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和自救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一个明显事实。它如此明显,以至于并不需要多么敏锐的心灵,就感受到了。
  主要表现:一、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尤其可悲的是,人们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以无信仰自夸。二、情感生活的缩减。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三、文化生活的粗鄙。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娱乐性传播媒介冒充为文化主流。
  对于这种现象,凡注重精神生活的人都是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的。不过,其中又有区别,分为两大类。
  一类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拯救天下为己任,他们的反应又因性情和观念的差异而有区别。大抵而论,宗教和道德型的人主要表现为愤怒,视这个世道为末世,对之发出正义的谴责乃至神圣的诅咒,欲以此警醒世人,寻回盛世,或者一审判世人,以先知的口吻预言某种末日审判。
  理智型的人主要表现为忧虑,视这个世道为乱世,试图规划出某种救世方案,以重建精神生活的秩序,恢复或营造他们心目中的治世。相当一批人文学者正在为此竭精殚虑,摇唇鼓舌。不论愤怒还是忧虑,救世是共同的立场,所以我把两者归作一个类别。
  另一类人是比较个人化的知识分子,相对而言,他们没有太直接的救世抱负,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独立的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活动。他们对于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的精神平庸化过程同样反感,但似乎不像前一类人那样有切肤之痛,如坐针毡,为之寝食不安。由于他们更多地生活在一个相当稳固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隔膜于或超脱于他们所反感的那种外部变化了。他们的反应主要不是愤怒或忧虑,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近乎宽容的淡漠和蔑视。属于这一类的大抵是一些真正迷于艺术的艺术家,真正迷于学术的学者,以及执著于人生和人类根本问题之思索的哲人智者。
  在这样的人看来,末世论或乱世论似乎都有些危言耸听,时代变迁,俗的表现形式相异,或官或商,無精神性则为一。所以,他们始终与俗世保持距离,而把精神上的独立追求和自我完善视为人生在世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此意义上,他们的立场可归结为自救。
  当然,上述划分只是相对的,毕竟可能有一些个人性和社会性皆很强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自救和救世的立场会发生重叠。我无意在这两种立场之间评优劣,以我之见,真诚的救世者和自救者都是宝贵的,我们之缺乏有感召力的传道士和启蒙思想家,一如缺乏埋头于自己园地的耕耘者。
  不过,就目前而言,说句老实话,我实在听厌了各种名目的文化讨论,从这些热闹中只听出了一种浮躁和空洞。
  一个人立志从事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的事业,应该是出于自身最内在的精神需要。他在精神生活的范围内几乎一定有很重大的困惑,所以对于他来说,不管世道如何,他都非自救不可,惟自救才有生路。可是,在精神生活与世俗的功利生活之间,他的价值取向是明确而坚定的,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困惑。他自己是在做着他今生今世最想做、不能不做的一件事,只要环境还允许(事实上允许)他做下去,何失落之有?立足于自救的人,他面对外部世界时的心态是平静的。那些面对浮躁世态而自己心态也失衡的人,他们也许救世心切也心诚,但同时我又很怀疑他们自己内心缺乏精神生活的牢固根基,要不何至于如此惶惶不安。
  当今时代,最容易产生失落感的或许是一些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和济世雄心的知识分子。他们想做民众的思想领袖和精神导师,可是商业化大潮把他们冲刷到了社会的边缘地带,抛掷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他们是很难自甘寂寞的,因为他们恰好需要一个轰轰烈烈的舞台才能发挥作用。我不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脱离社会实践,但是,我觉得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精英或想当精英的人太多,而智者太少了。
  我所说的智者是指那样一种知识分子,他们与时代潮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不看重事功,而是始终不渝地思考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他们在寂寞中守护圣杯,使之不被汹涌的世俗潮流淹没。我相信,这样的人的存在本身就会对社会进程发生有益的制衡作用。智者是不会有失落感的。领袖无民众不成其领袖,导师无弟子不成其导师,可是,对于智者来说,只要他守护着人类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即使天下无一人听他,他仍然是一个智者。
  我确实相信,至少在精神生活领域内,自救是更为切实的救世之道。当今之世不像是一个能诞生新救主和新信仰的时代,但这并不妨碍每一个热爱精神文化事业的人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从事独立的探索和创造。这样的人多了,时代的精神文化水准自然会提高。遗憾的是,我们拥有许多不甘寂寞的信仰呼唤者、精神呐喊者和文化讨论者,少的是宗教、哲学、艺术上的真信徒甚至真虚无主义者。
