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数码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其在新闻摄影中的具体运用进行研究,探讨数码新技术对新闻摄影产生的各种影响,以期对新闻从业人员更好地适应数码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参照。
关键词:数码新技术;新闻摄影;影响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数码新技术对新闻摄影造成的巨大影响,功能强大的数码相机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数字设备都给新闻摄影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像“周老虎”、“刘羚羊”等大量的新闻假照片的出现。面对这样的现实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与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技巧和职业素养,从而保证新闻的真实与客观。通过参阅相关新闻摄影与数码新技术的专著,深刻认识新闻摄影的定位以及内涵,进一步了解各种风起云涌的数码新技术;观察分析大量的新闻摄影实践案例,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力求发现数码新技术在新闻摄影具体运用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新闻摄影的定位及内涵
1.1新闻摄影的定位
新闻摄影被公认的最为科学的定义为:“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于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拍的手段,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因素来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 [1]
1.2 新闻摄影的内涵
新闻摄影首先是一种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其功能是传递新闻信息,因此必然具有新闻性;新闻摄影是运用相机记录具体形象传递最新信息,因此具有形象性;同时,现场摄影纪实又赋予新闻摄影真实性以更丰富的内涵。新闻摄影的内涵主要体现在题材重大、时效性强、接近性强三个方面。
1.3 新闻摄影记者的基本修养
1.3.1培养自主创造能力
摄影记者要善于培养自主创造能力,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媒体的特点,认识自身优势,延长避短。在平时生活中要努力建立自己的线索网络,主动寻找采访线索和报道主题。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图文兼并的能力,使自己的照片在形式和内容上更符合版面需要。
1.3.2娴熟的摄影技术技巧
摄影技术技巧是一个摄影记者基本的职业要求,它要求摄影记者掌握照相机的基本原理,摄影造型技巧、色彩学、图像处理与图像传递、美学等基础知识,以及依靠数字技术进行拍摄采访、编辑、发稿,数码后期制作和多媒体输出等手段,新闻从业人员都应该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1.3.3要有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用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鼓励自己不断进步。始终坚持新闻的客观公正,不弄虚作假,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在内心里树立道德防线,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新闻假照片出现。
2.风起云涌的数码新技术
近几年,国内许多报社实现采编自动化,编辑、记者告别纸和笔。因此,使用数码相机工作的摄影记者,在地州级以上的报社中已普遍存在,这不仅与数码相机技术趋于成熟有关,也是各报刊面临媒体市场激烈竞争所采取的重要措施。随着数码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多样化的功能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3.数码新技术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3.1 极大地满足了新闻报道的需要
数码相机大量的普及,扩大了新闻照片的来源。许多不是摄影记者的人也能提供许多新闻照片,同时存储介质的进步更为摄影记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摄影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抓拍精彩的瞬间,不断为新闻报道增添生动性,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3.2 提高了后期编辑的水平
数字相机在拍摄的过程中可以预览照片,摄影记者可以删除自己不满意的照片,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摄影必须要通过冲洗胶片才能看到照片这一缺点,使摄影变得方便快捷;同时伴随数字摄影而开发的各种图像处理软件,人们在使用报纸排版软件时,只需要把选用的新闻照片插入到编辑的板块中,便能很快通过彩色打印机输出见报。
3.3 网络传播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
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人类的信息传播已经进入了网络传播的时代。图片供应从媒体摄影记者拓展到自由摄影师,从而产生了网络图片库,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新闻照片一经网络发布,都可以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共享的信息。
3.4 保证了新闻图片的质量
数码相机高像素的发展趋势使得新闻照片形象越来越逼真,做到了真实的还原新闻事件原貌;数码相机提供的各种拍摄模式,满足了摄影记者在不同条件下的拍摄需求。
传统媒体自身受到了二维空间的限制,使得它在与电视等新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然而数码相机的普及能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照片,对于同一事件可以用很多张照片或多组照片进行报道,这就促成了读图时代和厚报时代的到来。
3.5 由于“过度PS”造成新闻失实
