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校长培训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其中就包括中小学校长培训在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通过梳理当前校长培训的主要价值取向,结合校长培训的目的及归因,试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五大未来价值取向——常态化取向、公平化取向、实效性取向、开放性取向和创新性取向,致力于引领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转型升级与质量提升。
关键词 教育公平 校长培训 未来价值取向
基础教育阶段是整个教育阶段的核心,是影响学生成长、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基础教育中最关键的角色则是引领学校成长、创建学校未来的中小学校长。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轻重,正因此,中小学校长队伍的质量必须要及时得到优化和提升,才能使校长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端带领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公平问题是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中日益尖锐的矛盾,教育方面的不公平相应地逐渐突出。教育的不公平同样存在于校长培训的各个层面,这种不公平会给校长培训的开展、实施以及成效带来不利影响,更会加大校长之间个人能力、地区之间教育质量等的差距,这些差距反过来又会再次影响国家教育公平的推行。
一、寻求教育公平背景下的校长培训
我国校长培训已经开展了近30年,不管是培训理念、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评价体系,还是培训效果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大大促进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这种发展与提升目前仅是整体水平上的提升,虽然带动了东部地区校长和学校的发展,但却加剧了中西部校长之间以及中西部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导致了教育的不均衡,这与当前我们提倡的教育公平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转型与提升迫在眉睫。
由于国家地区间和城乡间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异巨大,因此各个地区实施的校长培训在一定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差距。首先,在资金和人力投入方面,一般来说,东部城市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交通便利,所以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经费充足、机会众多,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也远好于西部地区和东部农村地区。其次,在实施培训的机构和师资方面,东部地区主要以周边高等院校作为校长培训的依托,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培训师资,也有众多优秀的中小学校作为实践培训参观的场所,各个中小学之间也可通过相互的交流合作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后续效果,为校长培训实现培训目标做好各种有利准备。反观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可以承办和实施校长培训的机构凤毛麟角,可以寻求帮助的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更是屈指可数,中小学校长在为数不多的合作或变革中常常由于缺乏专业指导而以失败告终……这些都影响到校长培训效果的取得和地区间教育公平的实现。再次,在培训课程的适用性与有效性方面,中小学校长培训一般致力于提升校长整体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传授先进的理论知识、聚焦复杂的实践难题,但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培训者更多地是考虑东部城市地区的现状,对于其他地区的校长来说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尽管国家在“十二五”时期,基于“重全员、补短板、促高端”的校长培训基本格局,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学校长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培训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相继组织了“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2013)”、“校长国培计划——2014年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2个国家级农村校长培训项目[1],但是这还远远达不到教育公平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方面所应有的状态。我们应把握好中小学校长未来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找准培训的着力点和施力点,继续推进教育公平在校长培训方面的步伐,进而带动校长培训的变革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未来价值取向
1.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要价值取向
哲学层面上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是否相一致或相接近[2]。“价值取向”其实质就是主体在对客体的价值做出判断的基础上,对客体某些价值的选取或选择、追求或向往[3]。因此,具体到校长培训的价值取向是指在校长培训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对校长培训的目标、过程、方式、结果等各个方面都起到决定性影响。分析当下校长培训的主要价值取向,可以发现在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发展历程中主要有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工具主义和人本主义等价值取向[4]。在这些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又可以细化为校长实践性培训、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以人为本的校长培训、校长个性化培训等一系列主题培训,这些主题或针对校长领导和管理中出现的难点进行探讨和解决,或着眼于校长个人能力及品行的发展以带动学校的发展。不可否认当前的价值取向对于中小学校长培训来说有其优点和作用,在校长培训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进步,但单一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可避免的弊端,如工具主义导向的培训往往忽视校长个人的生命价值、道德情感,忽视教育管理中的人际交往关系;人本主义导向的培训则过于注重校长和学生本身的情感与要求,不利于校长理性地制定规划。随着世界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推进,单一取向的校长培训并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校长队伍的多样要求,也不利于学校教育的优质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秉持取长补短、兼容并包的态度,转变单一的价值取向,寻求多元的思维碰撞,共同致力于校长队伍的建设和优质学校的引领。
