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本科院校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的课程模式已难以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急需进行改革,构建一个短小灵活、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89-02
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专业化教师培养与训练的重要实施载体[1]。随着国家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不断推进,新建本科院校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做法存在课程结构单一、比例偏低、实践性不强等诸多弊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急需在现有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改革,以便培养适合基础教育的合格师资,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师教育质量。
一、保山学院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保山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78年的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目前有30个本科专业和30多个专科专业。本科专业中,只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这2个专业属于师范类,其余的均为非师范类专业。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近些年来,保山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大做功夫,各二级学院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一些传统的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如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在专业方向课程、职前强化课程或独立实践环节中设置一些教师教育类课程,以帮助学生将来能多一条当老师的就业渠道。另外,为帮助非师范本科生积极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保山学院还专门以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教师资格证考前辅修课程,包括“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两门课程,主要由教育学院负责。纵观保山学院非师范本科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专业性的惯性思维残存,“老三门”做法难以应对改革需要
自1963年《高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草案)颁布起,我国传统高师院校基本上沿袭着“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1,2]。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3]倡导建构短小灵活、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2016年3月17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4],从目标、内容、形式、指导、评价、基地、经费等多方面对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与要求,切实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这样一来,传统的“老三门”的做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然而一些二级学院在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时还再沿袭“老三门”的做法,急需改革。
(二)课程内容孤立,学分设置参差不齐,课程模块功能弱化
根据保山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相关要求,专业方向课程是各专业学生为获得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的知识、能力、素质而限定选修的与专业相关的方向课程;职前强化课程是在对人才需求和面向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设置的岗前综合训练,旨在强化和完善学生的岗位技能;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計和综合训练上应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三种课程体系应相互衔接,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具有贯通性和连续性。然而,有的二级学院只在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有的二级学院虽然设置了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也有相应的职前强化课程,但彼此间的系统性不强。因课程数量不同,教师教育类课程总学分也就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有10学分,有的则只有3个学分,不利于学生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系统学习和技能训练,课程模块化的功能也难以凸显。
(三)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教师资格证考前辅修课程,难以适应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改革趋势
为建立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严格教师职业准入,保障教师队伍质量,教育部于2013年8月15日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5]并预计2015年完成全国的推广,实现统考常态化。教育学院顺应教师资格证改革趋势,积极探寻教师资格证考前辅修课程设计,将原来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传统课程改为了“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两门课程,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中学)的相关要求,“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基本能力”5个模块,“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8个模块,以教学团队的形式面向全校非师范专业本科生进行授课。由于课程内容多,课时不足、选课人数较多而师资又十分有限等原因, 再加上部分学生仅仅是为拿学分而选课,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无法为真正想考教师资格证的同学提供更多帮助。2016年4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教师厅函[2016]4号)[6],云南省教育厅2015年11月2日发布的《云南省教育厅关于举行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的通知》[7]都明确提出从2016年下半年起,云南省将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一考试制度。这样一来,以选修课的形式来帮助非师范生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是很难适应教师资格证改革趋势的,急需调整。
二、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体系构建的原则
将教师教育类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以供非师范本科生选择,并设置相应的职前强化课程和教师教育实践项目,不仅有利于充分整合保山学院教师教育资源,传承保山学院师范类教育的根脉,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还可以让非师范本科学生有机会接触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系统学习和专项训练,增强自身就业实力。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结合保山学院实际,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体系在建构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注重学生专业发展
我国的教师教育己经进入了从满足“数量扩张”到调整结构的“质量优化”转变时期[8],并且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培育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常态。因此,在建构教师教育辅修课程模块化体系时,应根植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加大对未来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信念的培植,提供系统的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强化和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二)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和实施效果
教师职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 [9]中明确指出,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因此,在教师教育辅修课程的设置上除了必要的理论课程设置外,还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课时,增强其实施效果,加大相关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力度。
