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渐门”养生法始创于唐代。史载,司马承祯(公元647年——735年)字子微,道号道隐,又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他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兼佛、道二家,著有《天隐子》、《服气精义》、《坐忘论》、《上清天地宫府图经》等养生学专著。长期在天台山(今浙江天台东)修炼。他隐居天台山近百年,八十九岁时尚“童颜轻捷,若三十许人”。
司马承祯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为司马懿侄儿彭城穆王司马权的后裔,家学渊博,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聪慧颖悟、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擅长篆书、隶书,他首创的“金剪刀书”别具风采,风靡一时。但他无意为官从政,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到嵩山逍遥谷师事道教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精研道家典籍,练习辟谷、导引、服饵等养生之术,为潘师正所赞赏。潘师正将上清派“正一之法”及道家典籍悉数传授给他,并嘱咐:“自从陶隐居(陶弘景)传给我‘正一之法’,到你已经第四代了。希望你能够弘扬道法,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大事。”
几年之后,学业有成的司马承祯拜别恩师,游历名山大川,遍求名师高士,探究道家奥秘。道教名山王屋山、句曲山(茅山)、天柱山、衡山、天台山、大霍山都留有他的足迹。之后,他定居于天台山玉霄峰,亲自构筑庐舍(众妙台)隐居修行,自号“白云子”、“天台白云道士”。
作为道教上清派的第十二代传人,司马承祯很快引起了当权者的注意。第一个邀请司马承祯出山赴京(洛阳)的是武则天。武则天废李旦自立为帝,改唐为周。为了笼络人心,于圣历二年(699年)以特旨召请他赴京(神都洛阳),亲自接见并降手敕赞美之。武则天一生崇尚佛教,她对于李氏皇族奉道教为国教十分不满,执政之后马上置佛教于道教之上。客观地说,武则天之所以邀请司马承祯,纯粹是政治需要,是为她以“周”代唐、改朝换代服务的……之后睿宗、玄宗都宣召他进宫议事,司马承祯安贫乐道,每次赴京不久就再三上表请求还山。
司马承祯深得道教的奥秘,理论造诣很深,司马承祯对于道教全方位的贡献影响深远。他所到之处,道教都得到了发展。
《坐忘论》是他的代表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道家经典。书中强调生命的宝贵,主张养生莫过于修道;修道在于静心;而静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坐忘”。形神《坐忘论》以阐述修炼步骤开篇,确定坐忘在修炼中所处的位置。其曰:“坐忘者,长生之基地(也)。故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谓之得道,道固无极,仙岂有终。夫真者,道之元也,故澄神以契真。”其修炼步骤第一是坐忘,第二是炼形,第三是炼气。坐忘也就是澄神,是修炼的初级阶段。在确定了坐忘的位置后,形神《坐忘论》指出坐忘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坐忘和《定观经》所说的太定,并用自己的语言为坐忘定义。其曰:“故能先定其心而惠(慧)照内发,故照见万境虚忘而融心于寂寥之境,谓之坐忘也。”这个定义表明,形神《坐忘论》理解的坐忘的内涵,非常简单,只是定心、了妄而已。对现代人而言,书中阐述的道家“坐忘”之法,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持性灵宁静安详、破除烦恼和回归真我的修炼方法。
他认为修炼有五种修道阶次,始为上清派道士所奉行,后广而渐大,《天隐子养生书》中说:“《易》有渐卦,道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其所提出的五渐修道阶次为:一是斋戒,即只吃素食,沐浴净身,以达到收心人定的作用。二是安处,就是要深居静室,寡情少欲,除去事虑,使居住明暗适度,阴阳适中,达到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的目的。三是存想,即收心于内,凝神专一,全性养生。四是坐忘,即通过静坐而物我两忘,达到完全虚静的精神境界,忘掉恢弘宇宙与孑然一身的存在,与道冥合为一。五是神解,又称为“万法通神”。
