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通史·第四卷 当代卷》

来源 :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文学通史·当代卷》由刘川鄂主编,刘继林、周少华、黄晓华、阳燕、周新民、梁桂莲等参编,是湖北省作家协会组编的《湖北文学通史》第四卷,共计16章,45万字。该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湖北文学通史·当代卷》从作家队伍的构成与发展、文学体裁的创作与态势、文学艺术的审美与创新等方面,研究60多年来湖北文学在当代的发展进程,湖北文学的历史继承与当代发展,湖北文学作家的主体意识与个性特质。
其他文献
文章对《正音辨微》的音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然后与《正音咀华》《正音切韵指掌》进行对比,指出后两者在音系上有哪些变化。
柳永存词共213首,凡用142调。沿用唐五代及宋初已有旧词调仅18调,首见和创始于柳永的新调共124调;小令为22调,中调有40调,长调占80调。定量分析显示,柳永用调创调的总体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用调总数名列两宋词人首位,与吴文英并列第一;用调体现出继承与创新兼备而以创新为主的成就与特色;用调也体现了体式丰富多样而以长调慢词为主体的鲜明特色;创作也显现出更注重创调用调的意识与实践。
张国光先生因其关于《水浒传》《红楼梦》和明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等的研究成果,以及他特有的争鸣论辩风格而闻名当代中国古代文史学界。事实上,崇尚“博览宏通”的张国光,学兼文史,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和终生不减的学术热情,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史典籍几乎都有兴趣。其中,对于先秦文献尤为重视。张先生关于先秦文史的研究成果,相对集中在“炎黄文化与孔子思想评价”“屈原与楚辞研究”“《学记》评注”等方面。通观张先生先秦文史的研究成果,虽然所涉及的内容颇为广泛,但是细心的读者仍然能领悟到其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和研究方
“欲勋南山”中的“勋”字应读为“遁”,迁居、遁居,意思是想要遁居于终南山。“雌往索菆”的“菆”可读为“棷”,义为木柴。“自解不能,卒上傅之”的主语都是雌鸟。所谓“傅”字,严格隶定应该是“付”,读为“附”,古书中也可写作“傅”,都表示附着。“吉凶浮泭,愿与女俱”的“浮泭”可读为“休否”,与“吉凶”对文,表示无论吉凶好坏,都要一起承担。
20世纪30年代,曹禺凭借《雷雨》《日出》《原野》等作品一举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耀眼的明星,引起了戏剧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一些在华的欧美学者敏锐地介入演出批评现场,贡献出敏锐而中肯的媒体批评和学术研究成果;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曹禺本人的海外访问及其剧作的对外交流和广泛传播,曹禺剧作的艺术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外戏剧研究者的关注,成为他们研究中国现代戏剧、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时难以忽视的研究对象。这一时期相继召开的关于曹禺剧作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学者参与研讨,涌现出大量视野开阔的优秀研
从1987年武汉大学毕业,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做编辑,到如今担任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让周百义先生积累了大量的出版经验,成为国内出版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专家。2019年5月底,《中文论坛》编辑团队前去拜访了周先生并进行了交流。本文为此次访谈的文章,周先生从自身的出版实践出发,生动而翔实地介绍了自己投身出版业的经历,探讨了编辑与作家的关系、历史小说的出版、目前的行业瓶颈以及新时代编辑的定位和职业素养等问题,发表了对知识付费、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等现象的看法,并分享了有效进行图书市场调研的具
在教科书制度视域下,新中国70年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可划分为国定制、审定制和复归国定制三个时期。70年来,语文教材建设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努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的成长需要,发扬传统、借鉴国际母语教育经验,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尊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习者认知水平诸多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坚持学科主体性发展,保持教材相对稳定的同时,在吸纳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认知科学领域新成果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从属政治社会属性到学科属性的转变,从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到最重
以往研究曹宪《博雅音》的音系,通常采用反切比较法,即把《博雅音》音切与《广韵》反切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二者语音的主要异同点。不过采用这种方法时,如果不注意厘清《博雅音》中有别于《广韵》记录的特殊音注,就很容易导致比较结果出现误差。而关于如何清理《博雅音》里的这些特殊音注,清代学者王念孙《广雅疏证》和《博雅音》校文的相关注解,能为我们提供很有价值的辨析线索。
以刘川鄂为带头人的湖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不仅注重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研究,同时也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发掘中,从具有地缘优势的湖北作家史料整理发掘和研究出发,逐渐拓展到对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史料整理和研究。显然,这样的学科发展战略目标设定,是循序渐进、良性循环的学术策略。
作为一部集成之书,《元明清文学考论》见证了湖北大学文学院宋克夫教授的全部学术历程。在文学与哲学之间把脉问诊、在考证与论析之间架椽成屋、在小说与戏曲之间烛壁探幽、在冷点与热点之间生发转化,构成了这部集成之书的四大学术特色。宋克夫教授对宋明理学的执着开掘、对章回小说的价值探寻、对明代诗文的理念建构,均有效地促成了21世纪以来古代文学史特别是明代文学史研究哲学维度的确立。三十五年的时间跨度,俨然使该书成为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学术发展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