2.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未来价值取向
实施中小学校长培训归根结底是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在当前教育公平背景下,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未来价值取向要基于多元视角,不仅针对东部发达地区校长在教学、管理和领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因校制宜,重点关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校长队伍建设需求,致力于教育目的的共同实现。因此,未来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要趋向常态化、公平化,应具有实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1)常态化取向。常态化是指让培训成为中小学校长常规工作的一部分,使得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培训机构和专家的持续指导下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地引领学校发展。当前的校长培训主要是以短期脱产集中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或学校工作比较轻松的月份,每次培训时长一般2-15天不等;两次培训间隔少则一周,多则半年。虽然这种安排能有效缓解中小学校长的工学矛盾,但较长的培训周期,忽短忽长的培训间隔以及脱产培训的方式都会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常态化是使培训学习渗透到校长的日常工作中,而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其成为可能。一方面校长通过网络培训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可以结合所学灵活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将理论和间接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校长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及时咨询培训专家或者与参训学员交流研讨,为推行实验提供持续的支持。另一方面,网络培训还可以缓解西部地区或中部农村地区校长的出行不便,节省出行时间和培训经费,让校长在学习的同时能兼顾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宜。网络培训虽然方便灵活,但是集中培训仍是不可替代的,培训承办机构需要协调好多种培训方式的协同促进。 (2)公平化取向。公平化是指校长培训要公平地囊括中小学校长全员,并更加关注差异和差距。褚宏启教授曾对平等和公平做了界定和辨析,他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平等原则、差异原则、补偿原则的统一,追求平等、尊重差异、补偿差距都是教育公平的体现[5]。这里的公平化除了给所有中小学校长提供平等的培训机会,还要针对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校长的薄弱之处提供适度的补偿措施。不同地区的校长参加培训前的起点不同,如果不加区分就实施同样的培训内容、采用相同的培训方式,那么培训的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对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校长培训,除了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外,首要工作是找出差距补齐短板,然后才能多样多维多元地开展各项培训项目。在补齐短板的过程中,专项培训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培训更能显著地提升中小学校长的薄弱之处。在专项培训中,通过对各种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讲解,中小学校长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长期工作实践的积累,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新知识。随后对于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就应转向集中培训、网络平台学习、实地考察参观、名校互助等多种培训方式交叉进行的模式,但不管以何种方式实施培训都应始终在平等的基础上关注差异,补偿差距。
(3)实效性取向。实效性是指通过校长培训使得校长队伍不管是个人还是整体在培训结束后都获得提升,这种影响不仅立竿见影、成效显著而且深远持久。首先,校长培训的实效性需要培训组织机构自身的专业化以及培训实施过程的标准化。我国目前组织实施培训的单位和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各地实施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评价也是千差万别,这导致反映在培训成果上的差距大有两极分化的趋势。教育欠发达的地区亟需专业的校长培训机构,只有建立在专门、专业的基础上,校长培训取得良好成效才有可能。其次,实现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的保障是培训的常态化。集中培训的效果一般是立竿见影的:由于校长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地参观等短期内能快速丰富校长的知识理论,扩大中小学校长的视野和见识。但往往随着培训结束,校长返回到实践中对错综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和学校管理问题,仍很难完善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而培训的常态化可以有效帮助校长针对这些问题走出困境,寻求新的突破。再次,校长培训应有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提供反馈。对中小学校长的考核评价并不完全是为了检验其是否符合校长的各项要求和指标,而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升校长的发展。
