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天地广阔,是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富矿”。做好农村民生新闻,要知农爱农为农,要善于挖掘题材,要练就一双“新闻眼”,要勤联系多跑腿。
【关键词】农村 民生新闻 新闻报道
目前,民生新闻已成为各类媒体的主要报道内容之一。但从总体上看,民生新闻以城市民生新闻居多,而对农村民生新闻挖掘不够。事实上,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的农村民生新闻题材众多,是民生新闻的“富矿”。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除了要有服务大局、服务“三农”的意识,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外,更需要通过实践,总结和掌握一些挖掘农村民生新闻的技巧,全面反映变革时期的农村变迁与农民新风貌,为农民分忧解愁,为农村农业发展鼓与呼。
做好农村民生新闻 要知农爱农为农
“知农”、“爱农”、“为农”是挖掘农村民生新闻,做好农村民生新闻报道的思想基础,这是笔者多年从事农村民生新闻报道的切身体会。
所谓“知农”,就是要了解、掌握和熟悉党和政府有关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这样宣传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同时,要懂得一些基本的农业技术知识,以及一些农业生产的基本常识,做到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农村,走村串户,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农村现状和发展趋势。否则不了解农民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需要什么,要想写出好的农村民生新闻是不可能的。
所谓“爱农”,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想农民群众之所想,急农民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只有带着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热爱,才能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做农民的贴心人,报道农村感人的故事。
所谓“为农”,就是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我们手中的笔,真实记录农村改革发展轨迹,农业发展情况,农民的生存状况,反映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声,帮助农民解决致富路上遇到的问题。农民的日子好过了,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了,这才是做好农村民生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
笔者在实践中,注重提高自己的“知农”“爱农”和“为农”的思想水平,为惠州“三农”事业发展鼓与呼。这些年来,笔者深入农村,采写了《照图纸制沟耙 按安排表播种》《改良栽培技术,一根淮山重达10多公斤》《一场大风80亩秧田遭殃》《2米一垄改为0.9米可增产》《晒成萝卜干每公斤卖四五元》等一系列农村题材的民生新闻,受到读者特别是农民朋友的好评。
做好农村民生新闻 要善于挖掘题材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可做民生新闻的题材很多,根据笔者多年在农村采访的经验,农村民生新闻题材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挖掘:
(1)“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三农”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层出不穷,这些都为农村民生新闻报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涉法事件。长期以来,受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因素影响,部分农民因法律意识淡薄而酿成悲剧的事件在不断上演。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农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加强,农民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目前,农村涉法事件的增加,丰富了农村民生新闻内涵,这类报道既有警示作用,又有可读性。
(3)乡风民俗与民间艺术。各地的乡风民俗多姿多彩,各地乡风民俗的报道可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吸引读者眼球。而民间艺术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挖掘民间的这类题材可引发读者的兴趣。
(4)农村民营企业。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成为农民致富,特别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力军,这也提供了丰富的民生新闻素材。
(5)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不断增加,他们在推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工现象备受社会关注,自然也是媒体民生新闻的“题材大户”。
(6)农村教育观、消费观等的新变化。一个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要比城镇家庭付出更多的酸涩与艰辛。挖掘农村家庭培养子女成才背后的故事,是挖掘农村民生新闻的“亮点”之一。同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消费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也是读者关注的农村民生新闻题材。
笔者近年采写的《饮水安全工程在我市铺开43万村民有望喝上放心水》《博罗横河卢屋村医生卢炳华坚守农村12年》《澳头渔村建好水泥路迎来旅游大巴行》《员工工伤断双臂 老板押房产赔偿》《惠阳新圩村民沐龙舟水驱百病习俗》《失传民间艺术舞春牛重现舞台》《博罗长宁古泥塘村一村民悉心养育孤苦姐弟8年》等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从民生角度反映了惠州农村社会的变化。
