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d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向来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性被忽视,学生总是被要求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指令。这样的教育,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习兴趣的逐渐降低,甚至厌学。在数学课堂中,普遍表现为重视数学技能的发展,而忽略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扼杀了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性。在“数学中的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数学奖的历届评奖中,美国人独占1∕3强,显然,美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是极为突出的。然而,从基础教育来看,美国并不比我国重视数学,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普遍低于中国学生是个不争的事实,自1986年以来,中国队已累计12次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然而,差距是不难看出的,美国是数学创造获奖的大国,而我国只是数学竞赛获奖的大国(1)。溯其根源,我们的数学基础教育注重培养的是技能,而不是创造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课堂上,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已成为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顺利实现数学课堂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在尊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自身的发展与建构中来。
  对小学生来说,创新精神的取得,通过说教、灌输待途径是绝不行的,而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进行渗透。这里的载体是指创新素材,需要教师去捕捉,这里的情境要符合创新素材的特点,需要教师去创设。
  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创造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②。新课程理念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学生在互动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地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③。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地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营造一种探索的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三、一练多用,培养学生思动结合地学
  创造性的思维还体现在善于标新立异的构思和独树一帜的方法。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着眼点应放在引导探索各种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时段,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前提下,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从不同的思维方向探索出新的数学问题。四、强调应用,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④”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要适应学”,即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从传统常规的教学体系中走出来,大胆创新、精益求精,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为出发点,拓宽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
其他文献
美术教学大纲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强调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情趣与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尽可能作到态度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但是,现阶段在农村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展并不令人满意。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陈旧  农村小学的教师普遍认为美术课程的开展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在调查走访的几所学校中,几乎所有的教师对美术课的教学都不屑一顾。他们只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这
期刊
建构主义是一种直接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最好的老师总是会了解并利用”许多符合建构观念的教学信息与方法,“但他们的了解与利用或多或少是凭直觉”,因此,“建构主义并不主张在教育领域中进行震撼全球的教育创新,它只是想为迄今激励教师在没有理论基础前提下必须去做的一些事情提供一个坚实的概念基础”。同时,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教师在教改中的重要作用。“学科的建立仍然是一项基本的任务,完成这一任
期刊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是避免不了的,课堂提问是一项技能,是一门艺术,是授课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的提问方式和提问之后产生的效果却不同:随和、易懂、有创意的提问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生硬、高深、不合理的提问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还有的因为无谓重复、时机不当或问题表述不清促使提问效果不明显。  下面就我本人不成熟的经验谈一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记忆
期刊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探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多种手段来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
期刊
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
期刊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应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果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空体价值  信息技术课教材具有实用性强,要学习的内容都是常用软件的操作,贴近生活。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不过学生总是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
期刊
一、要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实现知识的“再发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更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首先要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探究兴趣,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活动中,教师还要创设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积极地学习,在教师满心的期待中
期刊
当前的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在这教改的大潮中,都在努力适应这种教育形势,都在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挖掘自己的特长。有的教师上课神采飞扬,用热情感染学生,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高;有的教师基本功扎实,分析问题丝丝入扣,学生听得入迷,听得有所获,有所思,听一堂课是一个享受;有的教师多媒体操作熟练,一个很难理解的列方程解应用题,通过展示学生一目了然,效率极高。不过
期刊
一、激发读书兴趣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课堂给学生设置悬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上的学习活动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中,先由国际象棋的故事给学生造成悬念,然后引导学生读书,学生常常因悬念进入最佳读书状态,学生通过自学、议论很快完成学习任务,并回答导致悬念的提出的问题。  2实验观察,激发兴趣。数学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学习。如
期刊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的三个维度,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笔者认为,其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创设情境——自主学习、优势互补——合作交流、主体参与——探究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的探索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人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