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从农业部新闻办公室获悉,2006年,全国农业部门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5.3亿元,有力地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据统计,2006年全国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23万人次,检查各类农资企业60万家次,整顿农资市场26.8万多个次,查获假劣农资8.28万吨,立案查处假劣农资案件5.03万件,其中案值5万元以上的大案要案106起,捣毁制售假窝点2514个。通过专项治理行动,全国农资市场秩序继续好转,农资消费投诉举报明显下降。据全国消费者协会统计,上半年农资消费投诉举报同比下降23.9%。据农业部对近1000户农民问卷调查,农民对当地农资质量和市场满意度同比提高近9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主要农资年销售额达5000亿—8000亿元,农资打假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经过几年来从上到下的努力,中国农资监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执法体系明显加强、打假力度不断加大。
同时,各级农业部门探索出多种切实可行的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有效模式。这使中国的农资打假走进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据有关资料,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的物质费用投入占总投入的60%以上,这些物质费用主要用于购买农资产品。另据农业部门测算,近几年我国主要农资年销售额达5000亿—8000亿元,其中肥料2000亿元、种子300亿元、饲料2700亿元、农药500亿元。农资价格的高低决定了农民群众的购买力,直接关系着农民最现实的经济利益。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畅通农资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才能有效地降低流通成本,保证农资质优价廉,保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006年农业部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主要采取了六大措施。
一是组织开展农资市场大检查。针对春秋农资销售使用高峰季节,农业部组织开展了春季、秋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围绕种子、农药、肥料等重点农资产品,组织各地对辖区内所有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农资批发市场和乡、村农资集散地开展拉网式检查,重点查处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标签不合格、虚假广告、乱涨价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力地保障了春耕、秋冬种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是加大案件查处和曝光力度。农业部直接挂牌督办了北京施特佳公司制售假劣和冒证生产农药案,河北保定万籽良制售假冒种子案,湖北阳新县鸿发化工有限公司和山西襄汾县科锋化工有限公司无证生产农药案等一批重大案件。同时,加大了对查处案件的曝光力度。公布了全国农业系统依法查处的30起案值和社会影响较大的假劣农资违法典型案件,各地农业部门也相继曝光了一批大要案件,极大地震慑了不法分子。
三是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探索新时期“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农业部启动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试点范围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推动放心农资直接进村,从建立农资销售渠道入手,满足农民购买放心农资的需要。
四是加强农民维权知识宣传培训。农业部在春耕期间组织全国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以“放心农资下乡,维护农民权益”为主题,深入乡镇、村屯,广泛开展以识假辨假、科学使用和依法维权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现场咨询活动。宣传周期间,全国共举办现场咨询活动7979次,出动执法和科技咨询人员16.5万人次,发放明白纸和宣传资料3642.4万份,接待咨询群众1578.5万人次,农民识假辨假维权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设立了“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解决各地投诉举报电话不统一、农民群众投诉举报不方便的问题。开通了《全国农资监管信息网》,内容包括农资打假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工作动态、识假辨假与维权、投诉举报电话等,已成为农资监管工作的重要平台,以及曝光重大案件、宣传识假辨假知识的重要阵地。开通以来,访问量已达近100万人次,发挥了农资监管信息平台的作用。
六是加强部门协作配合。2006年各地在农资打假工作中,更加注重部门协调配合,农业与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相互支持和合作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北京市农业局会同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大规模的春季农资打假执法行动。浙江省农业厅与财政厅联合下发《浙江省农业行政执法绩效考核办法》,对考核优胜单位给予奖励。江苏农业厅与省委宣传部、省工商局也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资产品广告管理的通知》,严格规范农资广告制作、审核及投放行为。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张延秋日前在中国消费者协会举办的“构建和谐社会与消费者维权座谈会”上介绍,近年来,我国农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在执法体系方面,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1539个县、159个地市州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部分省县级综合执法覆盖面在90%以上。在质量检测体系方面,农业部门现有国家级和部级质检中心323个。其中,农业投入品类质检机构125个。在农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方面,现有农业法律法规及其配套制度20多部,基本覆盖了主要农资品种。
同时,农资打假力度不断增强。在净化源头方面,实行关口前移,狠抓源头监管,由主要靠“打”、“防”结合,突出“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在市场抽查方面,加大了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并依法将抽查结果予以通报或曝光,取缔了一批违规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格。农资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正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力地推动了农资打假从案件查处向全程监管的转变。
近年来,农业部结合春秋季农资购销使用高峰,广泛开展各项活动,推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据了解,自2005年开始,农业部先后启动了两批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各级农业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开拓创新,探索出多种切实可行的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有效模式,其中包括连锁经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协会型、企业直销型、股份合作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