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策划这个选题的时候就一直在考虑所谓的切入点,动力系统无疑是它们如此闪亮的关键,不如我们就从这儿说起吧。
在我们的记忆里,三款车在发布之前透露了一些参数细节,单从发动机角度讲,它们之间的调校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让我们对其上市后的表现很有期待,一方面是驾驶起来的具体感受,另一方面是市场销售情况。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以大家看到的这种形式模拟了一下我们的心中对它们的定位和理解。
可能是奥迪也认为一开始的做法有些过于纠结,于是来到我们面前的S6和S7用了几乎一样的动力系统。4.0L双涡轮增压发动机 7速双离合S tronic变速箱 quattro全时四驱系统,从动力系统的匹配上说,这是所有奥迪中我最喜欢的一套。其最大优势是比较均衡全面,体现了奥迪对于造车理念的一种认知。
发动机的缸体依旧采用了铝硅合金以及低压冷铸技术成型,以便保持缸体各部的均匀和同一性。从缸径和冲程看,发动机还是偏向于扭矩的建立,不过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奥迪官方称这款发动机是由4.2L V8自然吸气发动机减排量而来,当然这符合奥迪downsizing philosophy,不过我们仍然认为目前这款发动机才能代表奥迪的风格,至于那款4.2L发动机的身世,我们就不探究了。
发动机采用双涡轮双涡管技术,四个一列汽缸共用一个涡轮,两个汽缸用一根涡管,每根涡管都能独立通向涡轮,以减少排气间的相互干扰。如果能看到发动机全貌,大家会发现它非常规整,不像之前有很多旁枝杂叶。事实上两个涡轮以及中冷器都被收进两列夹角为90度的汽缸中间了,不再像以前徘徊在曲轴附近了。这样做的好处确实显而易见,不过带来的并发症就是隔热问题。对于整个发动机来讲,两个烫手的山芋原来离自己远远的,现在要搂怀里了,这不是个小事儿,但显然在奥迪看来这属于小Case。
比较有意思的新技术是把V8在适当是时候变成V4,此技术会在发动机中低负荷时启动。具体要求还是比较苛刻的:发动机转速要在960-3500rpm之间,扭矩输出要在最大扭矩的25-35%之间,冷却液温度要保持在摄氏30度以上,变速箱挡位至少要停留在3挡或以上,听着是不是比买车摇号都麻烦?
符合上述条件之后,系统会在同一时间关闭2、3、5、8缸的进排气门,同时ECU也会停止这些汽缸的喷油和点火系统。这些动作需要不同管理和执行系统间的配合,但核心还是要奥迪气门升程系统来发挥作用,新凸轮轴除了有高低之分外,还有一个所谓的“零凸轮”,它工作的时候,气门就不工作了。
大家可能比较关心这些被关闭了进排气门汽缸的状态,包括里面的活塞。事情是这样,当气门被关闭的时候,里面还是有空气存在的。而这时活塞是被曲轴驱动的,它们还是会做往复运动并且在燃烧室内压缩这些空气,这可能多少要消耗小部分能量。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认为这些空气在被当成一种“空气垫”来使用,不造成什么困扰。
发动机用的压缩比是10.1:1,这个比例并不是很高,这就意味着它还隐藏了很多实力。这个309kW加550Nm的调校看起来就太小儿科了,但用在S6和S7上感觉很合适——濯清涟而不妖。其实我们主要想说的是,大家不用意外在S8上那多出来的100PS,也不用唏嘘RS7那看着渗人的数据,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同样的动力源加变速系统,对于双离合变速箱来说,之前说过很多次,再贫两句吧。举个例子而已——比如我们吃西瓜,一般都是吃完一块再拿起另一块接着吃,这是一种大众吃法;双离合的意义在于,突然来了个不要脸的,两个手都拿着西瓜,看看哪个形状更合适自己的嘴,就往里面放哪个,嘴不停,换手而已。当然了,如果一开始西瓜的块儿就太大,不适合这种吃法了,那就拉倒了,比如S8,就用了个8挡自动变速箱。当然动力匹配肯定是个技术活儿,并不是单一原因所能决定的。
标准之选