(4)开放性取向。开放性是要充分参考国内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有益探索,借鉴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理论及经验,接收和反思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为校长培训的实效性、公平化、常态化带来新鲜血液,也为校长培训层面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強劲的动力和持久的后劲。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改革与磨练才取得当前的优良成果,其中的进步离不开对国外校长培训的借鉴与思考。如果要使校长培训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必然要继续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国外先进培训经验,根据中国国情适度调整,为我所用。同时,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国内校长培训现状的继承与完善。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区特色,这种差异性自然也体现在校长培训中。实施培训的专业人员除了要传授自己的知识还要兼顾、融合各地区的特色,不能为了追求统一的标准而忽略文化差异,也不能为了简单高效而独揽话语权。此外,中小学校长培训还应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换个角度思考校长培训中的问题,集思广益为校长培训献计献策,共同推动中小学校长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5)创新性取向。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至关重要,同时创新也是学校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关键一环,是中小学校长培训实现常态化与开放性的保证。学校的创新最大程度地取决于校长观念的更新,这也就决定了中小学校长培训要具有创新性取向,能够不断更新校长的观念,为校长成长发展提供力量支持,使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培育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校长观念的创新主要通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两方面来实现。首先,培训内容要及时更新。培训机构与培训专家应随时关注国内外重要时政和最新的教育政策,修改和完善培训内容,从源头上做到校长培训的时效与新颖。其次,培训方式要多样创新。传统的理论讲授式培训由于其弊端已饱受各种诟病,而且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来临,校长培训方式有了多种借鉴和参考,如当下如火如荼开展的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还有学习共同体、影子培训等促进方式都来源于创新又指导产生新的创新,中小学校长就在这种循环式的上升中更新观念,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再次,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可以使教育欠发达地区校长无法参加或充分投入培训的客观原因得到有效缓解,最大程度地缩短不同地区校长培训过程及培训结果的差距,通过实现培训过程的公平进而最终达到结果公平。
参考文献
[1] 陈禹.适需、求实、助行、促变: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培训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4).
[2] 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廖其发.论我国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价值取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 黄全明.论当前校长培训的价值取向问题[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5] 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作者:张淼(1992-),女,江苏徐州人,江南大学教育系在读硕士研究生;郑友训(1959-),男,江苏徐州人,江南大学教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永庆】
关键词 教育公平 校长培训 未来价值取向
基础教育阶段是整个教育阶段的核心,是影响学生成长、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基础教育中最关键的角色则是引领学校成长、创建学校未来的中小学校长。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轻重,正因此,中小学校长队伍的质量必须要及时得到优化和提升,才能使校长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端带领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公平问题是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中日益尖锐的矛盾,教育方面的不公平相应地逐渐突出。教育的不公平同样存在于校长培训的各个层面,这种不公平会给校长培训的开展、实施以及成效带来不利影响,更会加大校长之间个人能力、地区之间教育质量等的差距,这些差距反过来又会再次影响国家教育公平的推行。
一、寻求教育公平背景下的校长培训
我国校长培训已经开展了近30年,不管是培训理念、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评价体系,还是培训效果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大大促进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这种发展与提升目前仅是整体水平上的提升,虽然带动了东部地区校长和学校的发展,但却加剧了中西部校长之间以及中西部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导致了教育的不均衡,这与当前我们提倡的教育公平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转型与提升迫在眉睫。
由于国家地区间和城乡间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异巨大,因此各个地区实施的校长培训在一定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差距。首先,在资金和人力投入方面,一般来说,东部城市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交通便利,所以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经费充足、机会众多,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也远好于西部地区和东部农村地区。其次,在实施培训的机构和师资方面,东部地区主要以周边高等院校作为校长培训的依托,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培训师资,也有众多优秀的中小学校作为实践培训参观的场所,各个中小学之间也可通过相互的交流合作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后续效果,为校长培训实现培训目标做好各种有利准备。反观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可以承办和实施校长培训的机构凤毛麟角,可以寻求帮助的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更是屈指可数,中小学校长在为数不多的合作或变革中常常由于缺乏专业指导而以失败告终……这些都影响到校长培训效果的取得和地区间教育公平的实现。