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格拉底也曾经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本文就常青藤原则进行了介绍,并就其对幼儿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启示做出了几点阐述。
【关键词】常青藤原则开放式提问
一、 常青藤原则
“常青藤盟校”,是涵盖了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等8所国际一流著名大学,是世界精英的摇篮。因此,人们习惯上把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常青藤的教育目标,不仅只是研究导向,更是成功导向。这种成功,不仅仅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有权有势的世俗成功,更是人本身的成功。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品格健全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这便是一种常青藤素质。
二、常青藤特点
常青藤模式强调教育的互动性,要求父母、老师尽量和孩子取齐,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让他们在互动、讨论的框架中,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这是人类接受教育的最佳方式,是顺应人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常青藤注重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重要的不是领悟,而是质疑;重要的不是记住已有的知识而是发掘未知的领域;重要的不是学会而是会学。常青藤注重以规模小,成人与孩子之间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的讨论班来教育学生,这种精英教育模式的成本虽然很高,但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卓有成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这种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很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获得真知灼见。
三、常青藤教学模式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常青藤教学模式的主旨是父母、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给孩子传授知识,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只有正确的提问,才能引导孩子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因此,父母和教师所采用的提问方式至关重要,必须是有效的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不仅启发幼儿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而且培养幼儿向现成的答案进行质疑并自己探索获得答案的能力。开放式提问包含多种可能性,每个问题都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每个活动都有由于幼儿自己需要而提出的问题,因此幼儿每一次提问都是一次新的质疑、新的思考、新的思维重组。如此以来孩子的激情、才能、上进心等优良品质才能被彻底激发,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四、开放式问题的具体应用
1.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认真思考、解决问题。在孩子表达想法的同时,实际上就已经“陷入”了大人们为之“精心设置”的“对话陷阱”。因此达到一种“滔滔不绝”的境界。 譬如说:
· 你觉得现在会发生什么事?
· 如果是厨师,午餐你会为我们准备些什么?
· 如果你是市长,你如何解决污染问题?
父母和教师在进行开放式提问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正确看待孩子的“沉默”,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做法。鼓励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在乎答案的错与对。
2.开放式问题是一种激发谈话的有效方式。鼓励幼儿探索新的可能性,并阐明自己的想法。这种问题能促使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其创造性,并使得谈话内容更加丰富。譬如说:
· 如果……,会发生什么事情?
· 关于……,你是怎么想的?
· 你看到……,是如何发生的?
·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3.开放式问题可以激发幼儿回忆发生过的事情,幼儿通过对其描述可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家长和教师如果能表现出对幼儿所做的事情有浓厚兴趣,那么与幼儿之间的谈话将非常容易进行。此时的幼儿很愿意说出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类开放式问题大致有:
· 你觉得那样对吗?接下来怎样?
· 你说你不高兴是什么意思?
· 你说你去过那儿,那儿什么样?
· 你有同样的经历吗?
4.开放式问题适用于幼儿的任何活动中。譬如说,当孩子正在搭建积木,家长和老师可以问问:
· 能告诉我你用这些积木搭些什么吗?
这一类问题激发幼儿先有所计划,然后进行讨论。是一种自然展开谈话的良好放式。即便是胆怯、少语的孩子,也会同家长和老师进行对话。在不自觉中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能力。
5.开放式问题有利于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 告诉我,你把它放这干什么?还有其他可代替的东西?
这样的问题不但能激发孩子讲出他们的想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
维,更加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创造性。
· 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我想知道如果你努力了会发生什么?
这种问题蕴含着一个信息——孩子们自己负责某一工作,家长和教师对他们如何去表现产生出了强烈的兴趣。这种问题可以鼓励幼儿贯彻自己的想法,对其进行测试,发现是什么在起作用,最后同感兴趣的人们进行讨论。
五、结语
开放式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是给孩子以时间和机会,对幼儿的想法给予积极性的评价,最终形成双向互动的学习氛围。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开放式提问得到的积极回答比指向性提问的效果要好。因此我们愿意更深入更持续的探索开放式提问,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导幼儿的经验扩大化,真正实现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靳忠良. 国外名校新课程.
