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摸清白湖地区小麦不同播期适宜播量,2015—2016年在白湖地区进行小麦不同播期试验,调查了小麦成苗率、生育进程、群体动态、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结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田间成苗率有一定影响,一般随着播期的推迟,成苗率呈下降趋势;对产量影响极显著,2015—2016年扬麦13适播麦产量可达到8 250 kg/hm2以上,晚播麦与适播麦相差750 kg/hm2左右,迟播麦与晚播麦相差1 500 kg/hm2左右,过迟麦与晚播麦相差3 000 kg/hm2左右。因此,白湖小麦6 000 kg/hm2以上高产栽培,可靠播种期在11月20日以前,临界播种期在11月25日左右,这与根据小麦生育特点和白湖气候特点理论推算结果一致。
关键词 小麦;适期播种;播种量;生育期;白湖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2-0001-02
随着水稻品种结构调整,适播麦和晚播麦将成为白湖小麦栽培的主流,开展适播麦、晚播麦、迟播麦、过迟播麦的综合研究,特别是不同播期对种子成苗率、生物学性状表现以及产量结构影响等基础性研究十分必要。本项目旨在通过小麦不同播期试验,探讨种子的成苗率、生育进程、群体动态、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结构性状表现[1-3],为白湖地区小麦不同播期适宜播量丰产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积累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位于农技中心9#田,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肥力中等。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3。
1.2 试验设计
自小麦播种开始,每隔1个物候期5 d播1期,分别为适播麦:播期11月5日,播種量159 kg/hm2,每行播种100粒;晚播麦:播期11月10日(每行播120粒)、11月15日(每行播130粒)、11月20日(每行播140粒);迟播麦:播期11月25日(每行播150粒)、11月30日(每行播160粒)、12月5日(每行播170粒);过迟播麦:播期12月10日(每行播170粒)、12月15日(每行播170粒)、播期12月20日(每行播170粒)、播期12月25日(每行播180粒)、12月30日(每行播190粒)。每个播期处理播种3行,边行增播保护行1行,每行行长1.0 m,行幅宽25 cm,采用人工均匀条播。
1.3 栽培措施
水稻收获后,采用大型拖拉机深旋(>18 cm)2次,机械开沟做畦,畦宽2.5 m,沟宽20 cm,沟深30 cm。施肥量为纯N 270 kg/hm2、P2O5 135 kg/hm2、K2O 135 kg/hm2。氮肥运筹为基苗肥∶拔节孕穗肥=6∶4;磷肥66%、钾肥66%作基肥,剩余部分在倒3叶至倒1叶追肥。即基肥施45%复合肥600 kg/hm2,苗肥施尿素150 kg/hm2,拔节肥施45%复合肥150 kg/hm2 尿素150 kg/hm2,孕穗肥施45%复合肥150 kg/hm2。其他栽培管理遵照白湖小麦5 250 kg/hm2以上高产栽培操作规程。
1.4 田间观察记载内容及方法
1.4.1 生育期。观察记载播种期、出苗期、分蘖高峰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成熟期等。
1.4.2 分蘖动态。播种后调查基本苗、茎蘖动态。
1.4.3 叶龄动态。播种出苗后定点定期观察叶龄动态。
1.4.4 考种。小麦成熟期考察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4-6]。收获时调查有效穗数,计算理论产量,单收单打计算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小麦田间出苗情况
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田间出苗影响较大,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至出苗时间延长,适播麦、晚播麦播种至出苗时间变幅较小,仅1~2 d,迟播麦播种至出苗时间变幅高达21 d,过迟播麦播种至出苗时间一般在50 d左右;同样随着播期的推迟,田间成苗率也呈下降趋势,适播麦在70%左右,晚播麦在60%左右,迟播麦、过迟播麦在50%左右,因此要提高田间成苗率,不仅要提高播种质量,适时早播同样重要。
2.2 不同播期小麦田间分蘖动态
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田间分蘖的影响十分突出,具体见表2。可以看出,适播麦分蘖高峰期在2月底至3月初,晚播麦分蘖高峰期在3月初至3月15日,迟播麦和过迟麦分蘖高峰期在3月15日左右。
2.3 不同播期对小麦生物学特性表现的影响
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生物学特性表现的影响十分明显,具体见表3。可以看出,11月10日以前播种小麦分蘖高峰期在翌年2月底至3月初,11月15日以后播种小麦分蘖高峰期在翌年3月15日左右;始穗期、初花期、终花期时间晚播麦与适播麦仅相差1~2 d,迟播麦和过迟麦与适播麦相差5 d以上;成熟期都在5月底,相差仅1~3 d。全生育期随着播期的推迟而缩短,株高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变矮,叶片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减少1~2片,地上节间数不受播期影响。
2.4 不同播期对小麦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的影响
