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宣卷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其表演形式不断演化,流传至今。目前苏州地区有木鱼宣卷与丝弦宣卷两类,两者都面临着发展与传承的困境。为此,宣卷艺人与社会政府部门都采取了相关措施,为苏州宣卷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但是,为进一步地发展与创新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苏州;宣卷;传承;保护;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156-03
所谓宣卷,即宣讲“宝卷”。它的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俗讲”和宋代的“谈经”。苏州地区宣卷表演活动的确切年代有待考证,但据史记载,明代中叶便已有宣卷在吴语地区流行了。明代宣卷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传播密切相关,各教派通过宣讲宝卷来传播教义。入清以后,清政府把所有宗教均视为‘邪教’,宣卷受到很大的冲击。……而在吴语区,宣卷已成为一种民间讲唱艺术被保留下来。苏州宣卷的演唱者也由僧尼等教派信徒逐渐被宣卷艺人(佛头)代替。清光绪末年,苏州成立了宣卷艺人行会组织“宣扬公所”。民国初年,朱观保改革宣卷,将丝弦引入该表演艺术中。此后,苏州各市县纷纷出现了丝弦宣卷的班子,他们到各地农村、城镇演出,并在茶馆挂牌,由茶馆的跑堂介绍到各种人家唱堂会,偶尔也在茶馆中演出。新中国成立后,为改革宣卷剧目,宣卷艺人许维钧组织了“许家班”,改编并演出了《白毛女》《九件衣》等。20世纪50年代,由于宣卷活动具有迷信色彩,苏州市的宣卷班子逐渐消失,但在农村地区还有部分宣卷活动偷偷开展着。有的宣卷班子还对剧目的内容进行了补充,演唱了不少由戏剧、小说等改编而成的故事。自20世纪90年代起,苏州宣卷渐渐恢复兴盛,至21世纪,苏州胜浦、吴江同里、张家港河阳、昆山锦溪等地宣卷仍有流行。现如今,无论是在喜庆的场合,还是在群众的演出活动中,常常可见宣卷艺人的身影。
一、苏州宣卷的现状
(一)苏州宣卷的种类及表演形式
苏州宣卷分为两类: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木鱼宣卷主要在苏州的常熟地区流传,而同里、锦溪、胜浦等地以表演丝弦宣卷为主。各个地区的宣卷表演方式及道具使用等都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些微差别。
1.木鱼宣卷
就所使用的道具方面来说,锦溪、胜浦地区的木鱼宣卷所需的道具为:大小两个木鱼、磬子、棒杆(用于敲击磬子)、醒木、折扇、鸣尺、经盖。而同里宣卷只用一块醒木而不用鸣尺,或者直接将醒木称之为鸣尺。此外,还加入了碰铃和铴锣来增加宣讲效果。但是,在其他地区,碰铃这一道具只在丝弦宣卷中才出现。
就表演人数与职能分配方面来说,胜浦地区的木鱼宣卷只有两人组成,一人主宣(即“上手”),一人和卷(即“下手”或“帮腔”)。锦溪、同里地区的木鱼宣卷人数则不仅限两人,可以由一人主宣,两到三人和卷。
木鱼宣卷的表演方式如下:上手靠桌子的东边而坐,下手靠西边而坐。卷本平摊在桌子之上,上面铺有经盖。上手翻开经盖,用醒木往桌上一拍,开始宣讲。宣讲时边说边唱,开始一个唱腔时,上手边唱边敲打木鱼,下手一边用棒杆打击磬子,一边附和上手所言,最后两者共唱“南无阿弥陀佛”落调。
2.丝弦宣卷
丝弦宣卷是在木鱼宣卷原有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加上了一系列用于配乐的丝弦乐器而形成的。就表演道具与乐器方面来说,开场所用的道具有木鱼,磬子,醒木及折扇等。折扇的使用全靠宣卷先生的灵活掌握。醒木的使用贯穿整个表演过程,开场压座时用,在情节紧张处使用或是警示听众时用。所配的乐器也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有胡琴,扬琴,琵琶等。
就表演人数方面来说,“丝弦宣卷的人数不固定,有多有少,最少可至3个人,最高可达8个人(大多数宣卷班子至少有固定的4个人搭档表演),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所使用的配音乐器种类的多少。” ①
就表演形式来说,传统的木鱼宣卷一直坐着,没有太多的动作表演。而在丝弦宣卷的表演过程中,宣卷艺人不仅需要语言表达,还需要做相应的动作,即角色扮演,来增加表演效果。