[2] 应俊峰. 研究型课程
[3] 钟启泉, 吴国平. 反思中国教育
【关键词】常青藤原则开放式提问
一、 常青藤原则
“常青藤盟校”,是涵盖了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等8所国际一流著名大学,是世界精英的摇篮。因此,人们习惯上把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常青藤的教育目标,不仅只是研究导向,更是成功导向。这种成功,不仅仅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有权有势的世俗成功,更是人本身的成功。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品格健全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这便是一种常青藤素质。
二、常青藤特点
常青藤模式强调教育的互动性,要求父母、老师尽量和孩子取齐,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让他们在互动、讨论的框架中,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这是人类接受教育的最佳方式,是顺应人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常青藤注重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重要的不是领悟,而是质疑;重要的不是记住已有的知识而是发掘未知的领域;重要的不是学会而是会学。常青藤注重以规模小,成人与孩子之间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的讨论班来教育学生,这种精英教育模式的成本虽然很高,但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卓有成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这种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很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获得真知灼见。
三、常青藤教学模式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常青藤教学模式的主旨是父母、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给孩子传授知识,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只有正确的提问,才能引导孩子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因此,父母和教师所采用的提问方式至关重要,必须是有效的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不仅启发幼儿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而且培养幼儿向现成的答案进行质疑并自己探索获得答案的能力。开放式提问包含多种可能性,每个问题都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每个活动都有由于幼儿自己需要而提出的问题,因此幼儿每一次提问都是一次新的质疑、新的思考、新的思维重组。如此以来孩子的激情、才能、上进心等优良品质才能被彻底激发,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四、开放式问题的具体应用
1.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认真思考、解决问题。在孩子表达想法的同时,实际上就已经“陷入”了大人们为之“精心设置”的“对话陷阱”。因此达到一种“滔滔不绝”的境界。 譬如说:
· 你觉得现在会发生什么事?
· 如果是厨师,午餐你会为我们准备些什么?
· 如果你是市长,你如何解决污染问题?
父母和教师在进行开放式提问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正确看待孩子的“沉默”,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做法。鼓励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在乎答案的错与对。
2.开放式问题是一种激发谈话的有效方式。鼓励幼儿探索新的可能性,并阐明自己的想法。这种问题能促使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其创造性,并使得谈话内容更加丰富。譬如说:
· 如果……,会发生什么事情?
· 关于……,你是怎么想的?
· 你看到……,是如何发生的?
·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3.开放式问题可以激发幼儿回忆发生过的事情,幼儿通过对其描述可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家长和教师如果能表现出对幼儿所做的事情有浓厚兴趣,那么与幼儿之间的谈话将非常容易进行。此时的幼儿很愿意说出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类开放式问题大致有:
· 你觉得那样对吗?接下来怎样?
· 你说你不高兴是什么意思?
· 你说你去过那儿,那儿什么样?
· 你有同样的经历吗?
4.开放式问题适用于幼儿的任何活动中。譬如说,当孩子正在搭建积木,家长和老师可以问问:
· 能告诉我你用这些积木搭些什么吗?
这一类问题激发幼儿先有所计划,然后进行讨论。是一种自然展开谈话的良好放式。即便是胆怯、少语的孩子,也会同家长和老师进行对话。在不自觉中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能力。
5.开放式问题有利于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 告诉我,你把它放这干什么?还有其他可代替的东西?
这样的问题不但能激发孩子讲出他们的想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
维,更加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创造性。
· 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我想知道如果你努力了会发生什么?
这种问题蕴含着一个信息——孩子们自己负责某一工作,家长和教师对他们如何去表现产生出了强烈的兴趣。这种问题可以鼓励幼儿贯彻自己的想法,对其进行测试,发现是什么在起作用,最后同感兴趣的人们进行讨论。
五、结语
开放式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是给孩子以时间和机会,对幼儿的想法给予积极性的评价,最终形成双向互动的学习氛围。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开放式提问得到的积极回答比指向性提问的效果要好。因此我们愿意更深入更持续的探索开放式提问,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导幼儿的经验扩大化,真正实现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靳忠良. 国外名校新课程.
[2] 应俊峰. 研究型课程
[3] 钟启泉, 吴国平. 反思中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