做好农村民生新闻 要练就一双“新闻眼”
农村天地广阔,民生新闻题材丰富,关键在于发现和挖掘,为此,记者要练就一双“新闻眼”。
怎样才能不与新闻擦肩而过?怎样才能在拿到第一手材料之后把新闻做好?这就要求我们应言人之所未言,见人之所未见,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或在寻找线索上领先,或在报道思路、主题、角度上做优,或在表现形式上有突破。
笔者今年春节前到惠东县平海镇六乡村采访时,发现该村春节期间有打糍粑的习俗。笔者立即感觉这里有新闻可做。首先联系采访,到了现场,笔者根据现场的采访,思考如何进行报道。或许打糍粑是比较普通的事,但是笔者把现场生动的场面记录下来,采访了当地人的生活变化,写成《惠东县平海镇六乡村飘起糯米香》,描述当地农村的风俗习惯,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该报道立意高,写法活泼,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流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农村的天地虽然广阔,但也不是经常都能遇上新奇的新闻题材,往往碰到更多的都是“四季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其实一个题材,多个记者去挖,还是可以做出多篇报道出来,而且改变一下写法,也能出好的新闻作品。
《惠州日报》2009年10月21日刊登了《部分文化站只有1名工作人员》报道,是笔者在基层采访时,与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闲聊中得到的素材。通过深入采访,笔者了解到不少乡镇文化站的硬件设施都很欠缺,甚至有些乡镇至今没有文化站这个机构。而且,当时,正掀起文化改革之风,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贯彻文化建设,广大读者很关心文化建设问题。该报道见报后,引起社会较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引起其他媒体同行对文化站的关注。
做好农村民生新闻 要勤联系多跑腿
做好农村民生新闻报道,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惠州日报社有一名叫做朱如丹的记者,她是一名做农村民生新闻比较成功的记者。朱记者是当地人,懂得当地方言,对当地风俗习俗比较了解,她是个热心肠,性格开朗,经常能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她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特别勤快,责任感强,这是许多年轻记者所不及的,所以朱记者在惠州日报社创造了不少奇迹:出稿最多,当地龙门县永汉镇被她掘地三尺,农村民生新闻出来一箩筐;还有一点,就是不管哪个领导交代的采访任务,朱记者总能及时保质保量完成。
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认为做好农村采访的技巧有:广交朋友,勤联系,多跑腿,建立文档,吃透材料,充分利用网络和其它媒体。只要记者勤快跑腿,带着“新闻眼”,用心在农村天地寻觅新闻线索,用心打造好每一篇新闻报道,相信一定能够成为高产者、优产者,多出新闻作品,多出新闻精品。■
(作者单位:惠州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农村 民生新闻 新闻报道
目前,民生新闻已成为各类媒体的主要报道内容之一。但从总体上看,民生新闻以城市民生新闻居多,而对农村民生新闻挖掘不够。事实上,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的农村民生新闻题材众多,是民生新闻的“富矿”。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除了要有服务大局、服务“三农”的意识,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外,更需要通过实践,总结和掌握一些挖掘农村民生新闻的技巧,全面反映变革时期的农村变迁与农民新风貌,为农民分忧解愁,为农村农业发展鼓与呼。
做好农村民生新闻 要知农爱农为农
“知农”、“爱农”、“为农”是挖掘农村民生新闻,做好农村民生新闻报道的思想基础,这是笔者多年从事农村民生新闻报道的切身体会。
所谓“知农”,就是要了解、掌握和熟悉党和政府有关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这样宣传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同时,要懂得一些基本的农业技术知识,以及一些农业生产的基本常识,做到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农村,走村串户,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农村现状和发展趋势。否则不了解农民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需要什么,要想写出好的农村民生新闻是不可能的。
所谓“爱农”,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想农民群众之所想,急农民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只有带着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热爱,才能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做农民的贴心人,报道农村感人的故事。
所谓“为农”,就是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我们手中的笔,真实记录农村改革发展轨迹,农业发展情况,农民的生存状况,反映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声,帮助农民解决致富路上遇到的问题。农民的日子好过了,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了,这才是做好农村民生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
笔者在实践中,注重提高自己的“知农”“爱农”和“为农”的思想水平,为惠州“三农”事业发展鼓与呼。这些年来,笔者深入农村,采写了《照图纸制沟耙 按安排表播种》《改良栽培技术,一根淮山重达10多公斤》《一场大风80亩秧田遭殃》《2米一垄改为0.9米可增产》《晒成萝卜干每公斤卖四五元》等一系列农村题材的民生新闻,受到读者特别是农民朋友的好评。
