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卧底调查、偷拍窃听、乔装跟踪……这些我们曾经认为只会出现在商战影视剧中的情节,随着商业侦探这个行业的显山露水,逐渐在我们身边还原。
百度搜索“商业侦探”四个字,可以出现百万个词条,以搜索区域为中心,信息逐渐向周边扩散,而其业务,也毫不隐晦:企业征信调查、讨债、竞争情报调查、危机公关、市场情报调查……在现实中隐秘的商业侦探,却在网络上清晰呈现出行业图谱。这个行业在现实中如何自我呈现,同时,对商业世界又产生着怎样的影响?
见不得光的图谱
刘波曾就职于北京某危机公关公司。但这家公关公司实际上并不承揽企业形象及品牌宣传业务,而主要是从事专业的打假及产权维护工作。
众多跨国公司业务、中国区业务基本都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起步。对这些外企来说,中国的山寨产品一直是其极大的困扰,但又穷于应付,它们更倾向于将这项业务交给常驻中国或者中国本土的商业调查公司操作。
刘波曾就职的公司就专做这个。为了保证业务质量,这家调查公司并不是见活儿就接,而是专门为几家大客户服务。公司有专业人才及成熟的业务手段,刘波就毕业于公安院校刑侦专业,另外,公司还有一批专业的统计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和硕士,以及法律学专家。
在北京、上海等地,同类的调查公司已经在公开运营,比如国外知名侦探公司罗思国际(英国)有限公司主营知识产权保护,克罗尔联合公司(高乐集团)主营反欺诈、反窃密、反商标侵权、反洗钱和企业危机管理等多方面。
因为客户庞大,北京等一线城市的高端商业调查公司几乎都有固定的服务对象,甚至已经成为客户的寄生体,有些侦探公司,已经被大公司“招安”,成为公司的危机公关部。
而除了上海之外的长三角地区,商业侦探的商业模式要繁杂许多。
2012年,刘波回到家乡昆山,自己创办了一家调查公司。最初,刘波想落地“北京模式”,结果没多久就发现业务开展并不顺利。大业务不多,小业务比如讨债、调查婚外情,他又嫌过于低端,不接。最后这不接,那不接,几乎就没有活儿可干了。下面的员工也嫌他太“文明”,纷纷离开。没过半年,刘波的调查公司就倒闭了。
事实上,寻根溯源,商业侦探的渊源,还是起源于私家侦探。但是一方面,没有任何法律、行政法规确认其合法,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商业信息的价值日益凸显,私家侦探才开始以商业调查公司的形态出现。
记者探访东北、北京、郑州、川渝等多个地区的商业侦探发现,各地根据经济形态及市场需求,形成了不同的业务重心。比如北京形成了相对规范的依附于跨国公司的商业调查公司;沈阳等东北地区、郑州等中部城市,企业处于发展阶段,商业竞争日益激烈,汇聚了以商业竞争调查业务为主的商业侦探公司。
本土翘楚
《商界》杂志记者通过网络摸底,获得了长三角一个商业侦探公司负责人的电话,并说服他成为记者的线人。该负责人叫周雄波(化名),从事商业侦探十五年,自称商业侦探调查师,现为某商业调查公司总经理。
见到记者,周雄波称其主要是做企业征信调查业务,同时也做商业竞争情报调查、危机公关等业务。而正是周雄波的核心业务——企业征信调查,给记者提供了一条发现长三角商业侦探起源的线索。记者私下走访了长三角多家网上宣称的商业侦探公司,发现他们在线下都对外宣称自己的主要商业业务是企业征信调查,甚至有的直接将公司注册为征信公司。
周雄波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侦探,业务就好很多。他熟悉江苏地区商业侦探的运营模式:游击作战,有活儿就干。比如一年前,他接到一个企业征信的案子。一个晋江企业要到苏州投资,被投资方是一家家具公司。为了获得公司财报,周雄波将调查开展到了该公司老板的家里。周雄波施以美男计,获得了老板娘的QQ号,然后在与老板娘聊天的过程中,通过木马黑了老板娘的电脑,造成硬件损坏。随后,周雄波派人在老板的住宅附近贴了个修电脑的广告。果然老板娘就联系了周雄波修电脑。周雄波派人上门拿到了硬盘,找到了该家具公司的财报。
