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本文以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体系的技术构建机制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技术管理手段,充分发挥高校在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技术构建
作者简介:郝英杰(1966-),男,内蒙古通辽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191)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北京 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课题“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体系的建设主要从教育者主体出发,积极适应大学生在网络中的需求变化,采取网络技术和管理手段,通过建设和改变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从而实现对受教育者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高校在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
一、构建信息安全防护系统
维护高校网络信息的安全是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各种信息中,不能违反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
1.信息安全的概念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信息安全的实质就是要保护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即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政的手段,实现信源、信号、信息三个环节的保护,藉以达到信息安全的目的。
2.信息安全的目标和原则
所有的信息安全技术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安全目标,其核心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五个安全目标。有如下七个原则:第一,保密性(Confidentiality),是指阻止非授权的主体阅读信息。未授权的用户不能够获取敏感信息。对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不仅要制止非授权者对信息的阅读,也要阻止授权者将其访问的信息传递给非授权者,以致信息被泄漏。第二,完整性(Integrity),是指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者篡改。保护信息保持原始的状态,使信息保持其真实性。第三,可用性(Usability),是指授权主体在需要信息时能及时得到服务的能力。可用性是在信息安全保护阶段对信息安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在网络化空间中必须满足的一项信息安全要求。第四,可控性(Controlability),是指对信息和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管理,防止非法利用信息和信息系统。第五,不可否认性(Non-repudiation),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交换的双方不能否认其在交换过程中发送信息或接收信息的行为。第六,信息安全的可审计性(Audiability),是指信息系统的行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信息处理行为。与不可否认性的信息交换过程中行为可认定性相比,可审计性的含义更宽泛一些。第七,信息安全的可鉴别性(Authenticity),是指信息的接收者能对信息的发送者的身份进行判定。它也是一个与不可否认性相关的概念。
具体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就是高校需要注意教育大学生不能把涉及到国家安全的信息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同时对传播有害信息、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传播者要做到可审计性和可鉴别性,及时消除有害信息,维护信息安全。
3.构建高校信息安全防护系统
(1)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建议在保密委员会中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应在保密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以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技术人才为主的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日常安全保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组织开展所属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定期进行安全保密情况的检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将安全保密的组织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2)完善安全设备设施的建设。高校应在大力进行信息系统功能建设的同时,加大安全保密设施的建设投入,越是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越要建立起坚实的安全防护墙。
(3)加强涉密信息、介质管理。加强介质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要。主要措施有:一是分类标记。按信息性质、密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和登记,并在介质内外作上标记,使之一目了然。二是分档管理。在分类标记基础上,按秘级和重要性分别存放于相应的金属保密容器内,使用与备份的介质应分存两地,以保证安全。三是信息加密。秘密信息应当加密,移动介质应按秘件要求保管。四是专用专管。采用专用介质和专用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办法,使局外人无法随意使用相应的介质和计算机。
(4)加强技术防范建设。当前,主要的技术防范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防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的典型任务是潜伏、复制和破坏,防治的基本任务是发现、解剖和杀灭。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选用网络防病毒系统,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用户端只需做一次系统安装,以后由系统统一进行病毒的自动查杀。二是鉴别或验证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中,鉴别技术主要是为了发现未授权用户非法的与合法用户越权的对信息的存取与访问。此外,近年来国外发展了一种秘密共享技术,即把秘密(加密钥)分成若干份,只有当规定数目的份额齐备时,整个秘密才能还原,少于规定数,秘密就无法还原。这种技术,含有鉴别和防止个人泄密或集体共谋泄密的功能。三是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技术,它由访问控制原则和访问机制构成。访问控制原则是一种政策性规定,它确定了每个用户的权力限制条件。四是审计跟踪。审计跟踪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其主要任务是:对用户的访问模式、情况、特定进程以及系统的各项安全保护机制与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发现用户绕过系统的安全保护机制的企图;发现越权操作的行为;制止非法入侵并给予警告;记录入侵的全过程。
二、构建网络信息过滤系统
网络信息过滤是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运用计算机硬件工具或软件从动态的网络信息流中选取用户需要的信息或剔除用户不需要的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信息过滤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正是基于解决以上问题而提出来的。其主要技术有:(1)对基本的遗传算法进行改进,主要包括对标准遗传算法的选择、交叉、变异操作进行改进,提出适应信息过滤技术的优化的遗传算法。(2)对网络信息的语义表示、语义模糊识别技术、样本学习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研究,并应用到信息过滤技术中。(3)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信息过滤模型,并同时用语义模糊识别技术、样本学习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技术辅助优化该模型。(4)开发一个集成的基于遗传算法的网络信息过滤平台,包括不良信息过滤器、垃圾邮件过滤器、广告信息过滤器等子系统。该系统具备三级过滤机制:基于IP地址的过滤、基于关键词的过滤和基于语义的信息过滤。
