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崖来自地理学,正如房子来自建筑学,在悬崖处造屋,是地理学与建筑学的美妙恋情。悬崖地理学激发了建筑学的激情,让房子面对风景而逃离了社群与阶级,让建筑师攫取诗意而回避了都市空间里的争夺、霸占与屈辱,由此激发出了跨越阶级的悬崖建筑学——既是地理彰显的建筑学,也是反城市主义的建筑学,更是风景建筑学。
悬崖是地形在剖面上高低骤变的节点,显得突兀,显得惹眼,它是风景,也是观望风景的好地界。悬崖是陡峭的,这陡峭造就了它的高傲,所以坐落在悬崖边的房子总是带着点儿高傲的姿态,即便它自身很低调,谁让它的地位那么显赫呢?这是传说中的“高处不胜寒”吗?确实,高处总是会相应比较冷的,尽管离太阳更近些——风来了它兜着,雨来了它接着,雪来了它顶着——这是高高在上的代价。再仔细品味这句话,如果容忍了它的苦楚,倒是显出几分貌似无奈的得意来。高处虽有高处的烦恼,可是在悬崖高处所能体会的那一份壮美岂是庸人可解?它俯瞰沧海桑田,它近观风云聚散;它能触着鹰隼的羽毛,它能细数松柏的纤毫。
相信大多数建筑师都会爱着悬崖——悬崖是大自然天工开物的奇美空间,它让人生显得渺小,也让人生显得辉煌。在这种地界设计与建造房子,就像在人生的奇诡处来上一笔,这一笔是否漂亮固然重要,但是在这么个节骨眼来上这么一笔才更是让人神往。悬崖来自地理学,正如房子来自建筑学,在悬崖处造屋,是地理学与建筑学的美妙恋情。悬崖地理学激发了建筑学的激情,让房子面对风景而逃离了社群与阶级,让建筑师攫取诗意而回避了都市空间里的争夺、霸占与屈辱,由此激发出了跨越阶级的悬崖建筑学——既是地理彰显的建筑学,也是反城市主义的建筑学,更是风景建筑学。在悬崖处造屋的建筑师可以宽怀地对自己念叨:帝王会逝去,故宫留下来;豪强会逝去,墓碑留下来;主人会逝去,悬崖边的房子留下来。逝去了权力、财富与占有欲,留下了艺术、手工与空间。
悬崖边的房子依着悬崖,遥看都市,用一条羊肠小路与奔驰其上的轿车维系着与都市的空间以及生产关系。在周末带着情人或者好友逃离让人厌倦的都市,进入悬崖边的房子,踩着地毯,端着酒,拖着鞋,散着发香,面对风景,这边独好——所以悬崖边的房子总有着大窗;大窗是玻璃做的,所以悬崖边的房子爱玻璃;玻璃是工业时代的图腾,所以悬崖边的房子爱工业——悬崖边的房子在空间上似乎躲避了都市,但是在生产关系上却远远没有。在当今,能住上悬崖边的房子的城市人多半是非富即贵,一般人也就只能仰头看看罢了。所以悬崖再高傲再风景,它也绕不开政治经济学——悬崖政治经济学——悬崖的风景独好,权贵的眼光老到,当然会瞄上这独好的风景了。不过也不尽然,山村里的农人依然会不花多少钱、不仗多少势地住在悬崖边,只是没有大窗、没有地毯、没有好酒、没有一条通往都市的私人化的羊肠小道,也没有沿着小道奔驰的轿车。他们想进城的话,得扛上行李走上好久好久。所以就算住在风景独好的悬崖边上,他们也未见得能英姿飒爽地横看沧桑。
悬崖所在的地理条件通常险峻,不适合大规模修建城市,因为施工成本太高。希腊海边悬崖上的那些白色小镇们(如圣托里尼)最终也没扩展为大都市,反倒是因为与都市保持了距离而获得了风景式的名贵地位,靠着地理与建筑塑造的明星相频频登上杂志、网页与博客,勾了镜头,染了红颜,成为了旅游经济学的范本。即便没有蔚蓝的爱琴海,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南山区,悬崖小镇也不在少数,是千百年累积的地域与乡土生活的外化,是当地人苦心经营的结果,虽有不同的精彩,却都摆脱不了地理与经济的宏观空间关系,所以总的说来东南的偏富裕而西南的偏穷困。
并非所有的悬崖都能逃离都市,重庆就是一个典型——数不清的建筑群落与江山以及包含其中的多处悬崖混在一起,共同造就了人工与地理叠加的疯狂山城。不计其数的悬崖被挖掘机、推土机铲平了——在需要大量建筑面积的时候,风景变得多余。不过挖掘机、推土机在砍山造坪的时候也切出了许多人工悬崖,披着混凝土护坡的皮而不是以草石为衣,有高度、有险象、唯独没有韵致,成不了风景,何况前面多半还立着高高的摩天楼。摩天楼是人造的悬崖,这一点是被那些雄心勃勃住进高空的成功者与绝望中急速坠楼的失败者共同揭示的。摩天楼的悬崖式景观是都市的众多梦想之一。
都市里的摩天楼多了起来,人造的悬崖也就贬值了,富贵者们还是会瞄上人工无法模拟的天然悬崖,从都市里拉出一条羊肠小道,开着轿车蜿蜒上云霄。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们还是会在都市里苦苦经营自己的事业,悬崖边的房子也就闲了下来,离开了生活,剩下了建筑师所迷恋的纯粹空间。悬崖下面很可能还有农人,他现在不再为自己工作而是受雇于悬崖房子的主人了。他成天埋着头,耕地、锄草、种植,为主人整理悬崖周边的环境,也为主人看护着悬崖边的房子。偶尔的,他站直身来歇息一下,抬头看着晴天里因反射阳光而灼灼生辉、因倒映云彩树木而变幻莫测的有着大玻璃的悬崖边的房子,忍不住赞道:“嘿,这屋儿真漂亮。”