三款车之中,S6是最中庸的一个,或者可以说是个标准,而且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这样。S7比它活跃有感,S8比它霸气稳重,但它却更适合大多数人。
不得不承认,三款车中S6有着最出色的综合性能,开起来也最得心应手,且标准轴距毫无违和感。
首先绕桩的表现S6让人很信服,能清晰感到其出色的前后轴负荷,前不重,后不漂,走起来非常顺,如果轮胎再能稍微升个级,那么状态可以说堪称完美。当然感受不代表成绩,再说它的成绩也不差。这个事实证明,它的可驭性是最好的,也是我最看重的一点。
紧急变线环节中,高速的左右腾挪S6显得很轻巧,让驾驶者感觉它没有实际那么大。三车之中,S6可以在中间再加速时把油门踏板踩得最深,速度再次攀升之后没有什么跳动,调整方向仍旧可以准确进入车道,尾部姿态控制得很好,横向摆动一次到位,没有多余动作。
其实日常驾驶时,更多感受是它比A6L轻盈方便很多,做任何动作都干净利落。而我们认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很多时候都很容易把它的动力储备发挥出来,而且基本没有什么难度,即使对一般驾驶者来说也是这样。换句话说,驾驶者很容易和它产生共鸣,无论是哪种驾驶风格,它都能给出很惬意的状态。
从驾驶角度出发,我们觉得这就是奥迪的风格和过人之处。也许对不少专业驾驶者来说,它不具备太多挑战。但对于大多数人,它都能给出让人愉悦的乐趣,这就是S6所选择要走的路,我们认为挺好。
无论外观内饰,S6都显得有内涵和科技感。比如车内用的碳纤维饰板,菱形缝纫的座椅都很有感觉,坐进去没有冲动,只是想跟它多相处一会儿。带着某种心情或者某种情绪,进去跟它分享,不论好的坏的,相信它都不会挑剔。
作为一款车,我们认为它能做的已经够多了。S6应该是一款品质之选,没有过分的奢华,更没有让人厌恶的浮躁,可以开着它去任何场合任何地方,它都能透出一股波澜不惊。
一款讲究自我修养的车,一个忠实的伴,我们要的不就是这种效果吗?
在我们的记忆里,三款车在发布之前透露了一些参数细节,单从发动机角度讲,它们之间的调校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让我们对其上市后的表现很有期待,一方面是驾驶起来的具体感受,另一方面是市场销售情况。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以大家看到的这种形式模拟了一下我们的心中对它们的定位和理解。
可能是奥迪也认为一开始的做法有些过于纠结,于是来到我们面前的S6和S7用了几乎一样的动力系统。4.0L双涡轮增压发动机 7速双离合S tronic变速箱 quattro全时四驱系统,从动力系统的匹配上说,这是所有奥迪中我最喜欢的一套。其最大优势是比较均衡全面,体现了奥迪对于造车理念的一种认知。
发动机的缸体依旧采用了铝硅合金以及低压冷铸技术成型,以便保持缸体各部的均匀和同一性。从缸径和冲程看,发动机还是偏向于扭矩的建立,不过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奥迪官方称这款发动机是由4.2L V8自然吸气发动机减排量而来,当然这符合奥迪downsizing philosophy,不过我们仍然认为目前这款发动机才能代表奥迪的风格,至于那款4.2L发动机的身世,我们就不探究了。
发动机采用双涡轮双涡管技术,四个一列汽缸共用一个涡轮,两个汽缸用一根涡管,每根涡管都能独立通向涡轮,以减少排气间的相互干扰。如果能看到发动机全貌,大家会发现它非常规整,不像之前有很多旁枝杂叶。事实上两个涡轮以及中冷器都被收进两列夹角为90度的汽缸中间了,不再像以前徘徊在曲轴附近了。这样做的好处确实显而易见,不过带来的并发症就是隔热问题。对于整个发动机来讲,两个烫手的山芋原来离自己远远的,现在要搂怀里了,这不是个小事儿,但显然在奥迪看来这属于小Case。
比较有意思的新技术是把V8在适当是时候变成V4,此技术会在发动机中低负荷时启动。具体要求还是比较苛刻的:发动机转速要在960-3500rpm之间,扭矩输出要在最大扭矩的25-35%之间,冷却液温度要保持在摄氏30度以上,变速箱挡位至少要停留在3挡或以上,听着是不是比买车摇号都麻烦?
