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分析初侵染来源、病害症状、传病途径和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马铃薯生产现状和 生产实践,提出:推广脱毒种薯,建立良种生产体系;因地制宜,避蚜留种;播前催芽,剔除带病种薯;小整薯播种;早熟马铃薯全膜高垄栽培;药剂防治虫(蚜)害;农业防治的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退化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马铃薯;退化;防治;一季作区
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极易受病毒侵染而造成严重减产。通常说的马铃薯退化现象,实际上是马铃薯植株在生长过程中感染了病毒。由于病毒的侵入破坏了马铃薯植株的正常生理功能,致使有的植株生长势衰退、株型变矮、叶面皱缩,叶片出现出现黄绿相间的嵌斑,甚至叶脉坏死,直至整个复叶脱落等;由于制造养分的器官被病毒干扰和破坏,植株生长失常,造成大幅度减产。退化马铃薯的块茎表现为变小、变尖、龟裂,内部网状坏死,严重者失去发芽能力。马铃薯一经感染病毒就终身带毒,病情逐年加重,最终失去种用价值。
一些地区随着林果的发展,桃作区由川道向较高海拔扩展,薯作区果(桃)薯、麦薯混作,有翅蚜的飞迁蔓延,传播病毒,从外地调来的种薯在第一年种植时产量很高,而把收获的马铃薯留种,再种植时,植株明显生长势差,产量下降,块茎变小,马铃薯生产只得不断调种,增加了马铃薯的生产成本,形成制约马铃薯生产的瓶颈。
马铃薯病毒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带毒的种薯,在田间的再侵染主要是通过病、健薯的接触和摩擦以汁液进行传染,此外,蚜虫是主要的传毒媒介。病毒侵入健株后,在细胞内增殖,当进入韧皮部,便迅速随养分的输送而运转,先到根部,再到薯茎、顶梢幼嫩部分,最后遍及全株。高温特别是土温高(>25℃)对马铃薯种性退化有强烈的推动作用。感染病毒的马铃薯品种,由于高温促进传毒媒介蚜虫的迁飞、繁殖,有利于病毒在马铃薯体内增殖扩散,同时高温降低了马铃薯的活力,削弱了洋芋的抗性,促进了马铃薯病毒病的大流行,加速了马铃薯的退化。
侵染洋芋的病毒和类病毒有20余种,在我国危害马铃薯的病毒有5~6种,类病毒只有1种。这些病毒除能单独侵染马铃薯植株外,还能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所以,马铃薯种植的时间愈长病毒愈重。
X病毒:X病毒是各地引起花叶病的主要病毒。X病毒可使小叶的叶脉间叶肉组织出现黄绿相间的嵌斑。一般患病植株减产10%左右,对X病毒敏感的重病株可减产50%左右。主要是接触传毒。
A病毒:A病毒也会造成花叶病,主要在叶脉间出现不规则的深绿和浅绿相间的病斑,叶面粗缩,叶肉绿色部分色深,叶脉下陷,严重时叶脉成波状。接触或蚜虫均可传毒。A病毒和X病毒复合侵染时可减产60%,叶片明显皱缩。
S病毒:S病毒属潜隐花叶类型,典型表现是叶脉下陷,叶面多皱纹或呈波状。对S病毒敏感的品种叶片呈古铜色反应。患病植株可减产10%~15%,并且块茎变小。与X病毒复合侵染时可减产11%~38%。主要是接触传毒。
M病毒:是卷叶嵌斑花叶病症状。患病叶片尖端叶脉间呈花叶状,叶片变形,小叶尖部扭曲,叶脉呈波状,茎的顶部小叶卷曲。一般减产10%~20%。为接触传毒。
Y病毒:是重花叶病和垂叶条斑坏死症状。患病植株叶脉、叶柄和茎上都可出现黑褐色组织坏死的条斑,复叶易脱落,发病后期只剩下顶部少数叶片,老叶随病情发展先后脱落。可减产80%。主要是接触和蚜虫传毒。