  透底地说,真正精神性的东西是完全独立于时代的,它的根子要深邃得多,植根于人类与大地的某种永恒关系之中。惟有从这个根源中才能生长出天才和精神杰作,他(它)们不属于时代,而时代将跟随他(它)们。当然,一个人是否天才,能否创造出精神杰作,这是无把握的,其实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不失去与这个永恒源泉的联系,如果这样,他就一定会怀有与罗曼·罗兰同样的信念:“这里无所谓精神的死亡或新生,因为它的光明从未消失,它只是熄隐了又在别处重新闪耀而已。”于是他就不会在任何世道下悲观失望了,因为他知道,人类精神生活作为一个整体从未也决不会中断,而他的看来似乎孤独的精神旅程便属于这个整体,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之泯灭。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一  夜深了,深不过一场失意;夜睡了,而惆怅未眠。  月落西天,寒冷的清辉如霜,更衬愁意之凉;一声鸟啼,黯淡了月色,更黯淡了心境。  江枫如火,但月光里的霜花不见它的红艳;渔火点点,那是郁闷中瞌睡人的眼。一江秋水,也好似载不动一位落第书生的愁怀。  情绪到了深处,需要一个盛放的载体;情感到了极致,需要一个渲泄的出口。  钟声响了。  钟声响在临界点上,钟声响得恰倒好处。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今夜不再
期刊
120年前,在湖南,一批敢为人先的仁人志士,秉承“忠诚、担当、求实、图强”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教书育人方式,培养出一批批经天纬地的人才。  于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中诞生的时务学堂,自创办到改制,虽时间短暂,但旧式书院制度向新式学堂制度的转变,拉开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  120年后,这所学堂的师生后裔、国内外研究学者齐聚岳麓书院,研讨“时务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期刊
风水学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是人们建宅购房的重要依据。好的风水象征好的家运,而选址是打造好风水住宅的第一步,它关系到一家人居住环境的优劣,所以尤为重要。  风水学又名堪舆、形法、地理、相宅、阴阳、五行、八卦等,是指导人们考察山向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选择最适宜的地点,来建造房屋及陵墓,使其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至善境界。  原始社会的人类很注重住所及丧葬地点的选择,
期刊
人的根本不同在心,心的究竟是良知,是明明德,光明的德行,心如明镜台的厚德。明明德,人生之格局,明心见性,通透生命的本来。明明德是根本智,甚至很多仁人贤圣用生命彰显明明德,屈原怀石投江与自己深爱的母国楚国同沉,死前发出:天下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明心见德,以死谏忠。岳飞在风波亭被“莫须有”的罪名谋害时,大义凛然的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我的心,我的赤诚,我的德行,我的精忠报国之明德,天地日
期刊
贞元十七年(801),天德军都防御团练使、丰州刺史李景略突然去世。群龙无主,军中一时大乱,大家都在争论着让谁来主持大局。  这时,有一个侍卫站起来说:“我看,谁也不如任判官,只有他最合适。”立刻有人质疑说:“任判官不过一介书生,咱这可是御林军,他有什么资格。”  那个侍卫回答说:“我给大家讲一件事。有一次,李大帅在军中举办宴会,我负责给各位将军斟酒。那天,任判官来晚了,李大帅要罚他的酒,命我给他倒
期刊
商鞅变法把秦国从一个充满危机的弱国,一下子变成了超级大国,战国七雄之首,并且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就变法手段来看,为了扫清阻力,采取严刑峻法、极端措施,开局时或许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一味地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恐怖手段,就给整个社会带来一种紧张的甚至爆炸性的气氛,这样换来的发展肯定埋藏着巨大隐患。商鞅的奖励军功,固然空前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但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重赏的诱惑下,秦军士
期刊
目前,青少年国学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盲目上马的项目。国学给人的视觉感受更多的是穿上传统服饰、背诵古文,弹奏古乐……我以为只有站在文化的深层角度来辨别,这样才有利于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外延,找到教育门径,回归理性的教育之路,避免受众从一个误区走入另一个教育的误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达到生命个体身心的和谐,与外界群体及自然环境的和谐,在此基础上实现生命的价值。少犯前人犯过的错误,这是文化的根本意义。文化是
期刊
10月2日  劳动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有意义。劳动带来收获,劳动带来幸福。劳动的人快乐,懒惰的人迷茫。如果失去劳动能力,我不知道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体力劳动是一切成功成果的根基,没有体力劳动,不可想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更无法想象硕果累累的丰收场景;如果没有体力劳动,我们很难一日三餐更不要说行住坐卧。鄙视体力劳动就是鄙视自己的生命,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样创造了整个世界。孟夫子教言:或劳心,或
期刊
2014年的春夏之交,我开始带着八个小学生学《论语》。他们分别来自二年级和四年级。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带著这些孩子把《论语》基本读懂,并且全文背诵。实际上,这两者都不容易做到。《论语》属于上古语言系统,无论是文字,还是句法、语法,对于二三年级的孩子而言,难度是比较大的。况且,作为传统的语录体著作,《论语》篇章之间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它的文字背后,参杂着复杂的政治、伦理、礼法及哲学问题。弄清这些问题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从事青少年国学教育近10年的时间,经常会发现,当父母看到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第一时间都会选择指责和抱怨,为什么我的孩子是这样?对于孩子,我们常以谩骂殴打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事后懊恼当时的不冷静与暴力,陷入深深的自责。很多父母也都知道,唇枪铁拳对于年幼的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