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锻造有品质、有精神、有思想的“大写”的人,这个过程如酿制陈酒,需要时间,需要火候,更需要耐心的等待。等待教育是一种宽容的教育、一种鼓励的教育、一种关爱的教育,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要让教育更具有智慧,教师需要“缓一缓”,用宽容之心去等待;“放一放”,用鼓励之心去等待;“望一望”,用关爱之心去等待。等待并不是不负责任的放弃,而是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教师只有用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学生成长,用满满的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灵,用高超的智慧去促成学生的进步,才能从含着露珠的嫩芽中嗅到硕果的清香,才会在丰收的季节里感受到辛勤耕耘的快乐。
关键词:等待教育;教育智慧;教育艺术
一、“缓一缓”,用宽容之心去等待
等待教育,需要教师的宽容之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功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人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正视这个差异,教育才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无视这个差异,教育则往往会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
初为班主任时,笔者遇到了一个总是违反班规校纪的学生——小志。迟到、早退于他而言是家常便饭,一有机会就逃课,对课堂纪律也毫不放在眼里。一天,他在课堂上看小说,笔者提醒多次,他都充耳不闻,而且态度恶劣。笔者当时火冒三丈,想要将他狠批一顿。但潜意识告诉笔者,莫冲动,要冷静,要宽容待人。于是,笔者没有立即处理这件事,而是“缓一缓”,继续上课。过了一天,笔者才找小志谈心,指出他的问题,倾听他的想法,并帮助他制定符合他自身水平的学习目标。这样既避免矛盾的激化,给双方一个缓冲的、调整关系的空间和时间,又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意和宽容之心。小志对此心生愧疚,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努力改正。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变化很大,不再散漫违纪,不再厌恶学习,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他考上市重点高中,还专门写信给笔者,感谢笔者当初对他的宽容,给了他进步的机会。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教育中常常出现,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遵守纪律或者故意捣乱。教师如果不能控制情绪,凭一时意气来处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教师下不来台,而且学生也会从此破罐子破摔。处理这种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宽容之心去等待,在等待中有所作为。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促成学生的反思和觉醒,从而收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二、“放一放”,用鼓励之心去等待
等待教育,需要教师的鼓励之心。知识的融会贯通、人格与习惯的形成,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曾说:“父母和老师很少考虑有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孩子们或许有着他们独特的内部生物钟——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在那里滴答作响。”作为教师,总希望自己所教出来的学生出类拔萃。而事实是,教师常常会遇到对学习没有信心的学生。譬如,笔者的学生小萍,她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发挥失常,结果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一蹶不振,课堂表现消极,成绩直线下降。笔者并没有因此批评她,而是把她的问题“放一放”,经常去找她聊天,与她一起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并鼓励她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应当重拾信心,用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笔者的开导和鼓励下,小萍在课堂中的表现积极了,学习更刻苦了,考试成绩也进步了。后来,她给笔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谢谢您,给我时间去证明自己;谢谢您,给予我极大的信心,这是对我的最真诚的肯定。”
所以,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马上解决问题,而应先“放”下来,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给他们努力的机会,并在耐心等待的过程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用赞赏和鼓励的话语去帮助他们走出“失败”的阴影,让他们重新抬起自信,在“我必须”“我能行”的体验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望一望”,用关爱之心去等待
等待教育,需要教师的关爱之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写道: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就如这露珠,是如此敏感、多思、脆弱而又戒备的。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思维灵活,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所以他们备受“关注”,成为班级中的宠儿。因为他们能体会到表现自我的兴奋,经常能品味到成功的滋味,进而不断迸发出新的学习动力。另一部分没有这种机会的学生,就常常备受冷落,教师一个随意的手势、一瞥无意的眼神、一句随口溜出的话语,都可能会在他们的心弦上弹出一个不好的音符来。因此,教师要做耐心的、充满爱心的守望者,始终坚信“守得云开见月明”。
小陈是笔者教过的学生中最令人费神的。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开口说话便得罪人,同学都不愿意和他做同桌。他成为班上有名的“孤独者”,是班级进步的“老大难”。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笔者没有急躁、激进,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深知必须要“等一等”,耐住性子找到他成为“孤独者”的原因;“望一望”,用足够的耐心和满满的爱心等待并帮助他成長。
为了帮助小陈同学摆脱“困境”,促使其健康成长,笔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找他的同桌或邻桌聊天,找熟悉他的同学聊天,多次与他的家长沟通,与他家的邻居沟通,和他本人交心倾谈……原来,他是个很简单的男孩,心地善良不拘小节、胸无城府心直口快,爱憎分明从不掩饰,但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缺乏智慧和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情商”不高。于是,笔者及时调整了帮扶策略:一是时时关注他的言行举止,对他的“出格”言行及时指出并帮助矫正,对“出彩”的言行予以大力表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充分肯定、鼓励和赞赏。二是动员其他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主动去关注、接近、帮助他,让他融入班集体的大家庭中,感受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温暖。三是加强与其家长的联系,家校联动,共同努力。一年后,他成功战胜了自我,改善了与他人的关系,不再是“孤独者”,不再是“老大难”。他不但得到了同学、教师和家长的一致认可,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所以说,等待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放弃,而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等待的背后,是期盼与固守,是宽容与爱心,是信任与尊重。教师要学会等待,学生的发展也需要教师的等待。等待中,教师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等待中,那些迟放的花朵将绽放在五彩缤纷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夏祖瑞.教育需要等待[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2(06).