高校要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就必须建立网络信息过滤系统,根据需要设定过滤的指标,并由宣传部门每天进行定期检查。具体的过滤指标在“构建网络信息实时监控系统”中涉及。
三、构建网络信息实时监控系统
实时监控指的是学校要以信息安全防护和信息过滤工作为基础,每天利用互联网即时性、快捷性、可操作性的优点,对学校的BBS、学校贴吧、学校校园网和学生关注的网站(开心网、人人网等)的信息进行评价和鉴定,及时监控网络信息,并将涉及舆情的内容及时反馈给学院和相关辅导员、班主任或者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实时监控的关键在于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到监控的专业性和全面性。
1.实时监控的手段
(1)运用技术性手段,做到监控的即时性。实时监控要求在第一时间内对互联网环境进行准确、客观的反映,运用技术手段如绿色软件、过滤软件等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功能预设及时排除干扰信息。具体而言,即通过构筑信息防火墙,进行信息检疫,有效隔离和消除有害信息,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而妨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净化互联网空间的目的。通过实时监控,对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不断进行调整,及时消除或者减少互联网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达到优化互联网信息环境的目的。
(2)发挥互联网管理部门的职责,做到监控的专业性。在网络信息实时监控中应充分发挥网管中心的职责和作用,达到监控专业性的目的。互联网管理部门除做好本部门的日常性工作,如协助学校各院系、部门建立和维护本单位内部的局域网,指导建设和统一管理二级网站;负责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和维护以及主页内容的创意、收集、发布及维护外,必须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落实实名登记制,对涉及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违反法律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对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用户要予以警告。只有实现监控的专业化,才能保证优化互联网信息环境的正确性。
(3)建立多元监控机制,做到监控的全面性。在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时,应注重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群体、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采集其对于网络舆情的评价和意见,实现监控的全面性。多元监控的关键是合理设定监控集体。学校根据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引导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控方案,对各设定集体进行监控。这个设定集体可以是院系、年级、班级。网络舆情监控在这一层面上显得较为薄弱,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有的高校放弃了这一层面的监控;有的高校对监控客体的设定“失当”,极大地阻碍了网络信息实时监控功能的有效发挥。以院系、年级或班级作为监控客体的监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不能放弃这一层面的监控。
2.实时监控的内容
网络信息实时监控的内容应涵盖学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各个方面,同时做到动态监控和静态监控相结合、过程监控和效果监控相结合。实时监控的指标具体分为三个大的方面:网络舆情引导状态指标、网络舆情引导条件指标和网络舆情引导效果指标。
(1)网络信息实时监控状态指标。这一指标主要涉及学校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总体环境以及学校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总体部署、思路及制度等。
1)网络信息实时监控工作组织机构。涉及要素为学校、学院是否建立起完善的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机构运行的总体情况以及领导的重视程度等。
2)网络信息实时监控工作的规划和计划。涉及要素为学校是否具备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长期规划、部署,以及年度工作计划等。
3)网络信息实时监控工作的制度、规范、管理规定。涉及要素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各种制度,如专门的网络舆情引导人事制度、互联网管理规定、学生互联网自律公约等。
4)网络信息实时监控工作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涉及要素为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措施的执行情况,是否实现预期目标、措施的满意度等。
(2)网络信息实时监控条件指标。这一指标主要涉及学校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专职德育工作人员配备、校内外舆论状况等。
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涉及要素包括校园互联网中心、教学子网、办公子网、图书馆子网、宿舍子网及后勤子网的建设标准、运行情况等。
2)互联网专职德育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涉及要素为专职德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人数、高层次德育教师占德育教师总数的比例等。
3)经费投入。涉及要素为学校是否具备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资金保障机制、生均德育投入与生均总培养费用等。
4)校内外舆论状况。涉及要素为社会、学校内各部门对于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评价、美誉度,是衡量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重要的环境指标。
(3)网络信息实时监控效果指标。这一指标主要涉及学校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后产生的效果及其反馈、是否实现了预设的德育工作目标。
1)学校、学院、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涉及要素为学生是否形成对学校、学院、班级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
2)学生个体品德和能力状况。涉及要素为学生个体在互联网中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法律法规素质以及学生是否具备对于互联网繁杂信息的辨别、筛选和认知能力等。
3)学术成果。涉及要素为学校在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中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如论文、专著、专题项目等。这一指标的设立对于鼓励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研究具有较大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时爱福,华丽,李爱华.大学生网络行为及高校网络管理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0(5):97-98.
[2]郑敬斌.大学生网络问题成因和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9):101-102.
[3]何强,徐绍琛.大学生互联网行为调查与加强思政教育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1.
[4]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要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4,(9):15.
