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腹痛患儿的超声检查中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85例。85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患儿进行超声检查,将肿大的淋巴结的声像图及内部血流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疾病的诊断中起指导作用,是临床进行诊断的必要及首选检查手段。结论 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高频彩超;小儿;肠系膜淋巴结
【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032-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5例,男52例,女33例,年龄2~10岁(平均5.2岁);74例有明确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史,其余11例无明确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史。85例均以突发或间歇性腹痛为主诉, 其中68例伴呕吐、腹泻或便秘。腹痛以右下腹多见(59例),脐周次之(20例),少部分诉全腹痛(6例);大多数有腹部轻压痛(69例),少部分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11例),其余5例无明确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1.2 仪器与方法:仪器使用ESAOTE DU4彩超仪,5~10 MHz 高频线阵探头及3~5MHz凸阵探头 检查时先用凸阵探头对全腹进行筛查式扫查,然后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有序地对全腹进行多切面扫查,重点是右下腹、脐周及疼痛最显著处,仔细观察肠间隙的前、中、后方,发现肿大淋巴结则仔细观察其分布部位、大小、数目、包膜、内部回声等二维图像以及彩色多谱勒和频谱多谱勒表现。
1.3诊断标准: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示,淋巴结最大切面的纵径>1cm, 横径>0.5cm,纵横径之比>2[1]。
2结果
2.1 超声表现:85例患儿中,43例仅在右下腹探及肿大淋巴结,14例仅在脐周探及肿大淋巴结,28例在右下腹和脐周同时探及肿大淋巴结,探及的肿大淋巴结分布于腹腔肠管周围,肿大淋巴结的分布与疼痛的部位表现出一致性。74例患儿的肿大淋巴结呈散在分布,10例呈串珠状分布,1例堆积成不典型蜂窝状。肿大淋巴结的纵径多在1~2.0cm之间,最大2.8cm×1.2cm,堆积成不典型蜂窝状,最小可分辨的淋巴结0.4cm×0.3cm。肿大的淋巴结呈卵圆形,边缘光滑、完整,纵横径比>2,肾形结构可辨,皮髓质分界清楚,中心髓质呈高回声,周围皮质呈低回声。彩色多谱勒示肿大淋巴结的内部血流信号明显比正常淋巴结丰富,纵切时可见垂直于淋巴门的红、蓝血流信号。大部分(71例)可测及淋巴结门部的动脉频谱,呈低速低阻型,收缩期峰速在0.07~0.24 m/s之间,阻力指数在0.44~0.67之间。
2.2 随访:经禁食、静脉输液及抗生素治疗后超声随访复查,大部分患儿(72例)肿大淋巴结于1~2周内消失,少部分(11例)肿大淋巴结逐渐缩小、数量减少,也在1个月内消失,有2例患儿在3个月后复查时仍可探及2~3枚淋巴结,但纵径均<0.8cm,横径<0.5cm,可见肿大淋巴结的声像图改变明显迟于临床表现的变化。
3 讨论
由于在呼吸道与肠系膜上有特殊的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所以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并发,主要侵及末端回肠区域的淋巴结[2],其病理改变为淋巴结被膜水肿,白细胞浸润,淋巴髓内淋巴窦及生发中心漏出性出血,淋巴窦内见白细胞与纤维素渗出及组织增生[3]。根据这些病理特点,利用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方便、实用、无创等优点。先用穿透力强的凸阵探头作筛查式扫查,可对腹腔的大概情况有个整体的印象,但其分辨力低,淋巴结的检出率较低,而在此基础之上再使用高频线阵探头作有针对性的重点扫查,则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并可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的内部结构层次,根据其特征性的超声表现,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作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所用探头频率的高低要根据患儿的年龄、胖瘦作出合适的选择,尤其是穿透力强的凸阵探头与分辨率高的高频线阵探头相结合使用,可使穿透力与分辨率得到双重保证。
在声像图上,本病应与原发恶性淋巴结瘤、转移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急性阑尾炎、结核性淋巴结炎等疾病相鉴别。①原发恶性淋巴结瘤: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形态饱满,大量淋巴细胞的浸润,纵横径比<2,呈低回声结节伴淋巴门结构消失,圆形或椭圆形成堆存在,包膜完整。随病情发展,淋巴结可以相互融合形成分叶状实质肿块,后方回声增强不明显。CDFI可以显示肿大淋巴结旁的血管情况,同时,淋巴结内部血管多扩张,RI常<0.65。血管形态可分为淋巴门型、中央型和周围型,淋巴瘤血管一般表现为淋巴门或中央型。②转移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形态饱满,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纵横径比<2,周边包膜不清或有切迹,中央髓质强回声变窄或消失,皮质不均匀增厚,门部偏心,多发的转移性淋巴结最终将融合成复合性包块而失去淋巴结的形态特点,常对周围组织、大血管有挤压及浸润。③急性阑尾炎:超声上也可发现右下腹淋巴结肿大,且其声像特点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相似,但其肿大淋巴结数量要少,同时可发现阑尾肿大等急性阑尾炎表现。④结核性淋巴结炎:受累的肿大淋巴结常为多发性,大小不等,各自的回声有较大差异,坏死液化部位出现不规则的无或低回声,纤维化则使回声增强,钙化呈强回声并且伴有声影。有时还伴有周围脏器(如胰腺、脾脏、腰大肌等)的结核感染。
总之,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频远场聚焦性能的改善及彩色多普勒的应用,加上超声具有连续、多切面、多角度观察等特点,目前认为超声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无创性检查的最佳手段。可以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孙斌,陶静,初洪钢.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
[2] 吴瑞萍编. 褚福堂实用儿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7
