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12-02
美术到底对人有什么好处,人们一直在研究,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认为,美术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并可锻炼、培养种种非智力因素。这些人通常会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为例,说他既是艺术大师,又在物理、医学方面有所建树;并还会把爱因斯坦擅拉小提琴作为佐证。殊不知,此说已步入误区,其错误就在于忽略了美术学科的特点,用各门学科的共性来取代美术学科的个性。试问,现代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哪一门学科不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智力?有哪一门学科不需要具备非智力因素?
相信每一位从事美术教育实践的教师都有如此经验;绝大多数主课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其美术学习成绩也不错;反之,一些美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却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大家还都知道,各级各类美术院校及美术专业每年在招收学生时,其文化考试分数线之低,总能令人瞠目结舌。这种局面的形成已非一年半载,以至于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某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报考理想学校无望,便在临考之前求助于美术教师,看能否帮忙突击辅导一下,且到美术门类的学校试试,觉得那里是可以投机一把地方。
以上种种现象从不同的侧面说明:美术学科对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并没有什么超乎寻常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美术学科的主要价值所在。
据说,在美术专业入学文化考试的分数线问题上曾有过争论,结果大概不了了之。不管怎么说,为了开发大脑的左半球,却导致大脑右半球的萎缩,总是令人遗憾的事。
自有美术教育以来,中外学者在研究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儿童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涂鸦期到写实期的转变。研究表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少年儿童,由于心理发育的原因,绝大多数人会进入一个被称之为"高原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对自己的绘画自惭形秽,不断产生抑制情绪,进而丧失了动手作画的兴趣。这时候,学生对美术作业取的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很少有积极的参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甚至不能完成作业,更有极个别学生出现抵触、厌恶的情绪。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这等情況,不少教师经过努力,想改变或者改善这样的局面,但总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违背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规律。规律之所以叫规律,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违背规律,一定要初中学生完成相当数量的美术作业,特别是绘画作业,非但不能达到目的,相反,只会增加教师和学生彼此的痛苦,得不偿失。顺应规律,才是明智的选择。
根据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个初中阶段从六年级至九年级,四年共有一百四十四节课时可用于美术科目的学习。对应《大纲》规定的各种目的,极其有限的课时愈显微不足道。面对众多教育目的,其他姑且不论,仅"双基"教学而言,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何为基础知识?何为基本技能?"双基"要达到何种程度?《大纲》没有明确界定。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教材中,都包括有绘画、工艺设计与雕塑三大板块,具体区分,各板块又都包含了大量内容。就以基本技能而言,视觉艺术的不同种类何止数十种。倘若有位精通各种技法的教师,光是将这些技能讲解,演示一遍,一百多课时不知够用否?更惶论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某一种技能了。美术课上,比比皆是的状况往往是学生将教材工具铺陈开来,还没动手涂抹几下,下课铃声已响,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操作的连贯性或多或少地打了折扣。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这是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曾几何时,家长热衷于送孩子参加各类美术学习班,潜意识中或许还希望孩子能出息成美术专门人才。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不可能、也不需要这么多的专职画家。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要求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能培养出具有审美意识和能力的社会成员。哪怕他们画不好一根线条,涂不好一块颜色。
在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审美的要素,可以这样讲,感受美,鉴赏美,审视美的能力,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育应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目标指向审美能力,并不排斥诸如"双基"、"观察"、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理顺其中的主从关系。在众多关系中,审美能力是纲!其他能力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审美能力是皮,其他能力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论是绘画、工艺或雕塑的教学,只不过是提高审美能力的载体,诸等能力的培养应当视为达到审美目的的手段和媒介。其实,仔细想想,即使在专业性极强的美术院校,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美术能力后,他们制作出来的各类美术作品,还不是为了表达其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么?
教育目的的调整当会增强美术教学的可操作性。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应向欣赏部分倾斜,要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美的规律的基础知识、在八、九年级,可以完整地学习史外美术史,结合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必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当前的美术评价,过多地看重学生的技能,其实应该淡化技能方面的要求。教育以审美为目的,令美术成绩的评定也有了一个抓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绘画作业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依据,考核可以更多地以试卷形式进行。
不可否认的一个问题是,确有一些学生对学习美术有强烈的兴趣。那么,对这些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美术兴趣小组实施,或通过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进行。
历史进入崭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素质教育,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亦担负着培养全面人才的重任。"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是初中美术教育发挥其价值的基本方式,这就更加要求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耐得住寂寞,"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努力工作,积极探索,为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美术到底对人有什么好处,人们一直在研究,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认为,美术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并可锻炼、培养种种非智力因素。这些人通常会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为例,说他既是艺术大师,又在物理、医学方面有所建树;并还会把爱因斯坦擅拉小提琴作为佐证。殊不知,此说已步入误区,其错误就在于忽略了美术学科的特点,用各门学科的共性来取代美术学科的个性。试问,现代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哪一门学科不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智力?有哪一门学科不需要具备非智力因素?