因为手段见不得光,服务客户也都是一次性的,江苏地区的很多商业侦探公司体量都比较小,且行事隐秘。其公司都“潜伏”在不起眼的居民楼里,一般规模都不超过十个人。
再往内里去,商业侦探的经营模式就更加简单粗暴了。因为没有业务技巧和专业人才,这里的专业侦探公司最初都靠暴力操作,业务也多是讨债、婚外情调查等。比如西部有一个已经被警方打掉的调查公司,打着商业调查公司的名号,实际上主要从事讨债业务,下面养了一批保安—所谓保安,实际上就是一批打手,以暴力讨债。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也进行了“模式创新”,而这些打手平时与公司不是直接联系,而是公司拿了业务,往下分包,打手们拿到佣金,上交百分之六十就可以。
如此,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形成了不同的市场需求,而不同的市场需求又形成了行业层次和行业梯度,并根据不同梯度形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在各种模式中,也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淘金者,开始了形形色色的竞争。
短兵相接
在商业侦探的业务竞争中,针锋相对的短兵相接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端,甚至直接“策反”竞争对手的间谍人员,让两个企业的商业竞争演变为两家商业侦探公司的竞争。
东北有两家企业,分居该地行业第一和第二,行业第一一直企图收购行业第二,但因为价格没有谈拢,一直僵持着。
行业第一的公司就聘请了一个侦探公司的间谍,安插进了行业第二的公司,希望获得这家公司的信息。该间谍遵照公司的指示,不断传出有用的情报。最终,行业第一掌握了很多行业第二的底牌,通过不断挤压行业第二公司的生存空间,把行业第二逼到了“不得不卖”的境地,企图低价收购。在行业第一即将成功得手的时候,行业第二突然获得了一个录像,正是该间谍在行业第二老总办公室偷取资料的证据。行业第二以此要挟,要将行业第一告上法庭。行业第一无奈,就出高价收购了这家公司。 原来,在行业第一即将达成对收购对象的收购时,行业第二对行业第一的侦探活动也有所察觉,但又苦于找不到证据,随即也聘请了一家调查公司对行业第一进行调查,并策反了行业第一派出的间谍。那段视频证据,正是反水的间谍一手设计的自我出卖。
除了业务竞争和技术竞争之外,还有情报竞争,情报是侦探行业的核心产品,价值显而易见。对于情报,有明码标价。长三角某市业内报价,户籍一条50元,话单一个月600元、半年3500元……
通常来说,情报是由侦探公司调查获得。但是,因为客户需要调查的内容已经不单单是跟踪或者拍照就能满足的了,要得到令客户满意的内容,需要从一些职能部门调取私人资料。于是就产生了情报源的争夺,拥有电信、银行、公安、工商和税务这样的情报员无疑是获得了一棵摇钱树。而这种争夺常常体现在对这些机构工作人员的“收买”上,被收买的人被他们称作兼职调查员。
为了避免风险,兼职情报员只保持一个合作对象。而谁能得到他们,就得看谁能够拿出最好的合作方案。据成都一个侦探公司负责人说,成都的一个侦探公司为了发展某电信公司的一个兼职调查员,直接给该兼职人员发工资。而另一家侦探公司则愿意拿出自己的股份。
因为信息源珍贵,有的侦探公司甚至连办公楼物业的保洁阿姨都不放过。有时候,这种调查员确实能起到作用。周雄波告诉记者,今年年初,苏州一个侦探公司接到一个关于企业征信的案子,为了帮助投资方拿到投资对象的财务资料,这家侦探公司就找保洁阿姨合作,要求阿姨将该公司的垃圾出卖给自己。果然,他们从垃圾中找到了粉碎机粉碎的文件,拼接成了财务报表,找到了该公司财务作假的漏洞。
活着
“法律盯着,竞争对手赶着,活着真难,活着就好。”
郑州一个商业侦探老板告诉记者,关于如何活下去的话题,同行经常讨论,看着很多人因为触碰了法律红线不小心进去了,心里就有了放弃的念头,现在这个行业正在分化。