悬崖是地形在剖面上高低骤变的节点,显得突兀,显得惹眼,它是风景,也是观望风景的好地界。悬崖是陡峭的,这陡峭造就了它的高傲,所以坐落在悬崖边的房子总是带着点儿高傲的姿态,即便它自身很低调,谁让它的地位那么显赫呢?这是传说中的“高处不胜寒”吗?确实,高处总是会相应比较冷的,尽管离太阳更近些——风来了它兜着,雨来了它接着,雪来了它顶着——这是高高在上的代价。再仔细品味这句话,如果容忍了它的苦楚,倒是显出几分貌似无奈的得意来。高处虽有高处的烦恼,可是在悬崖高处所能体会的那一份壮美岂是庸人可解?它俯瞰沧海桑田,它近观风云聚散;它能触着鹰隼的羽毛,它能细数松柏的纤毫。
相信大多数建筑师都会爱着悬崖——悬崖是大自然天工开物的奇美空间,它让人生显得渺小,也让人生显得辉煌。在这种地界设计与建造房子,就像在人生的奇诡处来上一笔,这一笔是否漂亮固然重要,但是在这么个节骨眼来上这么一笔才更是让人神往。悬崖来自地理学,正如房子来自建筑学,在悬崖处造屋,是地理学与建筑学的美妙恋情。悬崖地理学激发了建筑学的激情,让房子面对风景而逃离了社群与阶级,让建筑师攫取诗意而回避了都市空间里的争夺、霸占与屈辱,由此激发出了跨越阶级的悬崖建筑学——既是地理彰显的建筑学,也是反城市主义的建筑学,更是风景建筑学。在悬崖处造屋的建筑师可以宽怀地对自己念叨:帝王会逝去,故宫留下来;豪强会逝去,墓碑留下来;主人会逝去,悬崖边的房子留下来。逝去了权力、财富与占有欲,留下了艺术、手工与空间。
悬崖边的房子依着悬崖,遥看都市,用一条羊肠小路与奔驰其上的轿车维系着与都市的空间以及生产关系。在周末带着情人或者好友逃离让人厌倦的都市,进入悬崖边的房子,踩着地毯,端着酒,拖着鞋,散着发香,面对风景,这边独好——所以悬崖边的房子总有着大窗;大窗是玻璃做的,所以悬崖边的房子爱玻璃;玻璃是工业时代的图腾,所以悬崖边的房子爱工业——悬崖边的房子在空间上似乎躲避了都市,但是在生产关系上却远远没有。在当今,能住上悬崖边的房子的城市人多半是非富即贵,一般人也就只能仰头看看罢了。所以悬崖再高傲再风景,它也绕不开政治经济学——悬崖政治经济学——悬崖的风景独好,权贵的眼光老到,当然会瞄上这独好的风景了。不过也不尽然,山村里的农人依然会不花多少钱、不仗多少势地住在悬崖边,只是没有大窗、没有地毯、没有好酒、没有一条通往都市的私人化的羊肠小道,也没有沿着小道奔驰的轿车。他们想进城的话,得扛上行李走上好久好久。所以就算住在风景独好的悬崖边上,他们也未见得能英姿飒爽地横看沧桑。
悬崖所在的地理条件通常险峻,不适合大规模修建城市,因为施工成本太高。希腊海边悬崖上的那些白色小镇们(如圣托里尼)最终也没扩展为大都市,反倒是因为与都市保持了距离而获得了风景式的名贵地位,靠着地理与建筑塑造的明星相频频登上杂志、网页与博客,勾了镜头,染了红颜,成为了旅游经济学的范本。即便没有蔚蓝的爱琴海,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南山区,悬崖小镇也不在少数,是千百年累积的地域与乡土生活的外化,是当地人苦心经营的结果,虽有不同的精彩,却都摆脱不了地理与经济的宏观空间关系,所以总的说来东南的偏富裕而西南的偏穷困。
并非所有的悬崖都能逃离都市,重庆就是一个典型——数不清的建筑群落与江山以及包含其中的多处悬崖混在一起,共同造就了人工与地理叠加的疯狂山城。不计其数的悬崖被挖掘机、推土机铲平了——在需要大量建筑面积的时候,风景变得多余。不过挖掘机、推土机在砍山造坪的时候也切出了许多人工悬崖,披着混凝土护坡的皮而不是以草石为衣,有高度、有险象、唯独没有韵致,成不了风景,何况前面多半还立着高高的摩天楼。摩天楼是人造的悬崖,这一点是被那些雄心勃勃住进高空的成功者与绝望中急速坠楼的失败者共同揭示的。摩天楼的悬崖式景观是都市的众多梦想之一。
都市里的摩天楼多了起来,人造的悬崖也就贬值了,富贵者们还是会瞄上人工无法模拟的天然悬崖,从都市里拉出一条羊肠小道,开着轿车蜿蜒上云霄。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们还是会在都市里苦苦经营自己的事业,悬崖边的房子也就闲了下来,离开了生活,剩下了建筑师所迷恋的纯粹空间。悬崖下面很可能还有农人,他现在不再为自己工作而是受雇于悬崖房子的主人了。他成天埋着头,耕地、锄草、种植,为主人整理悬崖周边的环境,也为主人看护着悬崖边的房子。偶尔的,他站直身来歇息一下,抬头看着晴天里因反射阳光而灼灼生辉、因倒映云彩树木而变幻莫测的有着大玻璃的悬崖边的房子,忍不住赞道:“嘿,这屋儿真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