就表演仪式来说,“宣卷的演出顺序是‘请佛’ ‘小卷’ ‘大卷’ ‘散花解结’ ‘送佛’。”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木鱼宣卷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传统,而丝弦宣卷则将一些仪式省略了。
(二)演出的时间与场合
木鱼宣卷主要在庙宇与家庭中进行表演,而由木鱼宣卷发展而来的丝弦宣卷就拥有较大的市场,自民国以来,便已进入舞台表演。苏州各地区的宣卷演出场合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别。
传统的宣卷演出场合分为寺庙活动和民间活动。若是遇上寺庙中的重大节日和庙会(三月、七月为旺季),宣卷艺人总是会宣讲一些宣扬佛教类的宝卷。除了上述场合,一般人家在孩子满月剃头(集中在7月至12月),生日,老人做寿(集中在10月至5月底),新屋落成,拜兄弟,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里,也会请了宣卷艺人入家来庆祝一番,宣卷艺人们会依据东家的具体事宜来宣讲相应的宝卷。
各地风俗不同,宣卷艺人具体所参演的场合也有些许不同。比如昆山、胜浦、同里地区的宣卷往往只做红事,不做白事,因为荐度亡人是和尚做的事情。然而,常熟宣卷则打破了“只做延生,不做往生”的俗规,有时也会做一些超度亡灵的法事。有时宣卷先生还会为东家去病消灾或帮孩子渡过难关而宣讲宝卷。除此之外,宣卷艺人还会参与社区文体站组织的表演活动。
二、苏州宣卷面临的困境
(一)生存空间的狭小
笔者了解到,苏州地区的宣卷艺人大多居住在郊区乡镇,宣卷活动也只在农村及周边生存发展,知名度小。如“同里的宣卷艺人大多居住在屯村,汾湖等地。”②而昆山的张连根师傅所带领的班子也只在苏州的各个乡镇表演。生存环境的狭小导致其知名度不高,听众日寡。
(二)收入不高
宣卷先生的收入直接与所接的业务数量挂钩,而宣卷的传播面又相对狭窄,这些原因都使得宣卷先生的收入水平有限。据笔者调查了解,一般的宣卷班子每年能做150场至200场左右,一次宣卷的收入在1 200至2 000元。有时候,这笔报酬还需要给牵线人分成,摊到每个艺人手中也只有200元左右了。 (三)后继乏人
宣卷作为一种曲艺艺术,对宣演者本身的要求比较高。 现如今,宣卷艺人培养一个后生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授方式,学生熟悉这整个过程就需要1至2个月的时间,而真正出师,则需要一年半甚至更长的时间。学习门槛高,用时长,收入不高,这种种原因使得宣卷艺术后继乏人。
三、造成困境的原因
宝卷宣扬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轮回等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相信这样的因果轮回观念,基本的宗教信仰的缺失导致了听众的流失。除此之外,部分宝卷所宣扬的思想在当今看来是有所偏颇的。如《因果宝卷》中所记载,祖师告曰:“凡人身为妇女。皆是前生所造恶然,故今生受遣如是也。”将今世身为妇女看成是前世作恶而得到的惩罚报应,赤裸裸地宣扬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这在今天是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
据调查了解,苏州宣卷的听众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少有。笔者于2015年8月15日在苏州工业园区新盛文体中心对宣卷表演现场进行考察时发现,一个可容纳100余人的活动中心里,围坐着45个老年人,年轻人只有1个。笔者于2015年10月3日在胜浦镇松泽小区一陈姓做寿人家进行宣卷活动的考察时发现,听众大约有30人,以老年人为主,只有2个幼童,其中还有一些人中途离席。随着岁月的流逝,苏州宣卷的听众也在流失,所以,培养年轻一代的观看兴趣极为重要。
大多数卷本的内容篇幅很长,宣卷艺人需要花两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来宣完整个故事。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观看。宣卷的表演及内容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弱了。
四、目前的保护与创新
(一)保护措施
政府支持是苏州宣卷得到保护的重要保障。为保护苏州宣卷,有关政府部门已将包含胜浦宣卷、同里宣卷、锦溪宣卷和河阳宝卷的吴地宝卷申报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相关的保护措施也已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办活动