再次,在培训课程的适用性与有效性方面,中小学校长培训一般致力于提升校长整体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传授先进的理论知识、聚焦复杂的实践难题,但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培训者更多地是考虑东部城市地区的现状,对于其他地区的校长来说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尽管国家在“十二五”时期,基于“重全员、补短板、促高端”的校长培训基本格局,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学校长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培训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相继组织了“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2013)”、“校长国培计划——2014年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2个国家级农村校长培训项目[1],但是这还远远达不到教育公平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方面所应有的状态。我们应把握好中小学校长未来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找准培训的着力点和施力点,继续推进教育公平在校长培训方面的步伐,进而带动校长培训的变革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未来价值取向
1.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要价值取向
哲学层面上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是否相一致或相接近[2]。“价值取向”其实质就是主体在对客体的价值做出判断的基础上,对客体某些价值的选取或选择、追求或向往[3]。因此,具体到校长培训的价值取向是指在校长培训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对校长培训的目标、过程、方式、结果等各个方面都起到决定性影响。分析当下校长培训的主要价值取向,可以发现在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发展历程中主要有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工具主义和人本主义等价值取向[4]。在这些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又可以细化为校长实践性培训、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以人为本的校长培训、校长个性化培训等一系列主题培训,这些主题或针对校长领导和管理中出现的难点进行探讨和解决,或着眼于校长个人能力及品行的发展以带动学校的发展。不可否认当前的价值取向对于中小学校长培训来说有其优点和作用,在校长培训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进步,但单一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可避免的弊端,如工具主义导向的培训往往忽视校长个人的生命价值、道德情感,忽视教育管理中的人际交往关系;人本主义导向的培训则过于注重校长和学生本身的情感与要求,不利于校长理性地制定规划。随着世界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推进,单一取向的校长培训并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校长队伍的多样要求,也不利于学校教育的优质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秉持取长补短、兼容并包的态度,转变单一的价值取向,寻求多元的思维碰撞,共同致力于校长队伍的建设和优质学校的引领。
2.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未来价值取向
实施中小学校长培训归根结底是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在当前教育公平背景下,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未来价值取向要基于多元视角,不仅针对东部发达地区校长在教学、管理和领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因校制宜,重点关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校长队伍建设需求,致力于教育目的的共同实现。因此,未来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要趋向常态化、公平化,应具有实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1)常态化取向。常态化是指让培训成为中小学校长常规工作的一部分,使得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培训机构和专家的持续指导下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地引领学校发展。当前的校长培训主要是以短期脱产集中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或学校工作比较轻松的月份,每次培训时长一般2-15天不等;两次培训间隔少则一周,多则半年。虽然这种安排能有效缓解中小学校长的工学矛盾,但较长的培训周期,忽短忽长的培训间隔以及脱产培训的方式都会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常态化是使培训学习渗透到校长的日常工作中,而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其成为可能。一方面校长通过网络培训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可以结合所学灵活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将理论和间接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校长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及时咨询培训专家或者与参训学员交流研讨,为推行实验提供持续的支持。另一方面,网络培训还可以缓解西部地区或中部农村地区校长的出行不便,节省出行时间和培训经费,让校长在学习的同时能兼顾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宜。网络培训虽然方便灵活,但是集中培训仍是不可替代的,培训承办机构需要协调好多种培训方式的协同促进。 (2)公平化取向。公平化是指校长培训要公平地囊括中小学校长全员,并更加关注差异和差距。褚宏启教授曾对平等和公平做了界定和辨析,他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平等原则、差异原则、补偿原则的统一,追求平等、尊重差异、补偿差距都是教育公平的体现[5]。这里的公平化除了给所有中小学校长提供平等的培训机会,还要针对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校长的薄弱之处提供适度的补偿措施。