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婆”的“牛”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tcq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婆”不是“姓牛的婆婆”,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东北地区对接生婆的一种称谓。过去因为生活贫困,医疗卫生条件差,道路交通不便利等诸多因素,大多数农村妇女生孩子都要请本地的牛婆接生。牛婆的年龄大多是40岁以上有生育经验的中老年妇女。那时候的农村没有人给她们培训,所谓的接生手艺,自然靠的是经验;本人生育多了,或者接生多了,“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自然而然接产的经验就积累起来了。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家家生的孩子多,所以当时牛婆这一职业很火,一年四季基本没有招消停的时候。特别是到了冬季,牛婆忙完这家忙那家,忙得不亦乐乎。这时的牛婆才真正的“牛”起来,成了孕产家庭的“抢手货”。
  过去妇女生孩子都要在炕上生,但是不直接在炕席上生,怕生产过程中从女人身上流下来的“脏血”滴到炕席上,或通过炕席缝渗进下面的炕面上晦气、不吉利,所以大多数人家都要把炕头上的炕席掀起,把下面的谷草拿走,从外面把筛好的细土面或是灶坑里的柴草灰用簸箕端进来倒在炕面上,之后在其上用一些破破烂烂不能用的布胡乱覆上,炕沿上方的幔杆一拉,牛婆就可以为产妇接生了。
  大多数牛婆的接生手艺都很娴熟,其手法及一些处置的土办法比现在的助产士要有经验得多。助产的工具十分简单,一把剪刀,一捆用麻绳粗制而成的糊窗户纸,一盏洋油灯足矣。剪刀是用来剪婴儿脐带的,用之前把它在洋油灯的火苗上烤一烤,可能是为了消毒。那厚厚的十分粗糙的纸是用来擦拭血迹和污迹的。过去村里大多数的女人生头胎必请牛婆,头一胎没经验,加之害怕,请牛婆便有了主心骨,也能壮胆子。至于以后的二、三、四胎等等,生顺溜了,叫来妯娌什么的陪着就可以了。那时候家家生孩子多,有些妇女不但生孩子经验丰富,就连接生也轻车熟路。生产队和各家各户的活都很多,有些妇女是在地里劳动时生下孩子的,把脐带弄断,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婴儿裹巴裹巴就抱回了家,这种事儿也常而有之,并不算什么稀奇。
  这种生孩子的土方法,可以想像在人类刚刚开始的蛮荒时代就已有之,拿现代人的说法是纯天然的一种“接地气”,似乎更生态更环保一些,但蛮荒时代的产物,毕竟愚昧落后,不可取之。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思想水平提高了,交通也方便了许多,医疗条件较之以前突飛猛进,妇女生孩子都要早早地到医院等着生,更有甚者,有的妇女明明能顺产,因心存恐惧,为减少痛苦,直接做剖腹产。随之而来,那些历史悠久的“牛婆”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种更科学、更先进、更健康的“纸人时代”的助产之法取代了统治人类万千年助产历史的“土人时代”。这是一种大的分野,意味着科学助产的兴盛,意味着“牛婆之牛”时代的消失,意味著妇女从土炕灰土中走出,从“日落西山”的野蛮神曲中走出,走向更加璀璨的阳光分娩,一派蓬勃盎然。
其他文献
2003年,五常市的一个小山村,新婚十天的曹龙江和爱人决定走出大山,出去闯闯,一个行李卷,一袋大米,就是他们的全部行囊。怀揣着梦想,来到哈尔滨,希望干一番事业再衣锦还乡。因而,最初经人介绍在兆麟街道找到这份打扫卫生的活,他的内心是拒绝的,因为这离自己的梦想太远了。但渐渐的,投身其中的曹龙江发现,不知何时,他早已发自内心地爱上了这份工作,和爱人一起奋战在保洁工作一线,眨眼便是13年。  早上3点多,
期刊
你还在枝头摇曳着碧绿  我已枯黄得飘落在大地  昨天 我们还是兄弟  日日夜夜相偎相依  今天 你我彼此分离  岁月无情割舍了情谊  难以忘却那过去  同沐浴着阳光和风雨  同在树上把生命演绎  清晨 同飘洒着晨露滴滴  小鸟在我们的肩头欢歌笑语  黄昏 同目送着夕阳西去  晚风伴着我们吟着催眠的夜曲  都说秋的美丽  为何把我摧残得悲悲戚戚  几场秋雨来袭  浇得我身残体虚  阵阵秋风紧逼  无
期刊
