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落实思政课的过程性评价要求,加强实践课教学环节的实效性,设置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在此过程中,将读书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的中心环节,以此为基础和纽带,并以小组合作和主题一致的方式,使实践课的三个环节(读书活动、辩论赛和问题研究)实现有机整合。此教改方法,既能提升实践课的教学质量,也是增强教学实效性,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也符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
关键词:读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1-0048-02
作者简介:袁曦(1978-),女,博士,海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政教育和人文医学的教研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在五门思政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不仅为其他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方法;同时,它的综合性强,囊括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教学内容的特点是理论性强、覆盖面广。基于此,除了详实、深入浅出的理论教学之外,实践课对于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详述我校基于读书活动的“原理”实践课教改,与广大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勉。
自2004年以来,国家对于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推行过程性评价方案提出了明确要求。之后,我校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切實落实思政课过程性评价的教改。近十年来,我校“原理”的实践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读书,由于是医学院校,为实现思政教育与人文医学教育的融合式教学,读书书目并不严格限定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而是囊括了教材知识点范围之内的经典著作皆可,包括哲学、政治、社会、历史、科技、医学等,以及一些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思维训练和辩论赛方面的书籍。
第二部分为辩论赛,在第一章理论课教学结束后。教师会将辩论赛的实践任务布置下去,做好流程和技巧的指导。之后通过举办自然班、行政班以及全校性的辩论赛,让学生在心(选题和破题)、手(查阅资料、书写辩词)、口(正反方辩论)三个连续环节中加强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辩论赛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将马基原理内化于心,锻炼理性逻辑思考、论证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而且,对医学院校学生而言,通过辩论赛学习沟通交流技巧,加强口头表达能力,对培养人文医学素养来说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为问题研究。此部分主要加强医学生对国内外新闻以及社会生活事件的认识和理解。老师事先设计好格式和评分标准,学生自行选择贴近自身生活的热门话题、志愿者活动项目或新闻事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再以小组为单位做课堂汇报,完成小组内合作和小组间的交流。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实践学习,使学生充分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自觉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利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以读书为主线贯穿整个实践课的重要性
总结教学经验后发现,实践课教学质量要得到实质性提高,最关键的环节在于读书。教改前的实践活动中,读书、辩论赛和问题研究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没有关联,未形成有机整体。导致学生课后作业任务繁重,疲于应付,事倍功半。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读书环节,学生时常并未细读或者读完一本书,看过简介和目录后,就从网络上东拼西凑一些资料,完成读书笔记,抄袭和雷同现象较为严重。
其次,辩论赛备受重视,师生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组织举办。流程和排场可以安排得很好,大部分学生的辩论技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深入观察后发现,实际辩论中,你来我往的口舌之争大多言之无物,辩手们用不同的话语和案例反复表达着类似的观点,泛泛而谈,浮于表面。无法形成思路清晰、逐层推进、具有逻辑性和整体性的辩论。
最后,在问题研究环节,学生能全面收集案例资料,一部分同学能较好地提出问题,但在分析和论证方面,缺乏理性思考和理论深度,参考文献方面也不尽人意。
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未读过与辩论赛和问题研究的主题紧密联系的经典书籍,不具有与之相关的背景理论知识。进而,未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出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理性逻辑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原理”实践课的教改,关键要从读书这一环节下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整体性提高。这一点,不仅是笔者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众多“原理”课老师的共同观点[1-2]。
二、以读书贯通整个实践课的注意事项
据以上分析可知,加强有针对性的读书很重要。那么,如何以读书为纽带,将三种实践活动串联成一个整体呢?
