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出版社做图书编辑工作,有一个职业优势就是能结识交往名人,“名人”是编辑的“衣食父母”,组到了“名人”的书稿,书稿质量和市场销路得到了保证,编辑发愁的生计问题就解决了,就有好米下锅了。
1985年至2002年,我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世纪90年代初幸得副总编辑曹伯言先生引荐和安排,我认识了美籍华人文史大家唐德刚先生。在与唐先生十几年的交往中,我由做唐先生《胡适口述自传》(未删节大陆版)、《胡适杂忆》(修订本)责任编辑,到策划出版唐德刚作品珍藏本系列,再到受托保管唐先生出版的稿酬(仅限授权于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唐先生作品),唐先生对我和曹伯言先生信任有加,每次来沪,我和曹伯言先生陪伴他左右,迎来送往,交谈甚欢。
2005年我在美国波士顿曾与居住在新泽西州的唐先生通电话,当时唐先生已中风卧床,无法下地行走,说话也没有了以往十足的中气,我对唐先生的健康担心起来。2009年10月26日,唐先生病逝于美国旧金山女儿家中,享年89岁,华人世界一片哀悼之声。当时,我根本没有想到,那一次的通话竟成为与唐先生的最后话别。
十多年过去了,作为与唐先生年龄相差四十多载的“年轻朋友”,我与唐先生的缘分可谓不浅,一直都想写点文字,表达我对唐先生的怀念。
說的和写的一样好
唐先生1948年官派留学美国,从50年代开始口述史写作,开华人口述历史之先河,195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1972年离开哥大,受聘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并担任亚洲学系主任。1991年退休,退休后曾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做研究,来大陆讲学开会,在美国广泛参与社会及学术活动。
唐先生史学成就甚高,影响迄今,不仅得到同辈同行周策纵、李敖、余英时等人高度评价,而且还成为后学研究对象。在文坛上,唐先生的散文写得很有个人风格,有“唐派散文”之美誉,文史掌故,名人轶事,信手拈来,顺理成章,十分耐看。唐先生写胡适、李宗仁等民国名人,常放在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的大背景下加以述事,畅抒情怀,纵谈史实,发议论,明事理,文字如行云流水,读时真实感扑面而来,很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誉。《胡适杂忆》《胡适口述自传》《晚清七十年》《史学与文学》等唐氏品牌作品在华人世界畅销不衰,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唐先生不仅会写书,还特别会聊天,说的和写的一样好。唐先生曾自我调侃,自己既在民国上过中国“中央大学”,又在美国留学哥大;既当过安徽的中学教员,又在美国高校任职教授;既有国民党高干做岳父(指吴开先,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上海人),又有共产党高干做亲戚。在我看来,他的一生“既谋食,又谋道”,有一肚子的故事和满脑袋的学问。据我观察,唐先生既善于在书中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又很会在书外讲他经历过的逸闻趣事,在饭桌上,在演讲中,在平时交流中,谈天说地,有滋有味,有欢有笑。读唐先生的书是不见面的聊天,与他当面聊天更是一件幸事乐事。
我有幸多次听闻唐先生谈天,现在仍记忆犹新。如谈他1946年,在上海马路上与堂兄一起挑着家里留下来的古董沿街叫卖,晚上睡在当警察的亲戚家。谈他约胡适先生到哥大图书馆“口述自传”时,中午到处找地方吃饭,认识胡适的人太多,每次在饭馆吃饭,胡适都要多次起身站立,与熟人打招呼,“哈罗”之声不绝,弄得吃饭不太舒服,无法放松心情,后来不得不常换馆子。谈“大总统”李宗仁主动找他口述历史录音,他调侃李宗仁是中国的“末代总统”。谈蒋介石在台湾接见他,他在做自我介绍时自称是“天子的门生”,蒋介石问:“何以如此”,他答:“我毕业于中央大学,先生您曾兼任中央大学校长,我当然就是您的门生了!”蒋听完大悦。谈他写完连载的《战争与爱情》长篇小说后,女儿回家说他写的是“色情小说”,因为里面有很多侵华日军慰安妇故事细节描写,这本书可说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触及慰安妇题材,比史学界讨论慰安妇问题还早。