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有“爱”的诗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1985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 慰
  狮子迷路了
  谁去送它回家
  鳄鱼哭了
  谁给它一块手帕
  灰熊寂寞了
  谁去陪它聊天
  犀牛受伤了
  谁去给它包扎
  鲨鱼害怕了
  谁去亲亲它
  但愿我们的爱
  任何地方都能到达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五味太郎有一个绘本,很有意思,名字叫《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说的是鳄鱼生了一颗蛀牙,可是很怕看医生,心惊胆战地去医院,让医生给他治疗。然而,医生见病人是鳄鱼,更加害怕。两人怀着同样的心情完成治疗,最后谁都不愿意再见到对方。故事设计得十分巧妙,告诉孩子要养成每天刷牙的好习惯。很多孩子都喜欢这本书。我想不仅是因为书中的图画和情节有趣,更重要的是故事将凶恶的鳄鱼作为弱势群体,一反常规,有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试想,倘若蛀牙的不是鳄鱼,而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还会这么有意思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强大的人,也会有脆弱的时候,当他们遭遇不幸,同样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关心。
  爱可爱之物,爱可亲之人,都很容易;可是若所爱之人和物,并不可爱,甚至可恶,就很难做到。这需要有博大的爱心和宽容的胸怀。
  记得小时候,父亲厂里有一个姓严的厂长,平时飞扬跋扈,经常克扣工人的奖金,母亲因为生了弟弟,也被他降了一级,为此大家对他恨之入骨。平时他总是背着手,扬着头,有人向他问好,他也只是“唔”一声,眼皮子都不耷拉一下。可是有一天,他退休了,紧接着他的老婆生了重病,仿佛一夜之间他老了很多,背驼了,头发白了一片。很多人不再理他。然而,每次他路过我家门口,母亲依然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妈,这么坏的人,你还理他?”我不解地问。“人在遭难的时候,最需要别人关心,不能因为他下台了就落井下石。”几十年过去了,母亲的这句话依然萦绕在我的耳边。
  恨一个人不难,但恨只会让仇怨越积越深,并不解决问题。狮子有迷路的时候,鳄鱼有伤心的时候,灰熊有寂寞的时候,犀牛也有受伤的时候,就是鲨鱼也有害怕的时候……当它们需要安慰的那一刻,我们不仅要克服恐惧,更要克服成见。生命是平等的,爱也应该一视同仁。
  儿童诗是真善美的结晶,我希望在我的诗里不仅有人间真爱,更有天地大爱。无论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愿我们的爱,任何地方都能到达”。
  (巩孺萍,儿童诗人,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编辑)
其他文献
小学说理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作者说的什么理,是怎样说理的,并且初步学会说理。围绕这些目标,我在教学《学与问》一文时,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导入——复习旧知,明确文体,把握结构  在《课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初步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六年级学生学习《学与问》一文时,已经接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这3篇说理文,学生对说理文的文体特
期刊
“古”中的“口”是无数代先人的口;  “可”中的“口”是能唱歌的口;  “右、兄、告”中的“口”是禱告的口;  “叶”中的“口”是异口同声的口;  “号”中的“口”是高声呼叫的口;  “只”中的“口”是勉强发出叹息声的口;  “叱”中的“口”是训骂人的口;  “扣”中的“口”是器皿的口;  “叹”中的“口”是因困苦无奈而发出抱怨声的口;  “喙”中的“口”是飞禽的口;  “否”中的“口”是吐口水的
期刊
一、习作课程的审视与追问  母语学习背景下的习作教学不是零起点,从“不规范”到“比较规范”,从“不太好”到“比较好”,从“不够完善”到“比较完善”,这是小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应然状态。小学生习作不是许多人担心的那样一无是处,也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可以“批量化生产”。  平心而论,各地区、各学校的教情与学情差别是非常大的,要想编写一套完全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不同老师共同使用的习作教材,那几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语用”能力。自《课标》颁布以来,中高年级的课堂上,进行“语用”实践,已成为教师们的普遍共识。但低年级由于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用”训练的意识不强,“语用”训练的形式还不够丰富。近期,笔者听了校内一位老师执教的《小动物过冬》一课,其中有两处教学环节,执教者有意识地向前走了一小步,吹开了“语用”之花
期刊
一、 以情为线,梳理全文  大凡文学作品,总有引线贯串其中。那么,《黄河的主人》引线是什么?黄河?主人?通读全文后,皆被否定!随着解读的逐步细化,“我”渐入眼帘,作者将自身置入文中,却又似乎若隐若现。教学时,我和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探讨:  师:现在我们可以初步确定,作者描写了黄河、羊皮筏子、乘客和艄公。其实,他将自己也置身于文中了,请找一找文中描写“我”的有关语句。(学生浏览全文,很快找出两处:1.
期刊
笔者在绘本习作“翻转课堂”中,以目标导航,借力视频,在培养儿童观察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试图实现观察力的“翻转”。  一、 建构:利用“翻转课堂”,巧妙设置观察内容  1. 以观察能力目标为“纵轴”,拾级而上、循序渐进。根据儿童的思维、心理特点,我将教材中观察类的习作归类梳理,以观察能力目标为“纵轴”,精简观察能力点,借助绘本,精选观察内容,形成“各年级绘本习作观察能力目标分层渗透计划”。  2.
期刊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文,应该从语言入手,也应该回归到语言的运用。  一、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 教学目标偏差,过度解读文本思想内容。不可否认,将课文内容理解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仍然是当下语文课堂中
期刊
前段时间,我细细品读了朱永新教授写的《致教师》一书,书中那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回信,给我专业成长莫大的鼓舞,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那充满智慧的思想和亲切易懂的话语,消除了我的职业疲惫,我整个身心仿佛在阳光的沐浴下再次焕发起自觉成长的力量。  战胜疲惫感  说实话,作为学校的德育主任,小记者站、节日庆典、作家来校、红领巾广播、升旗仪式……平日里繁琐的事耗费了我很多精力,一个字,累;而作为毕业班的
期刊
自从我向全班同学大力推荐《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本书之后,学生便投入了痴迷的阅读之中。一个月之后,在全区阅读教学展示活动中,我以这本书的阅读为基础,执教了一节名为《想象的世界:无奇不有》的课外阅读交流课。多种形式的交流,多种方式的表达,在交流中深化了阅读感受、升华了阅读体验。  【设计思考】  (一) 走进书本:了解其人、其事  《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本书,通过对德国探险家、冒险家明希豪森男爵一系列奇遇
期刊
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笔调简洁,细节传神,一如女作家茹志娟的文风,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事物的本质。反复阅读此文,更有一种樟树即人、人即樟树的强烈感觉。“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课文的开篇就点明了所要描写的主体,并留下悬念,引发读者阅读期待;结尾“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可谓余音绕梁,含蓄蕴藉,让人回味,引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