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江浙沪宣卷交流演出活动”自2009年开始,每两年召开一次。这一活动的开展促进了苏州宣卷的传承与保护。各宣卷团队的交流表演也间接地推动了苏州宣卷的创新与发展,激发了宣卷爱好者与专家学者们的创作热情。
昆山市政府自2009年每三年举办一次宣卷表演比赛,获奖者可获得相关的奖牌与奖金。胜浦镇文体站也定期举办胜浦三宝文化月活动,让胜浦宣卷走进各个兄弟乡,扩大了知名度。“同里镇文化站于2015年7月举办了第一届‘同里十二家宣卷会演比赛’,参与者可获得300元的奖金。”③同时,在年底举办茶话会,为同里的宣卷艺人提供了交流总结的平台。
各地政府有时还会举办一些专题卷本创作大赛,包括“反对赌博” “环保”等主题。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宣卷艺人的演出与创作积极性。
2.金额补助
各地区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助。如吴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每年对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民间文艺家给予1 000至2 000元的补助。而在昆山市,对非遗传承人给予5 000元一年的补助,但具有不稳定性。
3.建立展览馆
2012年,锦溪古镇成立“中国锦溪宣卷艺术馆”。该馆藏有各种宣卷脚本和道具,还不定期组织宣卷队向游客进行表演 。这一场馆的建成为广大宣卷爱好者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提高了锦溪宣卷的知名度。然而,位于同里镇旅游风景区内的同里宣卷博物馆却没能长久地经营下去,同里本地的居民都不清楚其所在,而外地的游客更是鲜有、知晓同里宣卷。
2008年,“胜浦三宝”(胜浦山歌,水乡妇女服饰与胜浦宣卷的合称)陈列室在吴淞社区成立,与此同时,为了弘扬胜浦宣卷,胜浦镇文化站与新盛社区联合开辟了面积120平米的宣卷馆。现在每周一下午宣卷馆内,总有不少居民观看宣卷演出。
4.提供表演场所
为了拓展苏州宣卷的表演空间,也为了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苏州市各地政府都为宣卷表演提供了相应的场所并配备了相关的设施。如胜浦文体中心专门开放了一间活动室,邀请当地的宣卷艺人在此进行表演,并为听众提供茶水。斜塘街道莲花四社区也开辟了评弹角,邀请宣卷艺人定期在此演出,吸引了不少听众。除此之外,很多中小学也开展了宣卷进课堂的活动,这样的举措扩大了苏州宣卷的传播范围。
5.加大资料整理
为了促进宣卷保护与研究,政府部门开展了对代表性传承人资料的收入、整理与建档工作,对相关的脚本进行了全面的收录,同时,对优秀的宣卷表演进行了录制。如:吴江市委宣传部、同里镇人民政府、市文联以及市文广新局联合组织人员,开展了《中国·同里宣卷集》的采录和编辑工作,并于2007年12月10日启动该项工程,这套书于2010年得以出版。该书还原了同里宣卷的发展历史,并对其流传谱系及传承人生平进行了编写,整理出了50部卷本,是宣卷研究中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6.培养传承人
为培养宣卷人才,使苏州的宣卷艺术事业后继有人,苏州政府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如2011年,吴江市启动了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吴江市文广新局与江苏省戏剧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吴江市戏曲传承中心暨江苏省戏剧学校吴江培训基地”,其中便包括了苏州宣卷的培训与知识文化普及。无独有偶,为了使锦溪宣卷永葆青春,锦溪镇拟出资成立半企业化性质的宣卷艺术团(队),选录一批有实力有潜质的文艺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和重点培养。这种种措施相对于单一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来说,提高了效率,为苏州宣卷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创新方式