谈与作家夏志清打笔墨官司的逸事,夏曾激将他说:“您写文章从来不敢骂大陆的毛先生!”他说:“我的确不敢骂毛,因为在大陆我还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娘。”谈1973年第一次从美国回国省亲,从广州进关时随身带的二十多块电子表(回乡做礼品送人),不让带进,被扣在海关,海关的人对他说:“您回美国时,还可带回去。”他甚至谈到,在家里他太太从窗口看到邻居的美国夫妇在房间拥抱接吻,说你看人家多亲热多恩爱,而唐先生居然说:“别看他们现在多亲热,隔不了多久,可能会马上离婚!”果然,没多久,唐先生的话应验了,这对夫妇果真离婚搬家了。
唐先生在谈天中还比较过“西安事变”和“朝鲜战争”,认为“西安事变”救了共产党,而“朝鲜战争”救了国民党。唐先生曾说胡适是位最欢喜“摆龙门阵”的老人,作为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唐先生也传承了这一风格,特别欢喜“摆龙门阵”。在与唐先生的聊天中,我们脑洞大开,见识大增,兴致特浓。听他谈天,就像是在开故事会,真是我人生难得的际遇,他脱口而出的警句妙语,常常给我启迪。
唐先生在聊天中,几次提到作家林语堂很有兴趣研究机械原理,居然用了二十多年业余时间研制“中文打字机”,终于在1946年发明成功,并申请美国专利,第二年产出成品投入市场获利。受这个成功个案启发,唐先生自称也进行了机械原理研究,用十多年时间研制“太空毽”。他设想,用机械力推动毽子上升到空中,落下时人用力一推,毽子再升上空中,不仅往上推,还可横向平推,就像我们一群人踢鸡毛毽子一样,在你推我接的运动过程中,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这个“太空毽”可以代替过去常用的“鸡毛毽子”。在聊天中,我们开始还以为唐先生仅仅是说说而已,后来有一次他来上海,还真的把他在美国申请到的太空毽专利证书和制作图纸带来了,展示在我们面前,对我们说,这是一次发财、发大财的机会,一旦产出成品投入市场,我们就是有钱人了。我们先是一惊,唐先生居然还真的弄出了一个发明专利,心里佩服不已。但要将这个专利产出成品,谈何容易?我和曹伯言老师拜托我们单位的小奚与乡镇企业联系。小奚很努力很用心,几年中联系了很多家企业,做模型做样品,最后还是没有做出来。后来,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唐先生,唐先生说:“看来,我们还真的没有发大财的命。”说完,我们相视而笑。. 用“小财”请客资助
虽然发不了大财,但唐先生著作等身,有稿酬这个小财。即使这个小财,唐先生有时也不在意。
1980年初,唐先生在美国某图书馆偶遇在美做访问学者的山东大学葛懋春教授,唐先生与他以前不识,一攀谈得知他研究胡适,就把手中的《胡适口述自传》(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交由唐先生校对)的校样送给葛教授。在写信得到唐先生许可后,葛懋春回国后不久就将校样书稿列入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研究资料丛书计划,1981年2月以《胡适哲学思想资料》(下)之名,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内部出版发行,比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还早了两个月。当然,在出版编辑过程中,作为特约编辑的葛懋春作了很多删节处理。尽管如此,这本书在国内学术界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国内胡适问题的研究,国内读者第一次接触到了唐先生的简体字版作品。1993年,经唐先生正式授权,我接手做责任编辑,才把过去删节的内容一一恢复和补全,出了大陆首个未删节全本,曹伯言先生还请著名学者顾廷龙先生题写书名。1994年12月初,唐先生到上海见到样书后给予了好评。
因这本书,我与唐先生结下了书缘。这本书后,经我策划组织,华东师大出版社陆续推出了唐德刚珍藏本作品系列,这是大陆出版界最早获得唐先生正式授权出版的唐氏作品系列。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上海与唐先生多次见面,我曾提到,国内图书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未经唐先生授权的盗版书,严重地侵犯了唐先生的知识产权,对此唐先生很大度,曾苦笑对我说:“人家盗版你的书,是看得起你这本书。”想想也是,出版从业者大都知道,盗版书是对正版书的一个另类好评,也是对正版书作者的一种侧面宣传和广告,这是出版行业的潜规则。但是,盗版书毕竟造成了正版书作者经济权益受损,对此唐先生不计较、不追究,相反还很大方地拿出稿酬这个小财,向出版社购买样书签名送亲朋好友,在上海较高档的餐厅专门宴请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