郑州一家已经转型的侦探公司老板告诉记者,私家侦探这个行业不适合做大,毕竟是一个灰色行业,大了就会暴露在阳光下,有政策风险,但若是安于做一个小公司,又会被竞争出局。在这个行业里,活着就是左右为难。
因为活着太难了,这家公司就转型了。他把公司改为商业咨询公司,开始提供商业咨询服务,从卖情报转向卖点子。
与一般的咨询公司不同的是,他们可以利用调查取证的手段获取一些情报,但这些情报类似市场调研,不会直接出售给客户,而是根据情报分析,得出一个可行的商业方案,以此收取方案策划费用。
比如,一个商业区两家KTV商战,其中一家面临出局,就找到这家咨询公司,希望能够搞到另一家KTV的“运营秘密”。后来,该咨询公司就派侦探应聘到竞争对手那里做服务生,发现该KTV之所以取胜,在于其各种商品和包间的价格优势。侦探拿到了从酒水到包房套餐的所有价目表,但并没有直接卖给客户,而是针对性地做了一个价格方案,交给了客户。
“这样我们避免了法律风险,同时让我们的产品增值。”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另外,还有一些侦探公司开始缩小业务宽度,做起了风险较小的调查业务。记者联系到一家挂名为公关公司的侦探公司,他们从今年开始,做起了网络侦探,业务范围包括网络负面信息清除、聊天记录破解、远程电脑监控等业务。这使他们更为隐秘,不但减少了“见光”风险,也逐渐将自己做成了专业的公司,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到了一条生路。
还有些侦探公司,为了避免法律风险,就开始做起了情报“经销商”。
周雄波就有一个情报下家,专门为周雄波供应情报,他是一个交际极广的社会混混,能够从一些企事业单位获得第一手资料,就把这些情报转手给周雄波,赚取差价。有一次,周雄波操作一个企业征信的案子,业务额高达10万元,但一些核心信息只有该人能够获得,他就狮子大张口,要求报酬4万元。
周雄波告诉记者,以前,这个同行里的人一起聊天,都认为在目前的政策空间里,活着就好,但是慢慢地大家都活出了本事,活出了模式,并活出了规模。至于以后能不能活着,以及怎样活着,周雄波还是说,活着就好。
编 辑 彭 靖 liqing326@163.com
百度搜索“商业侦探”四个字,可以出现百万个词条,以搜索区域为中心,信息逐渐向周边扩散,而其业务,也毫不隐晦:企业征信调查、讨债、竞争情报调查、危机公关、市场情报调查……在现实中隐秘的商业侦探,却在网络上清晰呈现出行业图谱。这个行业在现实中如何自我呈现,同时,对商业世界又产生着怎样的影响?
见不得光的图谱
刘波曾就职于北京某危机公关公司。但这家公关公司实际上并不承揽企业形象及品牌宣传业务,而主要是从事专业的打假及产权维护工作。
众多跨国公司业务、中国区业务基本都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起步。对这些外企来说,中国的山寨产品一直是其极大的困扰,但又穷于应付,它们更倾向于将这项业务交给常驻中国或者中国本土的商业调查公司操作。
刘波曾就职的公司就专做这个。为了保证业务质量,这家调查公司并不是见活儿就接,而是专门为几家大客户服务。公司有专业人才及成熟的业务手段,刘波就毕业于公安院校刑侦专业,另外,公司还有一批专业的统计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和硕士,以及法律学专家。
在北京、上海等地,同类的调查公司已经在公开运营,比如国外知名侦探公司罗思国际(英国)有限公司主营知识产权保护,克罗尔联合公司(高乐集团)主营反欺诈、反窃密、反商标侵权、反洗钱和企业危机管理等多方面。
因为客户庞大,北京等一线城市的高端商业调查公司几乎都有固定的服务对象,甚至已经成为客户的寄生体,有些侦探公司,已经被大公司“招安”,成为公司的危机公关部。
而除了上海之外的长三角地区,商业侦探的商业模式要繁杂许多。
2012年,刘波回到家乡昆山,自己创办了一家调查公司。最初,刘波想落地“北京模式”,结果没多久就发现业务开展并不顺利。大业务不多,小业务比如讨债、调查婚外情,他又嫌过于低端,不接。最后这不接,那不接,几乎就没有活儿可干了。下面的员工也嫌他太“文明”,纷纷离开。没过半年,刘波的调查公司就倒闭了。