为了改变生存环境狭小,生活不稳定,收入不高的处境,宣卷先生们做了一些尝试,如发展多方面的才艺。现今单纯演唱宣卷的班子已经不多了,很多宣卷先生为了增加收入,往往还会增加一些锡剧、越剧、滩簧等地方剧种的演出。例如锦溪宣卷的传承人张连根师傅已经将其师傅黄锦文先生创立的“社韵宣卷班”改为“社韵沪剧团”。无独有偶,胜浦的宣卷艺人花俊德师傅所带领的宣卷班子全称为“胜浦镇戏曲文艺班”,他在演出宣卷的同时,也会唱沪剧、越剧等地方剧种。所以,很多宣卷先生都是曲艺,戏曲,音乐多方面发展的艺人。除此之外,宣卷艺人们还根据时代的发展,创作了一些新的卷本,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作品不多。 五、关于传承与保护苏州宣卷的建议
(一)完善展览馆陈设
同里作为苏州宣卷的集中地之一,应加大对同里宣卷的宣传力度。可完善对同里宣卷馆的建设,馆内设置展板,对同里宣卷的历史源流,主要流派,代表人物等进行分区介绍,同时,还可对同里宣卷的演出进行录像,利用现代的科技设备,如放置耳机,电视视频播放等,让每一位来馆者都能听到原汁原味的同里宣卷。
(二)创立宣卷兴趣班
虽然各地区的宣卷活动都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中,但大多数都只停留在观看表演以及走马观花式的了解的层面。可以在中小学校里创立宣卷兴趣班,提高对学生的宣卷文化教育,由学校普及基础知识,然后请专业的宣卷艺人进行授课,为苏州宣卷培养表演人才。
(三)拓展表演空间
政府部门可以在文化网站上设立专区,宣传与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以报道与苏州宣卷相关的新闻,拍摄相关的宣传视频,对宣卷表演现场进行录像并上传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宣卷艺人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来扩大宣传,加大自身的影响力。
(四)卷本的丰富与宣演形式的创新
如何让苏州宣卷保持生命力,对卷本内容进行丰富与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故事脱离现代生活,便不能引起年轻人的喜爱。宣卷艺人们可以联系生活,对卷本内容进行再创造。此外,宣演形式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可将宣卷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小品、主持等),走向荧屏,扩大影响力。还可在宣演的过程中加入吉他,饶舌等流行音乐的元素,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宣卷,听唱宣卷。
(五)将苏州宣卷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深入开发利用
同里古镇,锦溪古镇本身就属于旅游城镇,可将当地的宣卷艺术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以此加大宣卷的传播范围。如不定期地组织宣卷艺人向游客展示宣演过程。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融入宣卷元素的工艺品进行售卖,如刺绣精美的桌围、经盖等,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维持宣卷的生命力。
苏州宣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宝贵的珍珠,其表演形式生动灵活,表演内容发人深省,具有教化作用。但目前已面临听众日寡,宣卷艺人老龄化等困境。其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措施还未完善,相关的研究与整理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2]车锡伦.吴语区宣卷概说[J].扬州师院学报,1990 (4).
[3]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1986—2005)[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394-1395.
[4]昆山日报.2013年第三届江浙沪宣卷交流演出活动在演出举行[EB/OL].(2014-1-14)[2015-11-20].http://www.ksnews.
cn/item/show/206832.html.
[5]陈园.“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开幕[N].扬子晚报,2011-04-22.
[6]吴文.文化吴江熠江南 公共服务惠万家[N].中国文化报,2011-12-27.
