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婆”不是“姓牛的婆婆”,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东北地区对接生婆的一种称谓。过去因为生活贫困,医疗卫生条件差,道路交通不便利等诸多因素,大多数农村妇女生孩子都要请本地的牛婆接生。牛婆的年龄大多是40岁以上有生育经验的中老年妇女。那时候的农村没有人给她们培训,所谓的接生手艺,自然靠的是经验;本人生育多了,或者接生多了,“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自然而然接产的经验就积累起来了。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家家生的孩子多,所以当时牛婆这一职业很火,一年四季基本没有招消停的时候。特别是到了冬季,牛婆忙完这家忙那家,忙得不亦乐乎。这时的牛婆才真正的“牛”起来,成了孕产家庭的“抢手货”。
过去妇女生孩子都要在炕上生,但是不直接在炕席上生,怕生产过程中从女人身上流下来的“脏血”滴到炕席上,或通过炕席缝渗进下面的炕面上晦气、不吉利,所以大多数人家都要把炕头上的炕席掀起,把下面的谷草拿走,从外面把筛好的细土面或是灶坑里的柴草灰用簸箕端进来倒在炕面上,之后在其上用一些破破烂烂不能用的布胡乱覆上,炕沿上方的幔杆一拉,牛婆就可以为产妇接生了。
大多数牛婆的接生手艺都很娴熟,其手法及一些处置的土办法比现在的助产士要有经验得多。助产的工具十分简单,一把剪刀,一捆用麻绳粗制而成的糊窗户纸,一盏洋油灯足矣。剪刀是用来剪婴儿脐带的,用之前把它在洋油灯的火苗上烤一烤,可能是为了消毒。那厚厚的十分粗糙的纸是用来擦拭血迹和污迹的。过去村里大多数的女人生头胎必请牛婆,头一胎没经验,加之害怕,请牛婆便有了主心骨,也能壮胆子。至于以后的二、三、四胎等等,生顺溜了,叫来妯娌什么的陪着就可以了。那时候家家生孩子多,有些妇女不但生孩子经验丰富,就连接生也轻车熟路。生产队和各家各户的活都很多,有些妇女是在地里劳动时生下孩子的,把脐带弄断,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婴儿裹巴裹巴就抱回了家,这种事儿也常而有之,并不算什么稀奇。
这种生孩子的土方法,可以想像在人类刚刚开始的蛮荒时代就已有之,拿现代人的说法是纯天然的一种“接地气”,似乎更生态更环保一些,但蛮荒时代的产物,毕竟愚昧落后,不可取之。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思想水平提高了,交通也方便了许多,医疗条件较之以前突飛猛进,妇女生孩子都要早早地到医院等着生,更有甚者,有的妇女明明能顺产,因心存恐惧,为减少痛苦,直接做剖腹产。随之而来,那些历史悠久的“牛婆”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种更科学、更先进、更健康的“纸人时代”的助产之法取代了统治人类万千年助产历史的“土人时代”。这是一种大的分野,意味着科学助产的兴盛,意味着“牛婆之牛”时代的消失,意味著妇女从土炕灰土中走出,从“日落西山”的野蛮神曲中走出,走向更加璀璨的阳光分娩,一派蓬勃盎然。
过去妇女生孩子都要在炕上生,但是不直接在炕席上生,怕生产过程中从女人身上流下来的“脏血”滴到炕席上,或通过炕席缝渗进下面的炕面上晦气、不吉利,所以大多数人家都要把炕头上的炕席掀起,把下面的谷草拿走,从外面把筛好的细土面或是灶坑里的柴草灰用簸箕端进来倒在炕面上,之后在其上用一些破破烂烂不能用的布胡乱覆上,炕沿上方的幔杆一拉,牛婆就可以为产妇接生了。
大多数牛婆的接生手艺都很娴熟,其手法及一些处置的土办法比现在的助产士要有经验得多。助产的工具十分简单,一把剪刀,一捆用麻绳粗制而成的糊窗户纸,一盏洋油灯足矣。剪刀是用来剪婴儿脐带的,用之前把它在洋油灯的火苗上烤一烤,可能是为了消毒。那厚厚的十分粗糙的纸是用来擦拭血迹和污迹的。过去村里大多数的女人生头胎必请牛婆,头一胎没经验,加之害怕,请牛婆便有了主心骨,也能壮胆子。至于以后的二、三、四胎等等,生顺溜了,叫来妯娌什么的陪着就可以了。那时候家家生孩子多,有些妇女不但生孩子经验丰富,就连接生也轻车熟路。生产队和各家各户的活都很多,有些妇女是在地里劳动时生下孩子的,把脐带弄断,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婴儿裹巴裹巴就抱回了家,这种事儿也常而有之,并不算什么稀奇。
这种生孩子的土方法,可以想像在人类刚刚开始的蛮荒时代就已有之,拿现代人的说法是纯天然的一种“接地气”,似乎更生态更环保一些,但蛮荒时代的产物,毕竟愚昧落后,不可取之。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思想水平提高了,交通也方便了许多,医疗条件较之以前突飛猛进,妇女生孩子都要早早地到医院等着生,更有甚者,有的妇女明明能顺产,因心存恐惧,为减少痛苦,直接做剖腹产。随之而来,那些历史悠久的“牛婆”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种更科学、更先进、更健康的“纸人时代”的助产之法取代了统治人类万千年助产历史的“土人时代”。这是一种大的分野,意味着科学助产的兴盛,意味着“牛婆之牛”时代的消失,意味著妇女从土炕灰土中走出,从“日落西山”的野蛮神曲中走出,走向更加璀璨的阳光分娩,一派蓬勃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