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战略与社会主义建设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iao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具有民族性、历史性与传承性,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中华儿女坚守的风俗习惯与共同理想信念造就了传统中华文化,新时代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从传统的诗词歌赋到党领导人民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创新,文化的内涵正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
  一、文化自信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精神导向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能长久地繁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以来西方的先进科技正逐渐削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针对这种情况,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文化的久远传承,文化所创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依附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文化自信要求以历史为依据,以创新为动力,以现实为基点,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大意义,高举文化旗帜,坚守文化理想,以文化自信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进行充分肯定与积极实践,将作为精神向导指引整个社会开拓创新,最终提高文化软实力。
  二、文化传承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实现中国梦始终绕不开文化所创造的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当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它便不再局限于具体物质,而是社会共同文化信仰,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若忽视传承,物质生活几乎取代精神生活,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冲击着日渐式微的文化,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道德不断缺失。习总书记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是中华儿女不断追求的理想,它的实现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充裕,更需要精神上的丰富,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央视一台青年公开课《开讲啦》节目邀请众多成功人士演讲,其中传递的优秀思想与精神文明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优秀文化——优秀的文化能给予人启示,值得深刻地推敲以及长久的传递,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乃至整个社会的修养,为优秀思潮涌现奠定基础。孔子的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着旧社会甚至现代社会,在近年来涌现的“孔子学堂”热潮中,我们能看到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三、文化繁荣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打造文化繁荣的社会景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发展。首先,文化繁荣是中国走向复兴的重要一环,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国运。当我们的GDP快速增长,若文化软实力跟不上,便会不堪一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需求。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西方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的文化价值,也不是中国传统上以伦理道德为主导的文化价值,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塑与创新。其中,中国文化的优秀表达方式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使得这种最初产生于欧洲的思想被中国文化环境下的普通大众接受。总而言之,文化自信与传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形成了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相互促进的新局面。这不仅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系统发展思路,还可以从根本上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形成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文化繁荣为直接目的“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优秀文化,以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使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终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传承,实现文化繁荣与社会主义发展,既要求继承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又要借鉴外来先进文化,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崇洋媚外,应坚持创新思维与批判思维,引导对民族文化的理性认知。以 “一带一路”峰会为例,它既是一场政治经济交流,也是一场文化外交。会议传达当代中国价值观,通过多层次交流传播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在新时代下,文化发展将更加强调在自信与传承的基础上“走出去”,即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融合。沿着“一带一路”的轨迹,各国文化交流活动势必深度融合、相互影响、多元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大环境,带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中国特色”实际上也是借鉴了资本主义市场,既不完全推翻原先的经济制度,又没有完全学西方走资本主义路线,真正做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同时,文化自信与传承要有一定的选择性,正如“扬弃”所表达的实现发扬与抛弃的统一,为文化发展注入新时代的因素。此外,文化自信与传承还要求社会中的个体坚定发挥个体优势,充分发展个人专长而非按着固定的模式培养人才,以个人文化观的改良决定社会意识形态。
  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传承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其他文献
【摘要】:《彝红》作为彝族歌剧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魅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以及附有民族精神的歌剧艺术,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添上了浓郁了一笔。对此,下文就从民族歌剧彝红中的彝族文化传承及民族歌剧魅力两个方面出发,去更深入的感受歌剧《彝红》带给我们的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关键词】:彝红;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歌剧  引言  中国的民族歌剧在历经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
期刊
【摘要】: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提出了许多战争中取胜的技巧。然而“不战而胜”思想被其视作最高的战争艺术。本文旨在通过举例分析孙子的“慎战”、“伐谋”、“伐交”思想在古代事例中的体现,以求更好的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实践。  【关键词】:孙子兵法;不战而胜;慎战;伐谋; 伐交  1.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对古代抑或是对现当代的治国理政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孙子兵法》是中国传统兵书,由春秋末年吴将孙武所著。这
期刊
克利福德·吉尔兹,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他被称为阐释人类学的大师和开山者。肯定人类文化的本质是符号的和解释性的,因此作为文化研究的人类学也是解释性的。这种研究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人类学界沉迷结构的局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吉尔兹在今天的西方已经成为一个划时代的理论大师。  《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作为吉尔兹的学术成果之一,凝结了他重要的思想结晶。本文收录了作者通过对爪哇、巴厘、摩洛哥等地区的持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社会时代的变化早已随着科技网络科普的广泛运用而改变。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编辑的新思维散发也是目前顺应时代变化的关键所在。本文现将大数据时代下,网络编辑新思维所应该具备有的数据性、整合性以及寻找关联性和预测未来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网络编辑;新思维  前言  大数据标志着社会终于发展为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一方面是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对人类新行为的理
期刊
【摘要】:幽默是由说写者创新或变异使用语言要素而催生的一种引人发笑的艺术。本文从语用学角度,运用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分别从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四个维度,结合俄语对话中的实例,分析俄语幽默的语用论据,以探求违反合作原则与产生俄语幽默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俄语幽默;语用学;合作原则  幽默(Юмор)为外来词,音译于英语——Humour。该词语的中文译法最早出现于19
期刊
1.Introduction  Mark Twain was an outstanding American realist writer and humorist in the 19th century. His work is full of Mark Twain’s humor, criticizing the ugly side of the society with spicy sati
期刊
Many Chinese students may successfully finish listening, reading and writing parts in English examination, but they fail to communicate with English-speaking peopl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which has
期刊
【摘要】:本文以《秦代印风》中的界格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文化  范畴为研究视角,以秦印为研究背景,在继承和借鉴篆刻已有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运用举例说明的研究方法,吸收古代篆刻的思想,力图  为现代的书法篆刻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式。  【关键词】:秦印;篆刻;界格  《春秋远计枢》有云“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玉  符玺。”这说明在四千多年前,华夏一族就已经在使用印章。《左传·襄  公
期刊
(上接)11期第130页  三、牌坊的社会功能  1、是旌表褒奖功能。由于立牌坊能让人“美名远扬”、“流芳百世”因此,常被用来旌表褒奖功臣、良将、贤士、科甲俊才、节妇、孝子、善人、义士等。  2、是道德教化功能。牌坊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即是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一个象征性建筑符号,是封建道德礼教的物化。  3、是空间分界功能。牌坊的树立,限定并收缩了空间,赋予了空间某种意义。通过树立牌坊,将一个区域的空
期刊
【摘要】:《说文解字》记载的“讽、诵、读”三字,两两互训,表示三字本义相差不远,但在现代汉语中三字差别明显。本文从各种文献中探寻三字的踪迹,以求明了三字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讽;诵;读  翻开《说文解字》可以看到,同在言部的“讽、诵、读”三字紧紧相挨,两两互训。  《说文解字·讽》:诵也。从言风声。  《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  《说文解字·读》:诵书也。从言卖声。  但在现代汉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