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络借贷平台的兴起满足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然而,大学生作为以家庭给予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消费群体,并不具备足够的还款和风控能力,因此,很可能在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诱导下,使他们陷入“高利贷”陷阱等困境,这给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论文在分析“校园贷”乱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和资金扶持力度;完善校纪校规,规范学生借贷行为等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 校园贷 高校学生 教育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P2P、消费金融等各类金融业态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网络贷款平台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融资渠道,以它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等优势,赢得了大众的青睐。对于有较强消费需求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贷款平台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然而,大学生作为以家庭给予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消费群体,他们通常对利率不敏感、法律意识淡薄,这就决定了其自身并非具备足够的贷款偿还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大学生校园网络借贷(简称“校园贷”)存在诸多隐患和风险,特别是部分不良借贷平台的“高利贷”陷阱和暴力催收等乱象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大学生借贷乱象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校园网络贷款引发的各种乱象频频见诸于各大媒体。在“校园贷”乱象发生的背后,只有分析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才是避免乱象发生的关键。经过调查分析,目前导致大学生 “校园贷”乱象产生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畸形的超前消费模式催生大学生贷款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90后大学生在家庭、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养成了过度超前的消费方式求。在家庭层面,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的溺爱和娇惯往往使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享乐主义”。在社会层面,高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参差不齐,因此,有些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因担心被同学笑话而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在个人层面,一些爱慕虚荣的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经济状况,想尽办法筹钱进行提前消费,以满足自身需求。盲目炫耀攀比、希望提前享受、偏好用完即扔等不良倾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由此导致的畸形的消费价值观是催生大学生贷款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
2.不良“校园贷”平台诱导大学生网络贷款。目前,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出于抢占市场和竞争的需要,通常避重就轻式地进行业务宣传,诱导大学生进行网络贷款。在宣传内容上,校园网络贷款的门槛低(如:无抵押)、对借款人资质审查不严或根本没有资质审核,使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在线办理贷款业务,这种不考虑学生还款能力、还款来源的“便捷”平台,诱导了学生的过度借款和过度消费。在宣传手段上,“校园贷”平台经常采用贴吧、QQ群和微信等受众面较广的交流软件进行线上虚假、片面宣传,广告内容大多煽动性较强、条件诱人,此外,网上还涌现出了很多借贷中介,他们一方面帮助进行虚假宣传,另一方面还承揽各种帮忙贷款业务,以此诱导学生快速贷款。
3.相关法律保护机制缺失及滞后。目前,我国对民间借贷网络平台的监管方面存在主体模糊、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上,由于在这种模式下只需要在工商部门完成注册,即可进行网络借贷业务。而工商、金融等方面的法律还未对网络借贷的准入机制、信息披露等作出要求,也为明确具体的监管部门,这就导致了金融机构無法对网络借贷平台进行有效监管,使得网络借贷平台无序发展,导致网络借贷市场的无序、混乱。此外,当前系统性规范网络借贷的法律缺位,即缺少了规范网络贷款相关行为的法律依据,因此,网络借贷更多依靠的是民事主体的自觉性和传统交易习惯。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校园网络借贷乱象存在的隐患和风险。
“校园贷”依托互联网的便利,为大学生提供贷款便利、满足其消费需求的同时,很多不良网络贷款平台在利益的驱动下,基于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淡薄、虚荣心强、容易冲动消费等特点,进行虚假宣传,由此产生了诸多隐患和风险。
1.校园网络借贷的诱惑性易导致学生陷入“高利贷”等陷阱。目前,很多“校园贷”平台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比如,一些不良校园网借贷平台经常通过隐瞒或模糊实际资费标准及逾期滞纳金、违约金等条款为大学生设置贷款陷阱。这些贷款平台往往会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学生,甚至有的平台宣称月息1分,但实际上这些小额贷款很多都远超银行信用卡分期利率。同时,学生一旦逾期偿还欠款,需要支付的违约金费率也相当高,且按日计算。这些违约金和利息,比借款本金还多,有些“校园贷”平台甚至不允许提前还款,形成事实上的高利贷。
2.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存在信息盗用风险。“校园贷”平台作为以互联网为资源,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新型金融模式,目前仍处于粗放竞争发展阶段,尚未按照金融业要求建立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其中,网络安全是“校园贷”平台稳健运营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技术漏洞、管理缺陷、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等都可能危及网络信息安全性。此外,“校园贷”平台通常要求学生提供自己的身份证、手机通话记录等重要信息,容易导致学生个人信息身份的泄露,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可能被卷入洗钱、套现、欺诈等非法活动,从而给他们带来极大潜在风险和损失。
3.校园网络借贷影响正常校园秩序,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与一般银行贷款到期不同,校园网贷到期催收方式粗暴,通过对大学生施加心理压力等方式进行催收,比如,给逾期未还款的学生频频群发QQ,单独发短信、打电话,联系贷款学生家长、辅导员和室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催促学生本人进行还款,对于仍然不还款的学生,有的平台在学校公共场合贴学生欠款的大字报,或通过威胁人身安全等方式催款。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不敢将贷款逾期事实告知学校或家长,容易走向极端,导致意外事故发生。