(三)课程设置应具有贯通性和连续性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结构不是简单的“专业教育+师范技能培训”的线性排列,更多的是各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经验与课程相互融合、互相联结的立体网状图景[1]。因此,教师教育辅修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将学科知识系统、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多方融合与优化组合,注重教师教育方向课程、职前强化课程与独立实践环节的贯通性和连续性,有效地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
三、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突出课程的师范性,结合保山传统基础专业办学实际,构建了一个由教育学类、心理学类、信息技术类、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类及学科教育类课程等组成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体系,具体如下:
保山学院教育学院除了负责本院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外,还承担着学校10多个师范类专科专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公共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此外还肩负着学校非师范本科生“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通识选修课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该院教育学专业类教师师资十分有限,如果仅由教育学院来完成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的实施,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施教师教育类课程时,需选课学生所在学院参与完成相应课程的实施,具体实施构想如下:“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基础”这两门课程由教育学院负责,考虑到云南省将于2016年下半年实行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学院教师在教授这两门课程时尽量结合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大纲进行,以便帮助师范生积极做好应考准备。“教师口语训练”由人文学院负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普通话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口语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学科教学法及课程标准解析”、“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和“试讲”由选课学生所在学院负责,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由信息学院负责,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电子白板的正确使用。“微课程”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其时间短小、信息容量大、方式式灵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模式[10],可由教育学院负责师范生的微格教学训练。为便于管理,師范生的毕业实习由选课学生所在学院管理,可以进行专业实习也可以进行教育实习,但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建议选课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
参考文献:
[1]聂志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赵志娜.地方高师院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5(3):145-146.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16/20111020/t20111020_696507.shtmll.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4/12/content_5063256.htm
[5]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EB/OL].http://www.hteacher.net/jiaoshi/20130904/70320.html
[6]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0/s7151/201605/t20160518_245149.html
[7]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厅关于举行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的通知[EB/OL].http://www.studyez.com/jiaoshi/kstz/yunnan/201511/2326582.htm
[8]何茜,孙美花.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160.
[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16/20111020/t20111020_696507.shtml
[10]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l0.
作者简介:
朱红(1983年3月-),女,汉族,云南芒市人,保山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89-02
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专业化教师培养与训练的重要实施载体[1]。随着国家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不断推进,新建本科院校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做法存在课程结构单一、比例偏低、实践性不强等诸多弊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急需在现有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改革,以便培养适合基础教育的合格师资,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师教育质量。
一、保山学院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保山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78年的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目前有30个本科专业和30多个专科专业。本科专业中,只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这2个专业属于师范类,其余的均为非师范类专业。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近些年来,保山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大做功夫,各二级学院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一些传统的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如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在专业方向课程、职前强化课程或独立实践环节中设置一些教师教育类课程,以帮助学生将来能多一条当老师的就业渠道。另外,为帮助非师范本科生积极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保山学院还专门以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教师资格证考前辅修课程,包括“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两门课程,主要由教育学院负责。纵观保山学院非师范本科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专业性的惯性思维残存,“老三门”做法难以应对改革需要
自1963年《高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草案)颁布起,我国传统高师院校基本上沿袭着“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1,2]。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3]倡导建构短小灵活、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2016年3月17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4],从目标、内容、形式、指导、评价、基地、经费等多方面对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与要求,切实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这样一来,传统的“老三门”的做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然而一些二级学院在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时还再沿袭“老三门”的做法,急需改革。
(二)课程内容孤立,学分设置参差不齐,课程模块功能弱化
根据保山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相关要求,专业方向课程是各专业学生为获得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的知识、能力、素质而限定选修的与专业相关的方向课程;职前强化课程是在对人才需求和面向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设置的岗前综合训练,旨在强化和完善学生的岗位技能;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計和综合训练上应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三种课程体系应相互衔接,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具有贯通性和连续性。然而,有的二级学院只在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有的二级学院虽然设置了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也有相应的职前强化课程,但彼此间的系统性不强。因课程数量不同,教师教育类课程总学分也就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有10学分,有的则只有3个学分,不利于学生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系统学习和技能训练,课程模块化的功能也难以凸显。
