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高速公路日常养护管理效能低、事务性工作繁杂的现状,通过针对性研发日常养护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日常养护信息化管理探索,强化全过程、全要素、主动式的闭环管理,提升了高速公路日常养护管理精细化、标准化及智能化水平。
关键词:高速公路;日常养护;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U418.4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骨架。浙江省自1991年建成沪杭甬高速钱江二桥至今,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19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 643公里,全省“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高速公路主骨架已经形成,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里程规模的不断扩大,路网的不断加密,高速公路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助推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建养理念不一致,养护投入不均衡,养护标准不统一,养护精细化不深入、信息化管理较滞后等问题。
2 传统高速公路日常养护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
公路养护即对公路的保养与维护。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工作内容则主要包括道路巡查、结构物检查、日常保洁、绿化养护以及必要时针对路面、桥隧、边坡等结构物所实施的零星维修工程。由于日常养护工作内容繁杂,事情琐碎,高速公路管养单位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事前无计划、事中无监管、事后无台账等粗放型管理问题,日常养护施工安全、质量及进度很难得到有效统筹,管理效能较低,管理盲区时常发生。
在以“5G”技术引领下的“云、物、移”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得到突破和发展的背景下,结合“精细管理、精准服务”运营理念,集成人员、业务、技术、装备、数据等多要素,通过对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全过程、全要素的科学化、智能化、主动式的闭环管理,可以有效对上述管理瓶颈进行破题。
3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智慧化管理模式探索实践
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江沪杭甬”)从1998年正式运营浙江省首条高速公路—89.4 km的沪杭高速公路,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截止2020年12月底,高速公路管养里程已达1 351公里,管养范围涉及浙江省、安徽省10个地市18个路段,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制度健全、管理完善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系。
为有效提升日常养护管理效能,强化涉及安全、质量、进度等日常养护全过程管理,2018年年底,浙江沪杭甬在G92杭甬高速公路宁波段进行了日常养护信息化管理新模式的初步探索。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摸索及应用,基于车载养护巡查系统数据采集终端,通过运用GPS、车载视频传输、车载传感器、微信小程序、班组单兵终端等技术,涵盖道路巡检查、日常保洁、绿化养护、路基保养、路面保养、桥隧涵保养、以及零星修补等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内容,以工作指令单(业主单位)及工作申请单(养护单位)的形式作为管理流转媒介,最终通过“阿里云平台”归纳整合输出相关数据的沪杭甬高速公路日常养护信息化管理模式已初见雏形,极大提升了高速公路日常养护精细化及信息化管理水平。
4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信息管理系统
4.1 基础信息数据库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基础信息管理主要涉及所辖路段内路基、路面、桥梁、隧道、边坡等结构物基本信息及历年养护维修数据,以各路段为基本单位,实现一路一檔、一桥一档、一隧一档及一坡一档清单化管理。
4.2 智能车载巡查终端
日常养护施工单位在接到业主单位巡查指令单后,利用智能车载巡查终端对高速公路开展路况巡检查,对巡查中发现的病害问题及时通过车载摄像头进行抓拍取证,系统通过GPS导航对问题病害进行桩号定位,并实时上报至阿里云管理中台,为后续病害问题处置留下第一手影像资料。
现阶段采用工作指令单驱动日常养护作业,包括通过云平台对巡查人员的任务派遣和移动端日常养护巡查病害上报,实现从巡查任务网上编制下发到任务执行发现病害上报,再到审核工作指令单下发、养护维修、工程量清单核准结束的常规处理流程,最终达到从道路病害发现到病害养护完成的闭环信息化管理,路况巡查、处治、反馈真正实现了管理信息化。
4.3 施工数据采集终端
日常养护管理移动采集终端是养护管理人员及项目部日常巡查人员外出巡查时采集路况数据所使用的移动终端APP(包含单兵手持终端及微信小程序两种形式),可以将巡查过程中发现的各类事件通过云平台进行实时上报,并按照轻重缓急选择是否进行派单处理,系统内各种流程流转确保工作留痕、有据可查,减少了以往繁琐的沟通过程以及后期的推诿扯皮的发生,提升管理工效的同时实现真正的无纸化办公。
另外,通过移动端录入现场发现的路面病害桩号及车道位置,阿里云平台会根据前期已录入的各类路面专项台账数据库与之进行比对,快速判别当前病害是否处于质量缺陷期、当期的处治时间及实施方案等具体信息,有效减少了传统管理模式下人工翻阅维修养护台账的时间,提升管理效能。
4.4 工程管理中台
