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论证行政事业单位如何更好更有效的进行内部控制。如何通过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达到防止财务风险,严格纪律,提升管理水平,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健全稽核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必要的检查评价机制等。最后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出了几点要求。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控意识薄弱、内控工作执行相对滞后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不专业且不切合实际,导致执行起来难度大;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尽合理,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还有的单位虽建有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内控实施与管理,有关人员怕得罪人而不执行相关制度,也导致了执行效果差。由此就造成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增减不够及时或者甚至没有调整相关账目,库存现金超限额、超范围支付,随意地核销债权债务,接受票据不合规章,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
(二)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财会人员素质较低
相当一段时间,行政事业单位里使用会计、出纳工作管理规定及现金管理规定,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容易造成资金管理上的漏洞和缺失。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较企业而言相对简单,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要求不高,致使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知识不足、观念落后,使业务判断不够准确,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失真,不能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可以说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准直接影响着单位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三)相关部门会计内外监督机制不到位
据了解,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缺失或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没有建立起对单位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的监督机制。外部监督的弱化也容易使内部控制失效,不产生压力。单位往往重视资金预算分配和使用,而轻视资金使用效益和监督,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从而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只是走走过场。
三、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提升内部控制意识,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与管理
首先,应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改变陈旧观念,自觉强化“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感,重视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其次,加强财会人员队伍的建设,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使财会人员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危害,强化其对内部控制制度自觉执行的意识,形成自上而下全面重视单位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有效促进财务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财会管理制度,明确会计岗位职责
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一是会计人员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客观、真实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内容,做到不隐瞒、截留应上缴的各项收入,不乱挤乱列各项支出。二是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三是要明确责任,凡是在财务检查中被查出隐瞒、截留收入或乱挤乱列支出的,一律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为了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活动能够按预期目标稳定有序地进行。各单位在制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做到制度切实可行。防止由于一般控制点设立过多、手续操作繁杂,造成单位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正常、迅捷地运转。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四)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策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加强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策与评价的控制,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财务部门要注重对各部门、各项目进行技术性审查,加强预算的约束力,并监督各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授权批准控制对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明确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预算收支项目要尽可能细化,依据和标准要尽可能充分、可靠。
(五)强化内部会计审计,健全稽核制度,加强政府监督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措施,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控和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保证内审的独立性,同时保持其与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增强其公正性。其次,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设置专职人员,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控意识薄弱、内控工作执行相对滞后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不专业且不切合实际,导致执行起来难度大;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尽合理,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还有的单位虽建有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内控实施与管理,有关人员怕得罪人而不执行相关制度,也导致了执行效果差。由此就造成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增减不够及时或者甚至没有调整相关账目,库存现金超限额、超范围支付,随意地核销债权债务,接受票据不合规章,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
(二)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财会人员素质较低
相当一段时间,行政事业单位里使用会计、出纳工作管理规定及现金管理规定,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容易造成资金管理上的漏洞和缺失。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较企业而言相对简单,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要求不高,致使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知识不足、观念落后,使业务判断不够准确,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失真,不能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可以说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准直接影响着单位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三)相关部门会计内外监督机制不到位
据了解,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缺失或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没有建立起对单位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的监督机制。外部监督的弱化也容易使内部控制失效,不产生压力。单位往往重视资金预算分配和使用,而轻视资金使用效益和监督,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从而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只是走走过场。
三、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提升内部控制意识,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与管理
首先,应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改变陈旧观念,自觉强化“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感,重视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其次,加强财会人员队伍的建设,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使财会人员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危害,强化其对内部控制制度自觉执行的意识,形成自上而下全面重视单位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有效促进财务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财会管理制度,明确会计岗位职责
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一是会计人员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客观、真实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内容,做到不隐瞒、截留应上缴的各项收入,不乱挤乱列各项支出。二是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三是要明确责任,凡是在财务检查中被查出隐瞒、截留收入或乱挤乱列支出的,一律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为了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活动能够按预期目标稳定有序地进行。各单位在制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做到制度切实可行。防止由于一般控制点设立过多、手续操作繁杂,造成单位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正常、迅捷地运转。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四)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策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加强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策与评价的控制,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财务部门要注重对各部门、各项目进行技术性审查,加强预算的约束力,并监督各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授权批准控制对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明确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预算收支项目要尽可能细化,依据和标准要尽可能充分、可靠。
(五)强化内部会计审计,健全稽核制度,加强政府监督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措施,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控和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保证内审的独立性,同时保持其与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增强其公正性。其次,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设置专职人员,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