(三)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教师资格证考前辅修课程,难以适应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改革趋势
为建立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严格教师职业准入,保障教师队伍质量,教育部于2013年8月15日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5]并预计2015年完成全国的推广,实现统考常态化。教育学院顺应教师资格证改革趋势,积极探寻教师资格证考前辅修课程设计,将原来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传统课程改为了“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两门课程,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中学)的相关要求,“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基本能力”5个模块,“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8个模块,以教学团队的形式面向全校非师范专业本科生进行授课。由于课程内容多,课时不足、选课人数较多而师资又十分有限等原因, 再加上部分学生仅仅是为拿学分而选课,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无法为真正想考教师资格证的同学提供更多帮助。2016年4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教师厅函[2016]4号)[6],云南省教育厅2015年11月2日发布的《云南省教育厅关于举行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的通知》[7]都明确提出从2016年下半年起,云南省将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一考试制度。这样一来,以选修课的形式来帮助非师范生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是很难适应教师资格证改革趋势的,急需调整。
二、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体系构建的原则
将教师教育类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以供非师范本科生选择,并设置相应的职前强化课程和教师教育实践项目,不仅有利于充分整合保山学院教师教育资源,传承保山学院师范类教育的根脉,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还可以让非师范本科学生有机会接触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系统学习和专项训练,增强自身就业实力。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结合保山学院实际,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体系在建构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注重学生专业发展
我国的教师教育己经进入了从满足“数量扩张”到调整结构的“质量优化”转变时期[8],并且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培育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常态。因此,在建构教师教育辅修课程模块化体系时,应根植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加大对未来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信念的培植,提供系统的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强化和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二)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和实施效果
教师职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 [9]中明确指出,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因此,在教师教育辅修课程的设置上除了必要的理论课程设置外,还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课时,增强其实施效果,加大相关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力度。
(三)课程设置应具有贯通性和连续性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结构不是简单的“专业教育+师范技能培训”的线性排列,更多的是各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经验与课程相互融合、互相联结的立体网状图景[1]。因此,教师教育辅修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将学科知识系统、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多方融合与优化组合,注重教师教育方向课程、职前强化课程与独立实践环节的贯通性和连续性,有效地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
三、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突出课程的师范性,结合保山传统基础专业办学实际,构建了一个由教育学类、心理学类、信息技术类、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类及学科教育类课程等组成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体系,具体如下:
保山学院教育学院除了负责本院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外,还承担着学校10多个师范类专科专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公共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此外还肩负着学校非师范本科生“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通识选修课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该院教育学专业类教师师资十分有限,如果仅由教育学院来完成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的实施,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施教师教育类课程时,需选课学生所在学院参与完成相应课程的实施,具体实施构想如下:“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基础”这两门课程由教育学院负责,考虑到云南省将于2016年下半年实行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学院教师在教授这两门课程时尽量结合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大纲进行,以便帮助师范生积极做好应考准备。“教师口语训练”由人文学院负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普通话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口语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学科教学法及课程标准解析”、“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和“试讲”由选课学生所在学院负责,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由信息学院负责,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电子白板的正确使用。“微课程”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其时间短小、信息容量大、方式式灵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模式[10],可由教育学院负责师范生的微格教学训练。为便于管理,師范生的毕业实习由选课学生所在学院管理,可以进行专业实习也可以进行教育实习,但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建议选课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
参考文献:
[1]聂志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赵志娜.地方高师院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5(3):145-146.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16/20111020/t20111020_696507.shtmll.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4/12/content_5063256.htm
[5]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EB/OL].http://www.hteacher.net/jiaoshi/20130904/70320.html
[6]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0/s7151/201605/t20160518_245149.html
[7]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厅关于举行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的通知[EB/OL].http://www.studyez.com/jiaoshi/kstz/yunnan/201511/2326582.htm
[8]何茜,孙美花.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160.
[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16/20111020/t20111020_696507.shtml
[10]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l0.
作者简介:
朱红(1983年3月-),女,汉族,云南芒市人,保山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