唐先生还用自己的稿酬,资助安徽大学校庆胡适全集研究项目,逢年过节还接济散居在大陆各地经济困难的亲戚,一般都是由唐先生下达指令,我和曹伯言先生共同实施,并对账存条。2007年,考虑到唐先生因健康和年纪大无法再回国探亲访友和讲学,我与曹伯言先生商量后,将剩余存在银行的稿酬悉数取出,连同支出记录复印件,一起托友带到美国,当面交给了唐师母吴绍飞女士,得到了书面收据,唐先生这个小财托管之事才告结束。
未完成《张学良口述自传》之谜
唐先生著作很多,限于国内图书管理出版规定约束,有些书即使他授权,我们也无法在大陆出版简体字版,唐先生听完我们的解释都表示理解。
有一次,在聊天中,我们对唐先生手中的《张学良口述自传》书稿特别感兴趣,希望能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提到这个书稿事,唐先生讲起了1991年初张学良来美国纽约探亲访友的故事。他说:“1988年蒋经国先生去世后不久,台湾当局放松了管制,后来干脆就释放了张学良。张学良重获自由后托人找到我,要我帮他做口述自传,我觉得像张学良这样的人是民国史上极重要的历史创造者,于是就答应了。我在台北与张学良前前后后录音对谈了十多次。1991年农历春节,张学良到纽约看望他的老情人,很多活动也把我叫上,我、张学良、蒋士云三个人在一起的照片,不知哪个报纸登出来了,趙四小姐见后大怒,大骂我,怪罪我,以为我策划组织了张学良与老情人的见面和同居,从此就不再让我与张学良见面。所以,《张学良口述自传》书稿到现在也还没有完成。”
听到有张学良与老情人见面之事,我们在座的一下子兴奋起来,就请唐先生再讲讲这个故事的细节。唐先生是讲故事的高手,面对在座者的热切期待,就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他说:“1991年农历春节,张学良和赵四小姐飞赴美国旧金山探亲,因为张学良的子女都居住在美国,当时张学良已经90多岁了,身体很健康,在旧金山和洛杉矶住了几天后就提出要到纽约去看老朋友。当时,赵四小姐还以为他是到纽约去看望宋美龄这个老朋友,就同意了。赵四小姐就留在旧金山,在家休息。张学良在孙子、孙媳的陪伴下飞到了纽约。到了纽约,你们猜,他住到哪里?张学良住进了纽约曼哈顿花园街贝夫人的家,这位贝夫人名叫蒋士云,是民国政府中央银行行长贝祖贻的夫人。这时,贝夫人一个人独居在家,丈夫贝祖贻在1982年去世了。贝夫人早在二三十年代就与张学良相识后又相爱,虽然最终没能结成婚,但在张学良的心目中,那是他一生最爱。张学良的到来,俩人旧情复燃,贝夫人细微体贴地服侍张学良,活动项目安排很多,每次大的活动,张学良都拉上我,少不了我的参加。当地的华文报纸对这些活动,尤其是贝夫人安排的庆祝张学良九十大寿的活动,做了详尽报道。赵四小姐在旧金山家里看到媒体报道,张学良与贝夫人在祝寿仪式上一直紧紧挨在一起,出双入对,情意绵绵你侬我侬,醋意大发,立即打电话催促张学良尽快回家,未果,自己又亲自飞到纽约才将张学良接回家,飞回台北。张学良在纽约住了三个多月,日子过得很快活逍遥,给我的感觉是风流少帅,的确名不虚传。我还记得,在纽约的饭桌上,张学良还给大家念了一首流传很广的打油诗: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虽不是英雄汉,却也好色似英雄。张学良一生女朋友众多,贝夫人可说是他一生中的最爱。对张学良纽约之行,极为感冒和愤怒的是赵四小姐,她在报纸上见到我与张学良、贝夫人三人在一起的合影,就迁罪于我。后来据人传话给我,赵四小姐对我深恶痛绝,从此不再让张学良与我见面,对张学良也严管起来,张学良可说又一次失去了‘自由’。”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对九十多岁的张学良人老心不老、风流本性难移有了深刻印象,也了解了唐先生《张学良口述自传》未能完成的缘由。唐先生一直觉得这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后来市面上有一本《张学良口述历史》出版,此书算是唐先生授权给别人、将唐先生已有的录音稿与唐先生对张学良研究的文字合在一起而成,当然该书署名还是“唐德刚撰写”。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 杨之立
