯对这种批评方法进行了周密细致的研究。细读,即“细评”,指的是对作品的评估工作。评论家认真阅读作品的结构、反语、隐喻、张力等语义分析显示文本。结瑞恰兹就这样不断集中在语义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种语言功能和意义:感情、感受、基调和意义。他提倡应从这些方面解读作品,而不应该弄糊涂。细读法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这个词义分析。认真、严谨、反复、精心研究作品原文的意义,从单词和短语及相应的关系来掌握和诠释文义,反对用先验的意识和理论阐释原文,使其意义的文学性展示不好,于是倡导“就事论事的”的“纯批评”。第二是结构分析。这是一个文学作品,通过多方面的结构体系。
1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多媒体泛滥
《新小学语文课标》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个新概念的要求下,一些老师将音乐、戏剧、影视剧,广告等,都全部带到课堂上,课堂简直成了语言杂烩。尤其是滥用多媒体,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干扰的阅读教学的污染。多媒体教室,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其实是阻碍同学们其它能力的培养,比如逻辑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机会,剥夺了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使用多媒体设计来代替课文的演读,用多媒体演示代替板书和讲演是完全错误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滥用多媒体只是弊大于利。
1.2 讨论泛滥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流行的方式,基本上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在课堂组织同学们讨论。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就会被认为没有很好地实行新课程的要求。当前语文课上流行的词就是“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把课本看一遍。”当同学们很快地看完课文后便开始进入讨论。讨论的形式一般是要求前后左右四人一组,四人轮流发表意见,像完成任务似的,当所有人都轮一遍之后,这样没有深度的讨论便结束了。更多的时候是学生在下面偷偷地讲,有时候聊天。在课堂上,学生们总是在分组和位置中忙完一节课。一节40分钟的课,无意义的讨论占了十几二十分钟,仅让学生阅读的是时间非常有限。这严重说明文本阅读被忽略了。由于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到位,他们把握的重点内容也许并不是重要的,也许把次要的内容当作重点,于是文本阅读形式化了。学生并没有深入地欣赏文章,或是认真地理解文章内容,也达不到思想的升华。奇怪的是学生的阅读成了表面功夫,成绩是肤浅的表面,甚至成为虚假的主体性。教师并没有有效地引导、激励和点拨学生阅读。语言学习是一种困难,或甚至是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它富丽堂皇、活泼、噪音和沸腾,它是真实的,这个过程是必要的,它是目标和规范的积累,它要注重“语言理解和应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学生的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原本以为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较好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这是理想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文本细读法生硬地把学生与文质兼美的文章割裂开来,通过先入为主或者启发式的引导,从文化,社会,哲学等角度去剖析文章所蕴含的所谓“哲理”,这不能不说是过度阐释的典型错误。毋庸置疑,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多层面,但是,最基本的层面应该是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而提高和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细读法”是不二法门。所谓“细读法”就是通过对文章认真精细反复的研读,理解文章词语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句式特征,结构层次等,进而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等。对于小学语文课文的细读,不同问题的文章,方法大抵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诗歌,可以采用诵读法,对于如何诵读,朱熹在《朱子家训》里谈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见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浪漫:随意,漫不经心)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已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 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们没有必要把课文当作很难理解的现代作品,用形式主义理论来解释文本,这样只会是生硬的解读。然而形式主义理论却真正把文本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这样的方法很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按理说,老师们应当充当文本细读的先行者,他们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带到到文本阅读中去,引导学生们脚踏踏实实地去进行文本细读,让同学们自觉地去想像、感染、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笔者在教(《草船借箭》)时就运用了文本细读法。我要同学们注意整篇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他们联系课文细细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何而笑?而同学只有精心文本细读以后,才能慢慢体悟到作者的精到之笔,精妙之意。于是有学生回答道: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聪明反被聪明误,设计的圈套却自投其中,落笑柄与诸葛。于是我进一步借题发挥,让学生的想象发挥更广一些,引导他们细读中品出智慧的乐趣,也令他们知道什么是“贻笑大方”,什么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体会到智慧的力量,让学生身心沐浴在不知不觉的人生观培塑中,感到春风化雨般的清爽明快。我接着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层面地展开对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勇于拓宽自己的心理阅读空间,将内心的想法用语言表述出来,使文本细读从内在心灵的交织状态外化到语言上来。此时作为老师的我就要引导他们将心理感受表达出来,通过细节的想像和分析让学生真正培养以后做事为人的成功情怀和不朽魅力。这就是文本细读的最高目的,没有什么比培养人的品性高格更重要的了。我接着要学生跳出周瑜的圈子,想到更多的角度。我感到学生在研读文本中已经放射出智慧的火花,文本研读使学生的心灵更加丰满。小学阶段正是人生智慧的含苞待放期,那时深入感受到的文理终身受益匪浅。因为童年的记忆是人生最敏感的炸药包,那时所爆发的记忆能力和渗入血液的原始感悟力是最宝贵的财富,直接塑造积淀了人文的成功基因。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表诸笔端。让思想变成恒定的记录。学生充分激发想像力和情感体验,活跃于文本深处,创造性地构建了文本的意思。所以,通过文本解读实现了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良好的教学不可能全面开花,就像美国著名的作家海明威曾经用冰山来比喻艺术创作,他说只有一小部份的冰山是露出的海面的,绝大部分冰山都是隐藏在海水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的引导学生,但也需要给同学们留下想像的空间,并且使用延迟评价,让学生能自觉地去想像,去假设,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的文本欣赏的程度是靠读者自己来实现的。读者的文化和理论背景、阅读和理解生命的感怀、个性的积累等,并不可能是完全一样,因此“一千人的读者眼中有一千种红楼梦”,多元解读应当被承认和重视。但是不管怎样“多重”有一个界限,一千读者有一千个红楼梦,却不会被看成西游记,也不会被误认为水浒传……首先是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个人的感情,鼓励独特的创意解读,造成这么多含义解释和多重共生阅读观。但是多角度并不是杂乱的阅读,解决方案,而不是绝对的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必须具备一定的价值观和解释的范围。
3 结语
文本细读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拓了更细的平台,它使得老师和学生能真正理解文本并进入文本,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解读与空间的对话,怎么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使用文本,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研究命题,等待着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
参考文献
[1]向延斌.言语形式教学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王裕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言语之途.福建教育,2008(4).
[3]易三德.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小学语文,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