前面修的四渐门分别是信解、闲解、慧解、定解,修炼至此,要夺天地造化之功,通关神明,成为神仙,长生不老。因此,称为“神解”。
详解
1.斋戒
司马承祯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为司马懿侄儿彭城穆王司马权的后裔,家学渊博,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聪慧颖悟、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擅长篆书、隶书,他首创的“金剪刀书”别具风采,风靡一时。但他无意为官从政,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到嵩山逍遥谷师事道教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精研道家典籍,练习辟谷、导引、服饵等养生之术,为潘师正所赞赏。潘师正将上清派“正一之法”及道家典籍悉数传授给他,并嘱咐:“自从陶隐居(陶弘景)传给我‘正一之法’,到你已经第四代了。希望你能够弘扬道法,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大事。”
几年之后,学业有成的司马承祯拜别恩师,游历名山大川,遍求名师高士,探究道家奥秘。道教名山王屋山、句曲山(茅山)、天柱山、衡山、天台山、大霍山都留有他的足迹。之后,他定居于天台山玉霄峰,亲自构筑庐舍(众妙台)隐居修行,自号“白云子”、“天台白云道士”。
作为道教上清派的第十二代传人,司马承祯很快引起了当权者的注意。第一个邀请司马承祯出山赴京(洛阳)的是武则天。武则天废李旦自立为帝,改唐为周。为了笼络人心,于圣历二年(699年)以特旨召请他赴京(神都洛阳),亲自接见并降手敕赞美之。武则天一生崇尚佛教,她对于李氏皇族奉道教为国教十分不满,执政之后马上置佛教于道教之上。客观地说,武则天之所以邀请司马承祯,纯粹是政治需要,是为她以“周”代唐、改朝换代服务的……之后睿宗、玄宗都宣召他进宫议事,司马承祯安贫乐道,每次赴京不久就再三上表请求还山。
司马承祯深得道教的奥秘,理论造诣很深,司马承祯对于道教全方位的贡献影响深远。他所到之处,道教都得到了发展。
《坐忘论》是他的代表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道家经典。书中强调生命的宝贵,主张养生莫过于修道;修道在于静心;而静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坐忘”。形神《坐忘论》以阐述修炼步骤开篇,确定坐忘在修炼中所处的位置。其曰:“坐忘者,长生之基地(也)。故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谓之得道,道固无极,仙岂有终。夫真者,道之元也,故澄神以契真。”其修炼步骤第一是坐忘,第二是炼形,第三是炼气。坐忘也就是澄神,是修炼的初级阶段。在确定了坐忘的位置后,形神《坐忘论》指出坐忘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坐忘和《定观经》所说的太定,并用自己的语言为坐忘定义。其曰:“故能先定其心而惠(慧)照内发,故照见万境虚忘而融心于寂寥之境,谓之坐忘也。”这个定义表明,形神《坐忘论》理解的坐忘的内涵,非常简单,只是定心、了妄而已。对现代人而言,书中阐述的道家“坐忘”之法,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持性灵宁静安详、破除烦恼和回归真我的修炼方法。
他认为修炼有五种修道阶次,始为上清派道士所奉行,后广而渐大,《天隐子养生书》中说:“《易》有渐卦,道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其所提出的五渐修道阶次为:一是斋戒,即只吃素食,沐浴净身,以达到收心人定的作用。二是安处,就是要深居静室,寡情少欲,除去事虑,使居住明暗适度,阴阳适中,达到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的目的。三是存想,即收心于内,凝神专一,全性养生。四是坐忘,即通过静坐而物我两忘,达到完全虚静的精神境界,忘掉恢弘宇宙与孑然一身的存在,与道冥合为一。五是神解,又称为“万法通神”。
前面修的四渐门分别是信解、闲解、慧解、定解,修炼至此,要夺天地造化之功,通关神明,成为神仙,长生不老。因此,称为“神解”。
详解
1.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