不同地区的校长参加培训前的起点不同,如果不加区分就实施同样的培训内容、采用相同的培训方式,那么培训的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对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校长培训,除了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外,首要工作是找出差距补齐短板,然后才能多样多维多元地开展各项培训项目。在补齐短板的过程中,专项培训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培训更能显著地提升中小学校长的薄弱之处。在专项培训中,通过对各种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讲解,中小学校长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长期工作实践的积累,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新知识。随后对于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就应转向集中培训、网络平台学习、实地考察参观、名校互助等多种培训方式交叉进行的模式,但不管以何种方式实施培训都应始终在平等的基础上关注差异,补偿差距。
(3)实效性取向。实效性是指通过校长培训使得校长队伍不管是个人还是整体在培训结束后都获得提升,这种影响不仅立竿见影、成效显著而且深远持久。首先,校长培训的实效性需要培训组织机构自身的专业化以及培训实施过程的标准化。我国目前组织实施培训的单位和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各地实施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评价也是千差万别,这导致反映在培训成果上的差距大有两极分化的趋势。教育欠发达的地区亟需专业的校长培训机构,只有建立在专门、专业的基础上,校长培训取得良好成效才有可能。其次,实现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的保障是培训的常态化。集中培训的效果一般是立竿见影的:由于校长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地参观等短期内能快速丰富校长的知识理论,扩大中小学校长的视野和见识。但往往随着培训结束,校长返回到实践中对错综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和学校管理问题,仍很难完善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而培训的常态化可以有效帮助校长针对这些问题走出困境,寻求新的突破。再次,校长培训应有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提供反馈。对中小学校长的考核评价并不完全是为了检验其是否符合校长的各项要求和指标,而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升校长的发展。
(4)开放性取向。开放性是要充分参考国内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有益探索,借鉴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理论及经验,接收和反思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为校长培训的实效性、公平化、常态化带来新鲜血液,也为校长培训层面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強劲的动力和持久的后劲。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改革与磨练才取得当前的优良成果,其中的进步离不开对国外校长培训的借鉴与思考。如果要使校长培训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必然要继续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国外先进培训经验,根据中国国情适度调整,为我所用。同时,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国内校长培训现状的继承与完善。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区特色,这种差异性自然也体现在校长培训中。实施培训的专业人员除了要传授自己的知识还要兼顾、融合各地区的特色,不能为了追求统一的标准而忽略文化差异,也不能为了简单高效而独揽话语权。此外,中小学校长培训还应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换个角度思考校长培训中的问题,集思广益为校长培训献计献策,共同推动中小学校长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5)创新性取向。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至关重要,同时创新也是学校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关键一环,是中小学校长培训实现常态化与开放性的保证。学校的创新最大程度地取决于校长观念的更新,这也就决定了中小学校长培训要具有创新性取向,能够不断更新校长的观念,为校长成长发展提供力量支持,使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培育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校长观念的创新主要通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两方面来实现。首先,培训内容要及时更新。培训机构与培训专家应随时关注国内外重要时政和最新的教育政策,修改和完善培训内容,从源头上做到校长培训的时效与新颖。其次,培训方式要多样创新。传统的理论讲授式培训由于其弊端已饱受各种诟病,而且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来临,校长培训方式有了多种借鉴和参考,如当下如火如荼开展的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还有学习共同体、影子培训等促进方式都来源于创新又指导产生新的创新,中小学校长就在这种循环式的上升中更新观念,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再次,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可以使教育欠发达地区校长无法参加或充分投入培训的客观原因得到有效缓解,最大程度地缩短不同地区校长培训过程及培训结果的差距,通过实现培训过程的公平进而最终达到结果公平。
参考文献
[1] 陈禹.适需、求实、助行、促变: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培训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4).
[2] 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廖其发.论我国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价值取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 黄全明.论当前校长培训的价值取向问题[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5] 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作者:张淼(1992-),女,江苏徐州人,江南大学教育系在读硕士研究生;郑友训(1959-),男,江苏徐州人,江南大学教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