[7]昆山市文明办.弘扬传统 传承经典 推进锦溪宣卷保护再上新台阶[EB/OL].(2015-04-21).http://sz.wenming.cn/whsz/201504/
t20150421_1688368.shtml
关键词:苏州;宣卷;传承;保护;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156-03
所谓宣卷,即宣讲“宝卷”。它的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俗讲”和宋代的“谈经”。苏州地区宣卷表演活动的确切年代有待考证,但据史记载,明代中叶便已有宣卷在吴语地区流行了。明代宣卷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传播密切相关,各教派通过宣讲宝卷来传播教义。入清以后,清政府把所有宗教均视为‘邪教’,宣卷受到很大的冲击。……而在吴语区,宣卷已成为一种民间讲唱艺术被保留下来。苏州宣卷的演唱者也由僧尼等教派信徒逐渐被宣卷艺人(佛头)代替。清光绪末年,苏州成立了宣卷艺人行会组织“宣扬公所”。民国初年,朱观保改革宣卷,将丝弦引入该表演艺术中。此后,苏州各市县纷纷出现了丝弦宣卷的班子,他们到各地农村、城镇演出,并在茶馆挂牌,由茶馆的跑堂介绍到各种人家唱堂会,偶尔也在茶馆中演出。新中国成立后,为改革宣卷剧目,宣卷艺人许维钧组织了“许家班”,改编并演出了《白毛女》《九件衣》等。20世纪50年代,由于宣卷活动具有迷信色彩,苏州市的宣卷班子逐渐消失,但在农村地区还有部分宣卷活动偷偷开展着。有的宣卷班子还对剧目的内容进行了补充,演唱了不少由戏剧、小说等改编而成的故事。自20世纪90年代起,苏州宣卷渐渐恢复兴盛,至21世纪,苏州胜浦、吴江同里、张家港河阳、昆山锦溪等地宣卷仍有流行。现如今,无论是在喜庆的场合,还是在群众的演出活动中,常常可见宣卷艺人的身影。
一、苏州宣卷的现状
(一)苏州宣卷的种类及表演形式
苏州宣卷分为两类: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木鱼宣卷主要在苏州的常熟地区流传,而同里、锦溪、胜浦等地以表演丝弦宣卷为主。各个地区的宣卷表演方式及道具使用等都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些微差别。
1.木鱼宣卷
就所使用的道具方面来说,锦溪、胜浦地区的木鱼宣卷所需的道具为:大小两个木鱼、磬子、棒杆(用于敲击磬子)、醒木、折扇、鸣尺、经盖。而同里宣卷只用一块醒木而不用鸣尺,或者直接将醒木称之为鸣尺。此外,还加入了碰铃和铴锣来增加宣讲效果。但是,在其他地区,碰铃这一道具只在丝弦宣卷中才出现。
就表演人数与职能分配方面来说,胜浦地区的木鱼宣卷只有两人组成,一人主宣(即“上手”),一人和卷(即“下手”或“帮腔”)。锦溪、同里地区的木鱼宣卷人数则不仅限两人,可以由一人主宣,两到三人和卷。
木鱼宣卷的表演方式如下:上手靠桌子的东边而坐,下手靠西边而坐。卷本平摊在桌子之上,上面铺有经盖。上手翻开经盖,用醒木往桌上一拍,开始宣讲。宣讲时边说边唱,开始一个唱腔时,上手边唱边敲打木鱼,下手一边用棒杆打击磬子,一边附和上手所言,最后两者共唱“南无阿弥陀佛”落调。
2.丝弦宣卷
丝弦宣卷是在木鱼宣卷原有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加上了一系列用于配乐的丝弦乐器而形成的。就表演道具与乐器方面来说,开场所用的道具有木鱼,磬子,醒木及折扇等。折扇的使用全靠宣卷先生的灵活掌握。醒木的使用贯穿整个表演过程,开场压座时用,在情节紧张处使用或是警示听众时用。所配的乐器也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有胡琴,扬琴,琵琶等。
就表演人数方面来说,“丝弦宣卷的人数不固定,有多有少,最少可至3个人,最高可达8个人(大多数宣卷班子至少有固定的4个人搭档表演),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所使用的配音乐器种类的多少。” ①
就表演形式来说,传统的木鱼宣卷一直坐着,没有太多的动作表演。而在丝弦宣卷的表演过程中,宣卷艺人不仅需要语言表达,还需要做相应的动作,即角色扮演,来增加表演效果。
就表演仪式来说,“宣卷的演出顺序是‘请佛’ ‘小卷’ ‘大卷’ ‘散花解结’ ‘送佛’。”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木鱼宣卷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传统,而丝弦宣卷则将一些仪式省略了。
(二)演出的时间与场合