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的影响也十分突出,具体见表4。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小麦单株分蘖力,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适播麦、晚播麦变幅较小,变幅高峰在12月5日。有效穗数受播期、基本苗影响较大,晚播麦、迟播麦、过迟麦均表现为等量基本苗情况下,随着播期推迟,有效穗数呈减少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不同播期差异不显著,这与往年试验结果不完全一致,可能与2011年小麦扬花、灌浆期间雨水少、光照足等特殊天气有关。不同播期产量结果相差极显著,小区实收产量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适播麦产量8 528.70 kg/hm2,晚播麦平均产量7 764.30 kg/hm2,迟播麦平均产量6 055.95 kg/hm2,过迟麦平均产量4 411.05 kg/hm2,产量下降幅度最大时间出现在11月30日。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田间成苗率有一定影响,一般随着播期的推迟成苗率呈下降趋势。本试验由于播种之后化除影响,导致田间成苗率较正常年份偏低10%左右。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产量影响极显著,2015—2016年扬麦13适播麦产量可達到8 250 kg/hm2以上,晚播麦与适播麦相差750 kg/hm2左右,迟播麦与晚播麦相差1 500 kg/hm2左右,过迟麦与晚播麦相差3 000 kg/hm2左右。因此,白湖小麦产量达6 000 kg/hm2以上高产栽培,可靠播种期在11月20日以前,临界播种期在11月25日左右,这与根据小麦生育特点和白湖气候特点理论推算结果一致。
白湖小麦生产潜力很大,高产年份适播麦产量可以突破7 500 kg/hm2,晚播麦可以实现产量达6 000 kg/hm2以上栽培目标。扬麦13小麦品种产量7 500 kg/hm2超高产栽培,适宜的产量构成为有效穗数570万穗/hm2,穗粒数为39粒,千粒重为40 g,群体指标控制在基本苗240万株/hm2左右,最高茎蘖数达到975万株/hm2左右,成穗率为60%。产量为6 000 kg/hm2高产栽培,适宜的产量结构为有效穗数为510万穗/hm2,穗粒数39粒,千粒重40 g,群体指标控制在基本苗270万株/hm2以上,最高茎蘖数达到1 050万个/hm2左右,成穗率50%以上。
4 参考文献
[1] 哈利玛,王彩荣,崔新菊,等.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冬小麦新冬42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13-15.
[2] 王珂,杨芸,樊锋.蓝田县2014~2015年度小麦播期、播量试验研究[J].基层农技推广,2016,4(3):17-19.
[3] 蒋会利.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6):67-73.
[4] 王夏,胡新,孙忠富,等.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1):170-176.
[5] 姜丽娜,赵艳岭,邵云,等.播期播量对豫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5):42-46.
[6] 王永平,商兆堂,吴建中,等.小麦播期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4907-4908.
关键词 小麦;适期播种;播种量;生育期;白湖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2-0001-02
随着水稻品种结构调整,适播麦和晚播麦将成为白湖小麦栽培的主流,开展适播麦、晚播麦、迟播麦、过迟播麦的综合研究,特别是不同播期对种子成苗率、生物学性状表现以及产量结构影响等基础性研究十分必要。本项目旨在通过小麦不同播期试验,探讨种子的成苗率、生育进程、群体动态、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结构性状表现[1-3],为白湖地区小麦不同播期适宜播量丰产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积累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位于农技中心9#田,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肥力中等。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3。
1.2 试验设计
自小麦播种开始,每隔1个物候期5 d播1期,分别为适播麦:播期11月5日,播種量159 kg/hm2,每行播种100粒;晚播麦:播期11月10日(每行播120粒)、11月15日(每行播130粒)、11月20日(每行播140粒);迟播麦:播期11月25日(每行播150粒)、11月30日(每行播160粒)、12月5日(每行播170粒);过迟播麦:播期12月10日(每行播170粒)、12月15日(每行播170粒)、播期12月20日(每行播170粒)、播期12月25日(每行播180粒)、12月30日(每行播190粒)。每个播期处理播种3行,边行增播保护行1行,每行行长1.0 m,行幅宽25 cm,采用人工均匀条播。
1.3 栽培措施
水稻收获后,采用大型拖拉机深旋(>18 cm)2次,机械开沟做畦,畦宽2.5 m,沟宽20 cm,沟深30 cm。施肥量为纯N 270 kg/hm2、P2O5 135 kg/hm2、K2O 135 kg/hm2。氮肥运筹为基苗肥∶拔节孕穗肥=6∶4;磷肥66%、钾肥66%作基肥,剩余部分在倒3叶至倒1叶追肥。即基肥施45%复合肥600 kg/hm2,苗肥施尿素150 kg/hm2,拔节肥施45%复合肥150 kg/hm2 尿素150 kg/hm2,孕穗肥施45%复合肥150 kg/hm2。其他栽培管理遵照白湖小麦5 250 kg/hm2以上高产栽培操作规程。
1.4 田间观察记载内容及方法
1.4.1 生育期。观察记载播种期、出苗期、分蘖高峰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成熟期等。