日常养护工作内容繁杂,作业台账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一直是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中难点问题。通过对道路、桥梁、隧道及边坡等病害信息进行处置,巡查人员发现病害上报系统后逐层审核并将审核处置意见下达日常养护项目部进行相应的养护维修工作,并及时记录每日养护的具体情况,如修复的是哪天巡查的病害,修复路段的方向、起止桩号,病害维修前、维修中及维修后的影像、使用机械台班及材料情况等,做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联动性。
4.5 移动管理工具
通过GIS、GPS定位等技术,采用“5G”实时传输数据,可以准确掌握各日常养护施工班组实时位置及作业内容,可以有效强化班组人员出工管控,真正将传统的“人管人”、“行政性”管理方式向信息化、制度化管理模式转变。通过日常养护信息系统辅以GPS实时定位功能,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查询施工班组位置信息,知悉施工作业内容,通过现场上传的现场照片了解施工作业质量。通过数据不断积累,管理人员可随时了解各施工班组近期施工整体进度,完成工作量及工作点位。
5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信息化管理模式发展方向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的信息化管理,其实是穿插于事前计划、事中实施、事后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如何做到养护信息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同时利用它来指导养护人员采取正确的技术措施,提高养护工作质量,以延长公路的使用年限,才是信息化管理的研究方向。未来养护信息系统升级完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应将公路养护的各类实时状况、维修事故、灾害等情况运用4G/5G网络传输模式,以图、文、表的形式清晰直观展现,并结合历史数据及养护方案库进行比对,为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及决策依据,真正实现养护管理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
系统的功能内容一定要满足多元化、开放式需求,充分发挥系统平台的集聚功能,在满足当前日常养护管理精细化要求的同时,逐步增加涵盖路况检测、桥隧边结构物监测、各类病害预警等多方面内容,真正将路面、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物预防性养护工作前置。
要满足传统养护工作个性化服务的同时,适时增加涵盖机电养护、道路施救、应急抢险、营运管理等多维度、多场景管理模式优化,通过养护系统平台,实现对高速公路实时路况的统一管理,确保信息在各部门之间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林杰,金明.智能化高速公路巡检养护管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计[J].公路,2020,65(04):339-344.
[2]韩大明.高速公路信息化养护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建设[J].中国市政工程,2009(02):1-3+76.
[3]马任.信息化技术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9(32):37.
关键词:高速公路;日常养护;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U418.4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骨架。浙江省自1991年建成沪杭甬高速钱江二桥至今,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19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 643公里,全省“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高速公路主骨架已经形成,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里程规模的不断扩大,路网的不断加密,高速公路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助推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建养理念不一致,养护投入不均衡,养护标准不统一,养护精细化不深入、信息化管理较滞后等问题。
2 传统高速公路日常养护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
公路养护即对公路的保养与维护。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工作内容则主要包括道路巡查、结构物检查、日常保洁、绿化养护以及必要时针对路面、桥隧、边坡等结构物所实施的零星维修工程。由于日常养护工作内容繁杂,事情琐碎,高速公路管养单位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事前无计划、事中无监管、事后无台账等粗放型管理问题,日常养护施工安全、质量及进度很难得到有效统筹,管理效能较低,管理盲区时常发生。
在以“5G”技术引领下的“云、物、移”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得到突破和发展的背景下,结合“精细管理、精准服务”运营理念,集成人员、业务、技术、装备、数据等多要素,通过对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全过程、全要素的科学化、智能化、主动式的闭环管理,可以有效对上述管理瓶颈进行破题。
3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智慧化管理模式探索实践
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江沪杭甬”)从1998年正式运营浙江省首条高速公路—89.4 km的沪杭高速公路,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截止2020年12月底,高速公路管养里程已达1 351公里,管养范围涉及浙江省、安徽省10个地市18个路段,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制度健全、管理完善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系。