卷叶病毒病:卷叶病毒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的叶片卷曲,叶组织变脆发硬,病重时叶片卷成筒状。患病块茎内部常出现网状褐色坏死斑驳。因品种不同减产不等,一般减产40%~70%。主要是蚜虫传毒。
纺锤块茎类病毒:纺锤块茎类病毒表现束顶,也称块茎尖头病。患病植株分支减少,复叶向上与茎成锐角,顶部比较明显。块茎成纺锤形,有时出现裂口。弱病系减产20%~35%,强病系可减产60%。接触和昆虫均可传毒。
综合防治
一、推广脱毒种薯,建立良种生产体系
马铃薯病毒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毒的种薯,推广茎尖培养(脱毒)技术生产的无病毒种薯,减少或杜绝初侵染源,就是从根本上解决马铃薯退化问题。
马铃薯用块茎种植,用种量大,繁殖系数较低,为使脱毒种薯尽快在生产上应用,应建立完整的良种生产体系,种薯生产和食用薯生产严格分开,从原原种生产开始,进一步大量生产原种和良种,使优质的脱毒种薯源源不断地供给农业生产,使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利用脱毒苗生产的无任何病害的原原种(无毒种薯)的繁育首先是基地的选择。种薯基地必须选在海拔1800m以上的无蚜区或蚜虫分布稀少或不利于蚜虫迁飞的冷凉山区。同时要设定隔离区、保护区,隔离区要求基地周围5km内不得种植茄科、十字花科植物和桃树等,保护区与隔离区10~15km内不能种植带毒马铃薯。杀灭蚜虫。
良种生产体系示意图
二、因地制宜,避蚜留种
生产种薯采取在高海拔冷凉地区作基地,或风大蚜虫不易降落的地点种植马铃薯种薯。为了避开蚜虫传毒高峰期,防止蚜虫大量传毒,提高种薯质量,应调节马铃薯的播种期和收获期。主要调节播种期。(1)采取连续(年)夏播留种:把种薯的播种期比大田马铃薯播种期(4月底或5月初)推迟2个月左右,在6月底至7月中下旬播种。种薯田和一般生产(商品)薯田分开。夏播留种使块茎形成和膨大期处于较冷凉、日照较短的季节,避开高温对块茎生育的影响,同时避开蚜虫的传播期,减少传播和感染,降低了马铃薯的感病程度。特别是利用脱毒种薯结合夏播对保种更为有利。夏播留种田还应该淘汰病株,选株留种,年年进行。(2)早春覆全膜播种早熟马铃薯品种,蚜虫迁飞高峰期,因结薯期处在较低温度,缩短薯块形成的时间,从而不利于病毒的感染积累(病毒病感染马铃薯叶片后,病毒到达块茎需要一定的时间)。可在蚜虫迁飞高峰期前收获幼龄健壮的种薯块茎。
三、播前催芽,剔除带病种薯
春播马铃薯种薯催大芽播种比不催芽可增产10%以上。催大芽要求播种的整薯或切块芽长2~3cm。贮藏室温度低或休眠期长的品种应在播种前40d左右将种薯放在室温15~18℃的散射光下催芽。幼芽可以在散射光下健壮生长,不会形成又嫩又长的白芽。块茎堆放以2~3层为宜,不要太厚,否则下边块茎芽太长不利于播种。催芽过程中对薯块要常翻动,使之发芽均勻、粗壮。对太大的薯块,春季整薯催芽后播前切块。经过长期贮藏和催芽,可淘汰患病块茎,看不出病症的感染卷叶病毒和类菌质体的块茎,在催芽时出现细绒状幼芽,可于播前剔除。 四、实行整薯播种
整薯播种可避免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害通过切刀传病。接触传毒的病毒病,在切开薯块时液汁传毒,切刀成了传病的媒介。整薯播种以10~20g重的小整薯为宜。小整薯播种要在播种前催壮芽,使根系早发育,利于植株生长和高产。小种薯生产必须和商品薯生产分开,采用夏播留种,达到生产优质种薯的目的。
五、早熟马铃薯全膜高垄栽培