第一,小组式学习。“原理”实践课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这是辩论赛的内在要求,根据正反方辩手的数量,分为8-10人一组。小组成员固定下来,在读书、辩论赛和问题研究中保持一致。这样既有利于实践课的顺利开展,也能够较好的实施小组合作式学习。
第二,主题一致。我们知道,过程性评价相比以往单一的期末考,更为灵活,它在有效锻炼学生各项能力的同时,也给学生增加了许多课后学习任务。因此,为了更高效地实现三基教学目标,应将三种实践活动的主题统一起来。比如,问题研究探讨中国医患纠纷的根源,辩论赛的议题为中国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在医方(在患方),读书活动则可以选择几本系统研究当前医学现状的学术著作,比如《多学科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医生该如何思考:临床决策与医学实践》以及《疾病的隐喻》等。
依据小组式学习和主题一致的方法,以读书活动牵头,三部分实践活动可以彼此促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学哲学,用哲学的目的,极大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读书环节的具体教改方案 (一)开课前的读书情况调查
在教改实施前,笔者对上“原理”课的本科学生,约八百人做了一次关于读书的普查。结果显示:其中,41.2%的学生近三年来未彻底读完一本课外书籍,56%的人近两年读过两到三本课外书,主要是当下流行小说,提及频率较高的如东野圭吾、郭敬明、韩寒等人的小说;以及一些近现代耳熟能详的小说散文等,作者包括鲁迅、沈从文、三毛、龙应台、林清玄等;作品如《平凡的世界》、《活着》、《傲慢与偏见》、《追风筝的人》等;只有不到10%的学生读过哲学、政治、历史或者人物传记等,如《共产党宣言》、《强社会与弱国家》、《史记》、《不死鸟: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罗斯福传》等。
除了对书目和阅读量的调查,也对学生的读书方法做了调查。结果显示:89.6%的学生没有自主挑选书籍的意识和能力,包括出版社、注释本或译本的选择。90.2%的学生只掌握了两种以下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72.3%的学生未尝试从读书中提出疑问,并进一步查阅资料,做延伸阅读。总体来看,学生将书本知识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较为欠缺,大多数未得到系统性的指导培训。
(二)指导读书方法
根据“原理”课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该课程的书目选择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另一部分是中外哲学社科经典著作。在“原理”的授课之始,根据上述调查中暴露的问题,由老师先做一次关于读书方法的理论讲授,讲解内容包括书籍的分类,什么是经典书籍,读书有什么用,如何选书,如何做读书笔记和延伸阅读等等。使学生具备关于读书的基础知识后,再开始以上两类书籍的阅读。
第一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此部分阅读主要衔接理论课讲授,根据理论知识的重难点和每章结尾的推荐文献来综合选择书目和内容。
采取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的方式:首先,教师方面。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地引入马恩原典中的关键语句和章节,结合原典段落来解释论证教学内容,增强讲授的理论深度。同时,引导学生熟悉原典,将之带入经典阅读之中。每隔2-3周,教师选择此2-3周授课中最为贴近教學内容的一到两本书中的关键章节,指定给学生课后阅读。其次,学生方面。如果学生课后不阅读,不真正参与其中,老师的讲解效果不佳。以教师为主导,先行讲解书目概况和中心思想。再由学生阅读并反馈,可通过课堂汇报、案例分析、上交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方式,让老师跟踪检查读书的完成情况。此部分的阅读目标是强化教材理论知识的学习[3]。其次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马基原理来研究分析具体问题。
第二类,中外社科经典著作的阅读:此部分阅读主要与实践课相关,采用学生自行阅读的方法。书目选择与辩论赛、问题研究内容一致,先由学生自行选择,罗列出五到十本,再由老师把关,从中选出两到三本,采用个人独立阅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阅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性、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丰富理论知识储备,能运用书本的知识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活学活用。
读书环节显性的评估方式是上交读书笔记,并给出分数,此分值占总分的20%。读书笔记的评分项目包括:选择书目的能力(是否为某领域内有代表性的或有学术价值的著作)、正确描述书目的简介(书名、出版社、版次、年限、著者、译者或注解者等)、撰写简明摘要(概括说明全书内容)、对自己的启发(心得体会)、摘录和评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延伸阅读。根据以上的评分项目,教师可以事先制作读书笔记模板,发放给学生作为参考。
读书环节隐性的评估方式体现在辩论赛和问题研究之中。辩论赛占总分的30%,问题分析占总分的20%,此两类实践环节的评分项目中都包含了对读书的要求。
四、小结
“原理”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下到个人日常生活,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都囊括其中。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要通过读书来打下基础。通过以上读书环节的教改,不仅能有效提高“原理”实践课的教学质量,也能使得理论课和实践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林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贯穿经典阅读教学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149-151.
