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如何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等教学原则,一直是广大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努力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拟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语文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探讨体态语言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体态语言是通过表情、手势、身姿等来传情达意的非口语形式,是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又称为态势语言。它是一种没有声音的伴随性语言,在交际中它主要对有声语言起辅助作用。但有时会出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结合学生活泼好动、善交际、动手能力强等特点,语文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睛、脸面部表情、手势、态势动作等能表达情感的体态语言,既能增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极大热情,也能提高语言专项训练技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对于口才来说,体态语言并没有独立价值,而只有辅助价值,在谈话中处于从属地位,正是这种从属地位,决定了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使用原则。
1.自然
自然是对体态语言的第一要求。动作要自然,自然见纯真。有的人说话时,动作生硬,刻板木讷;有的则刻意表演,动作和姿态做作,像在“背台词”。这都会使人觉得很别扭,不真实,缺乏诚意。孙中山曾这样告诫人们,“处处出于自然”,即使“有时词拙”,也“不可故作惊人模样”,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赖。
2.简单明了
举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习惯,简洁明了,易于被人们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繁琐复杂,拖泥带水,不要龇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戏剧。否则,不仅会喧宾夺主,妨碍有声语言的正常表达,也叫听的人眼花潦乱,不知所从。
3.适度、适宜
所谓适度,就是要求动作要适量,以不影响听者对你说话的注意力为度,不要用的过多。有的人做的动作比说的话还多,那不是口才,而是表演。所谓适宜,即要求动作必须与说话内容、情绪、气氛相协调,不要故作姿态,故弄玄虚,甚至手口不一。
4.姿态动作富有变化
说话时,适当地重复动作是完全必要的,它往往能重视或强调原有的情绪,但是不要老重复一种姿势。如果一种表情,一种手势一用到底,就很呆板、单调、乏味。因此,要善于随着内容、情绪的变化适当地变换动作和姿态,以期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和魅力。
三、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在口语交际中,形形色色的体态语言交往符号,可以用来表达出交际者许多想说而又未说出来或不便说出口的意思。交际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像语言文字一样具有丰富的含意。教师如能以身示范、正确指导,必将有力地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1.服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服饰指人们的穿着打扮。包括服装、鞋帽、发型及饰物等。因为它们附着于人体并显示一定的含义,所以也属于体态语言内容。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若衣着得体、合乎时宜、显示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信心,给学生一种亲切、有修养、知识渊博、可信赖的感觉,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关系,给学生以“良师”之感,学生就能主动向老师学习知识、学习人际交往等;另一方面,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也能照着老师的样子做,毕业后走向社会,就能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服饰语言对于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来讲,非常重要,千万不可小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服饰语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是桩桩、全靠衣裳”,服饰打扮是人们心灵的橱窗,是心灵的广告,人们通过独特个性的服装打扮,表现出自身形象。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以往教师讲解这一课大多是用有声语言反复解释课下相关注释,理解文中意思,对文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识记不深刻,学后容易忘记。在讲解这一课时我大胆尝试体态语言教学法,课前,我首先自我“西装革履”的包装打扮一番,又聘请我市著名美容师李小组按照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酷似”、“逼真”化一番,对主要人物进行了化装。上课了,我首先亮相在讲台上,西装革履,操一口纯正、流利的普通话向学生介绍《红楼梦》及相关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相关场景,所刻画的主要人物一一赏析,其间所饰演的人物一一亮相在课堂上,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就在眼前。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赏析小说人物的品味,更使学生从中认识到了服饰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作用。