木鱼宣卷主要在庙宇与家庭中进行表演,而由木鱼宣卷发展而来的丝弦宣卷就拥有较大的市场,自民国以来,便已进入舞台表演。苏州各地区的宣卷演出场合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别。
传统的宣卷演出场合分为寺庙活动和民间活动。若是遇上寺庙中的重大节日和庙会(三月、七月为旺季),宣卷艺人总是会宣讲一些宣扬佛教类的宝卷。除了上述场合,一般人家在孩子满月剃头(集中在7月至12月),生日,老人做寿(集中在10月至5月底),新屋落成,拜兄弟,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里,也会请了宣卷艺人入家来庆祝一番,宣卷艺人们会依据东家的具体事宜来宣讲相应的宝卷。
各地风俗不同,宣卷艺人具体所参演的场合也有些许不同。比如昆山、胜浦、同里地区的宣卷往往只做红事,不做白事,因为荐度亡人是和尚做的事情。然而,常熟宣卷则打破了“只做延生,不做往生”的俗规,有时也会做一些超度亡灵的法事。有时宣卷先生还会为东家去病消灾或帮孩子渡过难关而宣讲宝卷。除此之外,宣卷艺人还会参与社区文体站组织的表演活动。
二、苏州宣卷面临的困境
(一)生存空间的狭小
笔者了解到,苏州地区的宣卷艺人大多居住在郊区乡镇,宣卷活动也只在农村及周边生存发展,知名度小。如“同里的宣卷艺人大多居住在屯村,汾湖等地。”②而昆山的张连根师傅所带领的班子也只在苏州的各个乡镇表演。生存环境的狭小导致其知名度不高,听众日寡。
(二)收入不高
宣卷先生的收入直接与所接的业务数量挂钩,而宣卷的传播面又相对狭窄,这些原因都使得宣卷先生的收入水平有限。据笔者调查了解,一般的宣卷班子每年能做150场至200场左右,一次宣卷的收入在1 200至2 000元。有时候,这笔报酬还需要给牵线人分成,摊到每个艺人手中也只有200元左右了。 (三)后继乏人
宣卷作为一种曲艺艺术,对宣演者本身的要求比较高。 现如今,宣卷艺人培养一个后生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授方式,学生熟悉这整个过程就需要1至2个月的时间,而真正出师,则需要一年半甚至更长的时间。学习门槛高,用时长,收入不高,这种种原因使得宣卷艺术后继乏人。
三、造成困境的原因
宝卷宣扬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轮回等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相信这样的因果轮回观念,基本的宗教信仰的缺失导致了听众的流失。除此之外,部分宝卷所宣扬的思想在当今看来是有所偏颇的。如《因果宝卷》中所记载,祖师告曰:“凡人身为妇女。皆是前生所造恶然,故今生受遣如是也。”将今世身为妇女看成是前世作恶而得到的惩罚报应,赤裸裸地宣扬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这在今天是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
据调查了解,苏州宣卷的听众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少有。笔者于2015年8月15日在苏州工业园区新盛文体中心对宣卷表演现场进行考察时发现,一个可容纳100余人的活动中心里,围坐着45个老年人,年轻人只有1个。笔者于2015年10月3日在胜浦镇松泽小区一陈姓做寿人家进行宣卷活动的考察时发现,听众大约有30人,以老年人为主,只有2个幼童,其中还有一些人中途离席。随着岁月的流逝,苏州宣卷的听众也在流失,所以,培养年轻一代的观看兴趣极为重要。
大多数卷本的内容篇幅很长,宣卷艺人需要花两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来宣完整个故事。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观看。宣卷的表演及内容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弱了。
四、目前的保护与创新
(一)保护措施
政府支持是苏州宣卷得到保护的重要保障。为保护苏州宣卷,有关政府部门已将包含胜浦宣卷、同里宣卷、锦溪宣卷和河阳宝卷的吴地宝卷申报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相关的保护措施也已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办活动
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江浙沪宣卷交流演出活动”自2009年开始,每两年召开一次。这一活动的开展促进了苏州宣卷的传承与保护。各宣卷团队的交流表演也间接地推动了苏州宣卷的创新与发展,激发了宣卷爱好者与专家学者们的创作热情。
