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哲学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深厚的历史感;时代的容涵性:强烈的现实感;理论的系统性:巨大的逻辑感;思想的开放性:博大的境界感。而哲学具有的这些品格,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具备。但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品格还不够完善,需要哲学的指导,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感和开放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哲学 品格
哲学不仅仅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更是一种学养,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对人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造的学科,自然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和参与。哲学对人的品格的培养与哲学自身的品格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思想的培养,理应也具有哲学的这些品格,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一、向上的兼容性:深厚的历史感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理论,都是人类认识史的结晶,都积淀着人类智慧的理论成果。哲学发展的最基本的逻辑,就在于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因此,哲学问题总是自我相关、自我缠绕的,即:哲学中的“老问题”以胚芽的形态蕴含着新问题,哲学中的“新问题”则是以成熟的形态展开了老问题。正是这种新、老问题的自我相关和自我缠绕,使哲学史构成了一系列螺旋式上升的圆圈,并要求每个时代的哲学都必须具有“向上的兼容性”。
“向上的兼容性”指每个时代的哲学都必须以巨大的历史尺度去批判地考察全部哲学史,吸收哲学史的全部积极成果,揭露先前哲学所蕴含的内在矛盾,发现先前哲学所遇到的真实的理论困难,从而以解决这种理论困难的方式去推进哲学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仅三十余年,但是,事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古就有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近年来已经涌现了一批成果,其中的大多数都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但是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直存在的。从“夏道尊命”、“殷人事鬼”、“以德配天”到“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夏商周的萌芽时期到春秋战国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着战国时代的结束,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也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形态,转入了定向发展阶段。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兴起,直到唐朝达到顶峰,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时期再次多远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仍然延续了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理念。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程朱理学应运而生,其实质就是儒学的哲学化。统治者对思想的禁锢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加深,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为了救国存亡,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口号,倡导“兼容并包”,中国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终于从单一的儒学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而开始逐步发展。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可以说,自阶级社会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出现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并且可以看出来,它是随着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吸收历史上对现在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如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再如法家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不就是现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依法治国”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在吸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其中的不足。比如其对民众思想的禁锢,灌输、填鸭式的教育模式,都使得当时的人敢怒而不敢言,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不能真正适应当今社会的潮流。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史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它们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必须以当时的历史尺度去考察它们,吸收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全部的积极成果,揭露其不足并在现在努力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以真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时代的容涵性:强烈的现实感
哲学从来不是超然于世界之外的玄思和遐想,而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或者更简洁的说,是“思想中的现实”。
哲学是“思想中的现实”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都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而不是纯粹的思辨的产物,这表明哲学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是说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都是以“理论”的方式来把握“现实”,而不是简单的关于“现实”的表象,这表明了,虽然哲学与现实密不可分,但是哲学必须以理论的形式来表现现实。
同时,我们观察哲学史,我们会发现,每个时代的哲学都会有一个能代表当时时代的词语,例如“信仰时代”的中世纪哲学,“冒险时代”的文艺复兴哲学,“理性时代”的17世纪哲学,“启蒙时代”的18世纪哲学……这都显示了哲学具有“时代容涵性”的特点以及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纵观中国共产党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我们也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根据时代的变化也可以简明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归纳成几个不同的时代。夏商周时期国家的概念刚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萌芽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奠基时代”,而秦朝以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儒家思想也逐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即使朝代的更迭不断,但是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化,而统治思想也一样,没有任何一个学说能撼动儒学的地位,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定向发展时代”,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社会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始步入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正改变着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运行状态和关系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社會的转型必将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社会转型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变化是怎样的,会变成怎样的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适应这个变化,变化中有无稳定因素,能否把握和引领变化,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在这样一个转型时代理应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并不是纯粹的思辨的产物,同样,它也并不是关于“现实”的表象,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着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们也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不断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也和哲学一样,具有时代的容涵性,强烈的现实感这一品格。
三、理论的系统性:巨大的逻辑感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理论,都表现为概念发展的有机组织,因此,理论的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都实现在它逻辑化的概念展开过程中。哲学的力量,是一种理论逻辑的力量,一种理论的说服力量,一种撞击人的理论思维的力量。“逻辑感”,是哲学的最为基本的重要品格。
同时,哲学有事一种人类理性自我反省的力量,理论思维自我批判的力量。人类既以“实践批判”的方式现实地否定世界的现存状态,从而把世界变成自己所要求的现实,又以“精神批判”的方式在观念上否定世界的现存状态,为实践批判提供理想性图景和目的性要求。而“哲学批判”,则是对这两种批判的出发点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对人类的全部活动,包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前提”批判。在哲学的“前提批判”中,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整个生活方式。
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必须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存在,嵌入于社会系统及其人类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指存在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所组成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方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和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概念群,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概念所组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系统存在的,有多个子系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系统等等。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它自身有多个部分或方面,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要素及其构成。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的。从过程中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主观思想进行改造,即对原有思想意识进行分析、评价,以揭示其间的非正确性,这就是一种批判。综合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特征的核心理念是指积极的思想斗争,这不仅包括以先进的思想战胜落后甚至腐朽的思想,还包括吸取其间有意的因素和成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不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缺失现象的。首先,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定的战斗力、斗争性。其次,缺少对现存社会状况及其在思想意识反映的正确认识,所以在有些旁观者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批判性的。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反思的维度,其反思特性决定了它的批判本质和批判精神,哲学的批判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哲学,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学习并且发扬哲学的这种精神,自我反思,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四、思想的开放性:博大的境界感
