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来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211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尔夫的《伦敦风景》从地理、文化、生活、政治、宗教多方位描写伦敦,表现了伦敦的景观、意蕴和本质.以中国诗学的“情景交融”范畴为参照,可发现物我合一、形神合一、言外之意的“情景交融”观念在伍尔夫的创作思想中有自觉阐发,其源头是她的全球化阅读感悟.《伦敦风景》中6篇随笔均体现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融会贯通的特性,其景、情、意层层递进且水乳相融,多层次展现伦敦的形貌、脉络、精神、首脑、情性和生死,揭示伦敦作为大都市的生命情志.其多元境界融合相通于中国诗人王昌龄所提出的“物境、情境和意境”说,兼具由表及里的深度和超然物外的高度.
其他文献
数字技术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的革命性变化,这一变化以数字技术对社会成员日常生活数据化的监视为基点.借用福柯“监视产生权力”的观点来分析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发现数字技术使得“监视社会”演进为“数字监视社会”,即日常生活被数字技术实时全面监控,并被困于算法权力所主导的“硅笼”之中,个体被迫臣服于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算法自动化决策,从而失去自我选择和决策的能力.“数字监视社会”造成了隐私透明化、权力两级化和社会原子化的后果.要消解“数字监视社会”的“硅笼”,需要不断完善数据法律法规,同时重建个人主体性.
关于数字社会的讨论常存在“正负效应论”,即以二分的方式评判数字社会的现状和未来,但往往模糊了对数字社会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的多元效应的讨论.对数字社会负效应的揭示,常将“算法控制”“全景敞视主义”等看作数字社会的整体特征,同样不利于认识数字社会的复杂性.思考数字社会之特征与趋势的重要路径是:摒弃“正负效应论”,将数字社会看作一种进行中的开放性力量和机遇,并探究数字社会多元效应得以发生的条件和机制.
目前有关“四句教”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不涉及西方哲学,不涉及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问题.“四句教”在中国哲学史上,可以追溯到好几个源头,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对“四句百非”作了“不完全展开”,其代表作《净名玄论》的内容与康德的“纯粹概念之形而上学演绎”可以说是异曲同工.而以“中华格式”而观康德,主要有四点不同:第一,二律背反每组有两句;第二,二律背反主要证明逻辑上相悖的两个命题都能成立,不涉及四句教的双亦、双非问题;第三,康德将宇宙论的问题归结为四组问题;第四,康德认为四组比量相违有轻重之分,以第三组——自
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在知识分子阶层中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注重从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出发认知意识形态,但依然存在局部性的模糊认识;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较高,但文化认同有待提升;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同时包容多样社会思潮的存在;具有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但对错误思想的批判意识与能力仍需增强等.为此,提升执政党对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领导力的策略和路径包括: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凸显意识形态认同的价值维度;以学术讲政治,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阐释力;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
英国女性小说家们积极参与到当今世界的超验叙事文学潮流中,她们在小说创作中展开神话童话和科幻魔幻等各类非自然叙事,以魔幻变异的诗性想象对抗当今世界的客观逻辑和社会生活的理性秩序,从而在超越人类生存经验和日常生活的主观体验中进入可能世界的自由时空,在荒诞虚幻的超验体验中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存在本质和终极意义.本文以众多女小说家为例,对英国当代女性小说的超验叙事进行全面梳理,探讨其特有的话语形式、思想底蕴和艺术魅力,揭示女性超验叙事的诗性智慧.
维柯的历史观深刻影响了乔伊斯的小说诗学,具体表现在对乔伊斯小说结构诗学、叙事诗学和人物塑造诗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在小说结构诗学方面,维柯思想的影响既表现在《芬尼根守灵》的环形结构和四个章节的诗学特征上,又表现在乔伊斯三部长篇小说之间的宏观关系上,即这三部小说与维柯的历史三阶段存在对应关系;在小说人物诗学上,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乔伊斯小说人物间的多位同质关系、灵魂转生关系和变形关系上,这种关系造成了小说人物界限的模糊性;在小说叙事诗学上,其影响体现在小说叙事时空的模糊性和情节的交融性、互置性上,即不同情节相互映射
本文是对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的访谈录,话题涉及对西方文学思潮的重新审视,文学研究在审美性和社会功用方面的偏向,以及文学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教授认为,西方文学始终存在于人文传统与思潮流派的深度关联之中.对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重新审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实主义内涵和影响.历年来,国内的文学研究更多偏向于文学的社会功能性研究,忽略了文学在审美性方面的研究.在认清人文社科之间的学科间性的基础上,可以展开多学科的对话与互涉,促进研究方法的更新.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可以打破单一民族文学的壁垒,转向融通的整体化理
英国布克奖作家霍华德·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是对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小说改写,是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莎士比亚小说改写”系列中颇有文学和学术分量的一部.本文从互文与变奏两个切入点出发,在分析作品与莎剧原作的各种互文细节的同时,指出该作品虽然在人物层面上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多有对应,在情节和深层次上却体现着经典的影响与焦虑,而雅各布森则借助莎士比亚原作提出的问题,通过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热点,对犹太人的普遍文化身份进行有意义的反思.论文进一步指出,雅各布森对《威尼斯商人》的小说改写,是经典跨文类改写
“两新”组织,是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格局呈现多样化态势,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以满足群众需求.党建引领“两新”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推进社会进步,将成为今后城市社会治理工作开展的必然趋势.北京市提出要建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常态化机制,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与规律的基层党建有效路径,党建引领“两新”组织参与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在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功能.探索北京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与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更好地结合,切实提高“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影响力
《莫失莫忘》是石黑一雄所创作的科幻风格长篇小说.它以虚构的克隆人群体经历为主线,以人类教师对他们的教导为副线,通过克隆人追寻自己的身世由来和命运走向,将两者的生命体验相互交织.本文认为《莫失莫忘》所描述的克隆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属于人质与劫持者的关系,两者关系的发展路径依次经历了人质对劫持者从反抗和恐惧,再到依赖和感激,最后甚至到认敌为友的几个阶段,而这属于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本文从分析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起因和四个主要特质入手,在国内首度揭示出该症候情结是如何操控克隆人和人类这两个群体的思想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