符合上述条件之后,系统会在同一时间关闭2、3、5、8缸的进排气门,同时ECU也会停止这些汽缸的喷油和点火系统。这些动作需要不同管理和执行系统间的配合,但核心还是要奥迪气门升程系统来发挥作用,新凸轮轴除了有高低之分外,还有一个所谓的“零凸轮”,它工作的时候,气门就不工作了。
大家可能比较关心这些被关闭了进排气门汽缸的状态,包括里面的活塞。事情是这样,当气门被关闭的时候,里面还是有空气存在的。而这时活塞是被曲轴驱动的,它们还是会做往复运动并且在燃烧室内压缩这些空气,这可能多少要消耗小部分能量。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认为这些空气在被当成一种“空气垫”来使用,不造成什么困扰。
发动机用的压缩比是10.1:1,这个比例并不是很高,这就意味着它还隐藏了很多实力。这个309kW加550Nm的调校看起来就太小儿科了,但用在S6和S7上感觉很合适——濯清涟而不妖。其实我们主要想说的是,大家不用意外在S8上那多出来的100PS,也不用唏嘘RS7那看着渗人的数据,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同样的动力源加变速系统,对于双离合变速箱来说,之前说过很多次,再贫两句吧。举个例子而已——比如我们吃西瓜,一般都是吃完一块再拿起另一块接着吃,这是一种大众吃法;双离合的意义在于,突然来了个不要脸的,两个手都拿着西瓜,看看哪个形状更合适自己的嘴,就往里面放哪个,嘴不停,换手而已。当然了,如果一开始西瓜的块儿就太大,不适合这种吃法了,那就拉倒了,比如S8,就用了个8挡自动变速箱。当然动力匹配肯定是个技术活儿,并不是单一原因所能决定的。
标准之选
三款车之中,S6是最中庸的一个,或者可以说是个标准,而且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这样。S7比它活跃有感,S8比它霸气稳重,但它却更适合大多数人。
不得不承认,三款车中S6有着最出色的综合性能,开起来也最得心应手,且标准轴距毫无违和感。
首先绕桩的表现S6让人很信服,能清晰感到其出色的前后轴负荷,前不重,后不漂,走起来非常顺,如果轮胎再能稍微升个级,那么状态可以说堪称完美。当然感受不代表成绩,再说它的成绩也不差。这个事实证明,它的可驭性是最好的,也是我最看重的一点。
紧急变线环节中,高速的左右腾挪S6显得很轻巧,让驾驶者感觉它没有实际那么大。三车之中,S6可以在中间再加速时把油门踏板踩得最深,速度再次攀升之后没有什么跳动,调整方向仍旧可以准确进入车道,尾部姿态控制得很好,横向摆动一次到位,没有多余动作。
其实日常驾驶时,更多感受是它比A6L轻盈方便很多,做任何动作都干净利落。而我们认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很多时候都很容易把它的动力储备发挥出来,而且基本没有什么难度,即使对一般驾驶者来说也是这样。换句话说,驾驶者很容易和它产生共鸣,无论是哪种驾驶风格,它都能给出很惬意的状态。
从驾驶角度出发,我们觉得这就是奥迪的风格和过人之处。也许对不少专业驾驶者来说,它不具备太多挑战。但对于大多数人,它都能给出让人愉悦的乐趣,这就是S6所选择要走的路,我们认为挺好。
无论外观内饰,S6都显得有内涵和科技感。比如车内用的碳纤维饰板,菱形缝纫的座椅都很有感觉,坐进去没有冲动,只是想跟它多相处一会儿。带着某种心情或者某种情绪,进去跟它分享,不论好的坏的,相信它都不会挑剔。
作为一款车,我们认为它能做的已经够多了。S6应该是一款品质之选,没有过分的奢华,更没有让人厌恶的浮躁,可以开着它去任何场合任何地方,它都能透出一股波澜不惊。
一款讲究自我修养的车,一个忠实的伴,我们要的不就是这种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