哲学思想的开放性,首先是由哲学思维的反思性质所决定的,并突出地表现为哲学的反思过程。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反思维度,它不是具体地去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而是把常识、科学、艺术等等所实现的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认识成果,作为再思想、再认识的对象。其次,是由哲学理论的理想性决定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无限的指向性。人类总是不满足于现实的存在,而力图把现实变为更加理想的现实。基于人类实践本性的哲学思维,总是竭力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或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世界、解释世界和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再次,是和哲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恩格斯曾经强调它的培养和训练人的理论思维的功能。哲学的本性与功能表明,每个时代的哲学都必须具有双向的开放性:既向整个的哲学史开放,以使自己“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又向哲学的未来开放,以使自己获得新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其内在诸因素之间以及这一系统与社会环境和其他工作系统之间必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主旨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不断增强其工作力度,同时,使这一工作摆脱呆滞陈旧的工作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下去。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建立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和载体多样化基础上的新型教育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首先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当今社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参透、交融,世界已经不再严格地被地理区分开来。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信息全球化。信息交流媒体的多样化,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都使人们能够全面多方位的了解到各种信息。这不仅加快了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西方错误价值观的流入。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保持敏锐的态度,鉴别有害信息,并对其进行辩驳,从而解决思想问题。其次,教育客体的思想也变得更加复杂。社会进步无疑为人们立志成才、实现报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舞台。然而,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一方面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带来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急速提高,增强了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同身受,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生活中还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阴暗面。社会风气的恶化,拜金主义现象的出现,都导致了人们对当今社会的诸多不满。这种双重的、矛盾的社会现实给当代人们的价值理念带来极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开放的潮流,有针对性的开展。
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也必须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理论,时代的变革,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自我追问、自我批判、自我超越,不断问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一旦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们也就能真正的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了。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3]赵康太,李英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赵癸萍,白冰.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新探.[J]咸宁学院学报,2009,12.
[5]刘孟学,陈普.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J]思想政治工作,2004.
[6]鐘玉海,汪莉.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特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11.
[7]秦晓华.从历史到现实: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评《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哲学 品格
哲学不仅仅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更是一种学养,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对人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造的学科,自然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和参与。哲学对人的品格的培养与哲学自身的品格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思想的培养,理应也具有哲学的这些品格,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一、向上的兼容性:深厚的历史感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理论,都是人类认识史的结晶,都积淀着人类智慧的理论成果。哲学发展的最基本的逻辑,就在于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因此,哲学问题总是自我相关、自我缠绕的,即:哲学中的“老问题”以胚芽的形态蕴含着新问题,哲学中的“新问题”则是以成熟的形态展开了老问题。正是这种新、老问题的自我相关和自我缠绕,使哲学史构成了一系列螺旋式上升的圆圈,并要求每个时代的哲学都必须具有“向上的兼容性”。
“向上的兼容性”指每个时代的哲学都必须以巨大的历史尺度去批判地考察全部哲学史,吸收哲学史的全部积极成果,揭露先前哲学所蕴含的内在矛盾,发现先前哲学所遇到的真实的理论困难,从而以解决这种理论困难的方式去推进哲学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仅三十余年,但是,事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古就有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近年来已经涌现了一批成果,其中的大多数都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但是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直存在的。从“夏道尊命”、“殷人事鬼”、“以德配天”到“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夏商周的萌芽时期到春秋战国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着战国时代的结束,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也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形态,转入了定向发展阶段。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兴起,直到唐朝达到顶峰,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时期再次多远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仍然延续了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理念。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程朱理学应运而生,其实质就是儒学的哲学化。统治者对思想的禁锢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加深,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为了救国存亡,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口号,倡导“兼容并包”,中国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终于从单一的儒学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而开始逐步发展。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可以说,自阶级社会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出现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并且可以看出来,它是随着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吸收历史上对现在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如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再如法家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不就是现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依法治国”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在吸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其中的不足。比如其对民众思想的禁锢,灌输、填鸭式的教育模式,都使得当时的人敢怒而不敢言,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不能真正适应当今社会的潮流。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史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它们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必须以当时的历史尺度去考察它们,吸收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全部的积极成果,揭露其不足并在现在努力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以真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时代的容涵性:强烈的现实感
哲学从来不是超然于世界之外的玄思和遐想,而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或者更简洁的说,是“思想中的现实”。