多种后期编辑软件强大的功能在积极的促进新闻报道的同时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假照片出现。比如“周老虎”、“张鸽子”、“刘羚羊”、等等。曾经入选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藏羚羊生命中的十道难关——铁路关》摄影作品是被PS过的假照片。最终在媒体追踪采访其作者后,这位拥有“中国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等诸多头衔的《大庆晚报》摄影部副主任刘为强坦然承认照片确实是PS的。数码照片在后期处理时一定要善于把握一定的度,新闻照片应该做到真实地还原新闻事件的原貌,过度PS虽然可以使照片更具有艺术欣赏性,但这样的作品也就成了假新闻照片,在新闻传播领域也是坚决反对的做法。针对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发对摄影记者职业道德的思考,由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其又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对新闻工作者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要把镜头对准社会的底层,关注弱势群体,用手中的相机拍摄出优秀的新闻照片,不断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
4.结语
摄影是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产物,无论摄影是在表达作者直觉的美感还是强调摄影本身的技巧与经验,这些都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新闻摄影的目的和重点是记录事件本身,传达新闻信息。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应该掌握有关新闻摄影和新聞摄像的知识,通过反复实践,总结经验,努力提高作品的水平,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忠民.新闻摄影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杨改学.摄影教程(第2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年1月.
[3]王郑生.影响50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国摄影器材行业同行[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年12月.
[4]盛希贵.新闻摄影理论与实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5]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6]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图语[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
[7]胡武功.中国影像革命(当代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年1月.
[8]第六工作室.电脑时尚娱乐新体验(数字生活实用实例集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1月.
[9]胡慧华.新闻摄影(最新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3月.
[10]刘开明.为读者按下快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11]王琦,乐进和.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6年10月,.
[12]张桂兰,齐爱军,玩转数码相机[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年4月.
[13]杨晓荣.轻松学会数码相片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
[14]刘生生,王红.短镜头汇编:当代中国晚报记者纪实摄影[M].广东:珠海出版社.2004年4月.
作者简介:
杨再国,男,(1986.09—),毕业于云南大理学院,本科、助理记者。
关键词:数码新技术;新闻摄影;影响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数码新技术对新闻摄影造成的巨大影响,功能强大的数码相机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数字设备都给新闻摄影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像“周老虎”、“刘羚羊”等大量的新闻假照片的出现。面对这样的现实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与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技巧和职业素养,从而保证新闻的真实与客观。通过参阅相关新闻摄影与数码新技术的专著,深刻认识新闻摄影的定位以及内涵,进一步了解各种风起云涌的数码新技术;观察分析大量的新闻摄影实践案例,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力求发现数码新技术在新闻摄影具体运用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新闻摄影的定位及内涵
1.1新闻摄影的定位
新闻摄影被公认的最为科学的定义为:“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于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拍的手段,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因素来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 [1]
1.2 新闻摄影的内涵
新闻摄影首先是一种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其功能是传递新闻信息,因此必然具有新闻性;新闻摄影是运用相机记录具体形象传递最新信息,因此具有形象性;同时,现场摄影纪实又赋予新闻摄影真实性以更丰富的内涵。新闻摄影的内涵主要体现在题材重大、时效性强、接近性强三个方面。
1.3 新闻摄影记者的基本修养
1.3.1培养自主创造能力
摄影记者要善于培养自主创造能力,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媒体的特点,认识自身优势,延长避短。在平时生活中要努力建立自己的线索网络,主动寻找采访线索和报道主题。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图文兼并的能力,使自己的照片在形式和内容上更符合版面需要。
1.3.2娴熟的摄影技术技巧
摄影技术技巧是一个摄影记者基本的职业要求,它要求摄影记者掌握照相机的基本原理,摄影造型技巧、色彩学、图像处理与图像传递、美学等基础知识,以及依靠数字技术进行拍摄采访、编辑、发稿,数码后期制作和多媒体输出等手段,新闻从业人员都应该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1.3.3要有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用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鼓励自己不断进步。始终坚持新闻的客观公正,不弄虚作假,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在内心里树立道德防线,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新闻假照片出现。
