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了一节八年级《力》的公开课,到场的老师认为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在科学探究中落实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力”;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落实
本人上了一节八年级《力》的公开课,到场的老师认为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在科学探究中落实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今天,我就本节课“力”的概念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介绍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力”的概念教学与三维目标的落实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导入本课时,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刚刚举行的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射箭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弓弦能被拉弯,箭能射出去呢?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题材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身旁,增强物理的应用意识。当学生回答是“力”时,我又问到:“平时我们经常会提到‘力’,你能具体地说出几个来吗?”学生提到像“拉力、注意力、毅力”等;我又指出“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物理学中所说的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提出“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2.培养能力,学会探究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探究水平有限,我就比较注重对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所以我先通过出示图片指出“上面这些有物理学中所说的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学生:“不一定,如大象卷起大树;起重机吊起货物等。”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我又适时出示图片(机器施力的情景);指出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然后提问学生:“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在学生感到迷惑的时候,我又演示一个实验:同名磁极互相排斥的情景;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力都要物体的接触才能发生。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师生合作,掌握方法
在分析以上例子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你能找出在这些不同情景背后所隐含的共同点吗?通过师生对话共同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的地方:“物体—作用—物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人”到“物”及从“接触”到“没有接触”的过渡都很自然,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再通过师生的对话归纳出力的概念,既突出重点,又很轻松地突破难点。在以上有关“力”的概念性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实现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
4.学会运用,走向社会
在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为了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我让同学们用身边的物体及实验室所备器材感受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要求他们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引导他们正确应用概念去分析、处理和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又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让同学们一起来体验“手拍桌子”和“左手拍右手”实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感觉手有点麻,说明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进一步引导他们在应用已有的的初步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概念性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起始阶段,必须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教学要求、激发学生兴趣的物理特色情景,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指出的: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间阶段,要让学生参与思维活动,掌握方法。由于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思考,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
3.在物理概念教学最后阶段,要注意及时给学生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即体现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所提到“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实现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圭峰中学)
关键词:“力”;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落实
本人上了一节八年级《力》的公开课,到场的老师认为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在科学探究中落实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今天,我就本节课“力”的概念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介绍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力”的概念教学与三维目标的落实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导入本课时,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刚刚举行的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射箭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弓弦能被拉弯,箭能射出去呢?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题材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身旁,增强物理的应用意识。当学生回答是“力”时,我又问到:“平时我们经常会提到‘力’,你能具体地说出几个来吗?”学生提到像“拉力、注意力、毅力”等;我又指出“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物理学中所说的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提出“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2.培养能力,学会探究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探究水平有限,我就比较注重对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所以我先通过出示图片指出“上面这些有物理学中所说的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学生:“不一定,如大象卷起大树;起重机吊起货物等。”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我又适时出示图片(机器施力的情景);指出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然后提问学生:“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在学生感到迷惑的时候,我又演示一个实验:同名磁极互相排斥的情景;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力都要物体的接触才能发生。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师生合作,掌握方法
在分析以上例子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你能找出在这些不同情景背后所隐含的共同点吗?通过师生对话共同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的地方:“物体—作用—物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人”到“物”及从“接触”到“没有接触”的过渡都很自然,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再通过师生的对话归纳出力的概念,既突出重点,又很轻松地突破难点。在以上有关“力”的概念性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实现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
4.学会运用,走向社会
在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为了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我让同学们用身边的物体及实验室所备器材感受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要求他们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引导他们正确应用概念去分析、处理和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又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让同学们一起来体验“手拍桌子”和“左手拍右手”实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感觉手有点麻,说明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进一步引导他们在应用已有的的初步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概念性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起始阶段,必须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教学要求、激发学生兴趣的物理特色情景,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指出的: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间阶段,要让学生参与思维活动,掌握方法。由于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思考,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
3.在物理概念教学最后阶段,要注意及时给学生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即体现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所提到“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实现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圭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