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时代:告别教育工具主义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f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围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行了全链条的部署与规划,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理解“双减”政策,还需从其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入手,理清政策背后的来龙去脉才能更理解其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教师是“双减”政策涉及的关键主体,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的疯狂扩张,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双减”之下,学校教师角色要如何回归?减负并非新鲜事,此次“双减”有何不同?“双减”政策下作业怎么留?科学减负又要遵循怎样的路径?本期“视点”邀您关注——
  近日,中央部署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落实。“双减”政策推进的强力态势,让培训资本市场首先敏锐地感觉到获利时代即将结束,但很多学校和家长对这一政策将要带来的变化还有些无所适从。如果不能参加校外学科培训,孩子该如何提高学业水平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双减”政策作为一项国家行动,从压减学生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的双重负担入手,有历史和社会层面的深刻原因。“双减”政策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最核心的环节,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课程改革和学校管理改革形成一套“组合拳”,最终目的是让教育告别工具主义时代,开启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新常态。
  工具主义属性的教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现代教育体系肇始于300年前的工业革命,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教育的思想观念、体系设置、学制设计和方式方法都带有工业生产的印记。学校像一个个工厂,教育像流水线生产,培养人的过程像标准化作业。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标准,统一的评价方式,同一年龄的学生同时入学并进入同一个年级,就连学校的各项纪律也与工厂的管理制度类似。而学生作为学校的产品,也被贴上优等、合格、不合格的标签。这种工具主义观念和思维,是学生作业负担重和校外培训疯狂生长的深层原因。
  教育本是让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能力和文化的过程,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工业生产观念和思维的浸透却让学校教育过分看重成绩和效率,苛刻地计算投入产出比,导致人的工具化。工厂以产量衡量一切,资本家靠延长工人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学校以成绩衡量一切,教师和学生也靠延长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提高教学和学习的强度、难度应对学业。教育被异化,学生成了学习的工具,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也被异化成提高学业成绩的合作关系。
  比起教学手段的异化,教育工具主义更恶劣的后果是价值观的异化。伊万·伊利奇在《去学校化社会》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校训导他们(学生)混淆过程与实质……导致学生把教与学、升级与教育、文凭与能力、语言流畅与叙述新事物的能力混为一谈;导致学生的想象不是基于应有价值,而是根据所受的服务;导致学生误将药物治疗等同于卫生保健,将社会工作等同于社区生活的改善,将警察保护等同于人身安全,将军事防备等同于国家安全,将激烈竞争等同于工作效率……”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学习的目的变成将来找个好工作,找好工作就要上好大学、好中学、好小学、好幼儿园,上好学校就需要更好的成绩,学习的功利性不断被强化。学生、家长、教师陷入“内卷”的漩涡中,不得脱身。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就是民族化和信息化。民族化就是要立足中国发展的历史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强调教育的價值观倾向;信息化就是要适应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终身化和社会化。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都是工业文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作用的结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被工具主义严重异化的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才情得到充分发展,让社会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必须从根本上革除教育工具主义的顽瘴痼疾。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终结工具主义教育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应试教育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科技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功利性的学习已经成为教育向高质量方向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运行方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生产思维下的工具主义教育无法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国民和创新型人才。要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教育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变革。
  要迎接未来,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教育、学校、知识、学习、课程等基本概念。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写道:“21世纪中叶,由于改变的速度加快,人的寿命延长……人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中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将不再紧紧相连。”未来,“不连续性”将成为一个人的一生最显著的特征,知识的状态已经不再稳定,人们所学的知识如果打开方式不正确,则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桎梏。