[2]王鹏.读原著学原理——论经典阅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5:65.
[3]尹健.经典阅读在“原理”课教学中的渗透——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4,28(3):70-72.
关键词:读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1-0048-02
作者简介:袁曦(1978-),女,博士,海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政教育和人文医学的教研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在五门思政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不仅为其他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方法;同时,它的综合性强,囊括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教学内容的特点是理论性强、覆盖面广。基于此,除了详实、深入浅出的理论教学之外,实践课对于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详述我校基于读书活动的“原理”实践课教改,与广大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勉。
自2004年以来,国家对于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推行过程性评价方案提出了明确要求。之后,我校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切實落实思政课过程性评价的教改。近十年来,我校“原理”的实践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读书,由于是医学院校,为实现思政教育与人文医学教育的融合式教学,读书书目并不严格限定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而是囊括了教材知识点范围之内的经典著作皆可,包括哲学、政治、社会、历史、科技、医学等,以及一些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思维训练和辩论赛方面的书籍。
第二部分为辩论赛,在第一章理论课教学结束后。教师会将辩论赛的实践任务布置下去,做好流程和技巧的指导。之后通过举办自然班、行政班以及全校性的辩论赛,让学生在心(选题和破题)、手(查阅资料、书写辩词)、口(正反方辩论)三个连续环节中加强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辩论赛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将马基原理内化于心,锻炼理性逻辑思考、论证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而且,对医学院校学生而言,通过辩论赛学习沟通交流技巧,加强口头表达能力,对培养人文医学素养来说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为问题研究。此部分主要加强医学生对国内外新闻以及社会生活事件的认识和理解。老师事先设计好格式和评分标准,学生自行选择贴近自身生活的热门话题、志愿者活动项目或新闻事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再以小组为单位做课堂汇报,完成小组内合作和小组间的交流。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实践学习,使学生充分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自觉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利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以读书为主线贯穿整个实践课的重要性
总结教学经验后发现,实践课教学质量要得到实质性提高,最关键的环节在于读书。教改前的实践活动中,读书、辩论赛和问题研究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没有关联,未形成有机整体。导致学生课后作业任务繁重,疲于应付,事倍功半。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读书环节,学生时常并未细读或者读完一本书,看过简介和目录后,就从网络上东拼西凑一些资料,完成读书笔记,抄袭和雷同现象较为严重。
其次,辩论赛备受重视,师生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组织举办。流程和排场可以安排得很好,大部分学生的辩论技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深入观察后发现,实际辩论中,你来我往的口舌之争大多言之无物,辩手们用不同的话语和案例反复表达着类似的观点,泛泛而谈,浮于表面。无法形成思路清晰、逐层推进、具有逻辑性和整体性的辩论。
最后,在问题研究环节,学生能全面收集案例资料,一部分同学能较好地提出问题,但在分析和论证方面,缺乏理性思考和理论深度,参考文献方面也不尽人意。
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未读过与辩论赛和问题研究的主题紧密联系的经典书籍,不具有与之相关的背景理论知识。进而,未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出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理性逻辑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原理”实践课的教改,关键要从读书这一环节下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整体性提高。这一点,不仅是笔者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众多“原理”课老师的共同观点[1-2]。
二、以读书贯通整个实践课的注意事项
据以上分析可知,加强有针对性的读书很重要。那么,如何以读书为纽带,将三种实践活动串联成一个整体呢?