事实上,寻根溯源,商业侦探的渊源,还是起源于私家侦探。但是一方面,没有任何法律、行政法规确认其合法,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商业信息的价值日益凸显,私家侦探才开始以商业调查公司的形态出现。
记者探访东北、北京、郑州、川渝等多个地区的商业侦探发现,各地根据经济形态及市场需求,形成了不同的业务重心。比如北京形成了相对规范的依附于跨国公司的商业调查公司;沈阳等东北地区、郑州等中部城市,企业处于发展阶段,商业竞争日益激烈,汇聚了以商业竞争调查业务为主的商业侦探公司。
本土翘楚
《商界》杂志记者通过网络摸底,获得了长三角一个商业侦探公司负责人的电话,并说服他成为记者的线人。该负责人叫周雄波(化名),从事商业侦探十五年,自称商业侦探调查师,现为某商业调查公司总经理。
见到记者,周雄波称其主要是做企业征信调查业务,同时也做商业竞争情报调查、危机公关等业务。而正是周雄波的核心业务——企业征信调查,给记者提供了一条发现长三角商业侦探起源的线索。记者私下走访了长三角多家网上宣称的商业侦探公司,发现他们在线下都对外宣称自己的主要商业业务是企业征信调查,甚至有的直接将公司注册为征信公司。
周雄波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侦探,业务就好很多。他熟悉江苏地区商业侦探的运营模式:游击作战,有活儿就干。比如一年前,他接到一个企业征信的案子。一个晋江企业要到苏州投资,被投资方是一家家具公司。为了获得公司财报,周雄波将调查开展到了该公司老板的家里。周雄波施以美男计,获得了老板娘的QQ号,然后在与老板娘聊天的过程中,通过木马黑了老板娘的电脑,造成硬件损坏。随后,周雄波派人在老板的住宅附近贴了个修电脑的广告。果然老板娘就联系了周雄波修电脑。周雄波派人上门拿到了硬盘,找到了该家具公司的财报。
因为手段见不得光,服务客户也都是一次性的,江苏地区的很多商业侦探公司体量都比较小,且行事隐秘。其公司都“潜伏”在不起眼的居民楼里,一般规模都不超过十个人。
再往内里去,商业侦探的经营模式就更加简单粗暴了。因为没有业务技巧和专业人才,这里的专业侦探公司最初都靠暴力操作,业务也多是讨债、婚外情调查等。比如西部有一个已经被警方打掉的调查公司,打着商业调查公司的名号,实际上主要从事讨债业务,下面养了一批保安—所谓保安,实际上就是一批打手,以暴力讨债。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也进行了“模式创新”,而这些打手平时与公司不是直接联系,而是公司拿了业务,往下分包,打手们拿到佣金,上交百分之六十就可以。
如此,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形成了不同的市场需求,而不同的市场需求又形成了行业层次和行业梯度,并根据不同梯度形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在各种模式中,也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淘金者,开始了形形色色的竞争。
短兵相接
在商业侦探的业务竞争中,针锋相对的短兵相接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端,甚至直接“策反”竞争对手的间谍人员,让两个企业的商业竞争演变为两家商业侦探公司的竞争。
东北有两家企业,分居该地行业第一和第二,行业第一一直企图收购行业第二,但因为价格没有谈拢,一直僵持着。
行业第一的公司就聘请了一个侦探公司的间谍,安插进了行业第二的公司,希望获得这家公司的信息。该间谍遵照公司的指示,不断传出有用的情报。最终,行业第一掌握了很多行业第二的底牌,通过不断挤压行业第二公司的生存空间,把行业第二逼到了“不得不卖”的境地,企图低价收购。在行业第一即将成功得手的时候,行业第二突然获得了一个录像,正是该间谍在行业第二老总办公室偷取资料的证据。行业第二以此要挟,要将行业第一告上法庭。行业第一无奈,就出高价收购了这家公司。 原来,在行业第一即将达成对收购对象的收购时,行业第二对行业第一的侦探活动也有所察觉,但又苦于找不到证据,随即也聘请了一家调查公司对行业第一进行调查,并策反了行业第一派出的间谍。那段视频证据,正是反水的间谍一手设计的自我出卖。