昆山市政府自2009年每三年举办一次宣卷表演比赛,获奖者可获得相关的奖牌与奖金。胜浦镇文体站也定期举办胜浦三宝文化月活动,让胜浦宣卷走进各个兄弟乡,扩大了知名度。“同里镇文化站于2015年7月举办了第一届‘同里十二家宣卷会演比赛’,参与者可获得300元的奖金。”③同时,在年底举办茶话会,为同里的宣卷艺人提供了交流总结的平台。
各地政府有时还会举办一些专题卷本创作大赛,包括“反对赌博” “环保”等主题。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宣卷艺人的演出与创作积极性。
2.金额补助
各地区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助。如吴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每年对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民间文艺家给予1 000至2 000元的补助。而在昆山市,对非遗传承人给予5 000元一年的补助,但具有不稳定性。
3.建立展览馆
2012年,锦溪古镇成立“中国锦溪宣卷艺术馆”。该馆藏有各种宣卷脚本和道具,还不定期组织宣卷队向游客进行表演 。这一场馆的建成为广大宣卷爱好者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提高了锦溪宣卷的知名度。然而,位于同里镇旅游风景区内的同里宣卷博物馆却没能长久地经营下去,同里本地的居民都不清楚其所在,而外地的游客更是鲜有、知晓同里宣卷。
2008年,“胜浦三宝”(胜浦山歌,水乡妇女服饰与胜浦宣卷的合称)陈列室在吴淞社区成立,与此同时,为了弘扬胜浦宣卷,胜浦镇文化站与新盛社区联合开辟了面积120平米的宣卷馆。现在每周一下午宣卷馆内,总有不少居民观看宣卷演出。
4.提供表演场所
为了拓展苏州宣卷的表演空间,也为了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苏州市各地政府都为宣卷表演提供了相应的场所并配备了相关的设施。如胜浦文体中心专门开放了一间活动室,邀请当地的宣卷艺人在此进行表演,并为听众提供茶水。斜塘街道莲花四社区也开辟了评弹角,邀请宣卷艺人定期在此演出,吸引了不少听众。除此之外,很多中小学也开展了宣卷进课堂的活动,这样的举措扩大了苏州宣卷的传播范围。
5.加大资料整理
为了促进宣卷保护与研究,政府部门开展了对代表性传承人资料的收入、整理与建档工作,对相关的脚本进行了全面的收录,同时,对优秀的宣卷表演进行了录制。如:吴江市委宣传部、同里镇人民政府、市文联以及市文广新局联合组织人员,开展了《中国·同里宣卷集》的采录和编辑工作,并于2007年12月10日启动该项工程,这套书于2010年得以出版。该书还原了同里宣卷的发展历史,并对其流传谱系及传承人生平进行了编写,整理出了50部卷本,是宣卷研究中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6.培养传承人
为培养宣卷人才,使苏州的宣卷艺术事业后继有人,苏州政府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如2011年,吴江市启动了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吴江市文广新局与江苏省戏剧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吴江市戏曲传承中心暨江苏省戏剧学校吴江培训基地”,其中便包括了苏州宣卷的培训与知识文化普及。无独有偶,为了使锦溪宣卷永葆青春,锦溪镇拟出资成立半企业化性质的宣卷艺术团(队),选录一批有实力有潜质的文艺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和重点培养。这种种措施相对于单一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来说,提高了效率,为苏州宣卷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创新方式
为了改变生存环境狭小,生活不稳定,收入不高的处境,宣卷先生们做了一些尝试,如发展多方面的才艺。现今单纯演唱宣卷的班子已经不多了,很多宣卷先生为了增加收入,往往还会增加一些锡剧、越剧、滩簧等地方剧种的演出。例如锦溪宣卷的传承人张连根师傅已经将其师傅黄锦文先生创立的“社韵宣卷班”改为“社韵沪剧团”。无独有偶,胜浦的宣卷艺人花俊德师傅所带领的宣卷班子全称为“胜浦镇戏曲文艺班”,他在演出宣卷的同时,也会唱沪剧、越剧等地方剧种。所以,很多宣卷先生都是曲艺,戏曲,音乐多方面发展的艺人。除此之外,宣卷艺人们还根据时代的发展,创作了一些新的卷本,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作品不多。 五、关于传承与保护苏州宣卷的建议
