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党取得社会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制胜法宝。当前,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就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根据密切联系群众在方法、内容、主体、对象等的特点和要求,从党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密切联系群众;群众工作;工作作风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1-002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下简称《八项规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定决心。“密切联系群众”重在贯彻,只有狠抓落实,才能汇聚推动各级党和政府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如何贯彻“八项规定”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有必要对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深化理解,减少执行偏差,更好地体现党中央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实现密切联系群众的目标。
一、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
(一)党应对新形势下各种考验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新形势下各种考验概括为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濟考验,以及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并指出“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应对新形势下“四大考验”,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问计于民,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指出:“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才能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带领和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应对“四大考验”。历史经验证明,凡是认真贯彻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方法的时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顺利进行。相反,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遇严重损失。
(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从根本上而言,党的执政基础并非已经处于执政地位,而是人民群众在心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拥护和行动上的支持。“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脱离群众,政策措施不能体现群众的利益,必将失去群众在心理上的认同,继而失去群众情感上的拥护和行动上的支持,党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逐渐丧失执政的民意基础,执政的合法性也会受到挑战。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一如既往地密切联系群众,以实际行动不断获取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由于一定时期社会总利益是有限的,而各群体、各阶层利益诉求错综复杂,不尽相同,甚至彼此矛盾。所以在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时,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倾听不同群体和阶层的意见,凝聚社会共识,才能统筹兼顾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利益分配的和谐,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相反,长官意志,脱离群众,在办公室分配各群体、各阶层的利益,必将导致利益分配的失衡,从而引起群体、阶层的利益纷争和矛盾,破坏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进一步推进密切联系群众的措施
(一)结合时代需要,体现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特点和要求
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首先,密切联系群众工作要与时俱进,体现新时期的特点。1.充分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联系方法多样化。必须积极推行“四位一体”的立体公开模式,整合固定公开栏,手机信息互动、网络和电视平台等资源,共享各类公开载体,定时及时公开有关信息,拓宽信息发送范围和内容,通过多样化的联系方式使得公开更贴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2.准确把握群众的历史范畴和政治学,联系对象多元化。3.扩大联系的主体,实现联系主体多元化。4.把联系群众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保持联系人民群众过程的持续性。5.反映时代脉主弦律,体现联系内容的时代性。从强化基层党组织治理功能,到完善为民服务平台;从权力使用的监督制约,到人财物的规范管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群众问题、以制度笼子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正是时代对纪检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二)与时俱进,提升密切联系群众的内涵
当前,提升密切联系群众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深化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解。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观念状态的传统,而且更应成为一种工作方式。所谓密切联系群众应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就是把密切联系群众贯穿到各项社会管理工作之中,成为每一项党政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成为一项日常的工作,而不是只把密切联系群众看作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只把密切联系群众停留在观念形态。只有把密切联系群众看作是一种工作方式,观念形态的传统才可以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要沉下基层开展调研走访,在调研中发现问题,在走访中拓宽认识,在讨论中理清思路,在总结中创新方式方法;三是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听取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对来信、来访等送上门来的群众意见要进行综合分析,利于工作的要充分采纳;四是要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采取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集体议等方式,注重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中查找不主动、不进取、不创新“三不”问题和“等、靠”思想,并及时整改;五是树立“不发现问题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查处是渎职”的观念。强化日常巡查和重点抽查,对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把苗头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围绕民生、专项整治、案件查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监督水平,提升监督效果。其二,提升密切联系群众的目标。密切联系群众的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密切党(干)群关系上,而且更应是和谐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行业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目标。目标如只定位在密切党(干)群关系上,无疑无法适应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 (三)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力戒任何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对立工作作风。在以党政管理为核心的公共管理工作中,存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部门和地域,必然脱离群众、疏远群众,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所以,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必须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力戒任何形式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八项规定》提出“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等内容,表明了中央狠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歪风的坚强决心。因此,广大干部要坚持正人先正己、“打铁自身硬”,帶头改进作风,带头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廉洁自律各项要求,带头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决纠正“四风”,重点解决特权思想、粗心大意、跑风漏气和浮躁之风等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切实做到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
(四)完善相关制度,把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
制度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做好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关键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减少甚至杜绝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1.夯实基层,建立各级联系群众工作制度,以确保联系群众的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形式化。2.突出人民群众的评价主体作用,建立人民群众评价制度。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3.优化评价内容,完善考核制度。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联系群众的次数、地点和时间等,而且应包括在联系群众过程中,获取了哪些新思想、新思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修改和执行有哪些帮助,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群众有哪些关注的热点等,这些应是考核的重点,其作用不仅实现了联系群众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有力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五)发挥党组织的示范作用,以优良的党风推动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
党是公共管理部门的领导核心,党风建设不仅关乎党的生命力、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而且关系到整个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作风建设和合法性。党的十八大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上四种意识是当前党风建设的重点,其核心和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各级党组织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八项规定》的要求,改进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率先垂范,做好模仿和带头作用,才能推动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否则,“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风存在问题,又岂能指望党领带之下的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同时,抓党风不仅仅是党组织的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各级纪委必须紧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督促各级党委认真落实主体责任,督促党委班子成员认真落实“一岗双责”,督促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任务,推动优良的党风的形成,以促进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
