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4所高职院校的24名从事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并对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审视和分析,对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4所高职院校的24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了教育学、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等许多著作、书籍,并通过CNKI数据库查阅学术期刊相关文章,从而了解了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言动态。
2.问卷调查法
对山东省4所高职院校的24名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份,有效率100.0%,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分析
1.“双赢”式战略
认为高职院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名次,导致一些学校急功近利,从专业队招收一些退役运动员,给他们学籍,为他们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最后发给他们学历证书,这既解决了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又省下了大笔的训练经费,从而实现“双赢”。
2.放弃课余体育训练
认为自己不具备办运动队的条件(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充足的训练经费、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的体育场馆、科学的医务监督、营养供给和恢复手段、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水平),干脆放弃课余体育训练,或者将课余体育训练简单化,在实践活动中应付了事。
3.忽视群众体育,普及与提高不平衡
片面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认为山东省高职院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对几名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依靠抓竞技体育,引进好队员成绩显著,比抓群众体育见效快且要轻松得多,所以实际工作中只重视竞技体育的高水平,忽视群众体育的高水平,他们把绝大多数的精力和体育经费用在极少数体育特长生身上,忽视培养体育骨干促进绝大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任务。
(二)制约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因素
1.训练经费短缺、来源单一
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训练经费仍有90%以学校拨款为主,学校体育经费预算一般低于1%,除掉维持正常的教学等活动,分配到课余体育训练的份额更是少之又少,人均训练经费低得可怜,一次训练课仅给学生几块钱的补助,连基本的营养补充都维持不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制约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
2.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投入,直接影响教练员及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
3.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体育特长仅当作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入学后就采取应付训练的态度,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专项成绩下滑严重。另外,学习与训练相冲突,一些学校以训为主,以学为辅,单纯追求训练,忽视学生的学习,缺乏政策上的照顾,由于学生的精力有限,艰苦的训练后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恢复,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一些学生放弃课余体育训练。
(三)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要对策
1.学校增加体育经费的预算,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增加训练补助
在职称评定、计算工作量方面充分考虑教练员,将教练员的训练和比赛时间换算成工作量,将教练员的训练成果和比赛成绩作为科研成果,作为评定职称、分配住房的重要参考目标,对成绩特别突出者给予特殊政策,可破格晋升职称。通过这些方法调动教练员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2.摆正群体工作的位置
课余体育训练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是我国群众体育的基础。当前学校体育训练主要集中在运动队的训练,约有90%的学生不能参加训练,学校应给予每个学生公平的指导和教育的权力,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运动项目俱乐部,对愿意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不论运动水平高低,有无运动天赋,均派遣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及手段,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明确课余体育训练以学为主,以训为辅,要求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课余体育訓练既区别于一般体育教学,又不同于专业运动训练,学生运动员既要学习文化课知识,又要进行运动训练,不可能向专业运动员那样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因此,按照体育与教育的规律,根据学校生活特点及规律,合理安排训练方法、手段,对具有运动潜能的运动员进行培养,保证训练的时间,处理好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的关系,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
三、结语
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使很多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未来应加强科学管理,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检查和推动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继续深化山东省高职院校體育改革,使高职院校体育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优势,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改革潮流中找到立足点。
参考文献:
[1]赵志英.对学校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特点的剖析[J].首都体育学院报,2015,(3):11-13.
[2]延烽.课余体育训练方法学原理[J].中国学校体育,2012,(2):23-25.
[3]刘绍曾.对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4,(1):33-35.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4所高职院校的24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了教育学、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等许多著作、书籍,并通过CNKI数据库查阅学术期刊相关文章,从而了解了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言动态。
2.问卷调查法
对山东省4所高职院校的24名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份,有效率100.0%,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分析
1.“双赢”式战略
认为高职院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名次,导致一些学校急功近利,从专业队招收一些退役运动员,给他们学籍,为他们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最后发给他们学历证书,这既解决了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又省下了大笔的训练经费,从而实现“双赢”。
2.放弃课余体育训练
认为自己不具备办运动队的条件(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充足的训练经费、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的体育场馆、科学的医务监督、营养供给和恢复手段、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水平),干脆放弃课余体育训练,或者将课余体育训练简单化,在实践活动中应付了事。
3.忽视群众体育,普及与提高不平衡
片面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认为山东省高职院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对几名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依靠抓竞技体育,引进好队员成绩显著,比抓群众体育见效快且要轻松得多,所以实际工作中只重视竞技体育的高水平,忽视群众体育的高水平,他们把绝大多数的精力和体育经费用在极少数体育特长生身上,忽视培养体育骨干促进绝大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任务。
(二)制约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因素
1.训练经费短缺、来源单一
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训练经费仍有90%以学校拨款为主,学校体育经费预算一般低于1%,除掉维持正常的教学等活动,分配到课余体育训练的份额更是少之又少,人均训练经费低得可怜,一次训练课仅给学生几块钱的补助,连基本的营养补充都维持不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制约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
2.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投入,直接影响教练员及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
3.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体育特长仅当作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入学后就采取应付训练的态度,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专项成绩下滑严重。另外,学习与训练相冲突,一些学校以训为主,以学为辅,单纯追求训练,忽视学生的学习,缺乏政策上的照顾,由于学生的精力有限,艰苦的训练后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恢复,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一些学生放弃课余体育训练。
(三)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要对策
1.学校增加体育经费的预算,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增加训练补助
在职称评定、计算工作量方面充分考虑教练员,将教练员的训练和比赛时间换算成工作量,将教练员的训练成果和比赛成绩作为科研成果,作为评定职称、分配住房的重要参考目标,对成绩特别突出者给予特殊政策,可破格晋升职称。通过这些方法调动教练员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2.摆正群体工作的位置
课余体育训练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是我国群众体育的基础。当前学校体育训练主要集中在运动队的训练,约有90%的学生不能参加训练,学校应给予每个学生公平的指导和教育的权力,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运动项目俱乐部,对愿意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不论运动水平高低,有无运动天赋,均派遣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及手段,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明确课余体育训练以学为主,以训为辅,要求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课余体育訓练既区别于一般体育教学,又不同于专业运动训练,学生运动员既要学习文化课知识,又要进行运动训练,不可能向专业运动员那样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因此,按照体育与教育的规律,根据学校生活特点及规律,合理安排训练方法、手段,对具有运动潜能的运动员进行培养,保证训练的时间,处理好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的关系,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
三、结语
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使很多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未来应加强科学管理,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检查和推动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继续深化山东省高职院校體育改革,使高职院校体育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优势,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改革潮流中找到立足点。
参考文献:
[1]赵志英.对学校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特点的剖析[J].首都体育学院报,2015,(3):11-13.
[2]延烽.课余体育训练方法学原理[J].中国学校体育,2012,(2):23-25.
[3]刘绍曾.对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4,(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