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书入画自古有之,20世纪中叶,中国画坛求异思变,傅抱石主张时代变了笔墨也要随之而变。在此基础之上以书入画赋予笔墨新的生命,大胆创造为中国画画变革吹响了号角,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傅抱石;书画同源;用笔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8-1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书画发展史中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国绘画艺术,相互依赖、相互借鉴和促进,众多才思横溢的书画大家皆是书画并重,善书善画,且常常以书法之道运用于绘画,或者以绘画之理施加于书法,创造出了无数绝美的画境和奇逸的书境,这使得中华艺坛更加地璀璨绚烂。在中华书画史上,艺术大师不乏其人,但是能在各种流派风格的艺术家中,出类拔萃超越时空,仍然保持其勃勃生机者却吉光片羽。
傅抱石的绘画风格独特,在中国现代画坛有很大的影响。他一生勤于探索,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对民族绘画传统笔墨的创新,作出了不同于他人的贡献,他山石、人物、篆刻、书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书画结合,以书入画,更使其国画作品气势磅礴、元气淋漓、境界超拔,诗意盎然。
一、书画同源
我国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一说,中国画与中国书法有着深远的渊源。唐代张彦远曾在绘画美学《历代名画记》中提到“书画用笔同法”,强调以书法的用笔来作画。在传统中国画中,线条的表现力和线条质量的高低,往往体现在用笔上,元朝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的题画诗中写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里,赵孟頫明确提出“书画同源”一说,并强调要以飞白书、篆书等笔法应用于中国画,这也就丰富了中国画用笔的丰富性。
傅抱石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具创造性的大画家之一,他深知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密切的关联:一是因为它们的审美法则、美学规律有很多相同之处,二是因为它们艺术创作的工具相同,相同的工具使得书法中的笔力与绘画中创作的用笔关系密切。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书法用笔来融入绘画。中国绘画,主要是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因为线是表现物象最直接、最简练、最概括的形式。中国画注重线条的力度,然而,书法主要注重用笔的笔力,书法与绘画都讲究“骨法”与“骨气”。因此,傅抱石先生的国画作品中书法的篆书、隶书以及草书、飞白等笔法随处可见,以此来达到提、按、顿、挫,虚实变化的效果。这样也能很好地将毛笔柔软、富于变幻的性质在宣纸上生动的表现出来。书法的用笔具有抽象美、力度美、韵律美等特点,能够使得画面的线条造型灵动,赋予丰富的变化和动感,使得中国画更加具有意境,更加能够震撼观者的心灵。
二、傅抱石山水画中的草书张力美
傅抱石先生在其《中国绘画理论》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凡画山水,最重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便得山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如仰,如挂脚……如鬼面,自然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而落笔不板呆矣。”这不仅说明先生对理论的透彻理解,更印证了书法用笔对先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影响。
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一般地说,人类具有欣赏大自然美的本能,但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景观感受各异,他认为作画者对客观景物的描绘与处理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得到启发和指导;同时,他认为书法艺术中的各种书体变幻也来源于客观世界中物象的启示,他甚至认为书法、绘画的笔法、墨法及章法也都是来源于千变万化、无限美妙的自然景物;因此,不管是先生的书法还是先生的绘画,尤其是先生的山水画,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解衣盘礴、纵横排奡之感,而这恰恰是先生“以书入画”的最好表现。细观先生《山水人物图》,草书运笔不拘一格,雷霆万钧,确乎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张力,其用线将一种运动的暗示和力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的流泉飞瀑,行笔不方不圆、若行若飞,充溢着先生草书体用线的精华,犹若法度均佳,线条若现若隐却笔力千钧,墨色浓淡变化却富有韵味,美不胜收。
三、傅抱石人物画中的篆书含蓄美
谈起先生的人物画,最能打动人的便是作品中飞动的线条。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线条不仅承担着写实的功能,更担负着传达人物内心思想、精神气质的使命,而先生这样的大家自然也会以线见胜。
先生以线见胜是以书法为根基的,尤其对于篆书的临摹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篆书的要求是横平竖直、转折圆浑、用笔均匀、一气呵成,这就需要很强的腕力和均匀的运气。先生有此根底,篆书自然笔力雄强,连笔微毫之间恰如游丝劲抛,处处着力,无一弱笔。如《观世音图》图中观世音手持玉净瓶,端庄持稳,慈眉善目;先生篆书入画,圆笔中锋,气度超迈,气韵非凡,笔笔恰到好处;无臃肿之笔,无多余之墨,观世音的鲜明形象呼之欲出,篆书韵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湘夫人图》画中湘夫人面庞秀润可人,姿态妩媚,加之篆书用笔写出的飘带行如流水,线条绵劲不绝,筋骨内含,湘夫人典雅含蓄、婀娜多姿的形象跃然纸上,真是神乎其技!
由古及今,书法用笔一直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傅抱石先生以书入画,得心应手,别开生面,这正是因为先生紧紧抓住了两者之间的审美特质和内在关联。“画称艺术,艺本树艺,术是道路,道形而上,艺成而下。”在中国画的创新道路上,傅抱石先生师法古人却不囿于古人,能知有以而采择之,求其精神而不徒师其貌;傅抱石先生一生醉心于斯,执着于斯,成功于斯!
参考文献:
[1]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南京书店出版社,1931.