《北方人》编辑部:  我的女儿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了5年,原本工作好好的,不料上半年开始患病,住院做手术,现在还未能痊愈上班。起先单位让我的女儿自己走人,说这样还可以给一笔补偿金。  后来单位见她不肯答应,又说这样长期不能上班,单位可以解除合同且没有补偿。因为是我女儿不能上班,无法履行合同,责任不在单位。  张女士  张女士:  单位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一,单位不能逼生病职工辞职。职工在合同期内生
期刊
不知你是否曾拔起一棵小草  三五片葉  茎细如针 软如线  由绿到白的渐变  诉说出种子破土历经的辛酸  我想爱也是这样吧  不曾留恋芬芳  本就是无声无色的甜美在心底流淌  你不必寻找  它本就平凡  就点在原野恣生的荒草间  你若只顾望那触之不及的流云  便无法在脚下枯荣里触摸它的柔腻  纤微而伟大  它从不向天空呐喊  不奢求 不争艳 也不卑微  没人能想像  它细小的身躯如何顶破泥土和岩石
期刊
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即使春分已过,仍可见未消融的积雪,未解冻的小河,风仍带寒凉,人们仍需防寒。因此,北方的人盼望春的心最强烈,等春的心最真诚。  热爱春天的人,常常未等到春绿大地,就早已在脑海中把过往的春天里的人和事一遍遍回放,重温春天带给自己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构想新春来临,该以怎样的形式与春天打招呼,该以怎样的方式与春天拥抱。  我是爱春之人,每年柳枝吐绿之时,我会择一明朗的日子,伴着春风,
期刊
4月28日,青工小徐登录了一个新上线的APP——申工社,办完所需事情后他接着点赞:“从申请入会到各项服务,工会把一切都放在了小伙伴的手掌上,感动!”据悉,上海市总“申工社”APP上线仅一周,就有2.03万人下载,更有638名职工在线上申请入会……  2015年11月24日,上海市总工会正式启动改革实施工作。如果说,上海工会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实现了“内设机构优化调整、机关编制‘减上补下’方案落实、年
期刊
1998年,李春华从哈尔滨釀酒总厂下岗。为了生活,她一边要照顾家里的老人,一边还要打些零工挣钱。时间一长,打工经常和照顾老人发生矛盾,李春华左右为难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办法——开一家像托儿所一样的“托老所”,接一些需要照顾的老人来家里住,既可以在家专心照顾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又可以挣些钱来贴补家用。  对养老这行一点儿都不了解的李春华,来到民政部门咨询如何开办“托老所”。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民政部门十分
期刊
1917年春天,在浪漫的罗马,毕加索结识了奥尔佳·霍赫洛娃。那一年,毕加索36岁,奥尔佳26岁。  奥尔佳出生于俄国一个贵族家庭,认识毕加索的时候,她是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的演员。那个时候,毕加索正在发展他的“新古典主义绘画”,从天而降的奥尔佳不仅拥有俄罗斯式美貌,其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完全符合毕加索对于古典美的追求。  奥尔佳成了毕加索的缪斯,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奥尔佳为原型的画作。奥尔佳曾对毕加索说,
期刊
作为“第一部中美深度合作的超级大片”,需要把《长城》当作一部既属于中国又属于美国的跨国电影;而在好莱坞主宰世界电影工业与全球电影票房的背景下,在中美合作的跨国电影里,美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享受跨国电影的主导性与控制力,中国又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与能见度,这都是值得认真思考并深入探讨的话题。  正因为是中美深度合作的“第一部”所谓超级大片,当我们面对《长城》时,才更加需要把它首先当作一部“典型
期刊
第一次拜见白石老人是可染先生带我去的。  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端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注视着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壳里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