2.表情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表情语言指人的面部表现出来的非语言情态。在面部神经支配下,人类能做出多种多样的、细致深刻的表情来。面部表情主要是通过眼神来传递的,眼睛能显示出人类最明显、最准确的交际信号。学生要担当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养之有素。如在语文教学的每一次上课前五分钟,我都安排一位学生作五分钟“今天我演讲”口才献艺活动。该轮到谁“演讲”了,就预先想好要说的内容,打个腹稿,并设计相应的态势语言,送交语文老师审阅指导,然后才在上课时向同学们正式“演讲”。要求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注意根据同学们的不同表情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势。力争做到:自然、协调、富有号召力、鼓动性,能与听众产生共鸣。过于紧张时,可紧握双手、平视前方,尽量使自己镇静。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都能达到上台不慌、大方、自然、语言流利、表述清楚明白。态势语言运用适宜、合情合理。不过,学生刚进学校时大都有怯生感,在口语交流时,害怕与对方目光对视。无视对方目光,反应迟钝,不愿意抛头露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教给学生一些训练方法,这段怯生阶段会很快过去。在这一阶段可作如下目光接触训练:训练内容与方法:1.课堂上,一个人站在讲台前,目视全体学生3-5分钟,然后再目视语文教师2-3分钟。2.教师会上,一个人站在主席台前,目视全体教师3-5分钟,然后在目视学校领导2-3分钟。训练结束后开展师生情景对话:(1)说说你害怕与对方目光对视的原因是什么?教师作技术性指导并作出示范。(2)谈谈你与同学或老师目光接触时,你的目光表达了什么?有哪些含义?他们的目光中表达了哪些含义。学生也可在一面镜子前,一边看着自己的眼睛,一边想一边说。现在,我应该用柔和、信任的目光去与听众交流,感谢他们注意听我的发言,我应该用平和、企求的目光去征询听众的意见,“听懂了吗?”“我讲的清楚吗?”我应用坚定自信的目光告诉听众,“对于这一点,我坚信不移”,我应用火热、亲切的目光与听众交流,表达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3.动作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动作语言是指人的全身或一部分的活动,是行为的表达方式。它包括手势和身体动作。人要交际,要活动,就会产生一系列动作。某些感情会使人体产生一定的动作,反过来,这些人体动作又可以表达一定的感情。如高昂着头表示高傲,低垂头表示懊丧。手势是传递信息能力最强的动作,触摸也是动作的一个方面。如“颖石看见哥哥这样打扮着回来,不禁好笑,又觉得十分伤心,含着眼泪,站起来点一点头。颖铭反微微的惨笑。姐姐也没说什么,只往东南厢房努一努嘴,颖铭会意,便伸了一伸舌头,笑了一笑,恭恭敬敬地进去。”(冰心《斯人独憔悴》)这里虽然没有话语,只是“点一点头”、“努一努嘴”、“伸了一伸舌头”、“笑了一笑”,但三人各自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诚然,在言语交际的许多场合,单凭“言辞”往往不能听出说话人的“真心实意”,必须联系手势、身势等动作语言,才能揣测到说话人的心理。语文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作家都是通过人物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例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古辞《陌上桑》)诗中通过描绘旁观者看到罗敷后种种忘情的体态,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这些人对她的美丽姿容的惊慕与倾倒的心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撷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作为教学示例,引导学生去模仿,仿写个别语句,仿造个别句群,结合课文要点,安排适宜动作仿写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考试大纲.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徐中玉.大学语文.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 王梅.实用语文.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 王雪环.口才艺术教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5] 徐红勤.对高职教学实现良好课堂效果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9).
[6] 薛振碧.参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05(11).
(责任编辑 陈国庆)
一、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体态语言是通过表情、手势、身姿等来传情达意的非口语形式,是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又称为态势语言。它是一种没有声音的伴随性语言,在交际中它主要对有声语言起辅助作用。但有时会出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结合学生活泼好动、善交际、动手能力强等特点,语文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睛、脸面部表情、手势、态势动作等能表达情感的体态语言,既能增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极大热情,也能提高语言专项训练技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对于口才来说,体态语言并没有独立价值,而只有辅助价值,在谈话中处于从属地位,正是这种从属地位,决定了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使用原则。
1.自然
自然是对体态语言的第一要求。动作要自然,自然见纯真。有的人说话时,动作生硬,刻板木讷;有的则刻意表演,动作和姿态做作,像在“背台词”。这都会使人觉得很别扭,不真实,缺乏诚意。孙中山曾这样告诫人们,“处处出于自然”,即使“有时词拙”,也“不可故作惊人模样”,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赖。
2.简单明了
举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习惯,简洁明了,易于被人们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繁琐复杂,拖泥带水,不要龇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戏剧。否则,不仅会喧宾夺主,妨碍有声语言的正常表达,也叫听的人眼花潦乱,不知所从。
3.适度、适宜
所谓适度,就是要求动作要适量,以不影响听者对你说话的注意力为度,不要用的过多。有的人做的动作比说的话还多,那不是口才,而是表演。所谓适宜,即要求动作必须与说话内容、情绪、气氛相协调,不要故作姿态,故弄玄虚,甚至手口不一。
4.姿态动作富有变化
说话时,适当地重复动作是完全必要的,它往往能重视或强调原有的情绪,但是不要老重复一种姿势。如果一种表情,一种手势一用到底,就很呆板、单调、乏味。因此,要善于随着内容、情绪的变化适当地变换动作和姿态,以期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和魅力。
