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总抱怨“两点一线”的生活太单调,无内容可写。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只要留心观察和细心体会,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就会写出体验独特、情感真挚、感悟深刻的佳作来。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出教学 留心生活 寻找素材
一、在观察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打开门窗,出去走走,你会惊奇地发现大自然就是我们最天然的教师,是我们最生动的课堂,是我们最美妙的灵感,会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当我们置身于奇妙无穷、五彩缤纷的自然界中,才能发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对于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打雷闪电、刮风下雨等这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东西,由于有了亲身体验也会倍加珍视,从而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感性认知。
因此,教师每学期都可以安排一些户外活动,组织学生去郊外踏青或郊游,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仔细观察周围景物的变化,如在“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天里,看看桃花红、树叶绿、燕子筑窝、柳絮飞舞等气象万千的景象;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里,听听夏雷滚滚、知了长鸣、蛙声一片的天籁之音;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里,闻闻稻香四溢、瓜果飘香、暗香盈袖、丹桂扑鼻的五味杂陈的味道;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天里,赏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梅花盛放、松柏翠绿的银装素裹的世界……为此,教师可布置学生写《四季让我心醉》《走进自然》《我跟春天有个约会》《我眼中的色彩》等作文,只要学生能留心观察大自然中日新月异的变化,就能写出描绘自然、反映自然、歌颂自然的好文章。
二、在家庭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家庭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不值得一提,但每位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冒着风霜雨雪的早晚接送;爸爸妈妈起早摸黑料理孩子的衣食住行,忙里抽空地辅导孩子作业,万一生病,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各自又有工作,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另外,小区里邻里间互助互爱、嘘寒问暖、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景,也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深烙印。
由此看来,正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才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庭,才有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仔细想想,家庭生活中并不缺乏写作题材。有子女对父母的不尽依赖的眷恋之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限关怀与牵挂;有瓶瓶罐罐,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有家庭因意见不合而引发的吵闹;有因子女不孝而引起的家庭矛盾;有“锄禾日当午,带月荷锄归”的劳动愉悦之情;有“花好月圆,比翼双飞”的婚庆喜事;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悲欢离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洒脱与豪情;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的伤感失意之叹;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产生的仰慕、尊重、厌恶乃至憎恨等一系列的情感变化。以上内容都是学生素材的发源地、学生情感的发动机。学生因此写出了《风波》《爱还要会爱》《我爱我家》《美丽的误会》《一扇门的距离》等佳作。
三、在校园学习中寻找写作素材
走进美丽的校园,犹如观看五光十色的万花筒。校园里有清晨的朗朗读书声,有课间活动的嬉笑打闹声,有体育比赛的欢呼呐喊声……校园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是那些在校寄宿的同学,他们远离父母,独自在校过集体生活,更是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围绕吃、穿、住、行就会产生大量的素材。还有学校的校风、校训、环境、纪律以及教师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从而迸发出情感火花。
如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崇拜和敬佩的教师,每当这些教师上课时,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威信并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的,如教师的穿着打扮、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对待学生的态度等也会成为学生的日常话题。学生则良莠不齐,千人千面。低劣者孤芳自赏、自卑怯懦,对学习不感兴趣,但在生活中却独立能干;优秀者则自命不凡、清高孤傲,总有高处不胜寒的优越感,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家长口中的榜样,教师眼中的宠儿;其他学生或深沉稳重或直爽率真,或热情如火或冷漠似冰,或活泼好动或喜静独处,由此就会发生爱恨交织的故事。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不同,就写出了《我是差生我怕谁》《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品味友谊》《课桌,有你真好!》等真实反映校园生活的佳作。
四、在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社会生活蕴涵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我们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久而久之,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而且也能在其脑海中形成写作资料库。
教师可以根据作文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来布置写作内容。如植树活动、清明节祭扫、“五一”劳动节歌咏比赛、国庆节诗朗诵、元旦文艺会演、校运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因为都亲身经历过,所以都特别兴奋,有说不完的话语,有写不完的题材,这时教师只要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掌握写作技巧,让他们把感人的事迹或有趣的活动记录下来,与别人分享,就一定能涌现出一批反映校园题材的优秀作品。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布置学生写《记住这一天》;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布置学生写科幻作文《假如……》;“六一”儿童节安排学生带礼物去孤儿院看望孤儿,布置学生写《童年,请不要走》;重阳节让学生去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布置学生写《感恩的心》。家庭生活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互换角色,当一天家长,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如缝纽扣、叠被子、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把学生引入浓浓的亲情中,既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又体验着亲情的可贵,从而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
五、在教材中寻找写作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一篇篇精挑细选的文章组成的语文教材,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名家精品之作,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且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有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人生哲理等,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更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教师分析文章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一个浸润过程,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只要做一番整理归类,教材中的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如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发出石破天惊的反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身残志坚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国文化主将鲁迅先生为寻求救国道路而“弃医从文”;“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导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如果学生能把这些材料作为写作素材并运用到写作中,也就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实现了学习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为了使教材的学习能更好地为写作服务,教师可以教学生运用以下方法,从文章中提取写作素材:摘抄文章中的名篇名句;选取文章中的典型事例;概括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改编文章中的精彩语段;根据文章内容写读后感。教师需充分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在学好教材文章的同时也积累一些写作素材,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在看似普通平凡的生活中引入“活水”,就一定能使学生文思泉涌、下笔成文,从而写出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上乘之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辜均强,张玉淑.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写作素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3).
