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瘟疫初起时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e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须多年以后,.即p便此刻SARS流行之际,我也不能确切记起,最早怎么知道有这么回事,以及它怎么就开始威胁我们生存的了。倒有几本小说。,将类似事情写得明明白白,一—虽然那是别种瘟疫,虽然那是小说。
  阿尔贝·加缪的《鼠疫》开头写得不慌不忙:“四月十六日早晨,贝尔纳·里厄医生从他的诊所里走出来时,在楼梯口中间踢着一只死老鼠。当时他只是踢开了这只小动物,并没有把它当一回事就下楼了。但是当他走到了街上,突然想起这只老鼠死得不是地方,于是再走回来把这事告诉了看门人。看门人米歇尔老头儿的反应,更使他感到这个发现不寻常。出现这只死老鼠,对他来说只是有点奇怪而已,但在看门人看来,简直是一件荒唐事。他断言这幢楼房里根本没有老鼠。”接下来的事情可就触目惊心了:“当晚,贝尔纳·里厄站在楼房的过道中掏钥匙打算上楼回家,忽然看见一只全身湿漉漉的大老鼠蹒跚地从过道的阴暗角落里走了出来。它停了一下,像是要稳住身子,然后向医生跑过来;接着又停下来在原地打转,同时又轻轻地叫了一声,最后半张着嘴,口吐鲜血,倒在地上。”随着死老鼠越来越多,一场鼠疫不期而至。
  让·齐奥诺的《屋顶轻骑兵》所述霍乱暴发征象,与此相仿:“在里安镇,早晨九点就有两个人病倒:一个是车夫,他进镇子时,突然发病,被抬到一个酒吧里,躺在阴凉处,给放了血,但仍不能说话;另一个是二十岁的姑娘,,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她到公共取水处刚喝了水,突然站着拉起肚来,她强撑着跑回家,她家离得很近,刚走到门口便栽倒在地。当昂热洛在马背上打瞌睡的时候,那姑娘好像已经死了。”此后的进展也如《鼠疫》中那样迅疾恐怖:“正当昂热洛经过冒臭鸡蛋味儿的岩石时,年轻的泰于夫人顶着烈日,奔下城堡的楼梯,跑到村里去,好像一个厨娘刚才突然病倒了,那厨娘是一小时前去村里的(正是那位客店老板,这个老恶棍对昂热洛说‘不要在太阳底下’的时候)。而现在(昂热洛正继续闭着眼,穿过炽热的山丘),那厨娘已死了,人们猜想,她死于中风,因为她的脸是黑的。燥热、死人的气味儿和黑脸,使那位年轻的夫人极其恶心。”死人像加缪笔下的死老鼠似的陆续增加,大家明白厄运已经降临。
  若泽·萨拉玛戈的《失明症漫记》描写的是一种致人失明的无名疾病。或许因为纯出臆想,病情初现更具戏剧性:“绿灯突然亮了,汽车猛地启动,但人们马上发现并非所有汽车都一样。中间一行的头一辆还停在那里,……路旁又聚集了一群行人,他们看见一动不动的汽车里驾驶员在挡风玻璃后面挥动手臂,他后面的汽车都在歇斯底里的鸣喇叭。几位驾驶员已经跳到路上,准备把出了毛病的汽车推到可不阻碍交通的地方,气势汹汹地敲打关得严严实实的车窗,车里那个人把头转向他们,转向一边,又转向另一边,从嘴的动作判断能发现他在重复一个字,不,不是一个字,而是三个,确实如此,等到终于有人把一扇车门打开之后才知道他在喊:我瞎了!”失明症自此蔓延开来。
  凡此种种,或许只是作家的想象力使然;真实情形可能倒像我们的亲身经历。当然也许我们缺乏一点眼光。这里也可以看到细节的非凡魅力——一本小说震撼人心之处,总在精心设计的细节;作家写不好细节,也就写不好小说。
  至于接下来的事情,无须我多讲了。在《鼠疫》中,最终里厄等人战胜了鼠疫;在《屋顶轻骑兵》中,患了霍乱的女主人公奇迹般地被救活;而在《失明症漫记》中,莫名其妙的流行病终于无影无踪。瘟疫开始得有多可怕,它的完结就有多伟大。所以结局无可置疑,关键在于那个过程。
  然而在《屋顶轻骑兵》中,霍乱只是昂热洛与波利娜的爱情故事的背景。即便全力描写瘟疫始末的《鼠疫》,也还塑造了一位作家格朗,他是投身抗病斗争的英雄,可是稍得空闲,仍致力于一已的工作——他一生只想把一句话写得十全十美,所以反复斟酌,简直不胜其苦。我提到这一点,并无指责两位作家不分轻重主次之意。其实要谈启示,格朗以及吉奥诺所描述的爱情给我们的启示更大,尤其当它们拥有那么一个沉重的背景的时候。
  ’
其他文献
本来,我对于各种从制度架构和从法律条文方面进行政治制度比较的研究并没有多少好感,但是,读了彭宗超博士的《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度比较》之后,这一想法有了动摇。我开始考虑这种比较研究的做法及其限度。  首先,彭著不是仅仅对几个国外的选举制度做比较,而是大胆地将中国与英国、印度作比。在一些对中国现有政治制度中一些缺点十分不满的学者那里,中国的选举制度并不民主,也就没有将其拿来与其他民
期刊
《博览群书》2003年第10期刊登的周继厚的《民国初年党派证章拾趣》,文章虽短,却有不少疏误,现指正如下:  1、“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南京史料管理处”应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即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该处成立于1951年2月,馆址在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即原“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旧址,1964年4月更名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天锋报》”应为“《天铎报》”。
期刊
