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提出“为何教师会失去心灵”“如何重新找回教师心灵”的问题。怎样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成了教育工作者当下热烈讨论的问题。帕尔默的回答是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善,马丁纳博士的答案是自我接纳。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其实他们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我想师德修炼应该从“心”开始。
幸福生活的法宝就是好的心态。好心态的基础是自我接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生活,接纳和认可这样的自己和现状,你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生活中的种种遗憾。海明威曾经说过:“现实不一定总是美好的,但我们必须拥有一颗面对美好的永恒的心。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沮丧和抱怨,而应该接受现实。”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在面对气氛沉闷、学生不交作业、学生上课讲话等情况时,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理智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做出适当合适的决策。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的演讲中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他的话给我们揭示了乐业的真谛:有了良好心态的人,才能对职业全身心地投入,心无旁骛,在创造中获取快乐。
而作为一个幸福的教师,同样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容是最好的教育灵丹。肖川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学生之所以为学生,也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容易犯错误。其实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如果我们也能够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闪光点,而不是一味盯着他们的错误不放,我们也就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狭隘多一些豁达。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一个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所以教育要促进人的多样化发展,要张扬人的丰富个性。正因为如此,教育教学活动也要根据每一个独特的学生来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个体素质差别、个性差别不仅仅在学生进入教育过程之前就存在,也必然要作为教育结果而存在。
感恩的心也是积极心态的核心。在西方有一首广为流行的诗:“有每夜与我抢被子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不是和别人在一起的;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乖乖在家而不是流离在外;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们吃得很好;有阴影陪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劳动……”读了这首诗,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学生,你会为学生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所深深感动……你也会发现学生是如此的可爱,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反之,总是埋怨、指责、敌视、不满,会让自己的心态变得糟糕,没有幸福感可言。一个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应当胸怀宽广,目光长远,情感平和浑厚,仁慈善良,深刻而敏感,不为私情所惑;应该精神正大深沉,灵活而富有创造性,不为外物所困。通向这条完美德性的道路没有既定的终点,只要生命尚在,这条道路就不会终止。所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的教师,一定是时常面带笑容,挺直腰板,给学生力量与信心的教师。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幸福感,更应该主动地学习。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教材和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师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和人生理想与人格魅力的塑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老师没有接触过的,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教师要适应这一时代特点,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
道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终身的约束。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名教师加强师德的修炼不仅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我们自己。从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开始,不管处于怎样的境遇,学会从容面对,做一个幸福的人,将我们的幸福辐射到我们的学生身上,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包容我们的孩子,善待他们的不足,尊重他们的个性。让学生和自己都能在快乐中幸福成长。(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解放小学)
责任编辑:邓 振
幸福生活的法宝就是好的心态。好心态的基础是自我接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生活,接纳和认可这样的自己和现状,你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生活中的种种遗憾。海明威曾经说过:“现实不一定总是美好的,但我们必须拥有一颗面对美好的永恒的心。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沮丧和抱怨,而应该接受现实。”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在面对气氛沉闷、学生不交作业、学生上课讲话等情况时,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理智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做出适当合适的决策。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的演讲中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他的话给我们揭示了乐业的真谛:有了良好心态的人,才能对职业全身心地投入,心无旁骛,在创造中获取快乐。
而作为一个幸福的教师,同样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容是最好的教育灵丹。肖川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学生之所以为学生,也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容易犯错误。其实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如果我们也能够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闪光点,而不是一味盯着他们的错误不放,我们也就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狭隘多一些豁达。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一个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所以教育要促进人的多样化发展,要张扬人的丰富个性。正因为如此,教育教学活动也要根据每一个独特的学生来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个体素质差别、个性差别不仅仅在学生进入教育过程之前就存在,也必然要作为教育结果而存在。
感恩的心也是积极心态的核心。在西方有一首广为流行的诗:“有每夜与我抢被子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不是和别人在一起的;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乖乖在家而不是流离在外;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们吃得很好;有阴影陪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劳动……”读了这首诗,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学生,你会为学生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所深深感动……你也会发现学生是如此的可爱,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反之,总是埋怨、指责、敌视、不满,会让自己的心态变得糟糕,没有幸福感可言。一个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应当胸怀宽广,目光长远,情感平和浑厚,仁慈善良,深刻而敏感,不为私情所惑;应该精神正大深沉,灵活而富有创造性,不为外物所困。通向这条完美德性的道路没有既定的终点,只要生命尚在,这条道路就不会终止。所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的教师,一定是时常面带笑容,挺直腰板,给学生力量与信心的教师。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幸福感,更应该主动地学习。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教材和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师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和人生理想与人格魅力的塑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老师没有接触过的,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教师要适应这一时代特点,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
道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终身的约束。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名教师加强师德的修炼不仅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我们自己。从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开始,不管处于怎样的境遇,学会从容面对,做一个幸福的人,将我们的幸福辐射到我们的学生身上,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包容我们的孩子,善待他们的不足,尊重他们的个性。让学生和自己都能在快乐中幸福成长。(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解放小学)
责任编辑:邓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