[4]李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6).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出教学 留心生活 寻找素材
一、在观察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打开门窗,出去走走,你会惊奇地发现大自然就是我们最天然的教师,是我们最生动的课堂,是我们最美妙的灵感,会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当我们置身于奇妙无穷、五彩缤纷的自然界中,才能发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对于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打雷闪电、刮风下雨等这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东西,由于有了亲身体验也会倍加珍视,从而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感性认知。
因此,教师每学期都可以安排一些户外活动,组织学生去郊外踏青或郊游,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仔细观察周围景物的变化,如在“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天里,看看桃花红、树叶绿、燕子筑窝、柳絮飞舞等气象万千的景象;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里,听听夏雷滚滚、知了长鸣、蛙声一片的天籁之音;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里,闻闻稻香四溢、瓜果飘香、暗香盈袖、丹桂扑鼻的五味杂陈的味道;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天里,赏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梅花盛放、松柏翠绿的银装素裹的世界……为此,教师可布置学生写《四季让我心醉》《走进自然》《我跟春天有个约会》《我眼中的色彩》等作文,只要学生能留心观察大自然中日新月异的变化,就能写出描绘自然、反映自然、歌颂自然的好文章。
二、在家庭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家庭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不值得一提,但每位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冒着风霜雨雪的早晚接送;爸爸妈妈起早摸黑料理孩子的衣食住行,忙里抽空地辅导孩子作业,万一生病,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各自又有工作,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另外,小区里邻里间互助互爱、嘘寒问暖、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景,也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深烙印。
由此看来,正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才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庭,才有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仔细想想,家庭生活中并不缺乏写作题材。有子女对父母的不尽依赖的眷恋之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限关怀与牵挂;有瓶瓶罐罐,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有家庭因意见不合而引发的吵闹;有因子女不孝而引起的家庭矛盾;有“锄禾日当午,带月荷锄归”的劳动愉悦之情;有“花好月圆,比翼双飞”的婚庆喜事;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悲欢离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洒脱与豪情;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的伤感失意之叹;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产生的仰慕、尊重、厌恶乃至憎恨等一系列的情感变化。以上内容都是学生素材的发源地、学生情感的发动机。学生因此写出了《风波》《爱还要会爱》《我爱我家》《美丽的误会》《一扇门的距离》等佳作。
三、在校园学习中寻找写作素材
走进美丽的校园,犹如观看五光十色的万花筒。校园里有清晨的朗朗读书声,有课间活动的嬉笑打闹声,有体育比赛的欢呼呐喊声……校园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是那些在校寄宿的同学,他们远离父母,独自在校过集体生活,更是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围绕吃、穿、住、行就会产生大量的素材。还有学校的校风、校训、环境、纪律以及教师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从而迸发出情感火花。
如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崇拜和敬佩的教师,每当这些教师上课时,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威信并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的,如教师的穿着打扮、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对待学生的态度等也会成为学生的日常话题。学生则良莠不齐,千人千面。低劣者孤芳自赏、自卑怯懦,对学习不感兴趣,但在生活中却独立能干;优秀者则自命不凡、清高孤傲,总有高处不胜寒的优越感,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家长口中的榜样,教师眼中的宠儿;其他学生或深沉稳重或直爽率真,或热情如火或冷漠似冰,或活泼好动或喜静独处,由此就会发生爱恨交织的故事。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不同,就写出了《我是差生我怕谁》《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品味友谊》《课桌,有你真好!》等真实反映校园生活的佳作。
四、在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社会生活蕴涵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我们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久而久之,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而且也能在其脑海中形成写作资料库。
教师可以根据作文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来布置写作内容。如植树活动、清明节祭扫、“五一”劳动节歌咏比赛、国庆节诗朗诵、元旦文艺会演、校运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因为都亲身经历过,所以都特别兴奋,有说不完的话语,有写不完的题材,这时教师只要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掌握写作技巧,让他们把感人的事迹或有趣的活动记录下来,与别人分享,就一定能涌现出一批反映校园题材的优秀作品。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布置学生写《记住这一天》;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布置学生写科幻作文《假如……》;“六一”儿童节安排学生带礼物去孤儿院看望孤儿,布置学生写《童年,请不要走》;重阳节让学生去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布置学生写《感恩的心》。家庭生活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互换角色,当一天家长,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如缝纽扣、叠被子、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把学生引入浓浓的亲情中,既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又体验着亲情的可贵,从而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
五、在教材中寻找写作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一篇篇精挑细选的文章组成的语文教材,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名家精品之作,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且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有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人生哲理等,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更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教师分析文章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一个浸润过程,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只要做一番整理归类,教材中的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如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发出石破天惊的反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身残志坚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国文化主将鲁迅先生为寻求救国道路而“弃医从文”;“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导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如果学生能把这些材料作为写作素材并运用到写作中,也就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实现了学习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为了使教材的学习能更好地为写作服务,教师可以教学生运用以下方法,从文章中提取写作素材:摘抄文章中的名篇名句;选取文章中的典型事例;概括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改编文章中的精彩语段;根据文章内容写读后感。教师需充分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在学好教材文章的同时也积累一些写作素材,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在看似普通平凡的生活中引入“活水”,就一定能使学生文思泉涌、下笔成文,从而写出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上乘之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辜均强,张玉淑.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写作素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3).
[4]李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