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的精彩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rui0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往常一样, 在每周一节的语音课之前, 首先布置预习作业: (1)找出并写下含有字母w的五个单词。(2) 其中一个是可以是生词,生词需要通过查字典、上网查询、请教家长等方法自学。(3)自学的生词需要配有相应的图片。图片可以是自己画的,也可以从旧报纸、杂志中剪贴。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是w 的发音/w/,但是字母w 经常会与r和h组合,其发音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如果在初次学习/w/ 时,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些字母组合的不同发音,学生容易混淆,即使理解,也只停留在蜻蜓点水的表层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字母w 的发音/w/。其次,在此基础上根据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字母组合的发音。
  基于tell me, I forget(告诉我,我就会忘记)的原则,在布置学生预习作业时,只要求有字母w即可。由于本班学生已初步具备猜字母读音的能力,(平时的课堂教学,已大量练习分解音素认读单词的方式)本节课学生在已知单词wall中,通过分解音素w- all 很快发现字母w 的发音是/w/ 。经过wave, wet, win, water, wall 几个熟知单词的拼读练习之后,就有学生如期所愿地提出单词write,虽然有字母w,但w 却不发音。趁此机会,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当w与r 组合时, w不发音,即wr的发音是/r/ 。
  通过铺垫和引导,本以为这节课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两条规律:
  (1)通常字母w的发音是/w/.
  (2)当字母 w 与r 组合后, w 不发音, wr字母组合发音是/r/的规律时,就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此时却有一位同学提出单词where,其他学生仍然通过分解音素认读单词wh--ere 后,发现在这个单词中,字母 h 又是不发音的。于是我趁势利导,让学生说出更多的含有字母wh的所学单词。学生们分别说出 what, why, when,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字母组合wh 中 h不发音,即wh 发音是/w/。正当我准备在黑板上写出这个规律时,又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质疑:“Miss Zhou我找的单词是who,他也有字母组合wh,可并没有/w/ 的音啊!”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就像平时一样,异口同声地回答:This is a special word.(这是一个例外)。看到同学们已经找出单词who,我就忍不住想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发现。于是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找出字母组合wh的发音是/h/ 的单词。
  经过四人一组小组讨论和查找,学生很快给出了结果:whole, whom, whose 。此时提示学生观察wh后的字母,并以下划线做以标示。很快他们就发现在这几个单词中,wh 后的字母都是o,这时wh 的发音是/h/,即当wh 后的字母是o时,wh通常的发音是/h/。
  分析:这是一节三年级双语实验班学习辅音字母w 的音标读音/w/的语音课。由于字母w 通常与h 和r 字母组合后产生音变,如果同时学习以上三条规律,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混淆。因此,在课前预设时,就对可能生成的问题做了充分的估计,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了基础。这种基于“生成”的预设,是一种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当生长点出现时,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问题意识和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及时地将生长点催生为有效的生成。
  思考与探究: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教学过程单纯地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就如同是一部经过编排、有着固定剧情的戏剧,失去了生命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学生所能感受的只是知识的结论,对教学过程和内容却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
  本节课课前预习,首先通过“搜集单词”这一活动,创造了有利于课堂生成的外部環境,为课堂生成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为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共鸣做了铺垫。这种有弹性、有自由度的预设,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教师通过“心中有案,行中无案”的开放式课堂形式,以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张扬的舞台,引导学生在已知单词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地发现和总结。从w------- /w/ , wr-------/r/ , 到wh---------/w/及当wh 后的字母是o时,wh通常的发音是/h/。学生在自由地探索发现、交流撞击,然后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媒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广泛使用,特别是当前实施的新课标要求把多媒体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符合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更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高中课程提倡实现多媒体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但是我们必须坚持知识性、科学性、严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否则
期刊
摘 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者型教師即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除了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观念新是学者型教师素养的核心。必须掌握大学化学专业所涉及的经典化学知识和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学者型教师能针对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有效性教学,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个别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景进行针对性灵活教学,研究自己教学个性,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多媒体教学走进数学课堂,优化了教学效果,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直观。  关键词:多媒体 数学课堂 尝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逐步走进学校。被越来越多教师运用到课堂,并得到不错的效果。  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学科之一,所以,多媒体教学也会象影响其他学科一样影响数学教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多媒体教学的配合。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优化了
期刊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是每个农村小学都开设的一门学科,也是出现安全事故最多的一门课程,这就对体育教学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安全事故的预防也是体育教学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 体育教学 安全事故 预防措施  小学体育教学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对象,也是学校工作中的重点,因为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也使得给日常的体育教学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小学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未能
期刊
摘要: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而又持继的过程,那么如何在本校现状基础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我认为我们应该抓好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伴互助;加强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尤其是新课程程标准的颁布,促进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如何打造一支与新的教育形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学生写作基础,培养学生写作习惯与写作能力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而,探索一条科学高效的作文教学方法,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心中强烈的愿望。个人认为作文教学要在“三个结合”与“两个突出”中追求简单有效。  三结合  三结合之一:作文与课文紧密结合,从读学写,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将作文与课文紧密结合,引导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论李述如何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文章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论述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内在的校园文化需要从人本、精神、制度和课程等方面进行建设,外在的校园文化需要从设施、环境、活动和主体班会等方面进行建设,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立,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内在 外在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建设形式,是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精神校园的重要组
期刊
摘要:网络,在这里特指校园局域网和互联网。所谓校园网是指利用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适宜的组网技术与协议及各类系统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将校园内计算机和各种终端设备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用于教学、科研、学校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和远程教学等方面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信息量的不断增大,计算机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个技术领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正在逐步向着群体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现代计算机网络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雨后春笋般的生机。孩子们可以在生动、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尽情的展现自己独到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畅想充满希望的未来。语文教学可以让人感受到泱泱大国悠久的文字魅力,像一杯清茶,散发着悠远绵长的馨香。课程的改革令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让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更容易接受。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教学模式 反思  一、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合作讨论成为新
期刊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这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由于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班级越来越多,要办有特色、高效的教育,就必须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真正做到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把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作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永恒追求的教育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和環节,实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革,年级组管理便应运而生,从而构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