三、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在口语交际中,形形色色的体态语言交往符号,可以用来表达出交际者许多想说而又未说出来或不便说出口的意思。交际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像语言文字一样具有丰富的含意。教师如能以身示范、正确指导,必将有力地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1.服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服饰指人们的穿着打扮。包括服装、鞋帽、发型及饰物等。因为它们附着于人体并显示一定的含义,所以也属于体态语言内容。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若衣着得体、合乎时宜、显示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信心,给学生一种亲切、有修养、知识渊博、可信赖的感觉,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关系,给学生以“良师”之感,学生就能主动向老师学习知识、学习人际交往等;另一方面,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也能照着老师的样子做,毕业后走向社会,就能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服饰语言对于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来讲,非常重要,千万不可小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服饰语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是桩桩、全靠衣裳”,服饰打扮是人们心灵的橱窗,是心灵的广告,人们通过独特个性的服装打扮,表现出自身形象。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以往教师讲解这一课大多是用有声语言反复解释课下相关注释,理解文中意思,对文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识记不深刻,学后容易忘记。在讲解这一课时我大胆尝试体态语言教学法,课前,我首先自我“西装革履”的包装打扮一番,又聘请我市著名美容师李小组按照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酷似”、“逼真”化一番,对主要人物进行了化装。上课了,我首先亮相在讲台上,西装革履,操一口纯正、流利的普通话向学生介绍《红楼梦》及相关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相关场景,所刻画的主要人物一一赏析,其间所饰演的人物一一亮相在课堂上,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就在眼前。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赏析小说人物的品味,更使学生从中认识到了服饰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作用。
2.表情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表情语言指人的面部表现出来的非语言情态。在面部神经支配下,人类能做出多种多样的、细致深刻的表情来。面部表情主要是通过眼神来传递的,眼睛能显示出人类最明显、最准确的交际信号。学生要担当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养之有素。如在语文教学的每一次上课前五分钟,我都安排一位学生作五分钟“今天我演讲”口才献艺活动。该轮到谁“演讲”了,就预先想好要说的内容,打个腹稿,并设计相应的态势语言,送交语文老师审阅指导,然后才在上课时向同学们正式“演讲”。要求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注意根据同学们的不同表情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势。力争做到:自然、协调、富有号召力、鼓动性,能与听众产生共鸣。过于紧张时,可紧握双手、平视前方,尽量使自己镇静。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都能达到上台不慌、大方、自然、语言流利、表述清楚明白。态势语言运用适宜、合情合理。不过,学生刚进学校时大都有怯生感,在口语交流时,害怕与对方目光对视。无视对方目光,反应迟钝,不愿意抛头露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教给学生一些训练方法,这段怯生阶段会很快过去。在这一阶段可作如下目光接触训练:训练内容与方法:1.课堂上,一个人站在讲台前,目视全体学生3-5分钟,然后再目视语文教师2-3分钟。2.教师会上,一个人站在主席台前,目视全体教师3-5分钟,然后在目视学校领导2-3分钟。训练结束后开展师生情景对话:(1)说说你害怕与对方目光对视的原因是什么?教师作技术性指导并作出示范。(2)谈谈你与同学或老师目光接触时,你的目光表达了什么?有哪些含义?他们的目光中表达了哪些含义。学生也可在一面镜子前,一边看着自己的眼睛,一边想一边说。现在,我应该用柔和、信任的目光去与听众交流,感谢他们注意听我的发言,我应该用平和、企求的目光去征询听众的意见,“听懂了吗?”“我讲的清楚吗?”我应用坚定自信的目光告诉听众,“对于这一点,我坚信不移”,我应用火热、亲切的目光与听众交流,表达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3.动作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动作语言是指人的全身或一部分的活动,是行为的表达方式。它包括手势和身体动作。人要交际,要活动,就会产生一系列动作。某些感情会使人体产生一定的动作,反过来,这些人体动作又可以表达一定的感情。如高昂着头表示高傲,低垂头表示懊丧。手势是传递信息能力最强的动作,触摸也是动作的一个方面。如“颖石看见哥哥这样打扮着回来,不禁好笑,又觉得十分伤心,含着眼泪,站起来点一点头。颖铭反微微的惨笑。姐姐也没说什么,只往东南厢房努一努嘴,颖铭会意,便伸了一伸舌头,笑了一笑,恭恭敬敬地进去。”(冰心《斯人独憔悴》)这里虽然没有话语,只是“点一点头”、“努一努嘴”、“伸了一伸舌头”、“笑了一笑”,但三人各自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诚然,在言语交际的许多场合,单凭“言辞”往往不能听出说话人的“真心实意”,必须联系手势、身势等动作语言,才能揣测到说话人的心理。语文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作家都是通过人物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例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古辞《陌上桑》)诗中通过描绘旁观者看到罗敷后种种忘情的体态,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这些人对她的美丽姿容的惊慕与倾倒的心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撷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作为教学示例,引导学生去模仿,仿写个别语句,仿造个别句群,结合课文要点,安排适宜动作仿写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考试大纲.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徐中玉.大学语文.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 王梅.实用语文.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 王雪环.口才艺术教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5] 徐红勤.对高职教学实现良好课堂效果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9).
[6] 薛振碧.参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05(11).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