三、防范大学生跌入网络借贷陷阱的思考及建议 目前,大学生短期现金消费和网络消费已成为生活常态,由此催生的畸形消费观已经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诸多压力和挑战。如何对大学生网络借贷、超前或畸形消费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和引导,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1.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首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学校可以从新生入学教育入手,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和案例教学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畸形消费行为的危害,引导他们合理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其次,做好家庭经济状况和消费状况调查工作。在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基础上,辅导员可以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观察学生日常衣、食、行等了解其消费状况,以此做好学生的消费情况摸排调研。最后,做好预防工作。跟踪调研高消费或者短期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消费动向,防患于未然。特别对于在网上贷款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加强教育和引导。
2.加强资助信贷体系建设,解决好学生的短期资金需求问题。学校应该加强资助信贷体系建设,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建档登记,并设置相应的帮扶机制。比如,学校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建设和发展校园社区银行,为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贷服务,满足学生临时性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筹集专项基金,开展针对特困生的短期资金帮扶工作,以此减小家庭經济困难学生通过网络金融平台借款的可能性和数额,及时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
3.完善校纪校规,开展普法教育。在新形势下,高校可以结合网络金融借贷平台特点,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平台、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向学生推送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同时,结合 “互联网+”的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修改完善校纪校规,在法律法规及条例的框架内,对学生相关金融借贷行为进行规范。此外,要大力普及金融、网络安全知识,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在重要节庆日、购物狂欢日等时间节点,开展金融、网络安全宣讲活动,强化学生对网络借贷风险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 沈源. 对校园借贷平台的探究与深思[J]. 现代商业,2016,15:22-23.
[2] 冷年友.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02:61-66.
[3] 舒涛,付轲.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大学生借贷畸形消费现象探析——基于某学生深陷P2P网络借贷困境案例分析[J]. 高校辅导员,2016,03:76-79.
作者简介:安 翔(1989— )男,陕西永寿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杨会科(1989—)男,陕西扶风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 校园贷 高校学生 教育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P2P、消费金融等各类金融业态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网络贷款平台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融资渠道,以它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等优势,赢得了大众的青睐。对于有较强消费需求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贷款平台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然而,大学生作为以家庭给予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消费群体,他们通常对利率不敏感、法律意识淡薄,这就决定了其自身并非具备足够的贷款偿还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大学生校园网络借贷(简称“校园贷”)存在诸多隐患和风险,特别是部分不良借贷平台的“高利贷”陷阱和暴力催收等乱象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大学生借贷乱象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校园网络贷款引发的各种乱象频频见诸于各大媒体。在“校园贷”乱象发生的背后,只有分析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才是避免乱象发生的关键。经过调查分析,目前导致大学生 “校园贷”乱象产生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畸形的超前消费模式催生大学生贷款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90后大学生在家庭、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养成了过度超前的消费方式求。在家庭层面,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的溺爱和娇惯往往使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享乐主义”。在社会层面,高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参差不齐,因此,有些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因担心被同学笑话而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在个人层面,一些爱慕虚荣的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经济状况,想尽办法筹钱进行提前消费,以满足自身需求。盲目炫耀攀比、希望提前享受、偏好用完即扔等不良倾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由此导致的畸形的消费价值观是催生大学生贷款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
