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习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要求要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务必和实习模式相适应,避免出现实习模式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脱离。在总结其它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找出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实习—创新能力之间的问题,建立具有新建本科院校独有的大学生实习—创新能力模式,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关键词:实习模式 创新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247-01
我们知道,高等院校的教学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可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短、对教学经验和教学历史的积累不是很多,在处理实习模式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时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比如说,在认知方面,将学生实习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开;实习模式没办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实习模式仍然不够完善;还是无法脱离传统教育下教育的技术性等。因此,对于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1 建立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1 建立准则
(1)以创新能力为核心。我们知道,过去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与简单应用。但是面对市场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在建立体系时,一定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中心位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将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性、运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2)以学生为主体。在建立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时候,学生必定体系中的主体。要知道,建立这个体系,也是为了协调好学生实习模式和他们自身创新水平之间关系。采取一种制度化的形式来迫切要求学生重视自己的能力提升。
(3)体系要全面。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一定要全面和完整,不可出现偏颇的现象。一个全面的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应该包括理论和实践、校园和校外、实习与就业、知识与技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多个方面。这样全面的体系的建立可以大大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帮助学生全方位地发展和成长。
(4)体系运行的可行性。所谓体系运行的可行性是指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运行可以真正地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为学生的有效实习和能力提高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突破过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割裂的瓶颈问题,把丰富多样的实习模式尝试性的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相结合。
1.2 体系概述
(1)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总的概况起来就是实习—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体系,经过对课程的设计和课堂的试验、专业实践与培训、科学探究和科技创新、职业技能和实习实践、社会服务和社会调研、全面素质和素质扩展等几大方面进行实施,通过学校来组织、一定的资金来保障,使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能够最有效地建立起来。
(2)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将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分析,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考虑学生实习的各个方面,是的实习模式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实施这个方面,将创新人才所拥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非智力层面进行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动态模式,使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得目标得以实现。
(3)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以创新为核心、学生为主体,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可行性。
1.3 体系特色之处
(1)这个体系是紧紧抓住学生创新能力水平这个中心点,将静态的培养过程和动态的培养过程以及一定的制度体制的保障相结合,从而体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
(2)这个有机结合的体系使得专业教学和公共教育相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最大程度上地体现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追求的厚实和精细。
(3)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与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使得课程架构可以被分解成有效的内容,课程结构显得模式化、小型化,从而使课堂教学的知识模块之间界限更加鲜明。
2 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践运用
2.1 健全课堂体系,使学生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相协调
新建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制定,有利于强化基础和学生个性为中心的地位。同时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和调整,建立起一个公共平台,突破过去传统的专业培养的简单模式,将拓宽的专业口径和专业方向的灵活性相结合。就深化时间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方面,要求要注重实验内容的基础性、实验验证的准确性和综合性。
2.2 实习模式的改革
以往的学识实习主要是学校安排学生进行面试,让企业在校园进行招聘。这样的模式太过于死板,而且在这种面试模式下,学生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没办法很好地体现出来,企业也很难在如此短时间下判断学生的能力水平究竟是怎么样的。因此,要对这个实习模式进行改变,学生可以不用只到学校给定的企业进行实习,可以更大地扩大自己的实习空间,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从而在合适的实习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
2.3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创设有效环境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务必将实习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时,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也就是实习这个切入点。老师可以从实习的要求、实习的现状、实习的企业等作为切入点,将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合在教学当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3 结语
学生是教学模式的主体,因此,学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安排教学,建立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平台,使文化底蕴不厚的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更好地积淀其精神和文化,在这种厚实的文化底蕴下,不断完善实习模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实习模式,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思洋,吴斌,黎岱宗,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0(36).
[2] 王冬杰.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价值工程,2010(35).
[3] 陈红照.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创业教育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
[4] 侯俊梅.论科技创新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成都理工大学,2011.
关键词:实习模式 创新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247-01
我们知道,高等院校的教学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可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短、对教学经验和教学历史的积累不是很多,在处理实习模式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时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比如说,在认知方面,将学生实习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开;实习模式没办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实习模式仍然不够完善;还是无法脱离传统教育下教育的技术性等。因此,对于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1 建立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1 建立准则
(1)以创新能力为核心。我们知道,过去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与简单应用。但是面对市场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在建立体系时,一定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中心位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将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性、运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2)以学生为主体。在建立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时候,学生必定体系中的主体。要知道,建立这个体系,也是为了协调好学生实习模式和他们自身创新水平之间关系。采取一种制度化的形式来迫切要求学生重视自己的能力提升。
(3)体系要全面。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一定要全面和完整,不可出现偏颇的现象。一个全面的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应该包括理论和实践、校园和校外、实习与就业、知识与技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多个方面。这样全面的体系的建立可以大大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帮助学生全方位地发展和成长。
(4)体系运行的可行性。所谓体系运行的可行性是指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运行可以真正地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为学生的有效实习和能力提高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突破过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割裂的瓶颈问题,把丰富多样的实习模式尝试性的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相结合。
1.2 体系概述
(1)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总的概况起来就是实习—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体系,经过对课程的设计和课堂的试验、专业实践与培训、科学探究和科技创新、职业技能和实习实践、社会服务和社会调研、全面素质和素质扩展等几大方面进行实施,通过学校来组织、一定的资金来保障,使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能够最有效地建立起来。
(2)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将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分析,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考虑学生实习的各个方面,是的实习模式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实施这个方面,将创新人才所拥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非智力层面进行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动态模式,使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得目标得以实现。
(3)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以创新为核心、学生为主体,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可行性。
1.3 体系特色之处
(1)这个体系是紧紧抓住学生创新能力水平这个中心点,将静态的培养过程和动态的培养过程以及一定的制度体制的保障相结合,从而体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
(2)这个有机结合的体系使得专业教学和公共教育相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最大程度上地体现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追求的厚实和精细。
(3)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与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使得课程架构可以被分解成有效的内容,课程结构显得模式化、小型化,从而使课堂教学的知识模块之间界限更加鲜明。
2 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践运用
2.1 健全课堂体系,使学生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相协调
新建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制定,有利于强化基础和学生个性为中心的地位。同时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和调整,建立起一个公共平台,突破过去传统的专业培养的简单模式,将拓宽的专业口径和专业方向的灵活性相结合。就深化时间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方面,要求要注重实验内容的基础性、实验验证的准确性和综合性。
2.2 实习模式的改革
以往的学识实习主要是学校安排学生进行面试,让企业在校园进行招聘。这样的模式太过于死板,而且在这种面试模式下,学生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没办法很好地体现出来,企业也很难在如此短时间下判断学生的能力水平究竟是怎么样的。因此,要对这个实习模式进行改变,学生可以不用只到学校给定的企业进行实习,可以更大地扩大自己的实习空间,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从而在合适的实习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
2.3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创设有效环境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务必将实习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时,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也就是实习这个切入点。老师可以从实习的要求、实习的现状、实习的企业等作为切入点,将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合在教学当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3 结语
学生是教学模式的主体,因此,学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安排教学,建立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平台,使文化底蕴不厚的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更好地积淀其精神和文化,在这种厚实的文化底蕴下,不断完善实习模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实习模式,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思洋,吴斌,黎岱宗,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0(36).
[2] 王冬杰.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价值工程,2010(35).
[3] 陈红照.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创业教育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
[4] 侯俊梅.论科技创新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成都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