(一)完善展览馆陈设
同里作为苏州宣卷的集中地之一,应加大对同里宣卷的宣传力度。可完善对同里宣卷馆的建设,馆内设置展板,对同里宣卷的历史源流,主要流派,代表人物等进行分区介绍,同时,还可对同里宣卷的演出进行录像,利用现代的科技设备,如放置耳机,电视视频播放等,让每一位来馆者都能听到原汁原味的同里宣卷。
(二)创立宣卷兴趣班
虽然各地区的宣卷活动都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中,但大多数都只停留在观看表演以及走马观花式的了解的层面。可以在中小学校里创立宣卷兴趣班,提高对学生的宣卷文化教育,由学校普及基础知识,然后请专业的宣卷艺人进行授课,为苏州宣卷培养表演人才。
(三)拓展表演空间
政府部门可以在文化网站上设立专区,宣传与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以报道与苏州宣卷相关的新闻,拍摄相关的宣传视频,对宣卷表演现场进行录像并上传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宣卷艺人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来扩大宣传,加大自身的影响力。
(四)卷本的丰富与宣演形式的创新
如何让苏州宣卷保持生命力,对卷本内容进行丰富与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故事脱离现代生活,便不能引起年轻人的喜爱。宣卷艺人们可以联系生活,对卷本内容进行再创造。此外,宣演形式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可将宣卷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小品、主持等),走向荧屏,扩大影响力。还可在宣演的过程中加入吉他,饶舌等流行音乐的元素,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宣卷,听唱宣卷。
(五)将苏州宣卷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深入开发利用
同里古镇,锦溪古镇本身就属于旅游城镇,可将当地的宣卷艺术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以此加大宣卷的传播范围。如不定期地组织宣卷艺人向游客展示宣演过程。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融入宣卷元素的工艺品进行售卖,如刺绣精美的桌围、经盖等,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维持宣卷的生命力。
苏州宣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宝贵的珍珠,其表演形式生动灵活,表演内容发人深省,具有教化作用。但目前已面临听众日寡,宣卷艺人老龄化等困境。其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措施还未完善,相关的研究与整理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2]车锡伦.吴语区宣卷概说[J].扬州师院学报,1990 (4).
[3]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1986—2005)[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394-1395.
[4]昆山日报.2013年第三届江浙沪宣卷交流演出活动在演出举行[EB/OL].(2014-1-14)[2015-11-20].http://www.ksnews.
cn/item/show/206832.html.
[5]陈园.“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开幕[N].扬子晚报,2011-04-22.
[6]吴文.文化吴江熠江南 公共服务惠万家[N].中国文化报,2011-12-27.
[7]昆山市文明办.弘扬传统 传承经典 推进锦溪宣卷保护再上新台阶[EB/OL].(2015-04-21).http://sz.wenming.cn/whsz/201504/
t20150421_16883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