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风险管理是建立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有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消除风险或将风险消减到可接受的水平。在建立和运行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利用安全系统工程技术,对生产活动中的危害进行辨识,并对其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和消减,才能真正建立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将传统安全管理转变为现代安全管理,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贯彻到实际生产过程中。
[关键词]风险管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预防措施与应急预案;安全监督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9-0395-01
1风险管理
1.1风险管理一般概念
危害:可能引起的损害,包括引起疾病和外伤,财产、工厂、产品或环境破坏,招致生产损失或经济负担。风险: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事件的结果的严重性。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根源,可以是存在危险的一件设备、一处设施或一个系统,也可能是一件设备或一个系统中存在危险的一部分。危害识别:识别危害的存在并判定其性质的过程。重大危险、危害因素: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危害因素。重大危险源:生产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危险物质或者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或设施。风险评价:或安全评价,是评价危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程。对确定出的一系列危害事件从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两方面评价,并与既定目标或准则对比,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1.2风险管理核心地位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结果(即重大风险)将直接应用在目标和表现准则的制定上,为确保目标的实现,进而制定并实施风险消减措施;针对重大风险,预先制定应急计划,在紧急情况下按应急计划作出响应。最后通过监测,及时发现上述过程中存在的不符合,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这样,在风险管理上就形成了一个PDCA循环,并成为HSE管理体系的一条主线,同时也说明了风险评价是整個体系的核心。只有抓住这条主线,实实在在做工作,才能有效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
1.3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风险管理包括策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项目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响应、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的具体步骤和过程核心表现为,确定风险→评价风险→策划控制措施→采取控制措施。首先确定风险及危害,建立判别准则(确定相应的法规要求),评价危害和影响,记录重要危害和影响,建立详细目标和表现准则,确定和评价风险控制措施,实施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
2危害因素辨识
2.1危害辨识的内容及方法
从项目工程施工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周围环境,营区布置,交通状况,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防火、防爆、通道、生产卫生设施;施工过程,作业及控制条件。生产设备,机械设备,电器设备,有害作业部位,工时制度,劳动强度,事故应急抢救设施等。分析作业环境,包括天气温度、路途路况、视线视野、劳动保护、劳动强度、疾病预防、饮食营养、作息时间、体系运行、制度落实。
3风险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对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影响进行分析、评价的工具。
3.1定性分析
根据经验对施工生产过程、设备、环境人员配备和管理等方面的安全状况进行定性的判断,一般将危险性分成几个定性等级,并规定达到哪个等级即认为系统是安全的,常用严重性等级表示危险的严重程度。
3.2定量分析
该方法中一般规定在某段时间内或某个空间内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损失(危险程度)低于确定的指标则认为系统是安全的。
3.3评价方法
安全检查表SCL法、危险性预分析PHA法、事故树分析FTA法、事件树分析ET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法等等。其中安全检查表法是指通常为检查某一系统、设备以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事先对检查对象加以剖析、分解、查明为题所在,并根据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有关标准、规范和事故情报等进行周密细致的思考,确定检查的项目和要点,以提问的方式将检查项目和要点系统编制成表,以备在设计或检查时,按规定的项目进行检查和评价。安全检查表分为综合安全检查表、施工项目安全检查表、岗位安全检查表、专业性安全检查表。还可以尝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用这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D=L*E*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也越大。以现场作业条件为基础,由熟悉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按规定标准给L,E,C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集的平均值作为L,E,C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等级。根据经验,规定危险性分值在20以下为低危险性,在70-160之间有显著的危险,需要采取措施整改,在160-320之间有高度危险,必须立即整改;大于320时有极度危险,应立即停止作业,彻底整改。
4风险控制措施
4.1风险控制对策
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如采取无害工艺技术、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预防: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防爆膜、熔断器、事故排风装置等。减弱:在无法消除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减少危险、有害因素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降温、减震、消声装置等。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护服、防毒面具)。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的发生。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4.2对于所识别主要风险,
通常有若干不同的原因,每一原因都必须有适当的控制措施加以防范。控制措施可以是设备及程序措施,与这些控制措施相联的是HSE关键任务,用以保证控制措施到位。
5结论及认识
(1)应急预案。在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前,应该对施工项目进行危险源的辨识,根据危险源的情况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该针对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设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又具有突发性的灾害,应急预案应该结合实际,措施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组织机构健全,人员职责明确,通讯保持通畅,应急物资准备完备,同时组织培训并按时进行演练及不断改进。