(责任编辑:李海静)
关键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技术构建
作者简介:郝英杰(1966-),男,内蒙古通辽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191)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北京 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课题“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体系的建设主要从教育者主体出发,积极适应大学生在网络中的需求变化,采取网络技术和管理手段,通过建设和改变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从而实现对受教育者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高校在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
一、构建信息安全防护系统
维护高校网络信息的安全是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各种信息中,不能违反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
1.信息安全的概念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信息安全的实质就是要保护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即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政的手段,实现信源、信号、信息三个环节的保护,藉以达到信息安全的目的。
2.信息安全的目标和原则
所有的信息安全技术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安全目标,其核心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五个安全目标。有如下七个原则:第一,保密性(Confidentiality),是指阻止非授权的主体阅读信息。未授权的用户不能够获取敏感信息。对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不仅要制止非授权者对信息的阅读,也要阻止授权者将其访问的信息传递给非授权者,以致信息被泄漏。第二,完整性(Integrity),是指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者篡改。保护信息保持原始的状态,使信息保持其真实性。第三,可用性(Usability),是指授权主体在需要信息时能及时得到服务的能力。可用性是在信息安全保护阶段对信息安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在网络化空间中必须满足的一项信息安全要求。第四,可控性(Controlability),是指对信息和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管理,防止非法利用信息和信息系统。第五,不可否认性(Non-repudiation),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交换的双方不能否认其在交换过程中发送信息或接收信息的行为。第六,信息安全的可审计性(Audiability),是指信息系统的行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信息处理行为。与不可否认性的信息交换过程中行为可认定性相比,可审计性的含义更宽泛一些。第七,信息安全的可鉴别性(Authenticity),是指信息的接收者能对信息的发送者的身份进行判定。它也是一个与不可否认性相关的概念。
具体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就是高校需要注意教育大学生不能把涉及到国家安全的信息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同时对传播有害信息、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传播者要做到可审计性和可鉴别性,及时消除有害信息,维护信息安全。
3.构建高校信息安全防护系统
(1)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建议在保密委员会中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应在保密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以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技术人才为主的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日常安全保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组织开展所属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定期进行安全保密情况的检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将安全保密的组织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2)完善安全设备设施的建设。高校应在大力进行信息系统功能建设的同时,加大安全保密设施的建设投入,越是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越要建立起坚实的安全防护墙。
(3)加强涉密信息、介质管理。加强介质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要。主要措施有:一是分类标记。按信息性质、密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和登记,并在介质内外作上标记,使之一目了然。二是分档管理。在分类标记基础上,按秘级和重要性分别存放于相应的金属保密容器内,使用与备份的介质应分存两地,以保证安全。三是信息加密。秘密信息应当加密,移动介质应按秘件要求保管。四是专用专管。采用专用介质和专用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办法,使局外人无法随意使用相应的介质和计算机。
(4)加强技术防范建设。当前,主要的技术防范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防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的典型任务是潜伏、复制和破坏,防治的基本任务是发现、解剖和杀灭。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选用网络防病毒系统,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用户端只需做一次系统安装,以后由系统统一进行病毒的自动查杀。二是鉴别或验证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中,鉴别技术主要是为了发现未授权用户非法的与合法用户越权的对信息的存取与访问。此外,近年来国外发展了一种秘密共享技术,即把秘密(加密钥)分成若干份,只有当规定数目的份额齐备时,整个秘密才能还原,少于规定数,秘密就无法还原。这种技术,含有鉴别和防止个人泄密或集体共谋泄密的功能。三是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技术,它由访问控制原则和访问机制构成。访问控制原则是一种政策性规定,它确定了每个用户的权力限制条件。四是审计跟踪。审计跟踪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其主要任务是:对用户的访问模式、情况、特定进程以及系统的各项安全保护机制与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发现用户绕过系统的安全保护机制的企图;发现越权操作的行为;制止非法入侵并给予警告;记录入侵的全过程。
二、构建网络信息过滤系统
网络信息过滤是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运用计算机硬件工具或软件从动态的网络信息流中选取用户需要的信息或剔除用户不需要的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信息过滤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正是基于解决以上问题而提出来的。其主要技术有:(1)对基本的遗传算法进行改进,主要包括对标准遗传算法的选择、交叉、变异操作进行改进,提出适应信息过滤技术的优化的遗传算法。(2)对网络信息的语义表示、语义模糊识别技术、样本学习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研究,并应用到信息过滤技术中。(3)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信息过滤模型,并同时用语义模糊识别技术、样本学习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技术辅助优化该模型。(4)开发一个集成的基于遗传算法的网络信息过滤平台,包括不良信息过滤器、垃圾邮件过滤器、广告信息过滤器等子系统。该系统具备三级过滤机制:基于IP地址的过滤、基于关键词的过滤和基于语义的信息过滤。