3月中、下旬,选用幅宽140cm的农膜,每幅膜下起两个50cm宽20cm~30cm高的壟,在垄面上按30cm~33cm株距一垄挖窝点种一行种薯。全膜高垄栽培选用克新4、9号,春薯1、2号,陇薯1号等早熟品种,可在蚜虫迁飞传毒高峰期前收获。6月中旬(傍晚或上午)垄沟浅灌水一次。一来降低地温利于块茎膨大并起到抑制蚜虫活动的作用,二来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淀粉在块茎中的积累。当植株2/3的叶片变黄,植株开始枯萎时收获薯块,一般在7月上旬。反季节生产,提早上市。也可获高产。
六、药剂防治虫(蚜)害
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如28星瓢虫在咬食病株后又咬食健株可传毒,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蚜虫、浮尘子(叶蝉科)、粉虱等直接通过口器传毒。桃蚜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害虫。尤其是有翅蚜虫传播病毒最为普遍,传毒快且流动性大,最难控制。有翅蚜一般4~5月份向马铃薯飞迁,当有翅蚜占蚜虫总量30%时,7~10d后即5月中旬至6月中旬,便是有翅蚜迁飞的高峰期。温度25℃左右时发育最快,温度高于30℃或低于6℃时,蚜虫数量都会减少。桃蚜一般在秋末时,有翅蚜又飞回第一寄主桃树上产卵,并以卵越冬。春季卵孵化后再以有翅蚜飞迁至第二寄主为害。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关键是防治蚜虫。防治蚜虫要根据蚜虫消长迁飞规律,选用内吸性杀虫剂及时进行。观察桃蚜在苗期马铃薯植株上点片发生阶段就要及时喷药防治,尤其在冬小麦黄熟后期(6月下旬)以小麦长管蚜、黍缢管蚜为主的麦蚜向马铃薯田块迁飞时,要不失时机进行喷药普防。前期喷药,应选用残毒期较长的杀虫剂。如烟碱类高效杀虫剂吡虫啉(残留期25d左右)。防蚜时马铃薯田块周围的地埂杂草上都要喷药,十天左右观察蚜情再进行喷药防治。防治药剂选用:10%吡虫啉(蚜虱净)可湿性粉剂SP4000~6000倍液(或用5%吡虫啉乳油EC2000~3000倍液)喷雾;30%乙酰甲胺灵乳油EC1500倍液喷雾;40%乐果乳油EC1000~2000倍液喷雾;20%速灭杀丁乳油EC2000倍液喷雾。可兼防其他害虫,收到良好防效。
七、农业防治措施
(1)推广抗退化(病毒)品种。(2)适期晚播。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选用冀张薯5号,陇薯3、5、6号,庄薯3号,青薯168,青薯9号,宁薯1、3、5、6号,晋薯7、8号等较晚熟的品种,5月上、中旬播种(10月上、中旬收获),就可避开4月中、下旬播种马铃薯苗期蚜害造成的病毒侵染。(3).高垄种植。高垄种植一般采用双行垄作:按薯行距40cm行点种2行马铃薯,留70cm空行,在马铃薯现蕾时结合追肥培土起垄行,垄高20cm~30cm。高垄种植减轻了薯株由风雨引起的茎叶接触摩擦,而且有利于农事操作,减轻机械擦伤传毒,还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大昼夜温差,减轻蚜害,培植健壮植株,延缓退化。还可采用:早熟马铃薯全膜高垄栽培。(4).加强田间管理。随时调查病、虫情,及时喷药防治病虫害,如田间发现个别早发病毒病的植株或病叶,立即摘除或带土挖除深埋或烧毁。(5).尽量减少农事操作,防止在田间管理中通过工具和人的衣物把病毒传给健株。(6).合理布局。安排马铃薯种植在高海拔冷凉地区集中连片种植,产业化生产。林果区马铃薯种植应尽量远离桃作区。(7)测土.配方施肥,施足钾肥。钾肥充足,能促进薯块膨大,又能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