(2)风险管理是HSE管理的核心内容。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监督检查落实“两书一表”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将制定的风险消减和控制措施具体分解,落实到各岗位上,建立HSE安全监督机制,从而在体制上保证HSE管理的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和现场安全生产的监督到位。
[关键词]风险管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预防措施与应急预案;安全监督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9-0395-01
1风险管理
1.1风险管理一般概念
危害:可能引起的损害,包括引起疾病和外伤,财产、工厂、产品或环境破坏,招致生产损失或经济负担。风险: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事件的结果的严重性。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根源,可以是存在危险的一件设备、一处设施或一个系统,也可能是一件设备或一个系统中存在危险的一部分。危害识别:识别危害的存在并判定其性质的过程。重大危险、危害因素: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危害因素。重大危险源:生产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危险物质或者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或设施。风险评价:或安全评价,是评价危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程。对确定出的一系列危害事件从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两方面评价,并与既定目标或准则对比,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1.2风险管理核心地位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结果(即重大风险)将直接应用在目标和表现准则的制定上,为确保目标的实现,进而制定并实施风险消减措施;针对重大风险,预先制定应急计划,在紧急情况下按应急计划作出响应。最后通过监测,及时发现上述过程中存在的不符合,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这样,在风险管理上就形成了一个PDCA循环,并成为HSE管理体系的一条主线,同时也说明了风险评价是整個体系的核心。只有抓住这条主线,实实在在做工作,才能有效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
1.3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风险管理包括策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项目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响应、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的具体步骤和过程核心表现为,确定风险→评价风险→策划控制措施→采取控制措施。首先确定风险及危害,建立判别准则(确定相应的法规要求),评价危害和影响,记录重要危害和影响,建立详细目标和表现准则,确定和评价风险控制措施,实施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
2危害因素辨识
2.1危害辨识的内容及方法
从项目工程施工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周围环境,营区布置,交通状况,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防火、防爆、通道、生产卫生设施;施工过程,作业及控制条件。生产设备,机械设备,电器设备,有害作业部位,工时制度,劳动强度,事故应急抢救设施等。分析作业环境,包括天气温度、路途路况、视线视野、劳动保护、劳动强度、疾病预防、饮食营养、作息时间、体系运行、制度落实。
3风险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对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影响进行分析、评价的工具。
3.1定性分析
根据经验对施工生产过程、设备、环境人员配备和管理等方面的安全状况进行定性的判断,一般将危险性分成几个定性等级,并规定达到哪个等级即认为系统是安全的,常用严重性等级表示危险的严重程度。
3.2定量分析
该方法中一般规定在某段时间内或某个空间内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损失(危险程度)低于确定的指标则认为系统是安全的。
3.3评价方法
安全检查表SCL法、危险性预分析PHA法、事故树分析FTA法、事件树分析ET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法等等。其中安全检查表法是指通常为检查某一系统、设备以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事先对检查对象加以剖析、分解、查明为题所在,并根据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有关标准、规范和事故情报等进行周密细致的思考,确定检查的项目和要点,以提问的方式将检查项目和要点系统编制成表,以备在设计或检查时,按规定的项目进行检查和评价。安全检查表分为综合安全检查表、施工项目安全检查表、岗位安全检查表、专业性安全检查表。还可以尝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用这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D=L*E*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也越大。以现场作业条件为基础,由熟悉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按规定标准给L,E,C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集的平均值作为L,E,C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等级。根据经验,规定危险性分值在20以下为低危险性,在70-160之间有显著的危险,需要采取措施整改,在160-320之间有高度危险,必须立即整改;大于320时有极度危险,应立即停止作业,彻底整改。
4风险控制措施
4.1风险控制对策
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如采取无害工艺技术、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预防: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防爆膜、熔断器、事故排风装置等。减弱:在无法消除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减少危险、有害因素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降温、减震、消声装置等。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护服、防毒面具)。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的发生。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4.2对于所识别主要风险,
通常有若干不同的原因,每一原因都必须有适当的控制措施加以防范。控制措施可以是设备及程序措施,与这些控制措施相联的是HSE关键任务,用以保证控制措施到位。
5结论及认识
(1)应急预案。在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前,应该对施工项目进行危险源的辨识,根据危险源的情况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该针对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设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又具有突发性的灾害,应急预案应该结合实际,措施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组织机构健全,人员职责明确,通讯保持通畅,应急物资准备完备,同时组织培训并按时进行演练及不断改进。
(2)风险管理是HSE管理的核心内容。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监督检查落实“两书一表”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将制定的风险消减和控制措施具体分解,落实到各岗位上,建立HSE安全监督机制,从而在体制上保证HSE管理的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和现场安全生产的监督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