哲学是“思想中的现实”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都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而不是纯粹的思辨的产物,这表明哲学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是说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都是以“理论”的方式来把握“现实”,而不是简单的关于“现实”的表象,这表明了,虽然哲学与现实密不可分,但是哲学必须以理论的形式来表现现实。
同时,我们观察哲学史,我们会发现,每个时代的哲学都会有一个能代表当时时代的词语,例如“信仰时代”的中世纪哲学,“冒险时代”的文艺复兴哲学,“理性时代”的17世纪哲学,“启蒙时代”的18世纪哲学……这都显示了哲学具有“时代容涵性”的特点以及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纵观中国共产党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我们也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根据时代的变化也可以简明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归纳成几个不同的时代。夏商周时期国家的概念刚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萌芽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奠基时代”,而秦朝以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儒家思想也逐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即使朝代的更迭不断,但是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化,而统治思想也一样,没有任何一个学说能撼动儒学的地位,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定向发展时代”,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社会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始步入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正改变着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运行状态和关系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社會的转型必将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社会转型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变化是怎样的,会变成怎样的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适应这个变化,变化中有无稳定因素,能否把握和引领变化,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在这样一个转型时代理应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并不是纯粹的思辨的产物,同样,它也并不是关于“现实”的表象,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着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们也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不断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也和哲学一样,具有时代的容涵性,强烈的现实感这一品格。
三、理论的系统性:巨大的逻辑感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理论,都表现为概念发展的有机组织,因此,理论的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都实现在它逻辑化的概念展开过程中。哲学的力量,是一种理论逻辑的力量,一种理论的说服力量,一种撞击人的理论思维的力量。“逻辑感”,是哲学的最为基本的重要品格。
同时,哲学有事一种人类理性自我反省的力量,理论思维自我批判的力量。人类既以“实践批判”的方式现实地否定世界的现存状态,从而把世界变成自己所要求的现实,又以“精神批判”的方式在观念上否定世界的现存状态,为实践批判提供理想性图景和目的性要求。而“哲学批判”,则是对这两种批判的出发点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对人类的全部活动,包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前提”批判。在哲学的“前提批判”中,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整个生活方式。
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必须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存在,嵌入于社会系统及其人类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指存在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所组成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方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和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概念群,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概念所组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系统存在的,有多个子系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系统等等。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它自身有多个部分或方面,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要素及其构成。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的。从过程中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主观思想进行改造,即对原有思想意识进行分析、评价,以揭示其间的非正确性,这就是一种批判。综合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特征的核心理念是指积极的思想斗争,这不仅包括以先进的思想战胜落后甚至腐朽的思想,还包括吸取其间有意的因素和成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不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缺失现象的。首先,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定的战斗力、斗争性。其次,缺少对现存社会状况及其在思想意识反映的正确认识,所以在有些旁观者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批判性的。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反思的维度,其反思特性决定了它的批判本质和批判精神,哲学的批判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哲学,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学习并且发扬哲学的这种精神,自我反思,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四、思想的开放性:博大的境界感
哲学思想的开放性,首先是由哲学思维的反思性质所决定的,并突出地表现为哲学的反思过程。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反思维度,它不是具体地去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而是把常识、科学、艺术等等所实现的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认识成果,作为再思想、再认识的对象。其次,是由哲学理论的理想性决定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无限的指向性。人类总是不满足于现实的存在,而力图把现实变为更加理想的现实。基于人类实践本性的哲学思维,总是竭力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或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世界、解释世界和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再次,是和哲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恩格斯曾经强调它的培养和训练人的理论思维的功能。哲学的本性与功能表明,每个时代的哲学都必须具有双向的开放性:既向整个的哲学史开放,以使自己“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又向哲学的未来开放,以使自己获得新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其内在诸因素之间以及这一系统与社会环境和其他工作系统之间必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主旨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不断增强其工作力度,同时,使这一工作摆脱呆滞陈旧的工作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下去。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建立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和载体多样化基础上的新型教育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首先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当今社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参透、交融,世界已经不再严格地被地理区分开来。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信息全球化。信息交流媒体的多样化,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都使人们能够全面多方位的了解到各种信息。这不仅加快了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西方错误价值观的流入。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保持敏锐的态度,鉴别有害信息,并对其进行辩驳,从而解决思想问题。其次,教育客体的思想也变得更加复杂。社会进步无疑为人们立志成才、实现报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舞台。然而,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一方面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带来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急速提高,增强了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同身受,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生活中还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阴暗面。社会风气的恶化,拜金主义现象的出现,都导致了人们对当今社会的诸多不满。这种双重的、矛盾的社会现实给当代人们的价值理念带来极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开放的潮流,有针对性的开展。
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也必须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理论,时代的变革,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自我追问、自我批判、自我超越,不断问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一旦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们也就能真正的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了。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3]赵康太,李英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赵癸萍,白冰.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新探.[J]咸宁学院学报,2009,12.
[5]刘孟学,陈普.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J]思想政治工作,2004.
[6]鐘玉海,汪莉.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特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11.
[7]秦晓华.从历史到现实: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评《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