参考文献
[1] 马铃薯栽培技术/程天庆编著.—2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6
[关键词] 马铃薯;退化;防治;一季作区
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极易受病毒侵染而造成严重减产。通常说的马铃薯退化现象,实际上是马铃薯植株在生长过程中感染了病毒。由于病毒的侵入破坏了马铃薯植株的正常生理功能,致使有的植株生长势衰退、株型变矮、叶面皱缩,叶片出现出现黄绿相间的嵌斑,甚至叶脉坏死,直至整个复叶脱落等;由于制造养分的器官被病毒干扰和破坏,植株生长失常,造成大幅度减产。退化马铃薯的块茎表现为变小、变尖、龟裂,内部网状坏死,严重者失去发芽能力。马铃薯一经感染病毒就终身带毒,病情逐年加重,最终失去种用价值。
一些地区随着林果的发展,桃作区由川道向较高海拔扩展,薯作区果(桃)薯、麦薯混作,有翅蚜的飞迁蔓延,传播病毒,从外地调来的种薯在第一年种植时产量很高,而把收获的马铃薯留种,再种植时,植株明显生长势差,产量下降,块茎变小,马铃薯生产只得不断调种,增加了马铃薯的生产成本,形成制约马铃薯生产的瓶颈。
马铃薯病毒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带毒的种薯,在田间的再侵染主要是通过病、健薯的接触和摩擦以汁液进行传染,此外,蚜虫是主要的传毒媒介。病毒侵入健株后,在细胞内增殖,当进入韧皮部,便迅速随养分的输送而运转,先到根部,再到薯茎、顶梢幼嫩部分,最后遍及全株。高温特别是土温高(>25℃)对马铃薯种性退化有强烈的推动作用。感染病毒的马铃薯品种,由于高温促进传毒媒介蚜虫的迁飞、繁殖,有利于病毒在马铃薯体内增殖扩散,同时高温降低了马铃薯的活力,削弱了洋芋的抗性,促进了马铃薯病毒病的大流行,加速了马铃薯的退化。
侵染洋芋的病毒和类病毒有20余种,在我国危害马铃薯的病毒有5~6种,类病毒只有1种。这些病毒除能单独侵染马铃薯植株外,还能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所以,马铃薯种植的时间愈长病毒愈重。
X病毒:X病毒是各地引起花叶病的主要病毒。X病毒可使小叶的叶脉间叶肉组织出现黄绿相间的嵌斑。一般患病植株减产10%左右,对X病毒敏感的重病株可减产50%左右。主要是接触传毒。
A病毒:A病毒也会造成花叶病,主要在叶脉间出现不规则的深绿和浅绿相间的病斑,叶面粗缩,叶肉绿色部分色深,叶脉下陷,严重时叶脉成波状。接触或蚜虫均可传毒。A病毒和X病毒复合侵染时可减产60%,叶片明显皱缩。
S病毒:S病毒属潜隐花叶类型,典型表现是叶脉下陷,叶面多皱纹或呈波状。对S病毒敏感的品种叶片呈古铜色反应。患病植株可减产10%~15%,并且块茎变小。与X病毒复合侵染时可减产11%~38%。主要是接触传毒。
M病毒:是卷叶嵌斑花叶病症状。患病叶片尖端叶脉间呈花叶状,叶片变形,小叶尖部扭曲,叶脉呈波状,茎的顶部小叶卷曲。一般减产10%~20%。为接触传毒。
Y病毒:是重花叶病和垂叶条斑坏死症状。患病植株叶脉、叶柄和茎上都可出现黑褐色组织坏死的条斑,复叶易脱落,发病后期只剩下顶部少数叶片,老叶随病情发展先后脱落。可减产80%。主要是接触和蚜虫传毒。
卷叶病毒病:卷叶病毒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的叶片卷曲,叶组织变脆发硬,病重时叶片卷成筒状。患病块茎内部常出现网状褐色坏死斑驳。因品种不同减产不等,一般减产40%~70%。主要是蚜虫传毒。