[3] 刘彤华编. 诊断病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17. 字串7
[4] 《浙江临床医学》2008年第8期/曾桥喜 姚菊英
作者单位:257000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河口钻井卫生院
【关键词】高频彩超;小儿;肠系膜淋巴结
【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032-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5例,男52例,女33例,年龄2~10岁(平均5.2岁);74例有明确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史,其余11例无明确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史。85例均以突发或间歇性腹痛为主诉, 其中68例伴呕吐、腹泻或便秘。腹痛以右下腹多见(59例),脐周次之(20例),少部分诉全腹痛(6例);大多数有腹部轻压痛(69例),少部分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11例),其余5例无明确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1.2 仪器与方法:仪器使用ESAOTE DU4彩超仪,5~10 MHz 高频线阵探头及3~5MHz凸阵探头 检查时先用凸阵探头对全腹进行筛查式扫查,然后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有序地对全腹进行多切面扫查,重点是右下腹、脐周及疼痛最显著处,仔细观察肠间隙的前、中、后方,发现肿大淋巴结则仔细观察其分布部位、大小、数目、包膜、内部回声等二维图像以及彩色多谱勒和频谱多谱勒表现。
1.3诊断标准: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示,淋巴结最大切面的纵径>1cm, 横径>0.5cm,纵横径之比>2[1]。
2结果
2.1 超声表现:85例患儿中,43例仅在右下腹探及肿大淋巴结,14例仅在脐周探及肿大淋巴结,28例在右下腹和脐周同时探及肿大淋巴结,探及的肿大淋巴结分布于腹腔肠管周围,肿大淋巴结的分布与疼痛的部位表现出一致性。74例患儿的肿大淋巴结呈散在分布,10例呈串珠状分布,1例堆积成不典型蜂窝状。肿大淋巴结的纵径多在1~2.0cm之间,最大2.8cm×1.2cm,堆积成不典型蜂窝状,最小可分辨的淋巴结0.4cm×0.3cm。肿大的淋巴结呈卵圆形,边缘光滑、完整,纵横径比>2,肾形结构可辨,皮髓质分界清楚,中心髓质呈高回声,周围皮质呈低回声。彩色多谱勒示肿大淋巴结的内部血流信号明显比正常淋巴结丰富,纵切时可见垂直于淋巴门的红、蓝血流信号。大部分(71例)可测及淋巴结门部的动脉频谱,呈低速低阻型,收缩期峰速在0.07~0.24 m/s之间,阻力指数在0.44~0.67之间。
2.2 随访:经禁食、静脉输液及抗生素治疗后超声随访复查,大部分患儿(72例)肿大淋巴结于1~2周内消失,少部分(11例)肿大淋巴结逐渐缩小、数量减少,也在1个月内消失,有2例患儿在3个月后复查时仍可探及2~3枚淋巴结,但纵径均<0.8cm,横径<0.5cm,可见肿大淋巴结的声像图改变明显迟于临床表现的变化。
3 讨论
由于在呼吸道与肠系膜上有特殊的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所以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并发,主要侵及末端回肠区域的淋巴结[2],其病理改变为淋巴结被膜水肿,白细胞浸润,淋巴髓内淋巴窦及生发中心漏出性出血,淋巴窦内见白细胞与纤维素渗出及组织增生[3]。根据这些病理特点,利用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方便、实用、无创等优点。先用穿透力强的凸阵探头作筛查式扫查,可对腹腔的大概情况有个整体的印象,但其分辨力低,淋巴结的检出率较低,而在此基础之上再使用高频线阵探头作有针对性的重点扫查,则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并可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的内部结构层次,根据其特征性的超声表现,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作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所用探头频率的高低要根据患儿的年龄、胖瘦作出合适的选择,尤其是穿透力强的凸阵探头与分辨率高的高频线阵探头相结合使用,可使穿透力与分辨率得到双重保证。
在声像图上,本病应与原发恶性淋巴结瘤、转移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急性阑尾炎、结核性淋巴结炎等疾病相鉴别。①原发恶性淋巴结瘤: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形态饱满,大量淋巴细胞的浸润,纵横径比<2,呈低回声结节伴淋巴门结构消失,圆形或椭圆形成堆存在,包膜完整。随病情发展,淋巴结可以相互融合形成分叶状实质肿块,后方回声增强不明显。CDFI可以显示肿大淋巴结旁的血管情况,同时,淋巴结内部血管多扩张,RI常<0.65。血管形态可分为淋巴门型、中央型和周围型,淋巴瘤血管一般表现为淋巴门或中央型。②转移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形态饱满,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纵横径比<2,周边包膜不清或有切迹,中央髓质强回声变窄或消失,皮质不均匀增厚,门部偏心,多发的转移性淋巴结最终将融合成复合性包块而失去淋巴结的形态特点,常对周围组织、大血管有挤压及浸润。③急性阑尾炎:超声上也可发现右下腹淋巴结肿大,且其声像特点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相似,但其肿大淋巴结数量要少,同时可发现阑尾肿大等急性阑尾炎表现。④结核性淋巴结炎:受累的肿大淋巴结常为多发性,大小不等,各自的回声有较大差异,坏死液化部位出现不规则的无或低回声,纤维化则使回声增强,钙化呈强回声并且伴有声影。有时还伴有周围脏器(如胰腺、脾脏、腰大肌等)的结核感染。
总之,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频远场聚焦性能的改善及彩色多普勒的应用,加上超声具有连续、多切面、多角度观察等特点,目前认为超声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无创性检查的最佳手段。可以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孙斌,陶静,初洪钢.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
[2] 吴瑞萍编. 褚福堂实用儿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7
[3] 刘彤华编. 诊断病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17. 字串7
[4] 《浙江临床医学》2008年第8期/曾桥喜 姚菊英
作者单位:257000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河口钻井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