做好农村民生新闻 要善于挖掘题材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可做民生新闻的题材很多,根据笔者多年在农村采访的经验,农村民生新闻题材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挖掘:
(1)“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三农”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层出不穷,这些都为农村民生新闻报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涉法事件。长期以来,受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因素影响,部分农民因法律意识淡薄而酿成悲剧的事件在不断上演。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农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加强,农民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目前,农村涉法事件的增加,丰富了农村民生新闻内涵,这类报道既有警示作用,又有可读性。
(3)乡风民俗与民间艺术。各地的乡风民俗多姿多彩,各地乡风民俗的报道可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吸引读者眼球。而民间艺术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挖掘民间的这类题材可引发读者的兴趣。
(4)农村民营企业。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成为农民致富,特别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力军,这也提供了丰富的民生新闻素材。
(5)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不断增加,他们在推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工现象备受社会关注,自然也是媒体民生新闻的“题材大户”。
(6)农村教育观、消费观等的新变化。一个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要比城镇家庭付出更多的酸涩与艰辛。挖掘农村家庭培养子女成才背后的故事,是挖掘农村民生新闻的“亮点”之一。同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消费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也是读者关注的农村民生新闻题材。
笔者近年采写的《饮水安全工程在我市铺开43万村民有望喝上放心水》《博罗横河卢屋村医生卢炳华坚守农村12年》《澳头渔村建好水泥路迎来旅游大巴行》《员工工伤断双臂 老板押房产赔偿》《惠阳新圩村民沐龙舟水驱百病习俗》《失传民间艺术舞春牛重现舞台》《博罗长宁古泥塘村一村民悉心养育孤苦姐弟8年》等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从民生角度反映了惠州农村社会的变化。
做好农村民生新闻 要练就一双“新闻眼”
农村天地广阔,民生新闻题材丰富,关键在于发现和挖掘,为此,记者要练就一双“新闻眼”。
怎样才能不与新闻擦肩而过?怎样才能在拿到第一手材料之后把新闻做好?这就要求我们应言人之所未言,见人之所未见,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或在寻找线索上领先,或在报道思路、主题、角度上做优,或在表现形式上有突破。
笔者今年春节前到惠东县平海镇六乡村采访时,发现该村春节期间有打糍粑的习俗。笔者立即感觉这里有新闻可做。首先联系采访,到了现场,笔者根据现场的采访,思考如何进行报道。或许打糍粑是比较普通的事,但是笔者把现场生动的场面记录下来,采访了当地人的生活变化,写成《惠东县平海镇六乡村飘起糯米香》,描述当地农村的风俗习惯,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该报道立意高,写法活泼,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流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农村的天地虽然广阔,但也不是经常都能遇上新奇的新闻题材,往往碰到更多的都是“四季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其实一个题材,多个记者去挖,还是可以做出多篇报道出来,而且改变一下写法,也能出好的新闻作品。
《惠州日报》2009年10月21日刊登了《部分文化站只有1名工作人员》报道,是笔者在基层采访时,与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闲聊中得到的素材。通过深入采访,笔者了解到不少乡镇文化站的硬件设施都很欠缺,甚至有些乡镇至今没有文化站这个机构。而且,当时,正掀起文化改革之风,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贯彻文化建设,广大读者很关心文化建设问题。该报道见报后,引起社会较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引起其他媒体同行对文化站的关注。
做好农村民生新闻 要勤联系多跑腿
做好农村民生新闻报道,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惠州日报社有一名叫做朱如丹的记者,她是一名做农村民生新闻比较成功的记者。朱记者是当地人,懂得当地方言,对当地风俗习俗比较了解,她是个热心肠,性格开朗,经常能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她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特别勤快,责任感强,这是许多年轻记者所不及的,所以朱记者在惠州日报社创造了不少奇迹:出稿最多,当地龙门县永汉镇被她掘地三尺,农村民生新闻出来一箩筐;还有一点,就是不管哪个领导交代的采访任务,朱记者总能及时保质保量完成。
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认为做好农村采访的技巧有:广交朋友,勤联系,多跑腿,建立文档,吃透材料,充分利用网络和其它媒体。只要记者勤快跑腿,带着“新闻眼”,用心在农村天地寻觅新闻线索,用心打造好每一篇新闻报道,相信一定能够成为高产者、优产者,多出新闻作品,多出新闻精品。■
(作者单位:惠州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