[2]陈传席.傅抱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0.
[3]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3.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作者简介:
吉士彪,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书法篆刻。
关键词:傅抱石;书画同源;用笔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8-1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书画发展史中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国绘画艺术,相互依赖、相互借鉴和促进,众多才思横溢的书画大家皆是书画并重,善书善画,且常常以书法之道运用于绘画,或者以绘画之理施加于书法,创造出了无数绝美的画境和奇逸的书境,这使得中华艺坛更加地璀璨绚烂。在中华书画史上,艺术大师不乏其人,但是能在各种流派风格的艺术家中,出类拔萃超越时空,仍然保持其勃勃生机者却吉光片羽。
傅抱石的绘画风格独特,在中国现代画坛有很大的影响。他一生勤于探索,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对民族绘画传统笔墨的创新,作出了不同于他人的贡献,他山石、人物、篆刻、书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书画结合,以书入画,更使其国画作品气势磅礴、元气淋漓、境界超拔,诗意盎然。
一、书画同源
我国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一说,中国画与中国书法有着深远的渊源。唐代张彦远曾在绘画美学《历代名画记》中提到“书画用笔同法”,强调以书法的用笔来作画。在传统中国画中,线条的表现力和线条质量的高低,往往体现在用笔上,元朝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的题画诗中写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里,赵孟頫明确提出“书画同源”一说,并强调要以飞白书、篆书等笔法应用于中国画,这也就丰富了中国画用笔的丰富性。
傅抱石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具创造性的大画家之一,他深知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密切的关联:一是因为它们的审美法则、美学规律有很多相同之处,二是因为它们艺术创作的工具相同,相同的工具使得书法中的笔力与绘画中创作的用笔关系密切。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书法用笔来融入绘画。中国绘画,主要是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因为线是表现物象最直接、最简练、最概括的形式。中国画注重线条的力度,然而,书法主要注重用笔的笔力,书法与绘画都讲究“骨法”与“骨气”。因此,傅抱石先生的国画作品中书法的篆书、隶书以及草书、飞白等笔法随处可见,以此来达到提、按、顿、挫,虚实变化的效果。这样也能很好地将毛笔柔软、富于变幻的性质在宣纸上生动的表现出来。书法的用笔具有抽象美、力度美、韵律美等特点,能够使得画面的线条造型灵动,赋予丰富的变化和动感,使得中国画更加具有意境,更加能够震撼观者的心灵。
二、傅抱石山水画中的草书张力美
傅抱石先生在其《中国绘画理论》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凡画山水,最重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便得山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如仰,如挂脚……如鬼面,自然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而落笔不板呆矣。”这不仅说明先生对理论的透彻理解,更印证了书法用笔对先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影响。
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一般地说,人类具有欣赏大自然美的本能,但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景观感受各异,他认为作画者对客观景物的描绘与处理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得到启发和指导;同时,他认为书法艺术中的各种书体变幻也来源于客观世界中物象的启示,他甚至认为书法、绘画的笔法、墨法及章法也都是来源于千变万化、无限美妙的自然景物;因此,不管是先生的书法还是先生的绘画,尤其是先生的山水画,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解衣盘礴、纵横排奡之感,而这恰恰是先生“以书入画”的最好表现。细观先生《山水人物图》,草书运笔不拘一格,雷霆万钧,确乎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张力,其用线将一种运动的暗示和力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的流泉飞瀑,行笔不方不圆、若行若飞,充溢着先生草书体用线的精华,犹若法度均佳,线条若现若隐却笔力千钧,墨色浓淡变化却富有韵味,美不胜收。
三、傅抱石人物画中的篆书含蓄美
谈起先生的人物画,最能打动人的便是作品中飞动的线条。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线条不仅承担着写实的功能,更担负着传达人物内心思想、精神气质的使命,而先生这样的大家自然也会以线见胜。
先生以线见胜是以书法为根基的,尤其对于篆书的临摹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篆书的要求是横平竖直、转折圆浑、用笔均匀、一气呵成,这就需要很强的腕力和均匀的运气。先生有此根底,篆书自然笔力雄强,连笔微毫之间恰如游丝劲抛,处处着力,无一弱笔。如《观世音图》图中观世音手持玉净瓶,端庄持稳,慈眉善目;先生篆书入画,圆笔中锋,气度超迈,气韵非凡,笔笔恰到好处;无臃肿之笔,无多余之墨,观世音的鲜明形象呼之欲出,篆书韵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湘夫人图》画中湘夫人面庞秀润可人,姿态妩媚,加之篆书用笔写出的飘带行如流水,线条绵劲不绝,筋骨内含,湘夫人典雅含蓄、婀娜多姿的形象跃然纸上,真是神乎其技!
由古及今,书法用笔一直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傅抱石先生以书入画,得心应手,别开生面,这正是因为先生紧紧抓住了两者之间的审美特质和内在关联。“画称艺术,艺本树艺,术是道路,道形而上,艺成而下。”在中国画的创新道路上,傅抱石先生师法古人却不囿于古人,能知有以而采择之,求其精神而不徒师其貌;傅抱石先生一生醉心于斯,执着于斯,成功于斯!
参考文献:
[1]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南京书店出版社,1931.
[2]陈传席.傅抱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0.
[3]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3.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作者简介:
吉士彪,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书法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