[2]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等待教育;教育智慧;教育艺术
一、“缓一缓”,用宽容之心去等待
等待教育,需要教师的宽容之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功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人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正视这个差异,教育才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无视这个差异,教育则往往会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
初为班主任时,笔者遇到了一个总是违反班规校纪的学生——小志。迟到、早退于他而言是家常便饭,一有机会就逃课,对课堂纪律也毫不放在眼里。一天,他在课堂上看小说,笔者提醒多次,他都充耳不闻,而且态度恶劣。笔者当时火冒三丈,想要将他狠批一顿。但潜意识告诉笔者,莫冲动,要冷静,要宽容待人。于是,笔者没有立即处理这件事,而是“缓一缓”,继续上课。过了一天,笔者才找小志谈心,指出他的问题,倾听他的想法,并帮助他制定符合他自身水平的学习目标。这样既避免矛盾的激化,给双方一个缓冲的、调整关系的空间和时间,又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意和宽容之心。小志对此心生愧疚,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努力改正。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变化很大,不再散漫违纪,不再厌恶学习,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他考上市重点高中,还专门写信给笔者,感谢笔者当初对他的宽容,给了他进步的机会。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教育中常常出现,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遵守纪律或者故意捣乱。教师如果不能控制情绪,凭一时意气来处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教师下不来台,而且学生也会从此破罐子破摔。处理这种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宽容之心去等待,在等待中有所作为。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促成学生的反思和觉醒,从而收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二、“放一放”,用鼓励之心去等待
等待教育,需要教师的鼓励之心。知识的融会贯通、人格与习惯的形成,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曾说:“父母和老师很少考虑有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孩子们或许有着他们独特的内部生物钟——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在那里滴答作响。”作为教师,总希望自己所教出来的学生出类拔萃。而事实是,教师常常会遇到对学习没有信心的学生。譬如,笔者的学生小萍,她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发挥失常,结果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一蹶不振,课堂表现消极,成绩直线下降。笔者并没有因此批评她,而是把她的问题“放一放”,经常去找她聊天,与她一起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并鼓励她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应当重拾信心,用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笔者的开导和鼓励下,小萍在课堂中的表现积极了,学习更刻苦了,考试成绩也进步了。后来,她给笔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谢谢您,给我时间去证明自己;谢谢您,给予我极大的信心,这是对我的最真诚的肯定。”
所以,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马上解决问题,而应先“放”下来,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给他们努力的机会,并在耐心等待的过程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用赞赏和鼓励的话语去帮助他们走出“失败”的阴影,让他们重新抬起自信,在“我必须”“我能行”的体验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望一望”,用关爱之心去等待
等待教育,需要教师的关爱之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写道: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就如这露珠,是如此敏感、多思、脆弱而又戒备的。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思维灵活,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所以他们备受“关注”,成为班级中的宠儿。因为他们能体会到表现自我的兴奋,经常能品味到成功的滋味,进而不断迸发出新的学习动力。另一部分没有这种机会的学生,就常常备受冷落,教师一个随意的手势、一瞥无意的眼神、一句随口溜出的话语,都可能会在他们的心弦上弹出一个不好的音符来。因此,教师要做耐心的、充满爱心的守望者,始终坚信“守得云开见月明”。
小陈是笔者教过的学生中最令人费神的。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开口说话便得罪人,同学都不愿意和他做同桌。他成为班上有名的“孤独者”,是班级进步的“老大难”。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笔者没有急躁、激进,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深知必须要“等一等”,耐住性子找到他成为“孤独者”的原因;“望一望”,用足够的耐心和满满的爱心等待并帮助他成長。
为了帮助小陈同学摆脱“困境”,促使其健康成长,笔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找他的同桌或邻桌聊天,找熟悉他的同学聊天,多次与他的家长沟通,与他家的邻居沟通,和他本人交心倾谈……原来,他是个很简单的男孩,心地善良不拘小节、胸无城府心直口快,爱憎分明从不掩饰,但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缺乏智慧和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情商”不高。于是,笔者及时调整了帮扶策略:一是时时关注他的言行举止,对他的“出格”言行及时指出并帮助矫正,对“出彩”的言行予以大力表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充分肯定、鼓励和赞赏。二是动员其他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主动去关注、接近、帮助他,让他融入班集体的大家庭中,感受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温暖。三是加强与其家长的联系,家校联动,共同努力。一年后,他成功战胜了自我,改善了与他人的关系,不再是“孤独者”,不再是“老大难”。他不但得到了同学、教师和家长的一致认可,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所以说,等待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放弃,而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等待的背后,是期盼与固守,是宽容与爱心,是信任与尊重。教师要学会等待,学生的发展也需要教师的等待。等待中,教师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等待中,那些迟放的花朵将绽放在五彩缤纷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夏祖瑞.教育需要等待[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2(06).
[2]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