纺锤块茎类病毒:纺锤块茎类病毒表现束顶,也称块茎尖头病。患病植株分支减少,复叶向上与茎成锐角,顶部比较明显。块茎成纺锤形,有时出现裂口。弱病系减产20%~35%,强病系可减产60%。接触和昆虫均可传毒。
综合防治
一、推广脱毒种薯,建立良种生产体系
马铃薯病毒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毒的种薯,推广茎尖培养(脱毒)技术生产的无病毒种薯,减少或杜绝初侵染源,就是从根本上解决马铃薯退化问题。
马铃薯用块茎种植,用种量大,繁殖系数较低,为使脱毒种薯尽快在生产上应用,应建立完整的良种生产体系,种薯生产和食用薯生产严格分开,从原原种生产开始,进一步大量生产原种和良种,使优质的脱毒种薯源源不断地供给农业生产,使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利用脱毒苗生产的无任何病害的原原种(无毒种薯)的繁育首先是基地的选择。种薯基地必须选在海拔1800m以上的无蚜区或蚜虫分布稀少或不利于蚜虫迁飞的冷凉山区。同时要设定隔离区、保护区,隔离区要求基地周围5km内不得种植茄科、十字花科植物和桃树等,保护区与隔离区10~15km内不能种植带毒马铃薯。杀灭蚜虫。
良种生产体系示意图
二、因地制宜,避蚜留种
生产种薯采取在高海拔冷凉地区作基地,或风大蚜虫不易降落的地点种植马铃薯种薯。为了避开蚜虫传毒高峰期,防止蚜虫大量传毒,提高种薯质量,应调节马铃薯的播种期和收获期。主要调节播种期。(1)采取连续(年)夏播留种:把种薯的播种期比大田马铃薯播种期(4月底或5月初)推迟2个月左右,在6月底至7月中下旬播种。种薯田和一般生产(商品)薯田分开。夏播留种使块茎形成和膨大期处于较冷凉、日照较短的季节,避开高温对块茎生育的影响,同时避开蚜虫的传播期,减少传播和感染,降低了马铃薯的感病程度。特别是利用脱毒种薯结合夏播对保种更为有利。夏播留种田还应该淘汰病株,选株留种,年年进行。(2)早春覆全膜播种早熟马铃薯品种,蚜虫迁飞高峰期,因结薯期处在较低温度,缩短薯块形成的时间,从而不利于病毒的感染积累(病毒病感染马铃薯叶片后,病毒到达块茎需要一定的时间)。可在蚜虫迁飞高峰期前收获幼龄健壮的种薯块茎。
三、播前催芽,剔除带病种薯
春播马铃薯种薯催大芽播种比不催芽可增产10%以上。催大芽要求播种的整薯或切块芽长2~3cm。贮藏室温度低或休眠期长的品种应在播种前40d左右将种薯放在室温15~18℃的散射光下催芽。幼芽可以在散射光下健壮生长,不会形成又嫩又长的白芽。块茎堆放以2~3层为宜,不要太厚,否则下边块茎芽太长不利于播种。催芽过程中对薯块要常翻动,使之发芽均勻、粗壮。对太大的薯块,春季整薯催芽后播前切块。经过长期贮藏和催芽,可淘汰患病块茎,看不出病症的感染卷叶病毒和类菌质体的块茎,在催芽时出现细绒状幼芽,可于播前剔除。 四、实行整薯播种
整薯播种可避免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害通过切刀传病。接触传毒的病毒病,在切开薯块时液汁传毒,切刀成了传病的媒介。整薯播种以10~20g重的小整薯为宜。小整薯播种要在播种前催壮芽,使根系早发育,利于植株生长和高产。小种薯生产必须和商品薯生产分开,采用夏播留种,达到生产优质种薯的目的。
五、早熟马铃薯全膜高垄栽培
3月中、下旬,选用幅宽140cm的农膜,每幅膜下起两个50cm宽20cm~30cm高的壟,在垄面上按30cm~33cm株距一垄挖窝点种一行种薯。全膜高垄栽培选用克新4、9号,春薯1、2号,陇薯1号等早熟品种,可在蚜虫迁飞传毒高峰期前收获。6月中旬(傍晚或上午)垄沟浅灌水一次。一来降低地温利于块茎膨大并起到抑制蚜虫活动的作用,二来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淀粉在块茎中的积累。当植株2/3的叶片变黄,植株开始枯萎时收获薯块,一般在7月上旬。反季节生产,提早上市。也可获高产。
