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对5个省会城区中小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效益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认可度很高;不同教师、学生群体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及应用存在差异;信息技术在学校各方面的应用有待深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多层面多维度。由此,不断提升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效益既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需要形成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效益;主观感受调查;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9—0033—06
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10多年来,无论是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还是软件资源的开发使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据有关专家称,至2008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经费总额已达1150个亿。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中小学建成校园网6.6万多个,全国小学生机比为24:1;初中生机比为16:1。以上这些数据都充分显示了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不论是研究者还是实践者,现在应该更多考虑一下:政府、学校对信息化发展投入了这么多,到底有没有效果,效果怎样?对教育部门而言,今后的核心问题在于让投入产生最大化效益,借助信息技术切实解决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提高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对学校而言,认清信息技术应用的效益,并关注和研究在这样一些方面如何改进应用,进一步提升效益等。
本文基于调查数据,客观展示部分发达地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应用效益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提供对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东、中、西部地区各选择2个省,分别在2个省的省会城市各选两个区,在区域内对学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按优秀、中等、薄弱三个层次分别抽取6所小学、6所初中。对样本校教师采用整群抽样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先随机抽取班级,之后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小学分别在四、五、六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初中分别在初一、初二、初三随机抽取一个班级。本次调查实际涉及东、中、西部地区5个省会城市的城区,共调查了34所中小学校,其中小学17所,初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完全中学1所。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校长问卷34份、教师问卷1392份、学生问卷3831份,数据采集时间为2010年9月份。
(二)研究内容与工具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参照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影响因素两大维度(见图1)、建设投入、应用过程(管理、教学和学习应用)、应用效益和保障条件等四个方面设计了学校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学校实地考察提纲、教师访谈、学生访谈提纲:一是学校现有信息化设备资源等条件、政策规划、信息化应用及管理等情况。通过深入调研,了解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规划管理及应用,作为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背景内容调查。二是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水平;教师、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影响的主观看法和感受;教师、师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障碍条件的主观看法和感受。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深入分析和把握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状况、效益及影响因素等,并针对现状提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参考建议和可行措施。
图1 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理论框架参考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及其效益的认识与感受
1. 绝大多数教师能理性认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关系非常密切,比例为50.6%。越年轻、教龄越短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平时教学工作关系密切的比例越高。有一半多(57.0%)30岁以下教师认为“非常密切”,显著高于50岁以上教师24.2个百分点。有63.1%的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认为关系“非常密切”,显著高于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18.8个百分点。教师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和信心不同,其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认识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使用很熟练的教师由于有过应用体验,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比例最高,为68.7%;而66.7%的从没用过计算机的教师竟然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没关系。年轻、教龄短的教师愿意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比例最高。选择“很愿意”的教师中,使用很熟练并有信心的教师比例为56.3%,明显高于使用不熟练的教师11.3个百分点(具体参见表1)。
表1 不同教师对计算机与教学工作关系的认识
[\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对5个省会城区中小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效益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认可度很高;不同教师、学生群体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及应用存在差异;信息技术在学校各方面的应用有待深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多层面多维度。由此,不断提升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效益既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需要形成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效益;主观感受调查;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9—0033—06
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10多年来,无论是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还是软件资源的开发使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据有关专家称,至2008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经费总额已达1150个亿。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中小学建成校园网6.6万多个,全国小学生机比为24:1;初中生机比为16:1。以上这些数据都充分显示了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不论是研究者还是实践者,现在应该更多考虑一下:政府、学校对信息化发展投入了这么多,到底有没有效果,效果怎样?对教育部门而言,今后的核心问题在于让投入产生最大化效益,借助信息技术切实解决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提高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对学校而言,认清信息技术应用的效益,并关注和研究在这样一些方面如何改进应用,进一步提升效益等。
本文基于调查数据,客观展示部分发达地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应用效益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提供对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东、中、西部地区各选择2个省,分别在2个省的省会城市各选两个区,在区域内对学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按优秀、中等、薄弱三个层次分别抽取6所小学、6所初中。对样本校教师采用整群抽样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先随机抽取班级,之后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小学分别在四、五、六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初中分别在初一、初二、初三随机抽取一个班级。本次调查实际涉及东、中、西部地区5个省会城市的城区,共调查了34所中小学校,其中小学17所,初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完全中学1所。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校长问卷34份、教师问卷1392份、学生问卷3831份,数据采集时间为2010年9月份。
(二)研究内容与工具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参照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影响因素两大维度(见图1)、建设投入、应用过程(管理、教学和学习应用)、应用效益和保障条件等四个方面设计了学校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学校实地考察提纲、教师访谈、学生访谈提纲:一是学校现有信息化设备资源等条件、政策规划、信息化应用及管理等情况。通过深入调研,了解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规划管理及应用,作为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背景内容调查。二是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水平;教师、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影响的主观看法和感受;教师、师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障碍条件的主观看法和感受。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深入分析和把握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状况、效益及影响因素等,并针对现状提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参考建议和可行措施。
图1 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理论框架参考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及其效益的认识与感受
1. 绝大多数教师能理性认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关系非常密切,比例为50.6%。越年轻、教龄越短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平时教学工作关系密切的比例越高。有一半多(57.0%)30岁以下教师认为“非常密切”,显著高于50岁以上教师24.2个百分点。有63.1%的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认为关系“非常密切”,显著高于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18.8个百分点。教师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和信心不同,其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认识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使用很熟练的教师由于有过应用体验,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比例最高,为68.7%;而66.7%的从没用过计算机的教师竟然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没关系。年轻、教龄短的教师愿意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比例最高。选择“很愿意”的教师中,使用很熟练并有信心的教师比例为56.3%,明显高于使用不熟练的教师11.3个百分点(具体参见表1)。
表1 不同教师对计算机与教学工作关系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