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wangh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呈知、信、行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信念,进而又外显为品德行为,从而实现知、情、信、意、行等品德要素的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全面达到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三项教学任务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思想政治课由知到信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陈旧的教育方式,落后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影响思想政治课由知到信的转变。
  素质教育的口号尽管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不少地方和学校的部分领导和教师中仍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应试化,教师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严重,学生管理中的简单粗暴,以罚代管,以教代管的方式屡禁不止,从而导致了师生间冲突的增多。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得到很好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所有这些都成为影响和制约德育质量的不利因素。
  二、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政治课教学变成了空洞的说教。
  理论脱离实际,使政治课失去了说服力。学生很难相信政治课教学的理论正确性。理论化,系统化的德育内容往往是从理论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本来在学生心目中就缺少感性认识的观点又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存在很大的反差。政治课讲社会主义优越,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又一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政治课要求树立集体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社会上以权谋私,行贿受贿,制假卖假的现象又屡禁不止。这使学生的政治信念产生了困惑,特别是社会信息的网络化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使政治课教学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三、家庭环境也发生了新的情况,家长外出务工,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减弱,甚至出现家庭教育真空。
  一些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办厂,无时间、无精力照顾子女;一些家长素质偏低,对孩子一味溺爱、迁就;还有一些家长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子女的思想品德,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置之不理。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当前小学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家庭教育的超长化、成人化等倾向日趋严重,加之有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放任纵容、娇宠溺爱,从而影响了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使他们形成了一些不良品格,如自私自利、言行不一、固执任性、缺乏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等,所有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四、我们的教学是"严肃"的、"理性"的,或者说是"没有激情"的。这种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丰富的情感需要。
  因此,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会无意识地产生抵制情绪,并最终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或德育效能。
  五、政治课的正面说教与纪律的约束相分离,大大的影响了政治课的德育效果。
  政治课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教学和辅导的形式进行的,通过正面教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疏导,启发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认识,对学生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和警示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通过正面的疏导,一方面也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和警示。但政治教师却起不到这样的作用,学生也不担心政治教师对他们的道德素质作出评价。教育与评价的分离,使政治课的德育工作苍白无力,政治教师只能说说而已,并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随时随地把握教育的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
  1. 要"用信念来培养信念"。教师对自己所讲授的道德认识坚定,才能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动摇,才有可能以理服人。其次,教师在备课中,要对可能出现的学生的种种言论有所准备,并加以认真分析。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不躲躲闪闪,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社会现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动真情、说真话、讲真理、做真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面对实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另外,教师自己人格力量对政治课教育的效果也会产生直接影响。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2.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看法。学生对教师所授的道德认识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不让学生说出来,教育就缺乏针对性,难以收到实效,让某些消极因素继续滋长,将成为继续教育的障碍,也不可能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认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发扬民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和教师辩论,在讨论中,不扣帽子,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在授课过程中,通常可用一些鼓励性的话去调动学生。
  3.政治课教师要增强责任感,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自己的思想会影响一代人的思想,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具备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自身的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克服消极思想的腐蚀,自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培养"四有"新人做贡献。
  再次,要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育者平时的言行就是一种德育影响。政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常言说:才高为人师,自正为人范。教师的示范性是很强的,很明显的。所以,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教学过程方面:要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寓思想性、教育性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在思想者功能治课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行知识教学,最终使为了思想教育服务,目的是为了育人。过去那种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教学,使学科本位的表现。教学改革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称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最后,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紧贴社会"热点",增强德育的实效。社会热点是学生十分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既是社会重点,也是社会敏感点。对社会热点问题,在政治课堂上解释透了,学生信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反之则会产生逆反心理,起到了负效应。
  一是紧贴时代,进行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改革开放是时代的潮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认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给长期习惯于传统意识的人们带来的冲击。教学中要运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的腐败现象是政治课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难题,也是社会的一大热点。政治课要从正面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政治课必须紧贴社会实际,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教材的原理去引导学生克服错误认识。
  二是紧贴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政治课不仅要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教育,更要重视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克服不良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等。但一部分学生却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讲话不文明,抽烟喝酒,打架闹事在学校时有发生,有的学生还参与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在政治课教学中要联系学生这些思想实际,根据不同年龄特点,有计划的进行日常行为守则教育。对高中主要进行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关世民.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3]李海萍.教育变革语境中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的错位与德育革新[J].思想教育,2006,(6).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