1985年至2002年,我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世纪90年代初幸得副总编辑曹伯言先生引荐和安排,我认识了美籍华人文史大家唐德刚先生。在与唐先生十几年的交往中,我由做唐先生《胡适口述自传》(未删节大陆版)、《胡适杂忆》(修订本)责任编辑,到策划出版唐德刚作品珍藏本系列,再到受托保管唐先生出版的稿酬(仅限授权于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唐先生作品),唐先生对我和曹伯言先生信任有加,每次来沪,我和曹伯言先生陪伴他左右,迎来送往,交谈甚欢。
2005年我在美国波士顿曾与居住在新泽西州的唐先生通电话,当时唐先生已中风卧床,无法下地行走,说话也没有了以往十足的中气,我对唐先生的健康担心起来。2009年10月26日,唐先生病逝于美国旧金山女儿家中,享年89岁,华人世界一片哀悼之声。当时,我根本没有想到,那一次的通话竟成为与唐先生的最后话别。
十多年过去了,作为与唐先生年龄相差四十多载的“年轻朋友”,我与唐先生的缘分可谓不浅,一直都想写点文字,表达我对唐先生的怀念。
說的和写的一样好
唐先生1948年官派留学美国,从50年代开始口述史写作,开华人口述历史之先河,195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1972年离开哥大,受聘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并担任亚洲学系主任。1991年退休,退休后曾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做研究,来大陆讲学开会,在美国广泛参与社会及学术活动。
唐先生史学成就甚高,影响迄今,不仅得到同辈同行周策纵、李敖、余英时等人高度评价,而且还成为后学研究对象。在文坛上,唐先生的散文写得很有个人风格,有“唐派散文”之美誉,文史掌故,名人轶事,信手拈来,顺理成章,十分耐看。唐先生写胡适、李宗仁等民国名人,常放在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的大背景下加以述事,畅抒情怀,纵谈史实,发议论,明事理,文字如行云流水,读时真实感扑面而来,很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誉。《胡适杂忆》《胡适口述自传》《晚清七十年》《史学与文学》等唐氏品牌作品在华人世界畅销不衰,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唐先生不仅会写书,还特别会聊天,说的和写的一样好。唐先生曾自我调侃,自己既在民国上过中国“中央大学”,又在美国留学哥大;既当过安徽的中学教员,又在美国高校任职教授;既有国民党高干做岳父(指吴开先,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上海人),又有共产党高干做亲戚。在我看来,他的一生“既谋食,又谋道”,有一肚子的故事和满脑袋的学问。据我观察,唐先生既善于在书中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又很会在书外讲他经历过的逸闻趣事,在饭桌上,在演讲中,在平时交流中,谈天说地,有滋有味,有欢有笑。读唐先生的书是不见面的聊天,与他当面聊天更是一件幸事乐事。
我有幸多次听闻唐先生谈天,现在仍记忆犹新。如谈他1946年,在上海马路上与堂兄一起挑着家里留下来的古董沿街叫卖,晚上睡在当警察的亲戚家。谈他约胡适先生到哥大图书馆“口述自传”时,中午到处找地方吃饭,认识胡适的人太多,每次在饭馆吃饭,胡适都要多次起身站立,与熟人打招呼,“哈罗”之声不绝,弄得吃饭不太舒服,无法放松心情,后来不得不常换馆子。谈“大总统”李宗仁主动找他口述历史录音,他调侃李宗仁是中国的“末代总统”。谈蒋介石在台湾接见他,他在做自我介绍时自称是“天子的门生”,蒋介石问:“何以如此”,他答:“我毕业于中央大学,先生您曾兼任中央大学校长,我当然就是您的门生了!”蒋听完大悦。谈他写完连载的《战争与爱情》长篇小说后,女儿回家说他写的是“色情小说”,因为里面有很多侵华日军慰安妇故事细节描写,这本书可说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触及慰安妇题材,比史学界讨论慰安妇问题还早。谈与作家夏志清打笔墨官司的逸事,夏曾激将他说:“您写文章从来不敢骂大陆的毛先生!”他说:“我的确不敢骂毛,因为在大陆我还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娘。”谈1973年第一次从美国回国省亲,从广州进关时随身带的二十多块电子表(回乡做礼品送人),不让带进,被扣在海关,海关的人对他说:“您回美国时,还可带回去。”他甚至谈到,在家里他太太从窗口看到邻居的美国夫妇在房间拥抱接吻,说你看人家多亲热多恩爱,而唐先生居然说:“别看他们现在多亲热,隔不了多久,可能会马上离婚!”果然,没多久,唐先生的话应验了,这对夫妇果真离婚搬家了。