为有效提升日常养护管理效能,强化涉及安全、质量、进度等日常养护全过程管理,2018年年底,浙江沪杭甬在G92杭甬高速公路宁波段进行了日常养护信息化管理新模式的初步探索。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摸索及应用,基于车载养护巡查系统数据采集终端,通过运用GPS、车载视频传输、车载传感器、微信小程序、班组单兵终端等技术,涵盖道路巡检查、日常保洁、绿化养护、路基保养、路面保养、桥隧涵保养、以及零星修补等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内容,以工作指令单(业主单位)及工作申请单(养护单位)的形式作为管理流转媒介,最终通过“阿里云平台”归纳整合输出相关数据的沪杭甬高速公路日常养护信息化管理模式已初见雏形,极大提升了高速公路日常养护精细化及信息化管理水平。
4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信息管理系统
4.1 基础信息数据库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基础信息管理主要涉及所辖路段内路基、路面、桥梁、隧道、边坡等结构物基本信息及历年养护维修数据,以各路段为基本单位,实现一路一檔、一桥一档、一隧一档及一坡一档清单化管理。
4.2 智能车载巡查终端
日常养护施工单位在接到业主单位巡查指令单后,利用智能车载巡查终端对高速公路开展路况巡检查,对巡查中发现的病害问题及时通过车载摄像头进行抓拍取证,系统通过GPS导航对问题病害进行桩号定位,并实时上报至阿里云管理中台,为后续病害问题处置留下第一手影像资料。
现阶段采用工作指令单驱动日常养护作业,包括通过云平台对巡查人员的任务派遣和移动端日常养护巡查病害上报,实现从巡查任务网上编制下发到任务执行发现病害上报,再到审核工作指令单下发、养护维修、工程量清单核准结束的常规处理流程,最终达到从道路病害发现到病害养护完成的闭环信息化管理,路况巡查、处治、反馈真正实现了管理信息化。
4.3 施工数据采集终端
日常养护管理移动采集终端是养护管理人员及项目部日常巡查人员外出巡查时采集路况数据所使用的移动终端APP(包含单兵手持终端及微信小程序两种形式),可以将巡查过程中发现的各类事件通过云平台进行实时上报,并按照轻重缓急选择是否进行派单处理,系统内各种流程流转确保工作留痕、有据可查,减少了以往繁琐的沟通过程以及后期的推诿扯皮的发生,提升管理工效的同时实现真正的无纸化办公。
另外,通过移动端录入现场发现的路面病害桩号及车道位置,阿里云平台会根据前期已录入的各类路面专项台账数据库与之进行比对,快速判别当前病害是否处于质量缺陷期、当期的处治时间及实施方案等具体信息,有效减少了传统管理模式下人工翻阅维修养护台账的时间,提升管理效能。
4.4 工程管理中台
日常养护工作内容繁杂,作业台账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一直是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中难点问题。通过对道路、桥梁、隧道及边坡等病害信息进行处置,巡查人员发现病害上报系统后逐层审核并将审核处置意见下达日常养护项目部进行相应的养护维修工作,并及时记录每日养护的具体情况,如修复的是哪天巡查的病害,修复路段的方向、起止桩号,病害维修前、维修中及维修后的影像、使用机械台班及材料情况等,做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联动性。
4.5 移动管理工具
通过GIS、GPS定位等技术,采用“5G”实时传输数据,可以准确掌握各日常养护施工班组实时位置及作业内容,可以有效强化班组人员出工管控,真正将传统的“人管人”、“行政性”管理方式向信息化、制度化管理模式转变。通过日常养护信息系统辅以GPS实时定位功能,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查询施工班组位置信息,知悉施工作业内容,通过现场上传的现场照片了解施工作业质量。通过数据不断积累,管理人员可随时了解各施工班组近期施工整体进度,完成工作量及工作点位。
5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信息化管理模式发展方向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的信息化管理,其实是穿插于事前计划、事中实施、事后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如何做到养护信息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同时利用它来指导养护人员采取正确的技术措施,提高养护工作质量,以延长公路的使用年限,才是信息化管理的研究方向。未来养护信息系统升级完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应将公路养护的各类实时状况、维修事故、灾害等情况运用4G/5G网络传输模式,以图、文、表的形式清晰直观展现,并结合历史数据及养护方案库进行比对,为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及决策依据,真正实现养护管理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
系统的功能内容一定要满足多元化、开放式需求,充分发挥系统平台的集聚功能,在满足当前日常养护管理精细化要求的同时,逐步增加涵盖路况检测、桥隧边结构物监测、各类病害预警等多方面内容,真正将路面、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物预防性养护工作前置。
要满足传统养护工作个性化服务的同时,适时增加涵盖机电养护、道路施救、应急抢险、营运管理等多维度、多场景管理模式优化,通过养护系统平台,实现对高速公路实时路况的统一管理,确保信息在各部门之间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林杰,金明.智能化高速公路巡检养护管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计[J].公路,2020,65(04):339-344.
[2]韩大明.高速公路信息化养护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建设[J].中国市政工程,2009(02):1-3+76.
[3]马任.信息化技术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9(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