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研究进展

来源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临床上对于结核病多采用药物治疗方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抗结核药物容易造成肝损害,一方面影响到结核病的继续治疗,另一方面则影响到患者的健康生活,因而了解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研究对于做好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研究进展,全文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首先简单的介绍了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同时分析了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其次分析了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与免疫机制的异质性,最后分析了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与非免疫机制的异质性,并对全文进行小结。
  【关键词】抗结核药;肝损害;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12-02
  结核病属于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很容易引起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脑部、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严重的可造成患者死亡,对于结核病药物治疗是主要方法,但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药物在治疗结核病过程中,患者出现的肝损害发病率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于抗结核药致肝损害高度重视,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就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研究进展分析如下:
  1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中的发病机制方面主要存在着两种机制,分别是免疫机制以及非免疫机制,其中免疫机制认为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可造成患者体内组胺的积累,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Ⅰ型变态反应,还有学者研究后显示这些药物可以形成半抗原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引起Ⅱ、Ⅲ、Ⅳ型的变态反应,进而造成了肝损害,而在非免疫机制方面主要是常用药物在肝内发生了三相反应,而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理状态等均可影响到三相反应中的任何一相,任何一相发生变化后都会影响到整个三相反应,进而造成了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造成药物的毒性增强,造成了肝脏损害。在这两种不同的发病机制中,非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多[1]。
  2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掌握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对于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预防有着重要影响。在高危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多,当前公认的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较多,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方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高龄患者多于低龄患者、出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多于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除此之外,患者本身的肝脏疾病、长期大量饮酒、联合用药等均属于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如果患者本身就存在有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疾病,那么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发生肝损害的可能性更大,在掌握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后,可对其中的可控因素实施控制,从而减少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肝损害的可能性[2]。
  3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与免疫机制的异质性分析
  虽然抗结核药物属于小分子物质,患者在服用后不会直接导致免疫反应,但是药物作为半抗原和代谢酶结合之后可直接激活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反应,免疫反应中有多种因子的存在,这些因子会继续增加炎性细胞的数量,产生的炎性因子可直接对肝窦细胞、Kupffer细胞以及储脂细胞产生作用,进而造成了组织的纤维化、局部循环障碍以及肉芽肿等。在免疫机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Kupffer细胞相关肝损害
  免疫反应发生过程中需要细胞因子、活性脂质、炎症介质以及其它中间产物的参与,而且这些物质也是发生免疫反应必须的。许多学者研究后显示,Kupffer细胞(KC)可以在内源性物质或者是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被激活,激活后可以释放出上述免疫反应所需的物质,当这些物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对细胞以及组织产生影响,使其出现损害甚至坏死。KC细胞在激活过程中髓样分化蛋白(MD2)、Toll受体4(TLR4)均作为内源性物质或者外源性物质的媒介,从而发生免疫反应,也就是说上述的媒介物质中,任务一项物质的异质性都会直接影响到KC细胞的激活,同时这些物质也是造成肝损害的重要因素,当这些物质在患者体内的含量超过一定程度后会逐步的造成肝损害[3]。
  3.2 和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 相关的肝损伤
  部分学者研究后显示PPAR-α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物质可以调节脂肪、细胞分化、免疫功能以及炎症反应的功能,许多肝脏疾病的发生均与PPAR-α有一定关系,有学者研究后显示,PPAR-α正常表达受到抑制或者是出现了缺失对于酒精性肝损伤具有重要影响,表达率较低的PPAR-α能够减弱对NF-kB的抑制,甚至直接不产生抑制作用,在这种情况下,NF-kB的活性增强,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将会增加,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会造成肝脏的损害。
  4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与非免疫机制的异质性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与非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多,同时得出的研究结论也较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4.1 与Ⅰ相代谢酶P450-2E1相关的肝损害
  Ⅰ相代谢酶P450-2E1属于以一种可以增加毒性的同工酶,由于其可增加毒性,因而在化学物质致癌变以及药物的毒性发挥方面有着较大影响,Ⅰ相P450-2E1可以直接参与到患者体内药物的代谢以及毒性代谢,而毒性代谢的强弱取决于P450-2E1的活性,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在患者体内通过P450-2E1的作用可以产生氧自由基,进而造成肝损害,大量学者研究后证实。P450-2E1基因具有多态性,而这也是造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重要原因[4]。
  4.2Ⅰ 相代谢酶2N-乙酰基转移酶 2(NAT2)相关肝损害
  NAT2属于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的代谢酶,本身具有多种活性,有快型和慢型之分,而快型与慢型都能影响到肝损害,有学者将NAT2以及CYP2E1基因多态性和抗结核药物肝损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NAT2的基因多态性直接影响到肝损害,通过对NAT2基因多态性的分析,可以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进行预测。
  4.3 Ⅱ相代谢酶相关肝损害
  GST属于Ⅱ相代谢酶,对于谷胱甘肽和药物毒性之间的代谢反应发挥催化作用,降低抗结核药物的毒性,同时还能将细胞内的自由基清除,在Ⅱ相代谢酶GST中包含了多种组织形态,比如:GSTM1以及GSTT1基因位点均含有多态性,但是在种族上存在着差异,在出现基因突变后,GST的活性会降低,能够发挥的作用减弱,此时,患者出现肝损害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4.4 Ⅲ相转运蛋白MRP2相关肝损害
  Ⅲ相转运蛋白MRP2可以将体内的毒性代谢产物向外排出,而这一过程对于肝损害而言属于保护过程,但是在Ⅲ相转运蛋白MRP2出现缺失或者是表达率较低,此时,毒性向外运输会受到影响,大量毒素的积累可造成肝损害[5]。
  5 小结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机制主要包含免疫机制以及非免疫机制,在非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是三相代谢酶对肝损害的影响,同时抗结核药物值肝损害存在着多种高危因素,在治疗中应尽量的避免,减少抗结核药物对肝造成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刘瑜,高瑞,陈昱,等.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与药物代谢酶等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20(01):91-95.