高校要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就必须建立网络信息过滤系统,根据需要设定过滤的指标,并由宣传部门每天进行定期检查。具体的过滤指标在“构建网络信息实时监控系统”中涉及。
三、构建网络信息实时监控系统
实时监控指的是学校要以信息安全防护和信息过滤工作为基础,每天利用互联网即时性、快捷性、可操作性的优点,对学校的BBS、学校贴吧、学校校园网和学生关注的网站(开心网、人人网等)的信息进行评价和鉴定,及时监控网络信息,并将涉及舆情的内容及时反馈给学院和相关辅导员、班主任或者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实时监控的关键在于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到监控的专业性和全面性。
1.实时监控的手段
(1)运用技术性手段,做到监控的即时性。实时监控要求在第一时间内对互联网环境进行准确、客观的反映,运用技术手段如绿色软件、过滤软件等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功能预设及时排除干扰信息。具体而言,即通过构筑信息防火墙,进行信息检疫,有效隔离和消除有害信息,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而妨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净化互联网空间的目的。通过实时监控,对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不断进行调整,及时消除或者减少互联网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达到优化互联网信息环境的目的。
(2)发挥互联网管理部门的职责,做到监控的专业性。在网络信息实时监控中应充分发挥网管中心的职责和作用,达到监控专业性的目的。互联网管理部门除做好本部门的日常性工作,如协助学校各院系、部门建立和维护本单位内部的局域网,指导建设和统一管理二级网站;负责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和维护以及主页内容的创意、收集、发布及维护外,必须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落实实名登记制,对涉及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违反法律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对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用户要予以警告。只有实现监控的专业化,才能保证优化互联网信息环境的正确性。
(3)建立多元监控机制,做到监控的全面性。在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时,应注重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群体、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采集其对于网络舆情的评价和意见,实现监控的全面性。多元监控的关键是合理设定监控集体。学校根据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引导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控方案,对各设定集体进行监控。这个设定集体可以是院系、年级、班级。网络舆情监控在这一层面上显得较为薄弱,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有的高校放弃了这一层面的监控;有的高校对监控客体的设定“失当”,极大地阻碍了网络信息实时监控功能的有效发挥。以院系、年级或班级作为监控客体的监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不能放弃这一层面的监控。
2.实时监控的内容
网络信息实时监控的内容应涵盖学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各个方面,同时做到动态监控和静态监控相结合、过程监控和效果监控相结合。实时监控的指标具体分为三个大的方面:网络舆情引导状态指标、网络舆情引导条件指标和网络舆情引导效果指标。
(1)网络信息实时监控状态指标。这一指标主要涉及学校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总体环境以及学校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总体部署、思路及制度等。
1)网络信息实时监控工作组织机构。涉及要素为学校、学院是否建立起完善的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机构运行的总体情况以及领导的重视程度等。
2)网络信息实时监控工作的规划和计划。涉及要素为学校是否具备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长期规划、部署,以及年度工作计划等。
3)网络信息实时监控工作的制度、规范、管理规定。涉及要素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各种制度,如专门的网络舆情引导人事制度、互联网管理规定、学生互联网自律公约等。
4)网络信息实时监控工作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涉及要素为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措施的执行情况,是否实现预期目标、措施的满意度等。
(2)网络信息实时监控条件指标。这一指标主要涉及学校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专职德育工作人员配备、校内外舆论状况等。
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涉及要素包括校园互联网中心、教学子网、办公子网、图书馆子网、宿舍子网及后勤子网的建设标准、运行情况等。
2)互联网专职德育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涉及要素为专职德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人数、高层次德育教师占德育教师总数的比例等。
3)经费投入。涉及要素为学校是否具备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资金保障机制、生均德育投入与生均总培养费用等。
4)校内外舆论状况。涉及要素为社会、学校内各部门对于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评价、美誉度,是衡量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重要的环境指标。
(3)网络信息实时监控效果指标。这一指标主要涉及学校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后产生的效果及其反馈、是否实现了预设的德育工作目标。
1)学校、学院、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涉及要素为学生是否形成对学校、学院、班级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
2)学生个体品德和能力状况。涉及要素为学生个体在互联网中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法律法规素质以及学生是否具备对于互联网繁杂信息的辨别、筛选和认知能力等。
3)学术成果。涉及要素为学校在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中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如论文、专著、专题项目等。这一指标的设立对于鼓励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研究具有较大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时爱福,华丽,李爱华.大学生网络行为及高校网络管理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0(5):97-98.
[2]郑敬斌.大学生网络问题成因和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9):101-102.
[3]何强,徐绍琛.大学生互联网行为调查与加强思政教育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1.
[4]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要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4,(9):15.
(责任编辑:李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