唐先生在谈天中还比较过“西安事变”和“朝鲜战争”,认为“西安事变”救了共产党,而“朝鲜战争”救了国民党。唐先生曾说胡适是位最欢喜“摆龙门阵”的老人,作为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唐先生也传承了这一风格,特别欢喜“摆龙门阵”。在与唐先生的聊天中,我们脑洞大开,见识大增,兴致特浓。听他谈天,就像是在开故事会,真是我人生难得的际遇,他脱口而出的警句妙语,常常给我启迪。
唐先生在聊天中,几次提到作家林语堂很有兴趣研究机械原理,居然用了二十多年业余时间研制“中文打字机”,终于在1946年发明成功,并申请美国专利,第二年产出成品投入市场获利。受这个成功个案启发,唐先生自称也进行了机械原理研究,用十多年时间研制“太空毽”。他设想,用机械力推动毽子上升到空中,落下时人用力一推,毽子再升上空中,不仅往上推,还可横向平推,就像我们一群人踢鸡毛毽子一样,在你推我接的运动过程中,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这个“太空毽”可以代替过去常用的“鸡毛毽子”。在聊天中,我们开始还以为唐先生仅仅是说说而已,后来有一次他来上海,还真的把他在美国申请到的太空毽专利证书和制作图纸带来了,展示在我们面前,对我们说,这是一次发财、发大财的机会,一旦产出成品投入市场,我们就是有钱人了。我们先是一惊,唐先生居然还真的弄出了一个发明专利,心里佩服不已。但要将这个专利产出成品,谈何容易?我和曹伯言老师拜托我们单位的小奚与乡镇企业联系。小奚很努力很用心,几年中联系了很多家企业,做模型做样品,最后还是没有做出来。后来,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唐先生,唐先生说:“看来,我们还真的没有发大财的命。”说完,我们相视而笑。. 用“小财”请客资助
虽然发不了大财,但唐先生著作等身,有稿酬这个小财。即使这个小财,唐先生有时也不在意。
1980年初,唐先生在美国某图书馆偶遇在美做访问学者的山东大学葛懋春教授,唐先生与他以前不识,一攀谈得知他研究胡适,就把手中的《胡适口述自传》(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交由唐先生校对)的校样送给葛教授。在写信得到唐先生许可后,葛懋春回国后不久就将校样书稿列入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研究资料丛书计划,1981年2月以《胡适哲学思想资料》(下)之名,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内部出版发行,比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还早了两个月。当然,在出版编辑过程中,作为特约编辑的葛懋春作了很多删节处理。尽管如此,这本书在国内学术界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国内胡适问题的研究,国内读者第一次接触到了唐先生的简体字版作品。1993年,经唐先生正式授权,我接手做责任编辑,才把过去删节的内容一一恢复和补全,出了大陆首个未删节全本,曹伯言先生还请著名学者顾廷龙先生题写书名。1994年12月初,唐先生到上海见到样书后给予了好评。
因这本书,我与唐先生结下了书缘。这本书后,经我策划组织,华东师大出版社陆续推出了唐德刚珍藏本作品系列,这是大陆出版界最早获得唐先生正式授权出版的唐氏作品系列。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上海与唐先生多次见面,我曾提到,国内图书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未经唐先生授权的盗版书,严重地侵犯了唐先生的知识产权,对此唐先生很大度,曾苦笑对我说:“人家盗版你的书,是看得起你这本书。”想想也是,出版从业者大都知道,盗版书是对正版书的一个另类好评,也是对正版书作者的一种侧面宣传和广告,这是出版行业的潜规则。但是,盗版书毕竟造成了正版书作者经济权益受损,对此唐先生不计较、不追究,相反还很大方地拿出稿酬这个小财,向出版社购买样书签名送亲朋好友,在上海较高档的餐厅专门宴请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