  2007年6月,第一代iPhone手机发布,而功能机时代的王者诺基亚还在耗费巨大的精力研究物理按键如何布局才能提升用户体验。但是没过多久,诺基亚关于物理按键的这些知识就失去了意义,因为iPhone已经重新定义了手机,诺基亚原来积累的知识越多,越会限制自身对手机的理解。
  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行业的迭代更替,几乎可以预见:工业革命时代产生的学习内容、标准、方式和方法,因为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将很快被淘汰。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要改变旧有的教育模式。高质量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少应该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健康。工具主义的教育把升学率、考高分凌驾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之上。只要考试成绩好,健康可以放到其次,体音美课程可以被挤占,但语数外一节也不能落下。在这种学习环境里,学生的学习体验极差,身心俱疲,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这绝不是高质量的教育。   二是科学。流水线生产通过强化工人的熟练程度提高效率,而工人在某一方面技能越熟练,其他方面的能力就越萎缩。工具主义的教育也是通过机械训练、反复刷题让学生成为“考试熟练工”。学生和教师都不注重科学学习,不尊重成长规律,学习的意义感严重丧失,即使是学业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也会产生厌学心理。北京大学徐凯文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30.4%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
  三是正义。教育需要公平,但更需要正义。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因材施教,面向每个具体的个人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则代表教育的正义性。现代教育制度可能是公平的,但未必是正义的。工业思维下,只注重课程标准和考试成绩,“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有利,而忽视了不擅长学科学习和考试的学生,让这部分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陪读者,显然有失正义。
  四是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工具主义的教育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把学习狭隘地局限在学科教学,轻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让教育困守在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忽视心理、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告别工具主义教育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
  面对信息化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改革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国家从作业和培训这两个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出发,大刀阔斧推进“双减”政策,是适应时代发展作出的选择。
  学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中枢环节。“双减”政策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招生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组成部分。教育改革的系统性要求所有环节紧密衔接,学校作为系统改革的“中枢”,既要落实国家政策,还要带动社会、家庭参与改革。学校要始终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放在第一位,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每个个体,而不仅是部分或者“大多数”的发展。
  教师要在“双减”政策中转变角色,努力改变机械训练、反复刷题的教育方法。教师要认识到,互联网时代中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将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到,“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旨在把教育从竞争性比赛转变成互相合作、充满关爱的学习体验。因为学校和大学都努力想与现在的这一代年轻人沟通,这一代年轻人伴随着互联网长大,习惯在开放的社交网站上互动,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信息是共享的,而不是存储的。”
  互联网時代的特点是海量信息、知识爆炸,听什么、看什么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偏好和选择,人的知识结构千差万别。在信息时代中,个人的知识和学习能力都是有限的,共享比单向的“教”更为重要,增加作业负担只会堵塞学生学习的通道。教师不再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权威,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学习资源提供者和生涯规划参谋者。
  家庭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起关键作用。校外培训的泛滥一方面是因为资本市场的利益驱动,但另一方面也是家长教育焦虑的结果。不管出于功利主义还是剧场效应,现在的家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孩子的学习动机、态度、方式受家庭影响最大。父母不要指望学校、教师和培训机构包揽学生的学习,要学会尊重孩子,成为孩子的心灵归宿和情感依托,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世界,面对人生。
  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生活方式,学校教育只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在知识快速更迭的时代,50岁的人和15岁的人面临几乎相同的学习问题。“过去,听大人的话是个相对安全的选项,因为在当时,他们确实懂这个世界,而且世界变化并不快。但21世纪不一样,变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你永远无法知道,大人告诉你的到底是永恒的智慧,还是过时的偏见。”《今日简史》中写道。