  [2]李卫,钟洪兰,温秀珍,等.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预防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现代医院,2015,15(09):9-12.
  [3]杜伟,杨亚男,赵力,等.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药学监护[J].包头医学,2015,39(03):150-152.
  [4]李盼盼,周伏喜.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药物相关性肝损害的产生及干预[J].医学综述,2014,20(06):1054-1056.
  [5]孙真真,朱朝敏.抗结核药致儿童肝损害194例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9(06):453-45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缺铁性贫血的的临床检验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3月门诊及住院的贫血患者共100例,其中5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非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SF、FA与VitB12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5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SF、FA与VitB12均明显低对照组,贫血患者SF、FA与VitB12贫血程度均呈
期刊
【摘要】健康和心理教育问题是每个人都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对人影响很大的问题。骨科患者由于发病忽然,从一个正常人忽然成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现实。所以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消除其急躁、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同时取得家属及亲友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骨科健康和心理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骨科;骨科患者;健康教育;组织管理  【中
期刊
【摘要】在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基础课阶段的教学内容往往与临床需求的知识相脱节,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基础课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利用基础知识解释临床所遇到的问题。而基础与临床相脱节是由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材等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本文就加强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临床教学;基础教学;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经阴道超声探查在妇产科疾病诊断中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观察。方法: 随机抽取500 个经阴道超声检测患有妇产科疾病病患的患病情进行研究分析而且总结。结果: 500 个病患中,经阴道超声诊断中有210 个患有子宫肌瘤 ,手术证实其中最小的是 1. 0 cm;其中有51个 诊断得的是卵巢单纯囊肿 ,有44个是巧克力囊肿,手术得出的结果是全部卵巢单纯囊肿,巧克力囊肿 有41 个; 畸胎瘤
期刊
【摘要】医疗中感染问题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个难题,院内的交叉感染是引发多种感染性疾病、减慢康复速率、增加患者死亡率的主要根源。由于医院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放化疗的大力开展以及内科介入疗法的广泛应用,使得院内感染人数日益增多。临床上微生物的检验主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方面,切断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概率。现针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对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价值进行讨论。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呼吸科患者收到医院感染的具体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其对患者炎症反应的相关影响,以求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必要地依据。方法:我们对2014年4月-2015年8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160名呼吸科患者的就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我们将这160例患者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采用随机分配的相关原则将其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保持每组的患者数量一致。然后,我们对感染组患者的感染病原菌进行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20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分析肿瘤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以及影响并发症的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10.83%(13/120),其中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率为7.5%(9/120),出现导管破损率为0.00%(0/120),出现导管堵塞率2.5%(2/12
期刊
【摘要】目的 对现阶段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来本院进行流行性疾病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疾病的类型分成三组,一组为麻疹,二组为流行性腮腺炎,三组为水痘,对三组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麻疹以一岁以下的患者患病率较高,多发于4~6月份;流行性腮腺炎以学生及儿童的患病率较高,多发于10~11月份;水痘以儿童及学生的患病
期刊
【摘要】临床毕业实习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医学生将所有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关键阶段,毕业实习直接影响到医学生毕业后工作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潮流,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改进临床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本文就临床医学教学新理念进行探讨。  【关键词】临床医学 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要】目的:讨论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腰腿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治疗的90里急慢性腰腿痛临床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治疗组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西医的方法进行治疗。每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在一个月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鳞状治疗效果,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腰腿痛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