相信每一位从事美术教育实践的教师都有如此经验;绝大多数主课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其美术学习成绩也不错;反之,一些美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却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大家还都知道,各级各类美术院校及美术专业每年在招收学生时,其文化考试分数线之低,总能令人瞠目结舌。这种局面的形成已非一年半载,以至于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某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报考理想学校无望,便在临考之前求助于美术教师,看能否帮忙突击辅导一下,且到美术门类的学校试试,觉得那里是可以投机一把地方。
以上种种现象从不同的侧面说明:美术学科对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并没有什么超乎寻常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美术学科的主要价值所在。
据说,在美术专业入学文化考试的分数线问题上曾有过争论,结果大概不了了之。不管怎么说,为了开发大脑的左半球,却导致大脑右半球的萎缩,总是令人遗憾的事。
自有美术教育以来,中外学者在研究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儿童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涂鸦期到写实期的转变。研究表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少年儿童,由于心理发育的原因,绝大多数人会进入一个被称之为"高原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对自己的绘画自惭形秽,不断产生抑制情绪,进而丧失了动手作画的兴趣。这时候,学生对美术作业取的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很少有积极的参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甚至不能完成作业,更有极个别学生出现抵触、厌恶的情绪。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这等情況,不少教师经过努力,想改变或者改善这样的局面,但总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违背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规律。规律之所以叫规律,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违背规律,一定要初中学生完成相当数量的美术作业,特别是绘画作业,非但不能达到目的,相反,只会增加教师和学生彼此的痛苦,得不偿失。顺应规律,才是明智的选择。
根据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个初中阶段从六年级至九年级,四年共有一百四十四节课时可用于美术科目的学习。对应《大纲》规定的各种目的,极其有限的课时愈显微不足道。面对众多教育目的,其他姑且不论,仅"双基"教学而言,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何为基础知识?何为基本技能?"双基"要达到何种程度?《大纲》没有明确界定。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教材中,都包括有绘画、工艺设计与雕塑三大板块,具体区分,各板块又都包含了大量内容。就以基本技能而言,视觉艺术的不同种类何止数十种。倘若有位精通各种技法的教师,光是将这些技能讲解,演示一遍,一百多课时不知够用否?更惶论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某一种技能了。美术课上,比比皆是的状况往往是学生将教材工具铺陈开来,还没动手涂抹几下,下课铃声已响,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操作的连贯性或多或少地打了折扣。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这是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曾几何时,家长热衷于送孩子参加各类美术学习班,潜意识中或许还希望孩子能出息成美术专门人才。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不可能、也不需要这么多的专职画家。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要求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能培养出具有审美意识和能力的社会成员。哪怕他们画不好一根线条,涂不好一块颜色。
在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审美的要素,可以这样讲,感受美,鉴赏美,审视美的能力,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育应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目标指向审美能力,并不排斥诸如"双基"、"观察"、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理顺其中的主从关系。在众多关系中,审美能力是纲!其他能力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审美能力是皮,其他能力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论是绘画、工艺或雕塑的教学,只不过是提高审美能力的载体,诸等能力的培养应当视为达到审美目的的手段和媒介。其实,仔细想想,即使在专业性极强的美术院校,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美术能力后,他们制作出来的各类美术作品,还不是为了表达其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么?
教育目的的调整当会增强美术教学的可操作性。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应向欣赏部分倾斜,要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美的规律的基础知识、在八、九年级,可以完整地学习史外美术史,结合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必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当前的美术评价,过多地看重学生的技能,其实应该淡化技能方面的要求。教育以审美为目的,令美术成绩的评定也有了一个抓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绘画作业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依据,考核可以更多地以试卷形式进行。
不可否认的一个问题是,确有一些学生对学习美术有强烈的兴趣。那么,对这些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美术兴趣小组实施,或通过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进行。
历史进入崭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素质教育,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亦担负着培养全面人才的重任。"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是初中美术教育发挥其价值的基本方式,这就更加要求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耐得住寂寞,"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努力工作,积极探索,为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