2.不良“校园贷”平台诱导大学生网络贷款。目前,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出于抢占市场和竞争的需要,通常避重就轻式地进行业务宣传,诱导大学生进行网络贷款。在宣传内容上,校园网络贷款的门槛低(如:无抵押)、对借款人资质审查不严或根本没有资质审核,使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在线办理贷款业务,这种不考虑学生还款能力、还款来源的“便捷”平台,诱导了学生的过度借款和过度消费。在宣传手段上,“校园贷”平台经常采用贴吧、QQ群和微信等受众面较广的交流软件进行线上虚假、片面宣传,广告内容大多煽动性较强、条件诱人,此外,网上还涌现出了很多借贷中介,他们一方面帮助进行虚假宣传,另一方面还承揽各种帮忙贷款业务,以此诱导学生快速贷款。
3.相关法律保护机制缺失及滞后。目前,我国对民间借贷网络平台的监管方面存在主体模糊、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上,由于在这种模式下只需要在工商部门完成注册,即可进行网络借贷业务。而工商、金融等方面的法律还未对网络借贷的准入机制、信息披露等作出要求,也为明确具体的监管部门,这就导致了金融机构無法对网络借贷平台进行有效监管,使得网络借贷平台无序发展,导致网络借贷市场的无序、混乱。此外,当前系统性规范网络借贷的法律缺位,即缺少了规范网络贷款相关行为的法律依据,因此,网络借贷更多依靠的是民事主体的自觉性和传统交易习惯。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校园网络借贷乱象存在的隐患和风险。
“校园贷”依托互联网的便利,为大学生提供贷款便利、满足其消费需求的同时,很多不良网络贷款平台在利益的驱动下,基于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淡薄、虚荣心强、容易冲动消费等特点,进行虚假宣传,由此产生了诸多隐患和风险。
1.校园网络借贷的诱惑性易导致学生陷入“高利贷”等陷阱。目前,很多“校园贷”平台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比如,一些不良校园网借贷平台经常通过隐瞒或模糊实际资费标准及逾期滞纳金、违约金等条款为大学生设置贷款陷阱。这些贷款平台往往会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学生,甚至有的平台宣称月息1分,但实际上这些小额贷款很多都远超银行信用卡分期利率。同时,学生一旦逾期偿还欠款,需要支付的违约金费率也相当高,且按日计算。这些违约金和利息,比借款本金还多,有些“校园贷”平台甚至不允许提前还款,形成事实上的高利贷。
2.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存在信息盗用风险。“校园贷”平台作为以互联网为资源,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新型金融模式,目前仍处于粗放竞争发展阶段,尚未按照金融业要求建立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其中,网络安全是“校园贷”平台稳健运营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技术漏洞、管理缺陷、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等都可能危及网络信息安全性。此外,“校园贷”平台通常要求学生提供自己的身份证、手机通话记录等重要信息,容易导致学生个人信息身份的泄露,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可能被卷入洗钱、套现、欺诈等非法活动,从而给他们带来极大潜在风险和损失。
3.校园网络借贷影响正常校园秩序,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与一般银行贷款到期不同,校园网贷到期催收方式粗暴,通过对大学生施加心理压力等方式进行催收,比如,给逾期未还款的学生频频群发QQ,单独发短信、打电话,联系贷款学生家长、辅导员和室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催促学生本人进行还款,对于仍然不还款的学生,有的平台在学校公共场合贴学生欠款的大字报,或通过威胁人身安全等方式催款。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不敢将贷款逾期事实告知学校或家长,容易走向极端,导致意外事故发生。
三、防范大学生跌入网络借贷陷阱的思考及建议 目前,大学生短期现金消费和网络消费已成为生活常态,由此催生的畸形消费观已经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诸多压力和挑战。如何对大学生网络借贷、超前或畸形消费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和引导,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1.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首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学校可以从新生入学教育入手,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和案例教学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畸形消费行为的危害,引导他们合理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其次,做好家庭经济状况和消费状况调查工作。在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基础上,辅导员可以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观察学生日常衣、食、行等了解其消费状况,以此做好学生的消费情况摸排调研。最后,做好预防工作。跟踪调研高消费或者短期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消费动向,防患于未然。特别对于在网上贷款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加强教育和引导。
2.加强资助信贷体系建设,解决好学生的短期资金需求问题。学校应该加强资助信贷体系建设,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建档登记,并设置相应的帮扶机制。比如,学校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建设和发展校园社区银行,为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贷服务,满足学生临时性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筹集专项基金,开展针对特困生的短期资金帮扶工作,以此减小家庭經济困难学生通过网络金融平台借款的可能性和数额,及时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
3.完善校纪校规,开展普法教育。在新形势下,高校可以结合网络金融借贷平台特点,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平台、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向学生推送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同时,结合 “互联网+”的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修改完善校纪校规,在法律法规及条例的框架内,对学生相关金融借贷行为进行规范。此外,要大力普及金融、网络安全知识,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在重要节庆日、购物狂欢日等时间节点,开展金融、网络安全宣讲活动,强化学生对网络借贷风险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 沈源. 对校园借贷平台的探究与深思[J]. 现代商业,2016,15:22-23.
[2] 冷年友.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02:61-66.
[3] 舒涛,付轲.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大学生借贷畸形消费现象探析——基于某学生深陷P2P网络借贷困境案例分析[J]. 高校辅导员,2016,03:76-79.
作者简介:安 翔(1989— )男,陕西永寿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杨会科(1989—)男,陕西扶风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