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向来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性被忽视,学生总是被要求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指令。这样的教育,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习兴趣的逐渐降低,甚至厌学。在数学课堂中,普遍表现为重视数学技能的发展,而忽略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扼杀了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性。在“数学中的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数学奖的历届评奖中,美国人独占1∕3强,显然,美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是极为突出的。然而,从基础教育来看,美国并不比我国重视数学,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普遍低于中国学生是个不争的事实,自1986年以来,中国队已累计12次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然而,差距是不难看出的,美国是数学创造获奖的大国,而我国只是数学竞赛获奖的大国(1)。溯其根源,我们的数学基础教育注重培养的是技能,而不是创造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课堂上,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已成为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顺利实现数学课堂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在尊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自身的发展与建构中来。
对小学生来说,创新精神的取得,通过说教、灌输待途径是绝不行的,而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进行渗透。这里的载体是指创新素材,需要教师去捕捉,这里的情境要符合创新素材的特点,需要教师去创设。
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创造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②。新课程理念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学生在互动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地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③。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地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营造一种探索的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三、一练多用,培养学生思动结合地学
创造性的思维还体现在善于标新立异的构思和独树一帜的方法。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着眼点应放在引导探索各种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时段,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前提下,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从不同的思维方向探索出新的数学问题。四、强调应用,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④”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要适应学”,即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从传统常规的教学体系中走出来,大胆创新、精益求精,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为出发点,拓宽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已成为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顺利实现数学课堂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在尊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自身的发展与建构中来。
对小学生来说,创新精神的取得,通过说教、灌输待途径是绝不行的,而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进行渗透。这里的载体是指创新素材,需要教师去捕捉,这里的情境要符合创新素材的特点,需要教师去创设。
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创造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②。新课程理念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学生在互动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地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③。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地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营造一种探索的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三、一练多用,培养学生思动结合地学
创造性的思维还体现在善于标新立异的构思和独树一帜的方法。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着眼点应放在引导探索各种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时段,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前提下,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从不同的思维方向探索出新的数学问题。四、强调应用,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④”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要适应学”,即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从传统常规的教学体系中走出来,大胆创新、精益求精,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为出发点,拓宽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