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悉昙文献客观上保存了很多古音信息,利用对音还原法研究悉昙对音,我们发现:晚唐五代匣母发生了清化,与晓母混而不分,音值为[x];喻母三四等有别;日母可拟为[],来母为[l]。
关键词:悉昙 “晓、匣、喻、日、来、母” 对音
引言
悉昙,是梵语siddha一词的音译,多指讲梵文字母及字母拼合法的《悉昙章》。佛教盛行和准确诵读佛经推动了对悉昙章的研究,而对悉昙章的研究客观上保存了很多古音信息,对此进行研究对汉语语音史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这里我们主要利用对音还原法,根据晚唐五代的悉昙材料对晓匣喻日来母做一些研究。我们的材料来源于日本《大正藏》①第84册悉昙部:空海《梵字悉昙字母释义》②(1卷)、安然《悉昙藏》③(8卷)、安然《悉昙十二例》(1卷)、玄昭《悉昙略记》④(1卷)、淳佑《悉昙集记》⑤(3卷)。
一、晓匣喻母音值的确定
日本悉昙著作中提供的晓匣喻母字对音的相关材料如下(悉昙标“。”,密咒标“*”,音注标“()”,下同):
古匣母为全浊,晓母为次清。晚唐五代的悉昙著作中多用匣母晓母对译梵文舌根擦音[h],如“ha音贺”(《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hma憾麽”(《悉昙十二例》)“贺”和“憾”都是匣母字。多用喻母四等对译y,这与施向东统计的格局基本相同,说明匣母晓母从唐初到五代都未发生变化,而且说明匣母发生了清化。王力先生[1]认为中唐以前匣母喻三读为[],晚唐以后喻三并入喻四,读为[j],且构拟匣母为浊擦音[ɦ],晓母为[x],他的构拟无法得到悉昙对音材料的支持。这里由于喻母三等未出现,我们认为喻母三四等有别,但喻母四等的音值我们暂时存疑。
二、日母和来母的音值
日本悉昙著作中提供的日母和来母字对音的相关材料如下:
王力认为中古日纽的音值与梵文r完全相同,为颤舌音。尉迟治平根据周隋对音推断日母应该是舌面鼻音[2]。施向东认为唐人不会发[r]音,唐初中原方音中没有[r]声母,日纽的音值当为[],且他统计的梵文l、r都用来母字对译[3]。金德平统计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方言调查字表》中明泥疑三母字和54个日母字,发现这四纽具有同样的特点,他将此四母放在同一平面上来考察,根据“泥日归娘”、日译汉音以[z]来译日母、日母被排在韵图三等地位等推断唐长安话日母当为[ʑ][4]。储泰松也提出“若日纽是r,则梵文r应对日纽字,可实际情形是对来纽,所以日纽不是颤音、卷舌音。日纽早期对,其音值是后来改对j,读作[ndz]>[nz]”[5]。
我们选取的材料中,多用疑母字对译(“泥”为误译,用“盎”来对译是取其鼻音韵尾),多用日母字对译,也有用娘母对译的情况,、n都是泥母娘母混对,r都用来母对译。若如王力所说,梵文r当全部用日母字对译,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的材料中只有对译时才出现了日母字“若”“惹”,对译、、n、r时均未出现日母字。可见尉迟治平、施向东、储泰松的观点实质上是一样的,都能得到我们提供的材料的支持,至于金德平的观点我们没有更多的材料来证明,故我们暂将日母拟作。此外,、n都是泥母娘母混对,甚至都没有出现用日母对译、n的例外现象,据此我们认为日母是区别于泥母和娘母而独立存在的,既然日母已拟为[],则将娘母拟作[ƞ],泥母拟作[n]。
以上材料中r和l均用来母来对译,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读音呢?我们不难发现,在对译r时,“ra囉字(曷力下反。三合。卷舌呼囉)”(《悉昙集记》卷中)说明卷舌呼“囉”才能真正读出ra,而在对译l时均没有出现这样的标记性说明。而且在对译复辅音声母时,如“rkvya阿勒叉微耶”(《悉昙十二例》),用“阿勒”二字描摹r的读音,而对译l时,不管l出现在词首还是词的中间位置总是用一个字对译,从来不用二合音表示;此外,悉昙家一般倾向于加“口”旁标示汉语里没有的音,这里“囉”“唎”都只用来对译r而不对译l,而且对译r和l的用字除了“罗”以外判然有别,都说明当时汉语没有r声母,只有l。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晚唐时,五代匣母发生了清化,与晓母混而不分,音值为[x];喻母三四等有别;日母可拟为[],来母为[l]。
注 释:
①《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是日本大正昭
和年间排印的汉文大藏经。以《高丽藏》为主要底本,又汇集了印度、中国、日本的其他佛教著作,以及一些古逸,疑伪经典,按其内容分类。由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小野玄妙等人主持其事,以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的名义编辑印刷。全藏收录佛典3360部,13520卷,装订成100册。
②空海(774-835),见杨曾文《日本佛教史》,浙江人
民出版社,1995,123页。
③安然(842-935?),《悉昙藏》成书于880年。
④据周广荣《梵语<悉昙章>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2004)
所载,“玄昭(1132-1211)”,而尉迟治平《日本悉昙家所传古汉语调值》(《语言研究》,1986.2)注释(21)据理分析《悉昙略记》作于《悉昙藏》后二十年。笔者同尉迟治平说,成书于900年。
⑤成书于942年。
参考文献:
[1]王 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尉迟治平.周、隋长安方音初探[J].语言研究,1982,(2).
[3]施向东.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J].语言研究,1983,(1).