2.风起云涌的数码新技术
近几年,国内许多报社实现采编自动化,编辑、记者告别纸和笔。因此,使用数码相机工作的摄影记者,在地州级以上的报社中已普遍存在,这不仅与数码相机技术趋于成熟有关,也是各报刊面临媒体市场激烈竞争所采取的重要措施。随着数码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多样化的功能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3.数码新技术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3.1 极大地满足了新闻报道的需要
数码相机大量的普及,扩大了新闻照片的来源。许多不是摄影记者的人也能提供许多新闻照片,同时存储介质的进步更为摄影记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摄影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抓拍精彩的瞬间,不断为新闻报道增添生动性,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3.2 提高了后期编辑的水平
数字相机在拍摄的过程中可以预览照片,摄影记者可以删除自己不满意的照片,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摄影必须要通过冲洗胶片才能看到照片这一缺点,使摄影变得方便快捷;同时伴随数字摄影而开发的各种图像处理软件,人们在使用报纸排版软件时,只需要把选用的新闻照片插入到编辑的板块中,便能很快通过彩色打印机输出见报。
3.3 网络传播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
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人类的信息传播已经进入了网络传播的时代。图片供应从媒体摄影记者拓展到自由摄影师,从而产生了网络图片库,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新闻照片一经网络发布,都可以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共享的信息。
3.4 保证了新闻图片的质量
数码相机高像素的发展趋势使得新闻照片形象越来越逼真,做到了真实的还原新闻事件原貌;数码相机提供的各种拍摄模式,满足了摄影记者在不同条件下的拍摄需求。
传统媒体自身受到了二维空间的限制,使得它在与电视等新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然而数码相机的普及能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照片,对于同一事件可以用很多张照片或多组照片进行报道,这就促成了读图时代和厚报时代的到来。
3.5 由于“过度PS”造成新闻失实
多种后期编辑软件强大的功能在积极的促进新闻报道的同时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假照片出现。比如“周老虎”、“张鸽子”、“刘羚羊”、等等。曾经入选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藏羚羊生命中的十道难关——铁路关》摄影作品是被PS过的假照片。最终在媒体追踪采访其作者后,这位拥有“中国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等诸多头衔的《大庆晚报》摄影部副主任刘为强坦然承认照片确实是PS的。数码照片在后期处理时一定要善于把握一定的度,新闻照片应该做到真实地还原新闻事件的原貌,过度PS虽然可以使照片更具有艺术欣赏性,但这样的作品也就成了假新闻照片,在新闻传播领域也是坚决反对的做法。针对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发对摄影记者职业道德的思考,由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其又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对新闻工作者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要把镜头对准社会的底层,关注弱势群体,用手中的相机拍摄出优秀的新闻照片,不断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
4.结语
摄影是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产物,无论摄影是在表达作者直觉的美感还是强调摄影本身的技巧与经验,这些都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新闻摄影的目的和重点是记录事件本身,传达新闻信息。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应该掌握有关新闻摄影和新聞摄像的知识,通过反复实践,总结经验,努力提高作品的水平,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忠民.新闻摄影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杨改学.摄影教程(第2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年1月.
[3]王郑生.影响50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国摄影器材行业同行[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年12月.
[4]盛希贵.新闻摄影理论与实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5]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6]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图语[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
[7]胡武功.中国影像革命(当代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年1月.
[8]第六工作室.电脑时尚娱乐新体验(数字生活实用实例集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1月.
[9]胡慧华.新闻摄影(最新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3月.
[10]刘开明.为读者按下快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11]王琦,乐进和.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6年10月,.
[12]张桂兰,齐爱军,玩转数码相机[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年4月.
[13]杨晓荣.轻松学会数码相片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
[14]刘生生,王红.短镜头汇编:当代中国晚报记者纪实摄影[M].广东:珠海出版社.2004年4月.
作者简介:
杨再国,男,(1986.09—),毕业于云南大理学院,本科、助理记者。