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本文是2017年山东省青少年规划课题《机械工程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编号17AJY113)的组成部分。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指标之一。2l世纪机械工程呈现高端化、系统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趋势,对机械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始终是困扰我国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本文以深化对创新能力的认识、探寻可行的对策为目标,系统开展提升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策略及路径的研究。
  一、创新教育理念需进一步转变
  1.关于创新能力要不要培养
  在高校内部普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种可以称为“过度创新论”,持这种观点的人重视创新理论的学习、创新方法的训练。这一定位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忽视基本能力谈创新能力”的问题,一味追求培养目标的高端化和国际化,违背了工程教育和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种观点则可称为“有限培养论”,部分本科高校以地方企业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对象,这类企业对创新的要求并不高,据此,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投入不足,热情不高,许多工程学院的人才定位就表述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提及次数不多。
  2.关于工程精神和创新意识
  传统工程教育重知识而轻能力。工程精神是长期工程经验的凝练和积淀,尽管工程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养成周期较长,高校也应把培养“内外兼修”的工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3.关于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创新实践,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外化为工程作品的根本途径。上层概念的创新能力往往被狭隘地理解成创新方法的训练,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若不建立在创新意识激发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基础上,创新技能的培养只能是不成功的。
  二、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优化
  第一,课程设置不利于创新,理论课时仍偏多。在“重学术轻实践,重制造轻创造”的大环境下,高校开设的工程理论课程是偏多的。2011年的研究显示,大多数高校的理论课程在25~31节之间,而在欧美,这一数字保持在23节左右。理论课的比重远远大于实践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第二,教學内容不利于创新,与时代需求有差距。教材更新滞后,与实际生产有距离,无法体现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发展动向。使用的教材还是国家、省市级规划教材,而结合当地实际,工业界参与编写的内容较少,介绍前沿技术成果和理论创新的内容基本没有,内容整体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偏弱,无法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第三,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实践性创新性教师仍缺乏。聘用企业专家担任授课老师,给全面提升教师技术和实践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第四,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研究性学习在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一方面,教师水平制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深谙操作规律并能灵活运用的老师不到5%,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频率低,持续性不强;另一方面,讨论的组织、小组活动的开展、学生个性的发挥、教师的作用、成果的评价等方面存在不足。
  第五,实践教学不利于创新。传统的认知实习、金工实习、毕业实习、企业实习和各类实验是机械工程学科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创新能力的训练在培养目标中比重偏低,基本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创新能力的塑造被忽视。基地建设方面,校内实训中心往往存在设备更新慢、场地不足、高学历高技能师资匮乏、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创新能力环境建设不足。
  三、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评价体系是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就评价层面的改革论述颇多,科学性和可行性也较强,但由于多重原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判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评价过程随意性较大。
  1.创新能力评价比重较低
  也许是培养目标的设定使然,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评价中创新能力体现并不多,或者有所体现,但描述模棱两可,指标不尽完善。评价方案中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仅占约6%,指标不够细化和明晰,可操作性不强,是当前创新能力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评价主体不够多元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创新能力评价多由教师进行,忽视了学生自评与互评、团队评价、社会评价等内容,老师受自身精力和水平限制,对创新能力的评价不可能完全客观、全面,常常出现评价内容千篇一律甚至寥寥几笔的情况。
  3.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评价内容中包括了大量记忆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对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视不足,而创新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的正是学生丰富的想象、活跃的思维、充沛的热情、积极的态度。一味强调学习成绩及排名的评价方式仍大行其道,对其他创造性成果,如论文、获奖、发明等内容的关注与激励不够。
  4.评价方式以书面考试为重
  “纸笔测验”是我国工科院校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这主要源于其操作简便、结果可量化等特点。然而,纸笔测验对能力的评价尤其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可谓作用甚微,知识的识记与创新显然不是一回事。尽管加入了实践环节的操作测验和考试,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该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创新教育环境有待进一步营造
  创新环境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浓郁的创新环境是大学优良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高效的管理风格和自身特有价值观的体现,因此世界知名高校都十分重视创新环境建设。创新环境主要由创新文化、创新氛围、教学氛围、科研氛围、师生关系等方面构成。
  现如今国内院校倡导创新的标语和宣传随处可见,各种文件中也频繁提及,看似创新的环境非常不错。但是在学生对创新的认知、创新的意愿、创新获得的支持力度、创新成果所受到的尊重与保护方面,却并不理想。相比国内985,211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热情不高,创新环境建设多停留于表面,学生创新阻碍颇多。学校在制度的设计、日常的管理和教育教学中没有体现创新的理念和做法,有的只是空喊口号而无法落实。高校创新的学术氛围不够宽松,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仍相对较少,学生合作创新的训练与指导较少。教学环节中的师生关系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自我个性没有得到发挥。
  总的看来,发达国家纷纷把提高工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不论是美国的本科生科研培养创新能力,还是德国的全程实践生成创新能力,都遵循了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的关键环节,虽各有侧重却殊途同归。美国在“研”中体现“回归工程”,德国在“做”中深化“双元制”理念。可以说,工业发达国家的实践是成功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利用,以解决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中国新时期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其他文献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2018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人人持证的技能社会,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山西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更多劳动者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在池州市国有企业改制和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减员增效成了一项重要措施,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其就业问题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池州市出台了很多促
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性工作。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
亨廷顿的现代化理论抓住了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急需政治秩序这一点,认为政治秩序有赖于一个强大的政党,而一个强大的政党需要来自政党体制的力量和适应性,而领导人的顺利接班、
近日,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出版《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摘编》,我校副校长张立今教授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研究》和管理工程学院院长吴玲教授的《
据伊朗《经济报》报道,伊朗水泥工业业主行业协会理事透露,伊朗计划2009年出口水泥300万t。
就中职学校如何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本文从创新育人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入手,论述了中职学校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竞争中取胜、求得发
在社会主义斯时期,如何转变旧有的行政文化的消极影响,进行行政文化创新,这对于行政活动、行政体制改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在分析了行政文化创新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
遣使是南朝刘宋中央参与地方政务管理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中央加强联系与控制地方的手段.使臣将朝廷的安抚、监察、赈济等施行到地方,稳定了地方秩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中
褐鳞蘑菇,俗称褐口蘑、香口蘑,是口蘑的一个品种。1998年,尚义县首次驯化栽培成功,并且相继进行了产业化开发。随着坝下地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杏树、李树在农村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