[4]金德平.唐代长安话日母读音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1).
[5]储泰松.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8,(1).
(王 琪,南京大学中文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悉昙 “晓、匣、喻、日、来、母” 对音
引言
悉昙,是梵语siddha一词的音译,多指讲梵文字母及字母拼合法的《悉昙章》。佛教盛行和准确诵读佛经推动了对悉昙章的研究,而对悉昙章的研究客观上保存了很多古音信息,对此进行研究对汉语语音史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这里我们主要利用对音还原法,根据晚唐五代的悉昙材料对晓匣喻日来母做一些研究。我们的材料来源于日本《大正藏》①第84册悉昙部:空海《梵字悉昙字母释义》②(1卷)、安然《悉昙藏》③(8卷)、安然《悉昙十二例》(1卷)、玄昭《悉昙略记》④(1卷)、淳佑《悉昙集记》⑤(3卷)。
一、晓匣喻母音值的确定
日本悉昙著作中提供的晓匣喻母字对音的相关材料如下(悉昙标“。”,密咒标“*”,音注标“()”,下同):
古匣母为全浊,晓母为次清。晚唐五代的悉昙著作中多用匣母晓母对译梵文舌根擦音[h],如“ha音贺”(《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hma憾麽”(《悉昙十二例》)“贺”和“憾”都是匣母字。多用喻母四等对译y,这与施向东统计的格局基本相同,说明匣母晓母从唐初到五代都未发生变化,而且说明匣母发生了清化。王力先生[1]认为中唐以前匣母喻三读为[],晚唐以后喻三并入喻四,读为[j],且构拟匣母为浊擦音[ɦ],晓母为[x],他的构拟无法得到悉昙对音材料的支持。这里由于喻母三等未出现,我们认为喻母三四等有别,但喻母四等的音值我们暂时存疑。
二、日母和来母的音值
日本悉昙著作中提供的日母和来母字对音的相关材料如下:
王力认为中古日纽的音值与梵文r完全相同,为颤舌音。尉迟治平根据周隋对音推断日母应该是舌面鼻音[2]。施向东认为唐人不会发[r]音,唐初中原方音中没有[r]声母,日纽的音值当为[],且他统计的梵文l、r都用来母字对译[3]。金德平统计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方言调查字表》中明泥疑三母字和54个日母字,发现这四纽具有同样的特点,他将此四母放在同一平面上来考察,根据“泥日归娘”、日译汉音以[z]来译日母、日母被排在韵图三等地位等推断唐长安话日母当为[ʑ][4]。储泰松也提出“若日纽是r,则梵文r应对日纽字,可实际情形是对来纽,所以日纽不是颤音、卷舌音。日纽早期对,其音值是后来改对j,读作[ndz]>[nz]”[5]。
我们选取的材料中,多用疑母字对译(“泥”为误译,用“盎”来对译是取其鼻音韵尾),多用日母字对译,也有用娘母对译的情况,、n都是泥母娘母混对,r都用来母对译。若如王力所说,梵文r当全部用日母字对译,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的材料中只有对译时才出现了日母字“若”“惹”,对译、、n、r时均未出现日母字。可见尉迟治平、施向东、储泰松的观点实质上是一样的,都能得到我们提供的材料的支持,至于金德平的观点我们没有更多的材料来证明,故我们暂将日母拟作。此外,、n都是泥母娘母混对,甚至都没有出现用日母对译、n的例外现象,据此我们认为日母是区别于泥母和娘母而独立存在的,既然日母已拟为[],则将娘母拟作[ƞ],泥母拟作[n]。
以上材料中r和l均用来母来对译,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读音呢?我们不难发现,在对译r时,“ra囉字(曷力下反。三合。卷舌呼囉)”(《悉昙集记》卷中)说明卷舌呼“囉”才能真正读出ra,而在对译l时均没有出现这样的标记性说明。而且在对译复辅音声母时,如“rkvya阿勒叉微耶”(《悉昙十二例》),用“阿勒”二字描摹r的读音,而对译l时,不管l出现在词首还是词的中间位置总是用一个字对译,从来不用二合音表示;此外,悉昙家一般倾向于加“口”旁标示汉语里没有的音,这里“囉”“唎”都只用来对译r而不对译l,而且对译r和l的用字除了“罗”以外判然有别,都说明当时汉语没有r声母,只有l。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晚唐时,五代匣母发生了清化,与晓母混而不分,音值为[x];喻母三四等有别;日母可拟为[],来母为[l]。
注 释:
①《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是日本大正昭
和年间排印的汉文大藏经。以《高丽藏》为主要底本,又汇集了印度、中国、日本的其他佛教著作,以及一些古逸,疑伪经典,按其内容分类。由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小野玄妙等人主持其事,以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的名义编辑印刷。全藏收录佛典3360部,13520卷,装订成100册。
②空海(774-835),见杨曾文《日本佛教史》,浙江人
民出版社,1995,123页。
③安然(842-935?),《悉昙藏》成书于880年。
④据周广荣《梵语<悉昙章>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2004)
所载,“玄昭(1132-1211)”,而尉迟治平《日本悉昙家所传古汉语调值》(《语言研究》,1986.2)注释(21)据理分析《悉昙略记》作于《悉昙藏》后二十年。笔者同尉迟治平说,成书于900年。
⑤成书于942年。
参考文献:
[1]王 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尉迟治平.周、隋长安方音初探[J].语言研究,1982,(2).
[3]施向东.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J].语言研究,1983,(1).
[4]金德平.唐代长安话日母读音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1).
[5]储泰松.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8,(1).
(王 琪,南京大学中文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