  父母不能把自己当作说一不二的“大家长”,而是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摆渡人”,分享自己的体验和见识,帮助孩子平安渡过成长的河流,到达彼岸。
  任何一项教育政策的出台都是时代的产物。“双减”是国家在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作出的历史抉择,是致力于从价值观念、育人模式和教育治理方式等方面扭转教育形态的重要政策,将改变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家庭对教育和学习的认知,也势必会影响每个人的教育选择。
  责任编辑:李英菁
其他文献
普惠式创客教育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解决学科学习中的科学问题为核心,以数学应用为基础,以数字化手段为支撑,以工程为表现形式,旨在让全体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經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唐山市第四十九中学基本形成了适用于初中学校的普惠式创客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学校普惠式创客教育课程体系包括Scratch和Python创意编程、3D打印、机器人等课程,切实实现了“做中学”。  创客
期刊
学生负担过重一直是基础教育的沉疴与顽疾,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如影随形。2021年7月24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国家层面为减轻学生负担而发布的最新文件,《意见》的颁布正式宣告了“双减”政策的落地,其站位之高、目标之准、力度之强备受关注。分析“双减”政策发布的背景、明晰其内容并探索科学减负
期刊
当前,“作业辅导+兴趣活动”是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既安排学科教师辅导作业、针对性答疑,又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兴趣方向,兼顾学生课业学习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后时间继续发挥学校育人作用。同时,学校围绕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协调各方资源,努力健全管理机制,做好服务前的调研、服务中的跟踪、服务后的反馈,不断从各个方面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然而,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内容并不意味着课后服务项目的“
期刊
城阳区国城小学是区委区政府投资建成的省级规范化标准的区直属小学,现为青岛大学城阳附属小学,成立六年来,已先后获得“全国足球示范学校”“全国德育创新基地校”等40余项荣誉称号。学校秉承“风雅国城,慧爱童年”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慧爱”文化体系,重视风雅课程建设,努力培养“学识卓雅、品性高雅、举止优雅”的慧爱少年。  “风雅”课程体系缘起  国城小學是为缓解区内就学压力而建的新学校,建校初期,很多家长
期刊
“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我们将剥夺他们的明天。”——约翰·杜威  重磅教育文件出台,指向全面育人的教育迎来春天。给中小学生减负不是新鲜事,但力度如此之大尚属首次,与“双减”政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相适应的课后服务配套措施已在多地次第推出。但课后服务“教什么”“怎么教”“怎么管”仍是难题。博雅涵泳科技教育公司(以下简称
期刊
随着课后服务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课外培训监管的不断收紧,学校重新成为学生课后教育的主体,为学生教育承担更多责任。然而,课后服务是以学校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的教育形态,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如何协调各方需求,整合教学资源,破解矛盾重重的课后服务困局,满足各方对学校课后服务的新期待,承担新的教育责任,是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重中之重。  多样化需求难满足  学生是课后服务的对象,家长是对课后服务工作抱有最大关
期刊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人类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培养创新思维,尤其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创新思维,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课题之一。  创新成果是创新思维的外在反映,但是人们对创新成果的认识普遍局限于科技发明,因此学校和社会往往只重视理科教学对创新思维发展的作用,而忽视语文教学。事实上,语文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与人的思维发展紧密相连,思维的基本元素是语言,而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是使儿童感性经验与
期刊
“双减”(《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政策力度空前,舆论场中教育话题热度非凡。“课后服务”在“双减”政策的诸多配套举措中备受瞩目。在众多支持声中,也存在着对于“课后服务”的误读和疑虑。“课后服务就是老师看着孩子写作业”“课后服务就是托管服务”“课后服务以前也有过,这次真的能坚持下去吗?”……一些家长对“课后服务”望文生义,也有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持续性存疑。  “课
期刊
当今世界,科技不仅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巨大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也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科学精神和科技素养越来越成为优秀青年的必备素质。科学教育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品格与精神的培养。  潞河中学在科学教育方面拥有优良传统,以中国探月三期工程总设计师胡浩为代表,潞河中学的优秀毕业生活跃在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多年来,围绕
期刊
好的作业设计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又可以成为学习活动的拓展,激发学习兴趣,開发思维和智力。保定市联西教育集团组织教学骨干探索“课程化作业”设计,最终设计出集实践性、趣味性、探究性、融合性、自主性于一体的创新型作业,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习惯,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  阅读课程化作业  《语文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