关键词:密切联系群众;群众工作;工作作风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1-002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下简称《八项规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定决心。“密切联系群众”重在贯彻,只有狠抓落实,才能汇聚推动各级党和政府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如何贯彻“八项规定”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有必要对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深化理解,减少执行偏差,更好地体现党中央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实现密切联系群众的目标。
一、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
(一)党应对新形势下各种考验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新形势下各种考验概括为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濟考验,以及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并指出“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应对新形势下“四大考验”,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问计于民,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指出:“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才能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带领和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应对“四大考验”。历史经验证明,凡是认真贯彻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方法的时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顺利进行。相反,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遇严重损失。
(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从根本上而言,党的执政基础并非已经处于执政地位,而是人民群众在心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拥护和行动上的支持。“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脱离群众,政策措施不能体现群众的利益,必将失去群众在心理上的认同,继而失去群众情感上的拥护和行动上的支持,党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逐渐丧失执政的民意基础,执政的合法性也会受到挑战。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一如既往地密切联系群众,以实际行动不断获取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由于一定时期社会总利益是有限的,而各群体、各阶层利益诉求错综复杂,不尽相同,甚至彼此矛盾。所以在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时,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倾听不同群体和阶层的意见,凝聚社会共识,才能统筹兼顾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利益分配的和谐,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相反,长官意志,脱离群众,在办公室分配各群体、各阶层的利益,必将导致利益分配的失衡,从而引起群体、阶层的利益纷争和矛盾,破坏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进一步推进密切联系群众的措施
(一)结合时代需要,体现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特点和要求
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首先,密切联系群众工作要与时俱进,体现新时期的特点。1.充分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联系方法多样化。必须积极推行“四位一体”的立体公开模式,整合固定公开栏,手机信息互动、网络和电视平台等资源,共享各类公开载体,定时及时公开有关信息,拓宽信息发送范围和内容,通过多样化的联系方式使得公开更贴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2.准确把握群众的历史范畴和政治学,联系对象多元化。3.扩大联系的主体,实现联系主体多元化。4.把联系群众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保持联系人民群众过程的持续性。5.反映时代脉主弦律,体现联系内容的时代性。从强化基层党组织治理功能,到完善为民服务平台;从权力使用的监督制约,到人财物的规范管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群众问题、以制度笼子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正是时代对纪检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二)与时俱进,提升密切联系群众的内涵
当前,提升密切联系群众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深化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解。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观念状态的传统,而且更应成为一种工作方式。所谓密切联系群众应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就是把密切联系群众贯穿到各项社会管理工作之中,成为每一项党政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成为一项日常的工作,而不是只把密切联系群众看作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只把密切联系群众停留在观念形态。只有把密切联系群众看作是一种工作方式,观念形态的传统才可以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要沉下基层开展调研走访,在调研中发现问题,在走访中拓宽认识,在讨论中理清思路,在总结中创新方式方法;三是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听取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对来信、来访等送上门来的群众意见要进行综合分析,利于工作的要充分采纳;四是要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采取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集体议等方式,注重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中查找不主动、不进取、不创新“三不”问题和“等、靠”思想,并及时整改;五是树立“不发现问题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查处是渎职”的观念。强化日常巡查和重点抽查,对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把苗头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围绕民生、专项整治、案件查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监督水平,提升监督效果。其二,提升密切联系群众的目标。密切联系群众的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密切党(干)群关系上,而且更应是和谐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行业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目标。目标如只定位在密切党(干)群关系上,无疑无法适应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 (三)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力戒任何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对立工作作风。在以党政管理为核心的公共管理工作中,存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部门和地域,必然脱离群众、疏远群众,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所以,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必须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力戒任何形式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八项规定》提出“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等内容,表明了中央狠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歪风的坚强决心。因此,广大干部要坚持正人先正己、“打铁自身硬”,帶头改进作风,带头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廉洁自律各项要求,带头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决纠正“四风”,重点解决特权思想、粗心大意、跑风漏气和浮躁之风等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切实做到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
(四)完善相关制度,把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
制度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做好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关键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减少甚至杜绝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1.夯实基层,建立各级联系群众工作制度,以确保联系群众的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形式化。2.突出人民群众的评价主体作用,建立人民群众评价制度。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3.优化评价内容,完善考核制度。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联系群众的次数、地点和时间等,而且应包括在联系群众过程中,获取了哪些新思想、新思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修改和执行有哪些帮助,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群众有哪些关注的热点等,这些应是考核的重点,其作用不仅实现了联系群众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有力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五)发挥党组织的示范作用,以优良的党风推动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
党是公共管理部门的领导核心,党风建设不仅关乎党的生命力、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而且关系到整个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作风建设和合法性。党的十八大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上四种意识是当前党风建设的重点,其核心和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各级党组织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八项规定》的要求,改进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率先垂范,做好模仿和带头作用,才能推动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否则,“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风存在问题,又岂能指望党领带之下的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同时,抓党风不仅仅是党组织的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各级纪委必须紧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督促各级党委认真落实主体责任,督促党委班子成员认真落实“一岗双责”,督促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任务,推动优良的党风的形成,以促进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