唐先生还用自己的稿酬,资助安徽大学校庆胡适全集研究项目,逢年过节还接济散居在大陆各地经济困难的亲戚,一般都是由唐先生下达指令,我和曹伯言先生共同实施,并对账存条。2007年,考虑到唐先生因健康和年纪大无法再回国探亲访友和讲学,我与曹伯言先生商量后,将剩余存在银行的稿酬悉数取出,连同支出记录复印件,一起托友带到美国,当面交给了唐师母吴绍飞女士,得到了书面收据,唐先生这个小财托管之事才告结束。
未完成《张学良口述自传》之谜
唐先生著作很多,限于国内图书管理出版规定约束,有些书即使他授权,我们也无法在大陆出版简体字版,唐先生听完我们的解释都表示理解。
有一次,在聊天中,我们对唐先生手中的《张学良口述自传》书稿特别感兴趣,希望能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提到这个书稿事,唐先生讲起了1991年初张学良来美国纽约探亲访友的故事。他说:“1988年蒋经国先生去世后不久,台湾当局放松了管制,后来干脆就释放了张学良。张学良重获自由后托人找到我,要我帮他做口述自传,我觉得像张学良这样的人是民国史上极重要的历史创造者,于是就答应了。我在台北与张学良前前后后录音对谈了十多次。1991年农历春节,张学良到纽约看望他的老情人,很多活动也把我叫上,我、张学良、蒋士云三个人在一起的照片,不知哪个报纸登出来了,趙四小姐见后大怒,大骂我,怪罪我,以为我策划组织了张学良与老情人的见面和同居,从此就不再让我与张学良见面。所以,《张学良口述自传》书稿到现在也还没有完成。”
听到有张学良与老情人见面之事,我们在座的一下子兴奋起来,就请唐先生再讲讲这个故事的细节。唐先生是讲故事的高手,面对在座者的热切期待,就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他说:“1991年农历春节,张学良和赵四小姐飞赴美国旧金山探亲,因为张学良的子女都居住在美国,当时张学良已经90多岁了,身体很健康,在旧金山和洛杉矶住了几天后就提出要到纽约去看老朋友。当时,赵四小姐还以为他是到纽约去看望宋美龄这个老朋友,就同意了。赵四小姐就留在旧金山,在家休息。张学良在孙子、孙媳的陪伴下飞到了纽约。到了纽约,你们猜,他住到哪里?张学良住进了纽约曼哈顿花园街贝夫人的家,这位贝夫人名叫蒋士云,是民国政府中央银行行长贝祖贻的夫人。这时,贝夫人一个人独居在家,丈夫贝祖贻在1982年去世了。贝夫人早在二三十年代就与张学良相识后又相爱,虽然最终没能结成婚,但在张学良的心目中,那是他一生最爱。张学良的到来,俩人旧情复燃,贝夫人细微体贴地服侍张学良,活动项目安排很多,每次大的活动,张学良都拉上我,少不了我的参加。当地的华文报纸对这些活动,尤其是贝夫人安排的庆祝张学良九十大寿的活动,做了详尽报道。赵四小姐在旧金山家里看到媒体报道,张学良与贝夫人在祝寿仪式上一直紧紧挨在一起,出双入对,情意绵绵你侬我侬,醋意大发,立即打电话催促张学良尽快回家,未果,自己又亲自飞到纽约才将张学良接回家,飞回台北。张学良在纽约住了三个多月,日子过得很快活逍遥,给我的感觉是风流少帅,的确名不虚传。我还记得,在纽约的饭桌上,张学良还给大家念了一首流传很广的打油诗: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虽不是英雄汉,却也好色似英雄。张学良一生女朋友众多,贝夫人可说是他一生中的最爱。对张学良纽约之行,极为感冒和愤怒的是赵四小姐,她在报纸上见到我与张学良、贝夫人三人在一起的合影,就迁罪于我。后来据人传话给我,赵四小姐对我深恶痛绝,从此不再让张学良与我见面,对张学良也严管起来,张学良可说又一次失去了‘自由’。”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对九十多岁的张学良人老心不老、风流本性难移有了深刻印象,也了解了唐先生《张学良口述自传》未能完成的缘由。唐先生一直觉得这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后来市面上有一本《张学良口述历史》出版,此书算是唐先生授权给别人、将唐先生已有的录音稿与唐先生对张学良研究的文字合在一起而成,当然该书署名还是“唐德刚撰写”。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 杨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