除了业务竞争和技术竞争之外,还有情报竞争,情报是侦探行业的核心产品,价值显而易见。对于情报,有明码标价。长三角某市业内报价,户籍一条50元,话单一个月600元、半年3500元……
通常来说,情报是由侦探公司调查获得。但是,因为客户需要调查的内容已经不单单是跟踪或者拍照就能满足的了,要得到令客户满意的内容,需要从一些职能部门调取私人资料。于是就产生了情报源的争夺,拥有电信、银行、公安、工商和税务这样的情报员无疑是获得了一棵摇钱树。而这种争夺常常体现在对这些机构工作人员的“收买”上,被收买的人被他们称作兼职调查员。
为了避免风险,兼职情报员只保持一个合作对象。而谁能得到他们,就得看谁能够拿出最好的合作方案。据成都一个侦探公司负责人说,成都的一个侦探公司为了发展某电信公司的一个兼职调查员,直接给该兼职人员发工资。而另一家侦探公司则愿意拿出自己的股份。
因为信息源珍贵,有的侦探公司甚至连办公楼物业的保洁阿姨都不放过。有时候,这种调查员确实能起到作用。周雄波告诉记者,今年年初,苏州一个侦探公司接到一个关于企业征信的案子,为了帮助投资方拿到投资对象的财务资料,这家侦探公司就找保洁阿姨合作,要求阿姨将该公司的垃圾出卖给自己。果然,他们从垃圾中找到了粉碎机粉碎的文件,拼接成了财务报表,找到了该公司财务作假的漏洞。
活着
“法律盯着,竞争对手赶着,活着真难,活着就好。”
郑州一个商业侦探老板告诉记者,关于如何活下去的话题,同行经常讨论,看着很多人因为触碰了法律红线不小心进去了,心里就有了放弃的念头,现在这个行业正在分化。
郑州一家已经转型的侦探公司老板告诉记者,私家侦探这个行业不适合做大,毕竟是一个灰色行业,大了就会暴露在阳光下,有政策风险,但若是安于做一个小公司,又会被竞争出局。在这个行业里,活着就是左右为难。
因为活着太难了,这家公司就转型了。他把公司改为商业咨询公司,开始提供商业咨询服务,从卖情报转向卖点子。
与一般的咨询公司不同的是,他们可以利用调查取证的手段获取一些情报,但这些情报类似市场调研,不会直接出售给客户,而是根据情报分析,得出一个可行的商业方案,以此收取方案策划费用。
比如,一个商业区两家KTV商战,其中一家面临出局,就找到这家咨询公司,希望能够搞到另一家KTV的“运营秘密”。后来,该咨询公司就派侦探应聘到竞争对手那里做服务生,发现该KTV之所以取胜,在于其各种商品和包间的价格优势。侦探拿到了从酒水到包房套餐的所有价目表,但并没有直接卖给客户,而是针对性地做了一个价格方案,交给了客户。
“这样我们避免了法律风险,同时让我们的产品增值。”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另外,还有一些侦探公司开始缩小业务宽度,做起了风险较小的调查业务。记者联系到一家挂名为公关公司的侦探公司,他们从今年开始,做起了网络侦探,业务范围包括网络负面信息清除、聊天记录破解、远程电脑监控等业务。这使他们更为隐秘,不但减少了“见光”风险,也逐渐将自己做成了专业的公司,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到了一条生路。
还有些侦探公司,为了避免法律风险,就开始做起了情报“经销商”。
周雄波就有一个情报下家,专门为周雄波供应情报,他是一个交际极广的社会混混,能够从一些企事业单位获得第一手资料,就把这些情报转手给周雄波,赚取差价。有一次,周雄波操作一个企业征信的案子,业务额高达10万元,但一些核心信息只有该人能够获得,他就狮子大张口,要求报酬4万元。
周雄波告诉记者,以前,这个同行里的人一起聊天,都认为在目前的政策空间里,活着就好,但是慢慢地大家都活出了本事,活出了模式,并活出了规模。至于以后能不能活着,以及怎样活着,周雄波还是说,活着就好。
编 辑 彭 靖 liqing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