第一,小组式学习。“原理”实践课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这是辩论赛的内在要求,根据正反方辩手的数量,分为8-10人一组。小组成员固定下来,在读书、辩论赛和问题研究中保持一致。这样既有利于实践课的顺利开展,也能够较好的实施小组合作式学习。
第二,主题一致。我们知道,过程性评价相比以往单一的期末考,更为灵活,它在有效锻炼学生各项能力的同时,也给学生增加了许多课后学习任务。因此,为了更高效地实现三基教学目标,应将三种实践活动的主题统一起来。比如,问题研究探讨中国医患纠纷的根源,辩论赛的议题为中国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在医方(在患方),读书活动则可以选择几本系统研究当前医学现状的学术著作,比如《多学科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医生该如何思考:临床决策与医学实践》以及《疾病的隐喻》等。
依据小组式学习和主题一致的方法,以读书活动牵头,三部分实践活动可以彼此促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学哲学,用哲学的目的,极大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读书环节的具体教改方案 (一)开课前的读书情况调查
在教改实施前,笔者对上“原理”课的本科学生,约八百人做了一次关于读书的普查。结果显示:其中,41.2%的学生近三年来未彻底读完一本课外书籍,56%的人近两年读过两到三本课外书,主要是当下流行小说,提及频率较高的如东野圭吾、郭敬明、韩寒等人的小说;以及一些近现代耳熟能详的小说散文等,作者包括鲁迅、沈从文、三毛、龙应台、林清玄等;作品如《平凡的世界》、《活着》、《傲慢与偏见》、《追风筝的人》等;只有不到10%的学生读过哲学、政治、历史或者人物传记等,如《共产党宣言》、《强社会与弱国家》、《史记》、《不死鸟: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罗斯福传》等。
除了对书目和阅读量的调查,也对学生的读书方法做了调查。结果显示:89.6%的学生没有自主挑选书籍的意识和能力,包括出版社、注释本或译本的选择。90.2%的学生只掌握了两种以下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72.3%的学生未尝试从读书中提出疑问,并进一步查阅资料,做延伸阅读。总体来看,学生将书本知识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较为欠缺,大多数未得到系统性的指导培训。
(二)指导读书方法
根据“原理”课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该课程的书目选择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另一部分是中外哲学社科经典著作。在“原理”的授课之始,根据上述调查中暴露的问题,由老师先做一次关于读书方法的理论讲授,讲解内容包括书籍的分类,什么是经典书籍,读书有什么用,如何选书,如何做读书笔记和延伸阅读等等。使学生具备关于读书的基础知识后,再开始以上两类书籍的阅读。
第一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此部分阅读主要衔接理论课讲授,根据理论知识的重难点和每章结尾的推荐文献来综合选择书目和内容。
采取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的方式:首先,教师方面。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地引入马恩原典中的关键语句和章节,结合原典段落来解释论证教学内容,增强讲授的理论深度。同时,引导学生熟悉原典,将之带入经典阅读之中。每隔2-3周,教师选择此2-3周授课中最为贴近教學内容的一到两本书中的关键章节,指定给学生课后阅读。其次,学生方面。如果学生课后不阅读,不真正参与其中,老师的讲解效果不佳。以教师为主导,先行讲解书目概况和中心思想。再由学生阅读并反馈,可通过课堂汇报、案例分析、上交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方式,让老师跟踪检查读书的完成情况。此部分的阅读目标是强化教材理论知识的学习[3]。其次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马基原理来研究分析具体问题。
第二类,中外社科经典著作的阅读:此部分阅读主要与实践课相关,采用学生自行阅读的方法。书目选择与辩论赛、问题研究内容一致,先由学生自行选择,罗列出五到十本,再由老师把关,从中选出两到三本,采用个人独立阅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阅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性、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丰富理论知识储备,能运用书本的知识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活学活用。
读书环节显性的评估方式是上交读书笔记,并给出分数,此分值占总分的20%。读书笔记的评分项目包括:选择书目的能力(是否为某领域内有代表性的或有学术价值的著作)、正确描述书目的简介(书名、出版社、版次、年限、著者、译者或注解者等)、撰写简明摘要(概括说明全书内容)、对自己的启发(心得体会)、摘录和评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延伸阅读。根据以上的评分项目,教师可以事先制作读书笔记模板,发放给学生作为参考。
读书环节隐性的评估方式体现在辩论赛和问题研究之中。辩论赛占总分的30%,问题分析占总分的20%,此两类实践环节的评分项目中都包含了对读书的要求。
四、小结
“原理”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下到个人日常生活,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都囊括其中。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要通过读书来打下基础。通过以上读书环节的教改,不仅能有效提高“原理”实践课的教学质量,也能使得理论课和实践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林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贯穿经典阅读教学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149-151.
[2]王鹏.读原著学原理——论经典阅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5:65.
[3]尹健.经典阅读在“原理”课教学中的渗透——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4,28(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