1.4.2 分蘖动态。播种后调查基本苗、茎蘖动态。
1.4.3 叶龄动态。播种出苗后定点定期观察叶龄动态。
1.4.4 考种。小麦成熟期考察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4-6]。收获时调查有效穗数,计算理论产量,单收单打计算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小麦田间出苗情况
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田间出苗影响较大,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至出苗时间延长,适播麦、晚播麦播种至出苗时间变幅较小,仅1~2 d,迟播麦播种至出苗时间变幅高达21 d,过迟播麦播种至出苗时间一般在50 d左右;同样随着播期的推迟,田间成苗率也呈下降趋势,适播麦在70%左右,晚播麦在60%左右,迟播麦、过迟播麦在50%左右,因此要提高田间成苗率,不仅要提高播种质量,适时早播同样重要。
2.2 不同播期小麦田间分蘖动态
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田间分蘖的影响十分突出,具体见表2。可以看出,适播麦分蘖高峰期在2月底至3月初,晚播麦分蘖高峰期在3月初至3月15日,迟播麦和过迟麦分蘖高峰期在3月15日左右。
2.3 不同播期对小麦生物学特性表现的影响
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生物学特性表现的影响十分明显,具体见表3。可以看出,11月10日以前播种小麦分蘖高峰期在翌年2月底至3月初,11月15日以后播种小麦分蘖高峰期在翌年3月15日左右;始穗期、初花期、终花期时间晚播麦与适播麦仅相差1~2 d,迟播麦和过迟麦与适播麦相差5 d以上;成熟期都在5月底,相差仅1~3 d。全生育期随着播期的推迟而缩短,株高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变矮,叶片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减少1~2片,地上节间数不受播期影响。
2.4 不同播期对小麦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的影响
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的影响也十分突出,具体见表4。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小麦单株分蘖力,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适播麦、晚播麦变幅较小,变幅高峰在12月5日。有效穗数受播期、基本苗影响较大,晚播麦、迟播麦、过迟麦均表现为等量基本苗情况下,随着播期推迟,有效穗数呈减少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不同播期差异不显著,这与往年试验结果不完全一致,可能与2011年小麦扬花、灌浆期间雨水少、光照足等特殊天气有关。不同播期产量结果相差极显著,小区实收产量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适播麦产量8 528.70 kg/hm2,晚播麦平均产量7 764.30 kg/hm2,迟播麦平均产量6 055.95 kg/hm2,过迟麦平均产量4 411.05 kg/hm2,产量下降幅度最大时间出现在11月30日。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田间成苗率有一定影响,一般随着播期的推迟成苗率呈下降趋势。本试验由于播种之后化除影响,导致田间成苗率较正常年份偏低10%左右。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产量影响极显著,2015—2016年扬麦13适播麦产量可達到8 250 kg/hm2以上,晚播麦与适播麦相差750 kg/hm2左右,迟播麦与晚播麦相差1 500 kg/hm2左右,过迟麦与晚播麦相差3 000 kg/hm2左右。因此,白湖小麦产量达6 000 kg/hm2以上高产栽培,可靠播种期在11月20日以前,临界播种期在11月25日左右,这与根据小麦生育特点和白湖气候特点理论推算结果一致。
白湖小麦生产潜力很大,高产年份适播麦产量可以突破7 500 kg/hm2,晚播麦可以实现产量达6 000 kg/hm2以上栽培目标。扬麦13小麦品种产量7 500 kg/hm2超高产栽培,适宜的产量构成为有效穗数570万穗/hm2,穗粒数为39粒,千粒重为40 g,群体指标控制在基本苗240万株/hm2左右,最高茎蘖数达到975万株/hm2左右,成穗率为60%。产量为6 000 kg/hm2高产栽培,适宜的产量结构为有效穗数为510万穗/hm2,穗粒数39粒,千粒重40 g,群体指标控制在基本苗270万株/hm2以上,最高茎蘖数达到1 050万个/hm2左右,成穗率50%以上。
4 参考文献
[1] 哈利玛,王彩荣,崔新菊,等.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冬小麦新冬42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13-15.
[2] 王珂,杨芸,樊锋.蓝田县2014~2015年度小麦播期、播量试验研究[J].基层农技推广,2016,4(3):17-19.
[3] 蒋会利.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6):67-73.
[4] 王夏,胡新,孙忠富,等.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1):170-176.
[5] 姜丽娜,赵艳岭,邵云,等.播期播量对豫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5):42-46.
[6] 王永平,商兆堂,吴建中,等.小麦播期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4907-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