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扩展到医疗领域,现已初步用于内分泌疾病以及遗传综合征等的医学诊断,该技术有望用以遗传综合征及内分泌疾病的筛查、缩短疾病诊断延迟期和帮助内分泌疾病进行分期.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比如个人信息安全泄露风险、对人类未来的挑战以及道德责任划分问题.对人脸识别医学诊断应用中所产生的道德责任困境进行反思,探究人脸识别医学诊断中“谁是承担道德责任的主体”以及“不同道德主体道德责任的具体划分”两大基本问题.最后对人脸识别医学诊断中的道德责任问题提出建议,一是确定人脸识别医学诊断为辅助类角
【机 构】
: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天津 30007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扩展到医疗领域,现已初步用于内分泌疾病以及遗传综合征等的医学诊断,该技术有望用以遗传综合征及内分泌疾病的筛查、缩短疾病诊断延迟期和帮助内分泌疾病进行分期.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比如个人信息安全泄露风险、对人类未来的挑战以及道德责任划分问题.对人脸识别医学诊断应用中所产生的道德责任困境进行反思,探究人脸识别医学诊断中“谁是承担道德责任的主体”以及“不同道德主体道德责任的具体划分”两大基本问题.最后对人脸识别医学诊断中的道德责任问题提出建议,一是确定人脸识别医学诊断为辅助类角色,医生依然是医疗主体;二是构建责任伦理机制和法律法规,人脸识别医学诊断责任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法律与伦理的共同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将他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地方病防治工作之中,基本根除了克山病疫情.于维汉院士的奋斗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力量表现在吃苦在前的担当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心系人民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等多个方面,他勇担使命、心系人民、扎根基层的大医情怀,有力地回答了新时代医者学习工作生涯中做什么样的医生、为谁做医生以及怎样做一个好医生这三个重要问题,为后世医者做出了垂范,彰显了这种精神力量的时代价值.
1例73岁男性患者,因“咳嗽咳痰半个月,剧烈时伴上腹部疼痛,疼痛放射至背部”入院.入院后诊断为右肺鳞癌.给予卡铂注射液(580 mg,qd,ivgtt)、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400 mg,qd,ivgtt)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200 mg,q 3 w,ivgtt)进行治疗.患者在应用帕博利珠单抗6次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临床药师对帕博利珠单抗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不良反应进行密切监护,建议医师给予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对症治疗,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并根据甲状腺功能情况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患者连续服用左
以北京大学医学部2020年毕业典礼为观察对象,运用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从身体共在、对局外人设限、共同关注点和共享情感体验等维度对其形式、主题以及特色环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医学院校典礼仪式在群体认同、情感能量、群体符号和道德感等方面对低年级医学生的认知、行为和精神产生积极影响,起到了良好的职业精神教育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到启示与思考,以期为后疫情时代医学院校充分发挥典礼仪式的职业精神的教育功能提供一些参考.
红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创建卫生健康事业过程中创造的具备强大生命力和优秀基因的文化体系,是红色革命文化、医疗卫生文化、医学教育文化的统一体,对其解读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整体逻辑的角度出发,对培养新时代的红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其实践途径可以从红医文化历史挖掘、红医文化价值凝练、红医文化精神践行、红医文化素养提升、红医文化情景创新、红医文化课程建构等多维度着力.
心理学研究证实,羞耻感对自我的消极影响常常给人造成心理困扰,羞耻并不必然具有伦理价值.羞耻感严重的人会对其自身予以否定性评价与整体否定,伴随着巨大痛苦的羞耻感会对人的自我造成极大伤害.羞耻感要实现升华,必须对其自我的认知图式与评价方式进行伦理取向的转变,从“改造自我和达到完美”的取向转到“关爱自我和接纳不完美自我”的立场.挖掘羞耻感的正面价值,必须让个体避免伤害自我,进而关爱自我.“不伤害生命原则”与“不否定人的伦理主体地位”是羞耻感具有伦理价值的底线.
1例29岁男性患者,因“右半结肠癌姑息术后1年,拟治疗”于2020年3月入院进一步诊治,3月27日使用信迪利单抗(200 mg,q 3 w,ivgtt)联合化疗,治疗8个月后患者出现明显乏力,体重1个月内下降5 kg,鉴于患者为青壮年且前期营养状态评估一直良好,考虑为免疫相关性内分泌系统不良事件,检查相关激素示:皮质醇0.104μg·dL-1(08:0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160 pg·mL-1(08:00),皮质醇0.019μg·dL-1(16:0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649 pg·mL-1(1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环境建设,是促进新时代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挖掘红医精神教育资源,烘托育人文化环境氛围;融合红医精神文化历史,增强学生的党性观念;践行红医精神文化内涵,开展丰富的人文素质活动等实践路径,培育医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职业精神.
针对国内外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现行规范以及呼声,通过假定的方式构建博弈模型阐述造成人类基因编辑技术面临的监管难题是由于经济利益与道德底线之间的冲突引发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监管方式的构想:在以国家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并制定管控更严格的有效法律,共同应对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的行为,并确保基因编辑技术的规范化和合法化运用,避免技术滥用.
红医精神在人民卫生事业发展时期,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精神引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在培养医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具有塑造优良组织形象、提升医学人际沟通和管理公关危机等医务公共关系能力.在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医学教育的指导下,让“政治坚定”引领的“为人民健康服务”成为学习动力;“技术优良”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品质”成为学习目标;“无私奉献、救死扶伤”体现的“尊重患者、共同参与、公共责任”成为工作准则.结合空军军医大学红医特色文化,采用案例重现式教学,探索出“理论-
知情同意是保护患者或研究受试者权益和福利的关键要素之一,电子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和便捷性使得电子知情同意应运而生.欧美国家已经开始在临床试验领域应用电子知情同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电子知情平台和软件系统,并初步形成了电子知情同意的指导原则和建议规范.然而,目前电子知情在国内实施仍然较少,缺乏针对性法规依据和伦理审查的指导原则,通过分析电子知情同意的使用场景、优劣势和可行性,探索国内电子知情同意的实施潜力,并且尝试基于伦理学原则基本原则建立电子知情同意的实践层面的审查要点,从何确保临床研究具有恰当的电子知情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