六、药剂防治虫(蚜)害
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如28星瓢虫在咬食病株后又咬食健株可传毒,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蚜虫、浮尘子(叶蝉科)、粉虱等直接通过口器传毒。桃蚜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害虫。尤其是有翅蚜虫传播病毒最为普遍,传毒快且流动性大,最难控制。有翅蚜一般4~5月份向马铃薯飞迁,当有翅蚜占蚜虫总量30%时,7~10d后即5月中旬至6月中旬,便是有翅蚜迁飞的高峰期。温度25℃左右时发育最快,温度高于30℃或低于6℃时,蚜虫数量都会减少。桃蚜一般在秋末时,有翅蚜又飞回第一寄主桃树上产卵,并以卵越冬。春季卵孵化后再以有翅蚜飞迁至第二寄主为害。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关键是防治蚜虫。防治蚜虫要根据蚜虫消长迁飞规律,选用内吸性杀虫剂及时进行。观察桃蚜在苗期马铃薯植株上点片发生阶段就要及时喷药防治,尤其在冬小麦黄熟后期(6月下旬)以小麦长管蚜、黍缢管蚜为主的麦蚜向马铃薯田块迁飞时,要不失时机进行喷药普防。前期喷药,应选用残毒期较长的杀虫剂。如烟碱类高效杀虫剂吡虫啉(残留期25d左右)。防蚜时马铃薯田块周围的地埂杂草上都要喷药,十天左右观察蚜情再进行喷药防治。防治药剂选用:10%吡虫啉(蚜虱净)可湿性粉剂SP4000~6000倍液(或用5%吡虫啉乳油EC2000~3000倍液)喷雾;30%乙酰甲胺灵乳油EC1500倍液喷雾;40%乐果乳油EC1000~2000倍液喷雾;20%速灭杀丁乳油EC2000倍液喷雾。可兼防其他害虫,收到良好防效。
七、农业防治措施
(1)推广抗退化(病毒)品种。(2)适期晚播。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选用冀张薯5号,陇薯3、5、6号,庄薯3号,青薯168,青薯9号,宁薯1、3、5、6号,晋薯7、8号等较晚熟的品种,5月上、中旬播种(10月上、中旬收获),就可避开4月中、下旬播种马铃薯苗期蚜害造成的病毒侵染。(3).高垄种植。高垄种植一般采用双行垄作:按薯行距40cm行点种2行马铃薯,留70cm空行,在马铃薯现蕾时结合追肥培土起垄行,垄高20cm~30cm。高垄种植减轻了薯株由风雨引起的茎叶接触摩擦,而且有利于农事操作,减轻机械擦伤传毒,还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大昼夜温差,减轻蚜害,培植健壮植株,延缓退化。还可采用:早熟马铃薯全膜高垄栽培。(4).加强田间管理。随时调查病、虫情,及时喷药防治病虫害,如田间发现个别早发病毒病的植株或病叶,立即摘除或带土挖除深埋或烧毁。(5).尽量减少农事操作,防止在田间管理中通过工具和人的衣物把病毒传给健株。(6).合理布局。安排马铃薯种植在高海拔冷凉地区集中连片种植,产业化生产。林果区马铃薯种植应尽量远离桃作区。(7)测土.配方施肥,施足钾肥。钾肥充足,能促进薯块膨大,又能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
参考文献
[1] 马铃薯栽培技术/程天庆编著.—2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