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和发展给当代的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在杭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查样本,分析了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 ] 新媒体 思政教育 创新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互联网、手机媒体及数字电视等在我国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海量信息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崛起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在总体网民中,31.8%属于18-24岁的青年,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而这些学生当中,绝大部分是作为“数字化生存”的最先体验者的大学生群体,信息产业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上网人数目前几乎达到高校学生数的100%。由此可见,年轻、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大学生受新媒体的影响无疑是最显著的。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技术,通俗的讲也可以说是网络技术,它具有生动性、广泛性、便捷性等特点,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发布失控、人际关系危机、西方文化霸权化等问题,使得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克服其负面效应,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具有十分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课题组于2010年5月至6月针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全日制专科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共选取了800名学生作样本,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使用情况等三大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最终回收648份,经过核查有效问卷共618份,有效率达到95.4%,其中男生样本为219人,占有效问卷总数的35.4%;女生样本为399人,占有效问卷总数的64.6%。样本的年龄分布在18-24岁之间,其分布情况如下所示:
从样本的年级分布情况来看,大一和大二占大多数,分别为45.15%和43.20%。如下图所示:
调查以当前高职学生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背景,以了解如何针对该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及使用情况。
三、研究内容及结果
1、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的认知及使用现状分析
① 新媒体喜好分析。从调查数据分析,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最喜爱的媒体。当被问到您最喜爱的媒体这一问题的时候,有88%的大学生在最喜爱的一栏中填写了网络,而有76.1%的大学生在第二喜爱的一栏中填写了电视,而排在第三位喜爱的媒体则比较分散,主要是杂志、手机短信和书,分别占到了28.48%,24.43%和23.95%。当被问到您最不喜爱的媒体时,大部分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8%)填写了广播,可见广播已成为最不受大学生欢迎的媒体技术。
② 新媒体使用动机分析。大学阶段在發展心理学中被划定为成人前期,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Havighurst,1953)曾罗列10项成人前期的发展任务,而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动机主要为娱乐与沟通、获得各类信息和咨询及学习这三方面,分别有73.95%,68.28%和50.1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几方面的动机,均超过了半数。当受访者被问到“平时最喜欢关注的网站”时,有70%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明星、游戏、影视、动漫等休闲类网站,43%的学生选择了时事新闻类网站,随后才是语言、专业知识或技术类网站。可见娱乐与沟通是高职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最主要动机。
③ 新媒体依赖性分析。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高职学生对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的依赖性日趋增强。绝大部分的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甚至有14.73%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7小时,由此看来,网络已经占据了高职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当被问到“你对网络等新媒体的依赖程度如何?”这一问题的时候,有近10%的人(9.22%)回答“没有它活不了了”,而超过半数的人(64 .89%)回答“网络已经成为生活的需要”,而仅25%的人回答“可有可无”,0.65%的人回答说“我不需要它”。
④ 新媒体的认知分析。学生对新媒体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还是持肯定的态度。有50%的人认为新媒体对自身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仅9%的人认为是弊大于利,另外41%的人觉得很难判断其利弊性。在研究中,笔者考察了学生对“网络有助于创造一个进步文明的社会”这一观点的认同度,发现有70%的人赞同这一观点,仅9.5%的人不赞同这一观点,另外20.5%的人持中立态度。
由此可见,新媒体技术对当前的高职学生在交往交际、学习方式和性格塑造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首先,高职学生的交往、交流方式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转变成了QQ、E-mail、BBS、博客、手机短信等网络交流。其次,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自主学习的分量加大。再次,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性格塑造影响深远,大学生追求和展示个性的愿望日趋突出。
2、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从机遇上来看,首先,新媒体的生动性增强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感染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其次,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创新的平台。再次,新媒体的便捷性丰富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从挑战上来看,首先,新媒体环境对当前的高职学生提出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心理上的挑战。在多姿多彩而义不设防的网络世界中难免有腐朽没落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其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知识结构及媒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网络信息平台具有良好的应用能力。再次,对思政教育模式产生了挑战,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最后,对思政教育方法产生了挑战。思政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或习惯,为学生创造出元化的思政教育方法,不断丰富其教育的内容。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
1、教育理念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工作者必须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以及教育观念,着力构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的育人氛围,改变过去教育中不合理、不科学的因素,建立富有伦理道德精神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新教育观。
2、教育载体创新,首先,应当在高校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网站,营造出文明、法制的新媒体校园文化载体。其次,要创新大学校园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有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
3、教育手段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手段多种多样,不断创新,如教育物质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活动的日趋普及化、个别化,个性化,越来越丰富多彩和综合化。归根到底,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新手段。
总之,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新技术,努力使网络新媒体成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好平台,要充分关注新媒体的影响,主动研究、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稳定工作服务,不断丰富工作的新手段,开拓育人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 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PP120-125。
[2] 雷璐荣,简述国内新媒体研究的现实呈现,新闻界,2009年10月,PP63-64。
[3] 阚宝奎,借助新媒体技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年第15期,PP95-96。
作者简介:
潘虹(1983-),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教师 (助教)。
楚婕(1978-),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辅导员。
[关键词 ] 新媒体 思政教育 创新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互联网、手机媒体及数字电视等在我国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海量信息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崛起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在总体网民中,31.8%属于18-24岁的青年,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而这些学生当中,绝大部分是作为“数字化生存”的最先体验者的大学生群体,信息产业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上网人数目前几乎达到高校学生数的100%。由此可见,年轻、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大学生受新媒体的影响无疑是最显著的。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技术,通俗的讲也可以说是网络技术,它具有生动性、广泛性、便捷性等特点,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发布失控、人际关系危机、西方文化霸权化等问题,使得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克服其负面效应,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具有十分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课题组于2010年5月至6月针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全日制专科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共选取了800名学生作样本,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使用情况等三大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最终回收648份,经过核查有效问卷共618份,有效率达到95.4%,其中男生样本为219人,占有效问卷总数的35.4%;女生样本为399人,占有效问卷总数的64.6%。样本的年龄分布在18-24岁之间,其分布情况如下所示:
从样本的年级分布情况来看,大一和大二占大多数,分别为45.15%和43.20%。如下图所示:
调查以当前高职学生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背景,以了解如何针对该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及使用情况。
三、研究内容及结果
1、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的认知及使用现状分析
① 新媒体喜好分析。从调查数据分析,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最喜爱的媒体。当被问到您最喜爱的媒体这一问题的时候,有88%的大学生在最喜爱的一栏中填写了网络,而有76.1%的大学生在第二喜爱的一栏中填写了电视,而排在第三位喜爱的媒体则比较分散,主要是杂志、手机短信和书,分别占到了28.48%,24.43%和23.95%。当被问到您最不喜爱的媒体时,大部分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8%)填写了广播,可见广播已成为最不受大学生欢迎的媒体技术。
② 新媒体使用动机分析。大学阶段在發展心理学中被划定为成人前期,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Havighurst,1953)曾罗列10项成人前期的发展任务,而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动机主要为娱乐与沟通、获得各类信息和咨询及学习这三方面,分别有73.95%,68.28%和50.1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几方面的动机,均超过了半数。当受访者被问到“平时最喜欢关注的网站”时,有70%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明星、游戏、影视、动漫等休闲类网站,43%的学生选择了时事新闻类网站,随后才是语言、专业知识或技术类网站。可见娱乐与沟通是高职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最主要动机。
③ 新媒体依赖性分析。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高职学生对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的依赖性日趋增强。绝大部分的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甚至有14.73%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7小时,由此看来,网络已经占据了高职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当被问到“你对网络等新媒体的依赖程度如何?”这一问题的时候,有近10%的人(9.22%)回答“没有它活不了了”,而超过半数的人(64 .89%)回答“网络已经成为生活的需要”,而仅25%的人回答“可有可无”,0.65%的人回答说“我不需要它”。
④ 新媒体的认知分析。学生对新媒体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还是持肯定的态度。有50%的人认为新媒体对自身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仅9%的人认为是弊大于利,另外41%的人觉得很难判断其利弊性。在研究中,笔者考察了学生对“网络有助于创造一个进步文明的社会”这一观点的认同度,发现有70%的人赞同这一观点,仅9.5%的人不赞同这一观点,另外20.5%的人持中立态度。
由此可见,新媒体技术对当前的高职学生在交往交际、学习方式和性格塑造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首先,高职学生的交往、交流方式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转变成了QQ、E-mail、BBS、博客、手机短信等网络交流。其次,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自主学习的分量加大。再次,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性格塑造影响深远,大学生追求和展示个性的愿望日趋突出。
2、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从机遇上来看,首先,新媒体的生动性增强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感染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其次,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创新的平台。再次,新媒体的便捷性丰富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从挑战上来看,首先,新媒体环境对当前的高职学生提出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心理上的挑战。在多姿多彩而义不设防的网络世界中难免有腐朽没落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其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知识结构及媒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网络信息平台具有良好的应用能力。再次,对思政教育模式产生了挑战,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最后,对思政教育方法产生了挑战。思政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或习惯,为学生创造出元化的思政教育方法,不断丰富其教育的内容。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
1、教育理念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工作者必须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以及教育观念,着力构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的育人氛围,改变过去教育中不合理、不科学的因素,建立富有伦理道德精神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新教育观。
2、教育载体创新,首先,应当在高校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网站,营造出文明、法制的新媒体校园文化载体。其次,要创新大学校园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有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
3、教育手段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手段多种多样,不断创新,如教育物质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活动的日趋普及化、个别化,个性化,越来越丰富多彩和综合化。归根到底,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新手段。
总之,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新技术,努力使网络新媒体成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好平台,要充分关注新媒体的影响,主动研究、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稳定工作服务,不断丰富工作的新手段,开拓育人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 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PP120-125。
[2] 雷璐荣,简述国内新媒体研究的现实呈现,新闻界,2009年10月,PP63-64。
[3] 阚宝奎,借助新媒体技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年第15期,PP95-96。
作者简介:
潘虹(1983-),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教师 (助教)。
楚婕(1978-),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