本书是原新华社高级记者戴煌先生及其家属蒙受苦难的一部记录。它记载了戴煌先生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被扣上“右派”帽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二十一年间,被作为“右派”剥夺了从事文字工作的凄惨的经历。但是,阅读本书时不应该把它仅仅看作一个右派的苦难生活的记录。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面加以叙述。’在此,我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戴煌先生的经历。  戴煌1928年2月12日生于中国的江苏省阜宁县沟墩镇。他父亲是一位
期刊
引 子  再读起这些文字,不免又回到了和朋友们在浙江温州莘塍镇调查时酝酿写这类东西的情形。那时,贺雪峰君在镇上调查,鼓动我和几位同道一起前往,前前后后半个月,天气炎热,但大家求知的欲望和各村选举与治理的新奇素材,使大家热情高昂。加上富有理想主义的该镇镇长李国民先生的精心安排,调查非常顺利。这次调查是他私人资助的。晚上我们经常会在一起交流调查收获到很晚。邻近走的一天晚上,谈及将来的学术产出,大家都
期刊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考试选 官制度持续达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传统社 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科举制度 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中国历史、传统 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认识,而且可以总 结它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在形成稳定的运行 机制过程中的经验训,为今天的考试管 理和人才选拔提供借鉴。鉴于科举制度的 重要地位,它一直是中外学术界关注的热 点,近代以来已积累了较为可观的学术成 果(
期刊
何光岳先生的新作作《北狄源流史》近期  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这是何先生《中  华民族源流史丛书》中的又一项重要工程,  是一部较全面系统研究北狄族源流的史学  著作。  如同已出版的诸本源流  史一样,旨在论述中国古代各民族自身的  发展道路、文化特点,更重要的是阐述该民  族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  互融合的过程,从而肯定各个民族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历史资料表明,所
期刊
在战后《账的一段时间,研究近代中国史的美国学者中间基本存在三种研究模式:“冲击—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根本上,这三种模式都认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动力来源于西方,’是由于接受西方的刺激而引发的,鉴于此,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三种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写概括为一种模式:即“冲击—回应”模式。后来美国史家柯文(Paul A.Cohen)在1970年代后期对战后美国近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这三种模式做了深入
期刊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唯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年年岁岁一床书”,他吟咏不绝于口;《年年岁岁一床书》,我读之不愿释手。江晓原教授的新著《年年岁岁一床书》读起来很美。这美是透过文字的一种意境,一种氛围,一种风格,一种态度,让我神往、羡慕、敬佩,让我想起“世外桃源”,“闲云野鹤”。  此书目录后面所列出的长长的书目,展示给我们一种与世无争的襟抱和气质;一个喧嚣红尘中的精神家园
期刊
《日本展望》月刊2002年7月号有关日本皇宣文,说到当今皇太子之女“敬宫爱子”名及其尊称中的“爱”和“敬”字,均选自中国的《孟子》一书;当今天皇名“继宫明仁”选自《明治天皇诏书》和中国的《易经》;皇太子名“浩宫德仁”选自中国的《中庸》;同时说明皇族女子起名时往往参考《万叶集》等日本古典作品,而皇族男子起名时则引用中国古典著作,“这充分反映出日本同中国之间的密切关系源远流长”。  的确,我们两国的密
期刊
《政治和命运》(Politics and Fate)尸书的作者安德鲁,甘布尔(Andrw Gamble)是英回的著名学者,现为谢菲尔德大学(theUniversity of Sheffield)政治学教授和该校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the 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Centre)主任。甘布尔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学理论和当代英国政治;他先后撰写过十余种学术著作,比较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